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一個媽媽說起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憂愁,而自己家的孩子才三歲,剛剛上幼兒園,總是一個人單獨玩,被大家排擠,原因非常簡單,他不喜歡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更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進了幼兒園以後,小朋友很多,因為孩子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漸漸的就被孤立了。所以媽媽也覺得非常為難,想要找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夠和同班的小朋友多交流,能夠一起玩遊戲,也希望孩子能夠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可是孩子仿佛沒有意識到,結果也沒有那麼好。
其實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發生很多這樣類似的事情,不能說孩子是自私,也不能判定孩子這樣就是非常小氣。可以說,這是孩子對於物權主義的不全面認識。
什麼是物權主義?
所謂物權,是指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物權歸屬意識,也就是孩子明白一件物品是誰所擁有的。他是屬於誰的,誰有權對這件物品做決定,在這個時候的孩子的認知裡是我的,就是我的,別人都不能動彈。
而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還不能夠很清晰的去判斷哪些人是自己想要分享的,就可能出現物權主義強烈,不願意分享的狀態。
1、孩子的心愛物品。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被稱為心愛物品,這樣東西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更不願意讓別人去接觸,往往對於這樣的物品會過度的保護,而對於一些小孩子來說,現在物品還會隨身帶在身上,這在別人看來,孩子就會顯得自私,不懂得分享。
2、與父母的溺愛有關。
很多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想要什麼都會給孩子什麼,這就會讓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識非常強烈,事事都從自我出發,所以孩子才會養成自私的心理,比如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先吃,甚至很多時候大人還會故意給孩子特殊待遇。這都會讓孩子顯得更加的自私。
3、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
在很多二胎的家庭當中,大寶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父母,更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給二寶,所以就會過度的珍惜自己的物品,甚至害怕弟弟或者妹妹搶走了自己的關注和寵愛。
4、不良的家庭教育。
很多孩子的做法都是受父母的耳濡目染,比如鄰居或者陌生人需要父母幫助時,父母都會冷漠的拒絕。到家裡來借東西時,明明有的東西卻拒絕借給別人,這都會讓孩子學的自私。所以,不良的家庭教育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利的成長。
父母要教孩子正確的看待物權主義,不要讓孩子走向自私,因為當孩子自私以後,就會缺乏同情心和集體意識,心胸狹隘,對事情斤斤計較,喜歡講條件,慢慢的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群,孤僻,這些負面的特徵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成功的未來,也希望孩子在進入社會以後能夠獲得眾人的幫助,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孩子的自私,孩子如果是自私的,自然沒有人會喜歡他,所以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去看待物權主義?
1、在家庭中不要處處以孩子為中心。
在家庭當中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讓孩子學會尊重和愛,不要一家人只圍繞著孩子,讓孩子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這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刁蠻不講理,這也會讓孩子對物品的佔有欲越來越強。
2、對於孩子不合理的攀比和物質需求,要堅決抵制。
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一定要學會適時而止,不要因為物質攀比而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價值觀,甚至很多時候還會讓孩子產生不滿足於現狀的心理狀況。
3、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不喜歡孤獨,雖然很多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在遊戲當中,孩子就可能學會分享,父母可以通過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改掉這樣的壞毛病,也可以讓孩子在感受分享中找到快樂。
4、家長要學會分享。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如果父母學會分享,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做,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做個例子。比如,自己家裡做了點心,可以和鄰居進行分享或者過節的時候,買了禮品,可以和親近的人進行分享,這些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做,讓孩子感受這樣的快樂。
5、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分享,什麼不該分享。
讓孩子清楚分享的目的是建立在雙方都快樂的基礎之上,自己分享給別人的東西,也能夠給別人帶來愉快,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分享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了不方便,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是錯誤的,所以教會孩子正確的分享,讓孩子學會理性的分析,培養孩子的主見,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幫助。
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的看待物權主義,更要教會孩子正確的分享,這樣才能夠讓孩子人格更加健全,同時也能夠變成更受歡迎的人。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