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2020-07-31 小卓媽媽全網同名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偷偷告訴你,文末有驚喜噢


大家好啊。


先來個靈魂拷問,啥時候帶娃最輕鬆?


當孩子不再一遍遍深情呼喚「媽媽……媽媽……」而是跟小夥伴玩得熱火朝天,根本沒空搭理自己時,還是挺放鬆的。


而想要小夥伴一起玩,分享玩具是有效的破冰方式。


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你要分享」。


有一次在小廣場玩,一個小朋友想玩小卓的玩具,遭到了拒絕。他眼巴巴地望著玩具,低聲嘟噥道:你要分享。


旁邊的我忍俊不禁,一定是家長沒少這麼教育他。


如果孩子大方分享,小朋友們就能很快玩一塊兒去。就像這次,小朋友答應玩完歸還,小卓的擔心被化解,兩個小朋友便開心地玩了起來。


當然,也有自己的玩具人家摸一下、看一下都不行的時候。這時就比較尷尬了,我們甚至懷疑是不是生了個「自私鬼」。沒人願意作「熊孩子」背後的那個「熊家長」。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你要分享」,這句話真的好嗎?


很多人會認為沒問題啊,家長不都這麼說嘛。


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還真不一定。


可以回想一下,當你說「你要分享」時,孩子會聽嗎?


想想小時候的我們。父母越是使喚我們幹什麼事,我們就越不想幹。


它們其實是一個道理。作為具有自主性的獨立個體,沒人喜歡被安排,孩子也是。


「你要分享」,這話帶有強烈的安排意味,所以它幾乎沒什麼用,往往還會招來牴觸:


本來猶豫要不要分享,我媽一要求,算了,還是別分享了。萬一要不回來了怎麼辦?萬一給我弄壞了怎麼辦?我不喜歡這個小朋友……


總之,不知為什麼,孩子有時就是不肯分享。很多家長都因此而苦惱過。


但是,對於分享,你真的了解嗎?


你對分享是不是有誤解?


分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我們聊的是物質層面。


簡單來說,分享,就是小朋友跟別人一同享用自己的玩具、食物等。


真正的分享,有兩個特質:

1)出於愛心。

2)主動為之。


這兩個特質,缺少其中一個,都會使分享變了味兒。


「你要分享」,或多或少帶有強迫意味,破壞了分享的主動性原則。


為什麼我們會脫口而出「你要分享」?


這跟傾向性有關。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衝動。近代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


也就是說,被認可是本能的欲望,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要求孩子去分享。


當一個孩子不想分享時,常常被指責自私,其實挺冤。


自私是什麼?自私是指在跟別人發生利益衝突時,通過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益。


不分享,並沒有傷害任何人的利益。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想分享呢?


這跟自我建構有關。


剛出生時,孩子是沒有自我的,他跟世界渾然一體。而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構築自我的過程。


所謂自我,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孫瑞雪老師說:

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從佔有可觸摸的物開始的。這是區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覺「我」,當然從「我的東西」開始感覺,然後一步步建構從具體的「我的」,到意識的「我的」,到一個完全無形的我……


也就是說,自我形成要經歷3個階段——感覺具體的「我的」→感覺意識的「我的」→形成完全無形的自我。


孩子不分享,往往是因為他在感覺具體的「我的」,這時涉及兩個敏感期:


2歲半~3歲,自我意識產生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 動不動就會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好像除了看著「我的」東西,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他不僅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而且,在戶外玩耍時,甚至會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這是孩子開始建構自我了。他在區分自己和他人,感覺「我」的存在。


這時,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而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為,將有利於孩子順利構建自我。


3歲~4歲:佔有欲+人際關係


佔有欲


這個時候,孩子有了明顯的「佔有欲」。


所謂佔有欲,指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也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要知道,佔有不是目的,感覺具體的「我的」,享受佔有、支配的快樂才是目的。


反之,如果佔有很難,孩子便把注意力放在佔有本身,而不是佔有所帶來的快樂。這時,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佔有,是一種心理障礙,蒙特梭利將其稱為「兒童的歧變」。


如果把佔有當作目的,就容易陷入「不斷獲取,卻永不知足」的怪圈。童年的缺失,真的要用一輩子彌補。


人際關係


在佔有欲的基礎上,慢慢地,孩子開始一對一交換食物和玩具。這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愛分享階段。


小卓在這個階段很明顯,經常一整包地往外背玩具。所以,經常有人以為我們要擺攤,前來詢價。也是很誇張了。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呃,這個是真的在擺攤


一開始,他收拾、背包都不熟練,有時我還得幫他收拾,所以我們起初還覺得很麻煩。


但是現在,他能很麻利地收拾包,出門自己背包,我們現在又覺得很省心。


前幾天,就在幼兒園門口,我們眼睜睜看著他用一包沒拆封的防蚊手環換了人家一個戴過的。好吧。你換你開心。倒是把他爹氣得吹鬍子瞪眼,覺得自己生了個傻兒子。


想想看,我們家長還真是不容易,孩子不分享,愁;孩子分享,還愁。孩子也應該很無奈吧。


以上就是跟分享有關的兒童敏感期。


年齡只是一個大致的劃分,不同的孩子,因為自身特質不同,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也會有差別。


有的家長擔心錯過了敏感期。其實不用緊張,孩子會自我補完、自我修復。


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談分享,就不得不提物品的所有權問題。孫瑞雪老師如是說: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不折不扣地實行這個原則時,兒童是願意讓夥伴分享玩具的。


到了5歲左右,兒童必然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一種成長的規律,但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


家長真正理解了物權,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分享,便穩妥許多。


總之,真正的分享,是孩子主動為之。而孩子要不要分享,是由他內在的成長需求所決定的。所以,「你要分享」,還是儘量別說了。


分享,不僅「手有餘香」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都是在提倡人們要分享。


現在的家長,也比以前更加看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強調分享。


小時候,有一件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有一天,我媽給我們炸帶魚吃。


我被要求待在家吃,不許跑去胡同吃。


但是,炸帶魚的香味兒很快飄滿胡同。不一會兒,鄰居家的小夥伴來(聞)找(香)我(而)玩(來)。


我媽熱情周到地給小夥伴端水拿魚。過了一會兒,我媽邊炸邊給我使眼神。我呆呆傻傻,愣在那兒。我媽急了,配合眼神,用力往外甩了一下頭,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等吃完手中的那一塊兒,乖乖一起出去玩。


那時候,與人緣好相比,父母可能更關注自己的孩子吃飽、吃好。


而現在社會發展了,家長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教育上,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分享」幾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所以,分享越來越受歡迎,是有它的社會背景因素的。


提倡分享,最重要的理由莫過於,它會極大提升人的幸福感。怎麼理解呢?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對他人有貢獻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為此,他提出了「14天治癒計劃」。他宣稱,只要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在14天之內治癒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


有一天,一個極度抑鬱的婦女向阿德勒尋求幫助。


阿德勒回答:如果你每天為別人做一件事,堅持14天,你的抑鬱症就會消失。


婦女反問道:憑什麼我要替別人做事?從沒有人替我做任何事。


阿德勒便打趣說:哎喲,那你可能需要21天了。


他接著補充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願意為別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有心情去做的話,可以做些什麼吧。


阿德勒認為,哪怕她僅僅是想想能為別人做些什麼,她就已經走上改善之路了。


父母對孩子的終極期望,一定是希望他幸福。出於愛心的分享,也就是貢獻,對於培養孩子的幸福力極其重要。


所以,若為孩子的幸福計,那就引導他去分享吧。


分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既然孩子要不要分享有其內在的節奏,那麼,如何在尊重孩子成長節奏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分享、幫助孩子成長呢?


具體,從「分享前、分享時、分享後」三方面做起:


分享前——引導+等待


1)引導


可以通過共讀繪本、示範、養寵物等三種方式,在孩子內心種下愛心、分享的種子。


繪本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剛剛好》,講述了分享的美好。在飄雪的冬夜,因一匹紅布,溫暖瀰漫……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你把水桶加滿了嗎?》,引導孩子關心別人,讀完特別溫暖。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小老鼠分果果》,講了小老鼠起初不想分享→慢慢體會到朋友的愛→用分享表示感謝的故事,孩子很容易在這個繪本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我們是一家》,講述了三位好朋友慢慢學會分享、樂於分享的故事。


示範


給孩子做好愛分享的榜樣。比如,跟鄰居分享美味的食物,邀請朋友來家裡作客……


養寵物

不分享尷尬,強迫分享傷娃,第三、第N條路在哪?


如果可以,給孩子養一個小寵物,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愛心。


2)等待


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分享的種子,之後就是慢慢等待了。在這期間,既不強迫,也要保護孩子不被搶。


不強迫


對於這一點,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強迫分享,孩子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對於培養孩子分享的初衷來說,反而是適得其反的。


孩子自己的物品,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


避免被搶


小朋友在一起玩,難免會遇到玩具被搶的狀況。


首先,家長要起到保護作用。


當孩子出於信任,向自己求助的時候,一定不能辜負了孩子的信任。


求助也是了不起的本領。現在求助有效,那麼以後遇到困難,孩子仍然會向我們求助。沉默的羔羊,或許只是因為當初的求助無效。


遇到被搶,有必要的話,可以告訴小朋友:抱歉,他還沒有準備好分享,等他準備好了,再給你玩,可以嗎?這樣一說,家長之間也就不會太尷尬了。


總之,家長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堅實後盾。


其次,防止留下心理陰影。


為了防止因被搶而留下心理陰影,要讓孩子知道,只是這個小朋友搶了,但絕大多數小朋友不會這樣,他們玩自己的玩具之前,一定會經自己同意。


最後,通過角色扮演練習拒絕。


安全地表達憤怒,也是一項技能。「請你還給我!」這句話用什麼樣的音量、語氣,才能起效,這是需要練習的。


分享時——陪伴+協助


如果孩子有些害羞,我們可以陪伴孩子邁出分享第一步。比如,陪伴孩子邀請小朋友——「我們一起玩吧。」


還可以協助孩子。


有一天在廣場玩,因為還沒找到小玩伴,小卓正無聊。這時,有個小男孩騎著滑板車從我們面前經過。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快速說了一句:一起玩吧。那小男孩看了一眼小卓,眼前一亮,真的就停下來一起玩了。


大多數時候,孩子自己就會交到玩伴,但是,有時候,如果我們協助一下,確實也不錯。


分享後——鼓勵


這裡說的是鼓勵,一定不要與表揚混了。


「你真棒!」「你真厲害」 「你真是個好孩子」……這類就是表揚,假大空,孩子不知道因何而誇。


鼓勵呢,真的能給孩子力量。


鼓勵很簡單,把事實說出來就行——我發現,你把一個小車給小A玩了。


當然,也可以用感謝的方式把事實說出來——在咱們家,你把玩具分享給月月了,她很開心,我覺得我們盡到了主人的責任。謝謝你。


把孩子分享的行為描述出來,也是對分享的強化。


實在想說「你真棒」,說完,一定要在後邊加上原因——「因為你……」,讓孩子知道自己棒在哪裡。別讓孩子摸不著頭腦,盲目自信。


表揚是糖,偶爾吃挺好,吃多了膩。鼓勵就像水,多多益善。


寫在後面的話:

孩子長大以後,能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受欺負。這是每一個家長的期望。


但是,一個小時候經常被剝奪、從未真正擁有過的人,你期望他去維護啥?


有的人,已然成人,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敢表達,就是因為自我構建的過程被打破,感覺從小就沒有一件東西真正屬於自己過。這是不是挺悲哀。


總之,引導分享,但不強迫。


對於小卓要不要分享,我們幹預得比較少,常常由他自己決定。


但是現在,小卓很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跟別人分享時,他會說:你可以多玩一會兒,玩完兒再給我,可以嗎?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很容易就交到朋友。餘心甚慰。


每個小朋友都是天使,在他長出天使的翅膀之前,請一定不要黑化。


就像,當孩子還沒準備好分享時,請不要再責備孩子自私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感謝支持,下次見~

相關焦點

  •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了!牢記這3點,培養正確「分享觀」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開心,最怕的就是兩個孩子爭搶同一個玩具,或者是臨走的時候其他的孩子抱著小孩的玩具不撒手。一般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都會讓自己的小孩分享或者把玩具送給小朋友,但是小孩往往是不願意的,甚至會委屈的大哭。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會覺得很尷尬,會說自己的小孩「小氣」、「自私」。 孩子拒絕分享?
  • 精讀外刊第n天,我被朋友屏蔽了
    「精讀外刊第n天:XXXXXXX……」「極X單詞第n天:XXX英語怎麼說」「X貝單詞特訓中,打卡第n天,明天繼續」眼不眼熟?最近一段時間,這些標題在朋友圈的存在感挺強的。世上本沒有屏蔽,分享的廣告多了,也就有了。剛開始,這種廣告中又帶了點「炫學習」的連結,大家都是一划而過,你學你的,我刷我的。但當10條朋友圈刷出7條廣告時,大家不耐煩了,我刷朋友圈就是為了放鬆心情,老看廣告怎麼整?
  • 強迫症治療案例分享
    特殊強迫症治療案例分享主述症狀:患者男性,在校大學生,因強迫症休學1年,目前在家接受心理治療,主要症狀,總想著用手指伸進左眼,嘗試將眼珠子扣出來,嚴重時,眼珠子扣到凸出來,數次去醫院檢查,眼科檢查無礙,但症狀無緩解,頻率次數加大,當地就診一家心理科醫生和一家心理諮詢機構,一次性需要預約5次諮詢,共計10次,各接受2次諮詢後,感覺幫助不大,聯繫到我,接受網絡諮詢和治療。
  • 不要再強迫孩子分享了,這麼做,孩子主動會分享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家長,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熱心的媽媽們非要逼著自己的孩子把心愛的玩具拿出來分享,若是孩子不樂意,便會被掛上「自私」的標籤,最終以哭鬧結束。 還有一些孩子確實挺讓人頭疼的,喜歡帶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出門,招來了許多小朋友圍觀,然後不管怎樣都不許別人碰他的東西,家長批評也好,耐心教育也好,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最終還是會以哭鬧結束。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但只有一件事我沒有強制要求他做過,那就是分享。強迫孩子們分享的壞處值得深思1.影響兒童的決策能力強迫孩子分享並不能讓他們養成願意分享的習慣。相反,人們很容易把它們貼上吝嗇等的標籤。尤其是在兒童早期,孩子們正在慢慢地發展自己。
  • 「臺灣的第三條路」:不統不獨拖延的第三條路只是假議題
    「臺灣的第三條路」:不統不獨拖延的第三條路只是假議題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是,臺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臺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慮北京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 應該強迫孩子學會分享嗎?
    園園看見女兒在玩滑板車,便跑過來攔住她並用手摸滑板車,看得出園園想玩滑板車,我對女兒說:「把滑板車給園園玩一會兒吧,巧虎說了小朋友之間要分享。」女兒點點頭把滑板車給了園園,兩個小朋友你玩一會兒、我玩一會兒,玩得開心又和諧。一會兒天天來了,天天的姥姥帶了一兜玩具分給小朋友們,我也把帶來的玩具給大家一起分著玩。
  • 不要再「強迫」孩子分享了,掌握這些技巧,孩子更愛分享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家長,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熱心的媽媽們非要逼著自己的孩子把心愛的玩具拿出來分享,若是孩子不樂意,便會被掛上「自私」的標籤,最終以哭鬧結束。還有一些孩子確實挺讓人頭疼的,喜歡帶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出門,招來了許多小朋友圍觀,然後不管怎樣都不許別人碰他的東西,家長批評也好,耐心教育也好,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最終還是會以哭鬧結束。
  • 你每強迫孩子分享一次,孩子的「自私值」就增加一點
    如果孩子拒絕和別人分享,父母就擔心孩子是不是自私。但是,父母這麼考慮對嗎?我並不認同。分享不應該是被強迫的,也不是用精神標杆衡量出來的。父母不能在孩子還沒有達到內心狀態時,就強制要求孩子分享。這種被強制的分享,不叫分享,而是剝奪。你每強迫孩子「分享」一次,孩子的「自私值」就增加一點。
  • 霍思燕教科書式育兒:明智的父母,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導讀:霍思燕教科書式育兒:明智的父母,從不強迫孩子分享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霍思燕教科書式育兒:明智的父母,從不強迫孩子分享!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家長該如何做?
    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的時候,會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比如,你怎麼這麼小氣。小氣鬼是沒有人喜歡的。你大一點,你應該讓著弟弟妹妹。等等這些,強迫孩子做自己內心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有的大人甚至是動用武力。可是,這樣做,真的教會孩子如何分享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小女孩趕緊把手裡的零餅乾攥得緊緊的,搖著小腦袋說:「不,不給!」媽媽有點尷尬,瞪了小女孩一眼,說:「媽媽平時不是告訴你要懂得與人分享嗎?」小女孩聽到媽媽在責怪自己,立馬大哭起來,餅乾撒了一地。後來跟這位媽媽聊天中,更讓這位媽媽頭疼的是,小女孩還喜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 孩子這種「自私」有理可尋,媽媽別強迫孩子改,有些分享不是美德
    這樣三番五次之後小璐覺得特別的沒有面子,於是強迫閨女給小朋友分享,最後閨女不願意倒地就開始哇哇大哭,怎麼哄都不好。而且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喜歡被強迫,家長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面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1.孩子覺得家長不愛自己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去分享,如果自己不分享,家長就會懲罰責備自己,慢慢的孩子會覺得家長一點都不理解自己,一點都不愛自己。
  • 霍思燕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決定,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是一非常明智的母親,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她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比如說,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去決定是否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那麼自己就不應該很小氣的只顧自己玩耍。
  • 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將心比心,請保護孩子的"自私"
    可是有不少家長,卻是打著教育孩子分享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面子。妮妮家來了一個小客人,是爸爸同事家的孩子,比妮妮年紀小。妮妮非常好客,拿出父母給自己新買的娃娃和妹妹一起分享,兩個人玩的非常愉快。可是妹妹到了要走的時候,卻抱著妮妮的娃娃不肯撒手,想要帶回自己家玩。妮妮自然不同意,那是自己每天不離手的最愛的娃娃啊。
  • 幫幫團分享|42路公交車上的幾枚硬幣,溫暖到你了嗎?
    這場面就有些尷尬了。今天,讀者「多肉丸子」在小時新聞幫幫團上,和我們分享了一個關於零錢盒子的溫暖小故事。最近,乘坐42路公交車的乘客,發現車廂內投幣箱上多了一個貼著「暖心取用」字樣的小盒子,裡面都是五角、一元的硬幣。
  • 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在兒童遊樂場,我經常看到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寶寶乖,把玩具給朋友玩一下嘛,要樂於分享,不要那麼小氣哦!」還有的媽媽為了面子,還會強行奪下孩子手裡的玩具給別人玩,面對家長的哄騙和強迫,孩子或是一臉不情願地照做,或是好像遭受了很大委屈,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反抗。
  • 為什麼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如何引導孩子分享
    當一個低齡孩子不肯分享時,常常看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對自己孩子說:你怎麼這麼自私?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位看護人只是覺得自己很丟面子,為了自己不丟面子,就要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那麼到底是誰自私呢?我們不應該培養分享精神嗎?當然,當我們靜靜等待著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發育水平足以讓他們將分享視為關愛之舉,而非只是看做「啊,你怎麼可以把他拿走?」,我們恰恰就是在培養分享精神。
  • 25條育嬰經驗分享:很多「你以為的」都是錯的
    導讀:25條育嬰經驗分享:很多「你以為的」都是錯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5條育嬰經驗分享:很多「你以為的」都是錯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理測試:4條路,你會走哪條?測你身邊誰是你的貴人!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心理測試:4條路,你會走哪條?測你身邊誰是你的貴人!A:4條路,你會走哪條?測你身邊誰是你的貴人!B:4條路,你會走哪條?測你身邊誰是你的貴人!C:4條路,你會走哪條?測你身邊誰是你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