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告訴你,文末有驚喜噢
大家好啊。
先來個靈魂拷問,啥時候帶娃最輕鬆?
當孩子不再一遍遍深情呼喚「媽媽……媽媽……」而是跟小夥伴玩得熱火朝天,根本沒空搭理自己時,還是挺放鬆的。
而想要小夥伴一起玩,分享玩具是有效的破冰方式。
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你要分享」。
有一次在小廣場玩,一個小朋友想玩小卓的玩具,遭到了拒絕。他眼巴巴地望著玩具,低聲嘟噥道:你要分享。
旁邊的我忍俊不禁,一定是家長沒少這麼教育他。
如果孩子大方分享,小朋友們就能很快玩一塊兒去。就像這次,小朋友答應玩完歸還,小卓的擔心被化解,兩個小朋友便開心地玩了起來。
當然,也有自己的玩具人家摸一下、看一下都不行的時候。這時就比較尷尬了,我們甚至懷疑是不是生了個「自私鬼」。沒人願意作「熊孩子」背後的那個「熊家長」。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你要分享」,這句話真的好嗎?
很多人會認為沒問題啊,家長不都這麼說嘛。
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還真不一定。
可以回想一下,當你說「你要分享」時,孩子會聽嗎?
想想小時候的我們。父母越是使喚我們幹什麼事,我們就越不想幹。
它們其實是一個道理。作為具有自主性的獨立個體,沒人喜歡被安排,孩子也是。
「你要分享」,這話帶有強烈的安排意味,所以它幾乎沒什麼用,往往還會招來牴觸:
本來猶豫要不要分享,我媽一要求,算了,還是別分享了。萬一要不回來了怎麼辦?萬一給我弄壞了怎麼辦?我不喜歡這個小朋友……
總之,不知為什麼,孩子有時就是不肯分享。很多家長都因此而苦惱過。
但是,對於分享,你真的了解嗎?
你對分享是不是有誤解?
分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我們聊的是物質層面。
簡單來說,分享,就是小朋友跟別人一同享用自己的玩具、食物等。
真正的分享,有兩個特質:
1)出於愛心。
2)主動為之。
這兩個特質,缺少其中一個,都會使分享變了味兒。
「你要分享」,或多或少帶有強迫意味,破壞了分享的主動性原則。
為什麼我們會脫口而出「你要分享」?
這跟傾向性有關。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衝動。近代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
也就是說,被認可是本能的欲望,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要求孩子去分享。
當一個孩子不想分享時,常常被指責自私,其實挺冤。
自私是什麼?自私是指在跟別人發生利益衝突時,通過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的利益。
不分享,並沒有傷害任何人的利益。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想分享呢?
這跟自我建構有關。
剛出生時,孩子是沒有自我的,他跟世界渾然一體。而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構築自我的過程。
所謂自我,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孫瑞雪老師說:
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從佔有可觸摸的物開始的。這是區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覺「我」,當然從「我的東西」開始感覺,然後一步步建構從具體的「我的」,到意識的「我的」,到一個完全無形的我……
也就是說,自我形成要經歷3個階段——感覺具體的「我的」→感覺意識的「我的」→形成完全無形的自我。
孩子不分享,往往是因為他在感覺具體的「我的」,這時涉及兩個敏感期:
2歲半~3歲,自我意識產生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 動不動就會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好像除了看著「我的」東西,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他不僅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而且,在戶外玩耍時,甚至會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這是孩子開始建構自我了。他在區分自己和他人,感覺「我」的存在。
這時,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而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為,將有利於孩子順利構建自我。
3歲~4歲:佔有欲+人際關係
佔有欲
這個時候,孩子有了明顯的「佔有欲」。
所謂佔有欲,指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也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要知道,佔有不是目的,感覺具體的「我的」,享受佔有、支配的快樂才是目的。
反之,如果佔有很難,孩子便把注意力放在佔有本身,而不是佔有所帶來的快樂。這時,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佔有,是一種心理障礙,蒙特梭利將其稱為「兒童的歧變」。
如果把佔有當作目的,就容易陷入「不斷獲取,卻永不知足」的怪圈。童年的缺失,真的要用一輩子彌補。
人際關係
在佔有欲的基礎上,慢慢地,孩子開始一對一交換食物和玩具。這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愛分享階段。
小卓在這個階段很明顯,經常一整包地往外背玩具。所以,經常有人以為我們要擺攤,前來詢價。也是很誇張了。
呃,這個是真的在擺攤
一開始,他收拾、背包都不熟練,有時我還得幫他收拾,所以我們起初還覺得很麻煩。
但是現在,他能很麻利地收拾包,出門自己背包,我們現在又覺得很省心。
前幾天,就在幼兒園門口,我們眼睜睜看著他用一包沒拆封的防蚊手環換了人家一個戴過的。好吧。你換你開心。倒是把他爹氣得吹鬍子瞪眼,覺得自己生了個傻兒子。
想想看,我們家長還真是不容易,孩子不分享,愁;孩子分享,還愁。孩子也應該很無奈吧。
以上就是跟分享有關的兒童敏感期。
年齡只是一個大致的劃分,不同的孩子,因為自身特質不同,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也會有差別。
有的家長擔心錯過了敏感期。其實不用緊張,孩子會自我補完、自我修復。
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談分享,就不得不提物品的所有權問題。孫瑞雪老師如是說: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不折不扣地實行這個原則時,兒童是願意讓夥伴分享玩具的。
到了5歲左右,兒童必然開始喜歡和他人分享物品,這是一種成長的規律,但在此之前,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
家長真正理解了物權,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分享,便穩妥許多。
總之,真正的分享,是孩子主動為之。而孩子要不要分享,是由他內在的成長需求所決定的。所以,「你要分享」,還是儘量別說了。
分享,不僅「手有餘香」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都是在提倡人們要分享。
現在的家長,也比以前更加看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強調分享。
小時候,有一件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有一天,我媽給我們炸帶魚吃。
我被要求待在家吃,不許跑去胡同吃。
但是,炸帶魚的香味兒很快飄滿胡同。不一會兒,鄰居家的小夥伴來(聞)找(香)我(而)玩(來)。
我媽熱情周到地給小夥伴端水拿魚。過了一會兒,我媽邊炸邊給我使眼神。我呆呆傻傻,愣在那兒。我媽急了,配合眼神,用力往外甩了一下頭,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等吃完手中的那一塊兒,乖乖一起出去玩。
那時候,與人緣好相比,父母可能更關注自己的孩子吃飽、吃好。
而現在社會發展了,家長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教育上,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分享」幾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所以,分享越來越受歡迎,是有它的社會背景因素的。
提倡分享,最重要的理由莫過於,它會極大提升人的幸福感。怎麼理解呢?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對他人有貢獻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為此,他提出了「14天治癒計劃」。他宣稱,只要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在14天之內治癒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
有一天,一個極度抑鬱的婦女向阿德勒尋求幫助。
阿德勒回答:如果你每天為別人做一件事,堅持14天,你的抑鬱症就會消失。
婦女反問道:憑什麼我要替別人做事?從沒有人替我做任何事。
阿德勒便打趣說:哎喲,那你可能需要21天了。
他接著補充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願意為別人做的事,那就想想看,假如你有心情去做的話,可以做些什麼吧。
阿德勒認為,哪怕她僅僅是想想能為別人做些什麼,她就已經走上改善之路了。
父母對孩子的終極期望,一定是希望他幸福。出於愛心的分享,也就是貢獻,對於培養孩子的幸福力極其重要。
所以,若為孩子的幸福計,那就引導他去分享吧。
分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既然孩子要不要分享有其內在的節奏,那麼,如何在尊重孩子成長節奏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分享、幫助孩子成長呢?
具體,從「分享前、分享時、分享後」三方面做起:
分享前——引導+等待
1)引導
可以通過共讀繪本、示範、養寵物等三種方式,在孩子內心種下愛心、分享的種子。
繪本
《剛剛好》,講述了分享的美好。在飄雪的冬夜,因一匹紅布,溫暖瀰漫……
《你把水桶加滿了嗎?》,引導孩子關心別人,讀完特別溫暖。
《小老鼠分果果》,講了小老鼠起初不想分享→慢慢體會到朋友的愛→用分享表示感謝的故事,孩子很容易在這個繪本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是一家》,講述了三位好朋友慢慢學會分享、樂於分享的故事。
示範
給孩子做好愛分享的榜樣。比如,跟鄰居分享美味的食物,邀請朋友來家裡作客……
養寵物
如果可以,給孩子養一個小寵物,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愛心。
2)等待
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分享的種子,之後就是慢慢等待了。在這期間,既不強迫,也要保護孩子不被搶。
不強迫
對於這一點,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強迫分享,孩子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對於培養孩子分享的初衷來說,反而是適得其反的。
孩子自己的物品,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
避免被搶
小朋友在一起玩,難免會遇到玩具被搶的狀況。
首先,家長要起到保護作用。
當孩子出於信任,向自己求助的時候,一定不能辜負了孩子的信任。
求助也是了不起的本領。現在求助有效,那麼以後遇到困難,孩子仍然會向我們求助。沉默的羔羊,或許只是因為當初的求助無效。
遇到被搶,有必要的話,可以告訴小朋友:抱歉,他還沒有準備好分享,等他準備好了,再給你玩,可以嗎?這樣一說,家長之間也就不會太尷尬了。
總之,家長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堅實後盾。
其次,防止留下心理陰影。
為了防止因被搶而留下心理陰影,要讓孩子知道,只是這個小朋友搶了,但絕大多數小朋友不會這樣,他們玩自己的玩具之前,一定會經自己同意。
最後,通過角色扮演練習拒絕。
安全地表達憤怒,也是一項技能。「請你還給我!」這句話用什麼樣的音量、語氣,才能起效,這是需要練習的。
分享時——陪伴+協助
如果孩子有些害羞,我們可以陪伴孩子邁出分享第一步。比如,陪伴孩子邀請小朋友——「我們一起玩吧。」
還可以協助孩子。
有一天在廣場玩,因為還沒找到小玩伴,小卓正無聊。這時,有個小男孩騎著滑板車從我們面前經過。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快速說了一句:一起玩吧。那小男孩看了一眼小卓,眼前一亮,真的就停下來一起玩了。
大多數時候,孩子自己就會交到玩伴,但是,有時候,如果我們協助一下,確實也不錯。
分享後——鼓勵
這裡說的是鼓勵,一定不要與表揚混了。
「你真棒!」「你真厲害」 「你真是個好孩子」……這類就是表揚,假大空,孩子不知道因何而誇。
鼓勵呢,真的能給孩子力量。
鼓勵很簡單,把事實說出來就行——我發現,你把一個小車給小A玩了。
當然,也可以用感謝的方式把事實說出來——在咱們家,你把玩具分享給月月了,她很開心,我覺得我們盡到了主人的責任。謝謝你。
把孩子分享的行為描述出來,也是對分享的強化。
實在想說「你真棒」,說完,一定要在後邊加上原因——「因為你……」,讓孩子知道自己棒在哪裡。別讓孩子摸不著頭腦,盲目自信。
表揚是糖,偶爾吃挺好,吃多了膩。鼓勵就像水,多多益善。
寫在後面的話:
孩子長大以後,能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受欺負。這是每一個家長的期望。
但是,一個小時候經常被剝奪、從未真正擁有過的人,你期望他去維護啥?
有的人,已然成人,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敢表達,就是因為自我構建的過程被打破,感覺從小就沒有一件東西真正屬於自己過。這是不是挺悲哀。
總之,引導分享,但不強迫。
對於小卓要不要分享,我們幹預得比較少,常常由他自己決定。
但是現在,小卓很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跟別人分享時,他會說:你可以多玩一會兒,玩完兒再給我,可以嗎?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很容易就交到朋友。餘心甚慰。
每個小朋友都是天使,在他長出天使的翅膀之前,請一定不要黑化。
就像,當孩子還沒準備好分享時,請不要再責備孩子自私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感謝支持,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