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意志貫穿兩岸!「臺灣的第三條路」:不統不獨拖延的第三條路只是假議題

2021-01-15 局評社

北京意志貫穿兩岸!「臺灣的第三條路」:不統不獨拖延的第三條路只是假議題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

但是,臺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臺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慮北京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蔡英文

北京意志貫穿兩岸

儘管近年來在臺灣整體的族群認同氛圍方面,認為「我是臺灣人」的比例屢創新高,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是「臺灣人中國人兩者兼備」者,都在持續破底下墜。

事實上,臺灣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於自己的族群認同反而與當前相反,甚至在兩岸關係上也認同應追求統一,只不過差別在於,是以中華民國的身分統一對岸。

如今臺灣人不僅不願統,更趨向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歸根究底,會有這樣的情緒變化也與兩岸間的「權力天平」快速失衡有關。

1992年臺灣的GDP為2187.12億美元,而當年中國大陸則為4931.4億美元,臺灣經濟總量尚達大陸的44.4%,對比兩岸的地理面積,以「權力平衡」來形容,相信並不過份。

但到了2019年,臺灣GDP雖成長為6112.55億美元,但大陸則已是14萬億美元的規模,相較之下,臺灣經濟總量僅大陸的4.26%,甚至還落後給福建省的6145.5億美元,天平失衡的現象十分明顯。

退一步來說,臺灣人的認同由趨向中國轉為臺灣,此中難免受到臺灣內部的基本教育內容,以及受到政治影響而變化有關,但難以否認的是,當臺灣的經濟量體放入中國大陸後,明顯被邊緣化,如同將一塊硯臺上的墨水倒入黃河,也無從替水色帶來任何改變,那麼臺灣在談判桌上還能有多少話語權?

這使臺灣人產生集體憂慮,並採取「鴕鳥心態」選擇逃避,就連國民黨如今都已難無條件地相信「九二共識」。

中華文化當中有一句老祖宗傳下來的俗諺,正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句話在當今的臺灣人身上得到十分貼切的演繹,儘管多數臺灣人已不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至此,北京方面在兩岸關係上「牢牢握著主導權」,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北京來說,堅守一個中國的主權完整性向是至高指導原則,這點毋需多言,而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勢,勢必會在北京的意志主導下向前推展。

不僅民進黨所信奉的「臺獨」教條將是絕路,國民黨過去通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所開展的「創造性模糊」,並藉以尋求「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終究也不是兩岸關係的終局解決方案。

藍綠走不出第三條路

事實上,蔡英文身為民進黨內的政治菁英,「臺獨是絕路」的道理,她必定瞭然於胸,如同蔡英文2016年上任之初,所主張的便是「維持現狀」,並不願意激進挑戰北京紅線,甚至當臺灣內部的臺獨基本教義派發起「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時,全面執政的民進黨也婉拒給予協助,令獨派分子不禁納悶,「為什麼蔡英文就是不敢激怒中國?」

除了與激進獨派保持距離之外,蔡英文方面也一度相當積極向對岸透露訊號,嘗試走出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盼民共之間能夠建立「不說九二共識的九二共識」,意即通過另一種表述方式,在不講「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的前提下,使臺灣就算由民進黨執政,兩岸依然可得到九二共識「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效果,就算蔡英文為了尋求連任而拋出「中華民國臺灣」六個字,不直接尋求臺獨建國,也算替《中華民國憲法》留了三分餘地。

縱然蔡英文方面認為自己有善意,但民進黨長期肩負著「臺獨黨綱」不放,而旗下側翼往往在網絡風向又給於大陸各種冷嘲熱諷,不見蔡英文給予任何譴責與約束。

包括政治上的目標訴求,以及在兩岸民間交流上,蔡英文均給人「言行不一」的疑慮,在北京牢牢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對民共交流亮起綠燈,既然談判的門都開不了,更遑論讓民進黨走出「第三條路」。

至於國民黨藏在心中第三條路形狀為何?

當前江啟臣又犯了自己的老毛病,那便是始終給不了這百年老黨一個輪廓清晰的方向,凡事都求個「緩」字,說好聽點那叫多方討論尋求共識,說難聽點,那便是缺乏政治責任心以及政治方向感,不願站上頂端訴求群眾跟上,而是看哪處人多便往哪處鑽,這樣投機的政治心態實不足取。

然而,就算國民黨對「第三條路」給了清晰的框架,在兩岸天平失衡的現在,假如存在著「拒統成分」,勢必難為北京接受。

過去國民黨在馬英九執政時代,曾經憑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令兩岸得以擱置爭議展開交流,維繫著「不統、不獨、不武」的局面,臺灣也得到適度的國際參與空間。

這樣的模式,一度給外界一種,兩岸是否能依九二共識走出「第三條路」的想像,但是,既然北京已經表明,兩岸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的拖下去」,維繫於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註定不能是拒統的藉口。

總體看來,在硬的政治方面,兩岸關係因天平失衡,以及臺灣方面的自我逃避,令第三條路成為假議題,臺獨則窒礙難行。

然而放回軟的兩岸人民交流方面來看,兩岸因為空間上的距離相近,使彼此之間歷史上的脈絡深遠,絕非民進黨以國民黨撤退來臺的「七十年」就足以解構,畢竟兩岸關係終究是建立在人民之間交流往來的結果,純粹以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係,或共產黨與民進黨的關係來代稱兩岸互動,不僅看不清全貌,也很容易因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忽略了人民之間真正的需求。

1987年的母親節,臺北街頭上曾有一位大陸老兵,身上掛著兩片布條,一個寫著「想家」,另一個寫著「媽媽我想你」。當時的兩岸對峙造就了諸多親族分離的悲劇,經過政策的調整,以及時間的沉澱,原本以為親人之間不會再因兩岸政治而分離。

殊不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滯留於大陸的「小明」們一度難以赴臺與親屬團聚,骨肉間再度分落於臺海兩端。

由此可見,扣除掉第三條路的假議題後,臺灣或許仍可於統、獨之間擺蕩,但兩岸的融合發展已非政治當權者能以一紙命令就可以片面切割。

進一步而言,在兩岸血脈同源的前提下,為了政治利益對抗兩岸統合的路線,勢必不為百姓所容,當政治連滿足人民骨肉相連的基本訴求都滿足不了,自認為有多麼崇高的政治理念,也都只是徒勞。

相關焦點

  • 兩岸統一隻有三條路
    未來一年,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日前,美驅逐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跟蹤監視下竄航臺灣海峽。昨日,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順利通過臺灣海峽,赴南海相關海域開展訓練。面對兩岸軍事升溫,民進黨的回應是軍備加碼,而且是加碼再加碼。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 12條新路借臺灣縣市命名
    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宜蘭路……12條新路,集體借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 績效管理的第三條路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第三條路。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走出有特色的第三條路呢?無論是KPI體系還是OKR體系,都明確要求管理者快速、定期地去回顧員工的績效,定期地與員工做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績效溝通,幫助員工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能力成長,同時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靈活地調整KPI。
  • 北京視角 兩岸議題對臺灣選舉的影響原來是這樣……
    尤其是「習馬會」的舉行,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一些積極正面發展態勢,外界更想了解對臺灣「大選」產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臺研所資深研究員王建民將在海峽導報發表評論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影響臺灣「大選」的因素眾多,其中,政黨力量與候選人是兩個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兩岸關係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臺灣與大陸關係的特殊性、敏感性與重要性,確實對臺灣「大選」有重要影響。
  • 「臺灣只剩2條路可走」
    RCEP是以大陸為主導推動籤署的協議,所以臺灣地區想要加入RCEP必須要有大陸的同意,才能進入。可是目前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勾結美方勢力,在國際上掀動「臺獨」思想,已經觸及了大陸的底線,想要加入RCEP估計旅途艱難。雖然民進黨當局一直在淡化RCEP對臺灣的影響力,但是經濟學者卻對臺灣地區未能加入RCEP抱有負面態度。
  • 這一次,蔡英文有3條路可選
    臺灣將來又將會如何發展?緊張局勢加劇,未來臺灣或有三條路近期,因為民進黨執意和川普「軍事來往」,已經導致臺海地區緊張局勢劇增,解放軍在相關區域的軍演活動一直沒有停歇,而民進黨也讓臺灣士兵開始反登陸演習。美方此時必然不會放過「攪局」的好時機。臺海區域及周邊海域越來越頻繁的軍事活動,讓該區域的國家心驚膽戰。
  • 兩岸關係難解,新黨李勝峰籲先面對現實:「臺獨」是假議題
    兩岸關係向來難解,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表示,關鍵在於臺灣要先真誠地面對現實,「不要活在自己的夢幻裡,不敢『臺獨』,不想統一,和談又不要,就算是維持現狀,也要思考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維持現狀。唯有面對現實,才能選擇自己真正的出路。」
  • 黃靖:蔡英文把「臺獨」這條路走絕了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媛丹】「中美博弈與世界變局」2019環球時報年會8日在北京舉辦, 在「南海、臺海是否會再起烽煙?」這一議題的討論中,北京語言大學學院教授既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黃靖表示,陳水扁把「臺獨」引進一個死胡同,蔡英文把「臺獨」這條路走絕了。黃靖認為,臺灣已經成了美國的負資產。美國意識到在臺灣的作用力越來越小,才不斷的施加壓力,美國要做的是最大限度榨取臺灣的價值,給你(中國大陸)惹麻煩,給你填堵。黃靖提到,2008年馬英九當選那一年,那時候臺灣任何領導人公開談「統一」,肯定死定了。
  • 馬英九開始支招:2024臺灣「大選」候選人需提統一方案
    對於臺灣民眾以及臺灣地區領導人來說,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議題。而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核心智囊趙春山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面對大陸壓力,2024臺灣「大選」候選人需提統一方案。
  • 聚焦:兩岸經合會第三次例會
    經合會成立以後,分別在臺灣桃園和大陸杭州舉辦第一次、第二次例會。第三次例會敲定兩岸民眾關切的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事宜,這是兩岸經貿活動推廣的重要裡程碑。兩岸業務主管機關通過經合會平臺進入制度化協商管道,相信未來會充分發揮功能,達到互相促進經貿合作的目的。
  • 「統獨」是假議題 「臺獨」是真問題
    臺北市政府副發言人「學姐」黃瀞瑩,在電視談話節目說「統獨是假議題」,引來綠營猛烈攻擊,市長柯文哲以「學姐太年輕,很難在短時間內論述清楚」代為緩頰。柯P指出,「統獨假議題」是放在中美對抗大架構下的思考,美國現階段不會允許「臺灣獨立」,也「不會允許兩岸統一」,所以「統獨」是假議題。
  • 學者爆:臺灣剩3條路
    學者爆:臺灣剩3條路沒有了美國作為「靠山」,臺灣地區將會陷入「國際孤立」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美國大選後民主黨勝選人拜登將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對於拜登將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是否會讓臺海現有情勢有所改變及兩岸是否還可能統一?大陸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19日出席一場研討會表示,兩岸統一隻剩「上中下」三條路。
  • 哪些愛好特長對升學有實質性幫助 大數據分析擇校「第三條路」
    哪些愛好特長對升學有實質性幫助 大數據分析擇校「第三條路」 點擊圖片看下一頁
  • 混動技術的「第三條路」?解讀長城檸檬混動DHT
    那麼,長城汽車的全新混動技術——檸檬混動DHT,能否成功走出"第三條路"?混動技術的"第三條路"第1條 路上,是豐田的THS混動系統。本田則另闢蹊徑,i-MMD混動系統串聯與並聯共存,提供EV、混合動力、發動機三種行駛模式。
  • 專科生,擺在眼前的就這三條路,把握住了就能逆襲成功
    編輯​個人認為,擺在專科生眼前的無非就是以下三條路​對於當代的專科生來說,首要出路就是珍惜學習機會,好好利用學校的資源,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將自己鍛鍊成一名技術型選手,畢業後以專業技術取勝,何愁沒有好未來,何愁不能逆襲人生?
  • 貫穿包頭市東西城區的這幾條路,你知道有哪些?
    包頭市城市規劃屬於典型的條帶加組團式設計,東西城區相距較遠,大概30多公裡,城市布局沿線展開,幾條主要的交通幹道勾勒起城市主體結構。那麼,你知道貫穿包頭市區東西區域的道路有哪些呢?1、建設路—這是城市內最重要的一條主幹道,也能算是城市中一條「快速路」,道路的寬度達雙向八車道,道路兩側有百裡綠道,是東西城區人們往來的主要線路。
  • 你知道臺灣的「長安街」是哪條路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忠孝東路是全臺灣最熱鬧的道路,一共七段,全長約十多公裡長,走一遍就要花上半天的時間,可謂「臺灣的長安街」。「動力火車」有一首熱唱歌曲《忠孝東路走九遍》,讓很多大陸朋友對這條路產生好奇──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它是全臺灣最熱鬧的路嗎?真的有人走九遍嗎?它到底有多長?
  • 長虹為彩電業找到第三條破局路!
    就在眾多中外彩電巨頭們絞盡腦汁苦想對策之時,彩電領軍企業之一的長虹則通過發布聯手時尚COSMO、施華洛世奇、中國著名先鋒時裝設計師張馳共同打造的高端奢華定製款水晶電視CHiQ朗耀系列走出了第三條路:即跨界時尚圈進行彩電產品的個性化和時尚性創新,將彩電耐用品變成家庭藝術品,滿足用戶對家電產品的第三種需求。
  • 百色市區多條新路路名確定,看看你家住哪條gai
    路長約600 米,寬約20米。(二)利元社區路巷命名1條(路1條)鳳鼎路:起於西鳳路尾,經右江區武裝部倉庫、靜安家園、鳳鼎天下景區,至六沙桔樂園止。該路是貫穿鳳鼎天下景區的道路,故取此名。路長約4000米,寬約12---22米。
  • 大陸可主導中日爭端 陳正達提「第二條路」
    (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10月23日電(記者 高易伸專訪)針對釣魚臺列嶼爭端與中日關係在歷經安倍晉三新安保法通過衝擊後,臺灣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國際貿易學系助理教授陳正達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大陸若想取得中日關係主導權,必須主動提出有別於安倍右翼的「第二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