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家長該如何做?

2020-08-28 簡效育兒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類流行教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在中國,人們把分享視為美德。反之,則是你為人小氣,不討人喜歡。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的時候,會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

比如,你怎麼這麼小氣。小氣鬼是沒有人喜歡的。你大一點,你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等等這些,強迫孩子做自己內心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有的大人甚至是動用武力。

可是,這樣做,真的教會孩子如何分享了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除了語言的逼迫和武力的威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與同伴一起友好地玩玩具呢?方法自然是有的。

第一,請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

分享自己的東西,這應該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不是被逼迫的。

孩子小的時候,玩具對他來說也許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記得我家孩子一周歲多的時候,鄰居家的小孩子來一起玩。我媽經常會讓孩子把玩具拿出來給弟弟玩。

可是,孩子不是每次都願意主動拿出來的。這個時候,我媽會說,這麼小就學會小氣啦。你大一點,你要跟弟弟一起玩。

那時候孩子還小,根本不懂這些,就是不願意給。

還好,我媽也沒有太多強迫孩子。只是對鄰居尷尬的笑笑,然後拿點零食來哄鄰居家的小孩。

後來,每次孩子調皮的時候。我爸媽會說,你再這樣,我就把你的玩具送給某某(鄰居家的小孩)啦!

孩子一開始還很緊張,可是後來聽多了,也就麻木了。只是,他不再喜歡去鄰居家玩了。

後來聽說,鄰居家的大人也會經常這麼說。鄰居家的那個小孩後來也不太願意來我家玩了。

孩子的一個很好的玩伴,也許就這樣無形中被疏遠了。

大人們本意是好的。可是用的方式錯誤了,不僅傷害了孩子,還無形中給孩子帶去了很多心理上的陰影。

我一開始遇到這樣的問題並不知道如何去做。只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和別人家的孩子分享玩具,自己會有些尷尬。因為,我們從小也是被教育要分享的。

哪怕內心裏面再不願意,面子上還是會假裝一下的。

可是孩子不同,他們不會假裝。

而我,也不希望孩子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假裝。

第二,不強迫孩子分享,那該如何處理?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每次她從外地帶女兒回來,我們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玩。

她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大半年。可是,我們每次去她們家玩的時候,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句說,你比弟弟大,你要讓著弟弟之類的話。

每次和她一起玩,我總能學到很多很多。

前兩天,我帶著孩子去她家玩。

一開始,她家的孩子並不願意和我家的孩子一起玩玩具。

孩子鬧小脾氣,可是好朋友並不生氣。她笑著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願意和弟弟一起玩?

這是我的玩具。

可是,今天你是小主人,弟弟是客人哦。你不給弟弟玩,那下次我們去弟弟家,他也不給你玩,你會不會不開心?上次我們去弟弟家還玩了汽車和積木的。你記不記得了?你想想,給一個什麼玩具弟弟玩呢?

孩子想了想,指著一個玩具說,這個。

於是,孩子們開心的玩起來了。

每次好朋友回來,我幾乎是一有空就過去玩。因為她的一言一行真的會給我很多啟發和思考。

這一次一起玩,讓我對分享玩具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而且,這一次,我做得不好。

對於朋友家的孩子來說,第一,弟弟是好久沒有一起玩的玩伴,感情基礎不深。第二,這是我家,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我不想給別人玩的時候,就是不想給。第三,給弟弟玩玩具也沒有什麼好處呀。為什麼要給弟弟玩?

所以,如果下次她們再回來。我們去玩的話,應該帶一個玩具去,可以交換玩。這樣,孩子才會更好地玩起來。

打個比方,如果你一個不熟悉的朋友,總是到你家來蹭吃蹭喝的,你應該也不會開心到哪裡去。可是如果這個朋友,每次都買了菜過來,大家一起吃。我想,你即使不太喜歡,也必然沒有之前那樣不開心。

我想,這可能是一個道理吧。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東西很重要。請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強迫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辦?不要再說他小氣了,父母這樣處理比較好
    對於孩子不愛分享這個問題,我發現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誤解: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孩子的玩具,家長一定要拿出去,不能不給;孩子不常玩的玩具,不用提前和孩子說,家長自己做主送人;孩子不喜歡分享,家長就大聲斥責孩子小氣,不去管孩子當下的感受。
  • 孩子太小氣不願分享?變成「小氣鬼」的3個原因,家長要早知道
    相信家長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平時會表現出很小氣的性格,可能是一顆糖,一個玩具,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東西,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只想自己獨自霸佔。有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大方的情況,而在另外的時候,他們則是不想分享任何東西,如果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多準備孩子喜歡的物品,這樣來消除孩子「不愛分享」的心理。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寶寶越來越「小氣」竟然是好事?!教孩子分享前,要先教他如何「自私」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小氣、自私嗎?家長們千萬別給孩子亂扣帽子,這只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已。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這是物權意識敏感期在作祟。家長要做的就是好好引導,而不是強迫孩子分享。 一、強迫孩子分享,毀娃不倦!
  • 「你真小氣,一個橘子都捨不得分享」 教孩子三句話,拒絕道德綁架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01 你家孩子,有被人說過"小氣"嗎? 讓開心果媽媽非常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喜歡去逗孩子,問孩子要東西吃。
  • 自私是孩子天性嗎?家長該不該教孩子如何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肯分享」。作為爸爸媽媽會有焦慮和擔憂,不分享孩子會變得自私嗎?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不分享是不好的,我們會不好意思、會尷尬。其實是我們成人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對交往和孩子交換中對物品價值的成人的觀念。
  • 不願分享玩具就是小氣?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這些
    作為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如果孩子想玩別的小孩子的玩具,對方卻不願意分享,我們會悄悄對孩子說「那個小朋友太小氣了,下次咱們不跟他玩兒。」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長別的家長眼中「小氣」的孩子,被「拒絕來往」的對象,總是在面對相同情況時,勸孩子去分享。發展心理學表明,在孩子7歲以前,他們並不具備道德自律能力。
  • 孩子小氣、自私、不愛分享,那是家長沒做對這件事!(二)
    那麼,孩子生來就有正確的物權意識嗎?並非如此。《小七老師育兒說》中寫道:「當孩子剛剛擁有自我認知能力時,對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判定,就是全世界都是他的。」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又比較佛系,不喜歡爭搶,被搶了玩具也不反抗。上述兩種表現,都是沒有形成正確物權意識的表現。一、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呢?
  • 不願分享的孩子,就是小氣嗎?也許只是家長好面子吧
    結果當然是小姑娘哇哇大哭,我兒子也嚇得不敢再靠近, 當時混亂的場面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尤其是那時自己內心說不出的困惑和糾結,使我更加焦慮。閨蜜的做法對嗎?雖然分享是美德,可是這樣強迫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真的對孩子好嗎?我們曾經也都是孩子,應該也特別討厭,家長自作主張的將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吧!
  • 孩子不分享就是小氣?記住2不2要原則,抓住分享能力發展關鍵期
    你知道孩子不愛分享的原因嗎?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出現不愛分享的情況。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跟孩子較真,或者給孩子貼標籤,認為孩子自私,心急地去改變孩子。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孩子在2至6歲是培養分享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都有足夠的時間,利用日常生活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 孩子的東西爺爺奶奶都不給,這種「小氣」,不要誤解了
    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還覺得孩子長大了,進步了,被老人這一頓說,我也開始疑惑,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不願意和人分享,怎麼辦啊?她很困惑,孩子這樣做對不對?不分享怎麼改呢?這個時候呢,我們家長需要維護孩子的這種物權意識,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去指責他,甚至還認為孩子小氣。孩子不懂得分享。這是錯誤的。孩子才剛剛體會到擁有,剛感覺到自己的權利,家長就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甚至強迫孩子去分享,這是不對的,別著急,慢慢來。
  • 媽媽要吃孩子的櫻桃,孩子生氣不給,家長這樣做孩子更懂得分享
    這是一位讀者問我的問題,她說自己孩子不知道跟誰學的,非常小氣,不僅對陌生人小氣,對家裡人也一樣。「他爸爸上次給他買櫻桃吃,讓留幾個給我,結果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搞得跟沒吃過櫻桃似的。」因為這個事情,她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下,結果惹來老人強烈不滿,「不就是幾個櫻桃麼,你跟孩子計較什麼?」
  •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突然在某個階段不愛分享,變得「小氣」了。平時,小女孩歡歡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可愛,最喜歡和一起玩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但是最近,歡歡的奶奶說孩子變得越來越小氣了。有一次,歡歡奶奶想讓孩子分享水果給經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吃,可歡歡說什麼也不肯,緊緊地抱著有水果的袋子不放手。奶奶教育孩子:「歡歡,你要做個大方的孩子,快點,分享水果給小朋友一起吃啊!」歡歡一邊大聲說著「不要」,一邊就跑回家去了。
  • 孩子自私、小氣怎麼辦?4個原因,5個方法告訴父母這麼做
    比如我家鄰居爸爸是個性格很好的人,遇事很熱情,總喜歡幫助別人,他家兒子就很懂得分享,相比而言,我兒子就摳門很多。這就是父母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父母很小氣摳門,鄰居來借東西總以各種藉口推脫,無意中也會助長孩子的自私行為。
  • 喜歡哭的孩子就是「熊孩子」嗎?家長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哭泣?
    相信每位家長在育兒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幼年期時,經常會哭鬧不止,讓自己頭疼不已。如果不管肯定不行,但孩子畢竟還小,如果責罵的話孩子肯定也會心理有負擔,所以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辦。「熊孩子」,所以對於孩子哭泣,家長心裡還是會有一些反感的。
  • 爸媽都很大方,寶寶卻很小氣,該咋整?
    有時候兒子會搶別的孩子玩具,不給玩就哭。好好給他說道理,他聽不進去。現在動不動就說不要,不行,你別說我之類的。爸媽都很大方,寶寶卻很小氣,該咋整?1、家長先別急,慢慢教育會掰過來的​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不要著急,孩子不願意分享,不是錯誤表現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第一:&34;對孩子並不公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因為搶奪玩具和零食而出現爭吵和打架的情況並不少見,有時候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有些自私,甚至是為了培養自己孩子大方分享的好習慣,強迫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但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拒絕分享是事出有因的。
  • 請不要隨便說孩子「小氣」
    那個奶奶說:「給弟弟玩玩,你是哥哥了,不要太小氣」。我本來想著勸兒子給他玩玩,但是一聽這話,我就算了,不著重別人,只想著自己家孩子利息,不考慮他人的人我也不喜歡。。 每個孩子對自己的東西都有個物權歸屬意識,他不想分享,不想給他人時,說明他對物品的所有權非常敏感且強烈,成人絕不應該出於逗樂的心理去強搶他們的物品,惹得孩子生氣、哭泣,還對孩子說「你太小氣」這種話。也不能為了安撫自己家的孩子,就讓其他人做出犧牲或者讓步。
  • 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強行讓孩子去和別人分享他的玩具,或者是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自己做主把孩子的玩具送人。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就是以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看到桌上放著一個蘋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也許這不是蘋果。」開始展開的奇思妙想……繪本《脫不下來啦》是以洗澡時,「我」脫不下來衣服這種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小事入手,展開的漫無邊際的現象……繪本《我的橡皮筋,不給你》則是以一條偶然被發現的橡皮筋作為故事展開,以此來談論孩子的物權意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