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平時會表現出很小氣的性格,可能是一顆糖,一個玩具,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東西,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只想自己獨自霸佔。
鄰居家的兒子亮亮今年剛滿4歲,即使家長平時教育的很好,但亮亮依然表現出很小氣的樣子,不僅僅會出現護食的情況,當看到別人手中有零食的時候,亮亮會立馬搶回來,非常沒有禮貌。
前段時間上親戚家串門,因為和親戚家的孩子爭搶玩具居然動起手來,這給亮亮媽媽氣得夠嗆,明明平時教育的很好,可是孩子還會出現摳門小氣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1、對孩子過度的溺愛
現如今有很多家長依然會採取傳統的教育方法,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要什麼你就給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就像是家長的小霸王一樣,有的時候還會要求家長去做什麼事情,長期下去,孩子就容易產生一種觀念「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類似的錯誤觀念、認識,而這都是因為家長過度寵溺而導致的,如果你是這樣要及時糾正。
2、自我意識極其強烈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兒時期就漸漸萌發自我意識,他們會從心理活動圍繞著自我出發,從而會了解旁邊的人和事情,從而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基本上都是從滿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出發的,根本就不會想別人是什麼感受,更不會理解別人不同的看法。
孩子大約到了三四歲左右,隨著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累積的交往經驗,孩子才會產生你和我的區別,並可以逐漸從客觀的角度去看自己。
所以,在幼兒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如果缺乏了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就容易出現小氣、自私的行為。
3、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孩子到了2歲左右就會出現物權意識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主要表現的有,反覆說「這是我的」;會有攻擊行為;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比如我的孩子,家中所有的玩具都是她的,所有的人都不能動,甚至都不讓別人靠近,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我們就會將其當做是「自私。」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就不要期待他們會出現分享的行為,這是正常的情況,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我們要培養孩子分享,主要是靠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引導。
有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大方的情況,而在另外的時候,他們則是不想分享任何東西,如果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多準備孩子喜歡的物品,這樣來消除孩子「不愛分享」的心理。
2、學會尊重孩子對自己物權的維護心理
不僅僅是孩子,即使我們成年人,也會希望在自己不願意的時候能得到別人尊重,不喜歡被強迫的感覺,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表現出不喜歡分享的情緒,家長們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可能他真的喜歡這個玩具,由於珍惜而不願意跟人分享呢?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行為,這樣他們才能健康發展。
3、學會分享
孩子小氣的原因主要是不愛分享,在孩子的潛在意識中,自己的東西只有自己可以動的,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碰。
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有分享的意識,家長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典故或者利用繪本,讓孩子知道分享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和孩子做幾個例子,讓孩子通過分享來獲得快樂,當家裡來客人時,家長讓孩子端著水果給客人,讓孩子感受到客人的誇讚。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兒童社交啟蒙繪本》,培養孩子與外界相處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分享、獨立、欣賞別人、本書籍是利用小故事的形式幫助孩子鍛鍊社交能力。
書中提問爸爸媽媽的欄目是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在親子閱讀的同時,家長還能發現孩子的優勢,從而會幫助孩子進行性格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