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的兒童玩樂區裡,又在發生著這一幕:
2個三歲左右的小孩,一個手裡拿著一輛會發光的警車,另一個眼巴巴的看著,想要玩一下。警車的小主人不願意,他的媽媽在一旁苦口婆心的勸:寶貝你給人家玩一會兒,昨天人家還把球借你玩了呢,你要懂得分享。
「好孩子要懂得跟人分享」,這是很多媽媽都會跟孩子說的話。
在寶寶吃東西時,大人湊過去說:來,給我吃一口。如果給了,開心的誇一句「哎呀真乖」;如果不給,大人還會假裝生氣的說一句「你個小氣鬼」。
當孩子長大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吃的東西要和家人分享,玩具要和小夥伴分享。
我們都在要求孩子去分享,卻從未注意「物權意識」培養這個問題。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過程:
孩子在18個月開始有「物權」意識,這是他成長的一個階段,意識開始從我「我」到「我的「邁進。
他們開始知道這個東西是」我的「,別人不能動」我的「東西。而2-3歲後自我意識更加加強,慢慢知道」別人的東西「他不能拿,相對的也開始」霸「著自己的東西,不肯給其他人。
直到孩子4歲後,才會開始懂得分享,願意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玩。
可以說,物權意識的培養是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但大部分家長卻都忽略了。
在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強求孩子去分享,只會讓這個敏感期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傷害。
孩子在成長當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沒禮貌、搶別人玩具,動手打人,偷竊,甚至家長們很擔心的孩子總是被人欺負的問題,都與「物權意識「的發展不良有關。
我們總是將「分享「當成一種道德品質來約束孩子。
作為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如果孩子想玩別的小孩子的玩具,對方卻不願意分享,我們會悄悄對孩子說「那個小朋友太小氣了,下次咱們不跟他玩兒。」
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長別的家長眼中「小氣」的孩子,被「拒絕來往」的對象,總是在面對相同情況時,勸孩子去分享。
發展心理學表明,在孩子7歲以前,他們並不具備道德自律能力。所以我們不應該將分享當成一種道德品質來要求約束孩子,尤其不要給予孩子負面的道德評價。
將分享當成一種行為習慣來培養,才有利於孩子形成樂於分享的品質。
強迫孩子去分享,其實是家長不尊重孩子物權觀的一種行為。
下面這個場景在很多家庭應該也曾發生:
家裡來了小客人,媽媽招呼小主人將他的玩具拿出來和小客人一起玩。小客人喜歡上了小主人新買的會跳舞會翻跟鬥的機器人,可是小主人連摸都不讓小客人摸一下。
媽媽生氣了,奪過機器人給小客人,還教訓小主人:「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兒?客人想玩一下你的玩具都不願意了?你怎麼這麼小氣呢?這是媽媽買的,媽媽說給他玩一下!」
這個媽媽說得也不算錯,玩具是她買給孩子的,而且人家是客人,將玩具給人玩一下沒也什麼大不了的。
但她恰恰就忽略掉了,玩具在她買回來送給孩子的那一刻,它就屬於孩子了。孩子才是玩具最後的主人,也是最有權利在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的人。
分享行為,應該是建立在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有「擁有」才會有「分享」。
一味地要求孩子分享,模糊了孩子的物權意識,明明是他的東西,他自已卻沒有支配的權利。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缺乏「擁有「的概念,這對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很大的一個挑戰。
如果孩子都不確定自已是否真的擁有某個物品,當這個物品被人奪走時,他可能都不會有去奪回來的想法與勇氣。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是讓孩子學會維護自己應得的公平,讓他懂得去衡量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否可以給他人。另外,「物權意識」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區別開「分享」和「贈送」,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技能。
那麼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渡過「物權敏感期」,形成樂於分享的品質呢?
我們可以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
家長不能隨意處置甚至丟棄孩子的物品,分享玩具需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否之則不能強求。讓孩子知道自已對自已的東西有擁有、使用、支配權。
讓孩子明白他的權利後,相對的也需引導孩子履行他的義務,比如整理、清潔玩具等,讓孩子知道愛護自已的東西。如此,在以後面對其他小朋友的無理要求(如強奪玩具等)時,也會知道拒絕,不會變成家長擔心的「被欺負了都不知道還手「的那一類孩子。
我見過一些孩子,一家人上桌吃飯,他愛吃的東西別人全部不準動。
物權的界限很重要,否則就會養出一個自私、甚至「不問自取「的孩子。
在寶寶出現了物權意識的萌芽後,家長就該引導孩子探索物權的邊界,讓他們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公用的。既保護自己的權利受到尊重,也不對他人的物品造成侵害。
建立分享的規則很重要,家長引導孩子用「交換、借、輪流」等方法,讓孩子逐漸懂得與人分享,也可在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最喜歡的玩具,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並引導說「那你有沒有哪個玩具可以拿出來跟他一起玩呢?」,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
讓孩子懂得,輪流玩不代表他會失去自己的玩具,相反可以玩別人的玩具,獲得更多的樂趣。
尤其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借」與「還」的概念,如果孩子未經別人同意,就拿走或佔有了別人的東西,家長一定要端正態度,帶領孩子去歸還物品並道歉,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對於「物權意識」強烈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強的佔有欲,喜歡的東西一定要得到。家長不能使用哄騙的方法,孩子一旦有了受騙的感覺,會很難再相信他人。
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懂事、自私」等標籤。(貼標籤就是給了孩子一種自我暗示,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傾向於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多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換玩具,明白1+1大於2的道理,逐漸他就會願意去分享快樂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唯有真正擁有過,才會真正懂得分享。
想讓孩子懂得分享,先要讓孩子擁有。強迫孩子將他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只會讓孩子感覺被剝奪、被傷害,反而會更加有佔有欲。
等體驗到分享不僅不會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反而還能帶給自己快樂,孩子就會慢慢從牴觸中走出來,樂於和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