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分享玩具就是小氣?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這些

2020-08-27 阿布笛時光機

​在小區的兒童玩樂區裡,又在發生著這一幕:

2個三歲左右的小孩,一個手裡拿著一輛會發光的警車,另一個眼巴巴的看著,想要玩一下。警車的小主人不願意,他的媽媽在一旁苦口婆心的勸:寶貝你給人家玩一會兒,昨天人家還把球借你玩了呢,你要懂得分享。

「好孩子要懂得跟人分享」,這是很多媽媽都會跟孩子說的話。

在寶寶吃東西時,大人湊過去說:來,給我吃一口。如果給了,開心的誇一句「哎呀真乖」;如果不給,大人還會假裝生氣的說一句「你個小氣鬼」。

當孩子長大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吃的東西要和家人分享,玩具要和小夥伴分享。

我們都在要求孩子去分享,卻從未注意「物權意識」培養這個問題。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過程:

孩子在18個月開始有「物權」意識,這是他成長的一個階段,意識開始從我「我」到「我的「邁進。

他們開始知道這個東西是」我的「,別人不能動」我的「東西。而2-3歲後自我意識更加加強,慢慢知道」別人的東西「他不能拿,相對的也開始」霸「著自己的東西,不肯給其他人。

直到孩子4歲後,才會開始懂得分享,願意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玩。


可以說,物權意識的培養是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但大部分家長卻都忽略了。

在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強求孩子去分享,只會讓這個敏感期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傷害。

孩子在成長當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沒禮貌、搶別人玩具,動手打人,偷竊,甚至家長們很擔心的孩子總是被人欺負的問題,都與「物權意識「的發展不良有關。

我們總是將「分享「當成一種道德品質來約束孩子。

作為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如果孩子想玩別的小孩子的玩具,對方卻不願意分享,我們會悄悄對孩子說「那個小朋友太小氣了,下次咱們不跟他玩兒。」

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長別的家長眼中「小氣」的孩子,被「拒絕來往」的對象,總是在面對相同情況時,勸孩子去分享。

發展心理學表明,在孩子7歲以前,他們並不具備道德自律能力。所以我們不應該將分享當成一種道德品質來要求約束孩子,尤其不要給予孩子負面的道德評價。

將分享當成一種行為習慣來培養,才有利於孩子形成樂於分享的品質。

強迫孩子去分享,其實是家長不尊重孩子物權觀的一種行為。

下面這個場景在很多家庭應該也曾發生:

家裡來了小客人,媽媽招呼小主人將他的玩具拿出來和小客人一起玩。小客人喜歡上了小主人新買的會跳舞會翻跟鬥的機器人,可是小主人連摸都不讓小客人摸一下。

媽媽生氣了,奪過機器人給小客人,還教訓小主人:「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兒?客人想玩一下你的玩具都不願意了?你怎麼這麼小氣呢?這是媽媽買的,媽媽說給他玩一下!」


這個媽媽說得也不算錯,玩具是她買給孩子的,而且人家是客人,將玩具給人玩一下沒也什麼大不了的。

但她恰恰就忽略掉了,玩具在她買回來送給孩子的那一刻,它就屬於孩子了。孩子才是玩具最後的主人,也是最有權利在決定要不要給別人玩的人。

分享行為,應該是建立在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有「擁有」才會有「分享」。

一味地要求孩子分享,模糊了孩子的物權意識,明明是他的東西,他自已卻沒有支配的權利。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缺乏「擁有「的概念,這對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很大的一個挑戰。

如果孩子都不確定自已是否真的擁有某個物品,當這個物品被人奪走時,他可能都不會有去奪回來的想法與勇氣。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是讓孩子學會維護自己應得的公平,讓他懂得去衡量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否可以給他人。另外,「物權意識」也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區別開「分享」和「贈送」,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技能。

那麼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渡過「物權敏感期」,形成樂於分享的品質呢?

我們可以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

  • 尊重孩子的所有權與支配權

家長不能隨意處置甚至丟棄孩子的物品,分享玩具需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否之則不能強求。讓孩子知道自已對自已的東西有擁有、使用、支配權。

讓孩子明白他的權利後,相對的也需引導孩子履行他的義務,比如整理、清潔玩具等,讓孩子知道愛護自已的東西。如此,在以後面對其他小朋友的無理要求(如強奪玩具等)時,也會知道拒絕,不會變成家長擔心的「被欺負了都不知道還手「的那一類孩子。

  • 幫助孩子掌握物權的界限

我見過一些孩子,一家人上桌吃飯,他愛吃的東西別人全部不準動。

物權的界限很重要,否則就會養出一個自私、甚至「不問自取「的孩子。

在寶寶出現了物權意識的萌芽後,家長就該引導孩子探索物權的邊界,讓他們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公用的。既保護自己的權利受到尊重,也不對他人的物品造成侵害。

  • 幫助孩子建立分享的規則

建立分享的規則很重要,家長引導孩子用「交換、借、輪流」等方法,讓孩子逐漸懂得與人分享,也可在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最喜歡的玩具,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並引導說「那你有沒有哪個玩具可以拿出來跟他一起玩呢?」,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

讓孩子懂得,輪流玩不代表他會失去自己的玩具,相反可以玩別人的玩具,獲得更多的樂趣。

尤其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借」與「還」的概念,如果孩子未經別人同意,就拿走或佔有了別人的東西,家長一定要端正態度,帶領孩子去歸還物品並道歉,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 如果孩子佔有欲強

對於「物權意識」強烈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強的佔有欲,喜歡的東西一定要得到。家長不能使用哄騙的方法,孩子一旦有了受騙的感覺,會很難再相信他人。

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懂事、自私」等標籤。(貼標籤就是給了孩子一種自我暗示,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傾向於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多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換玩具,明白1+1大於2的道理,逐漸他就會願意去分享快樂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唯有真正擁有過,才會真正懂得分享。

想讓孩子懂得分享,先要讓孩子擁有。強迫孩子將他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只會讓孩子感覺被剝奪、被傷害,反而會更加有佔有欲。

等體驗到分享不僅不會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反而還能帶給自己快樂,孩子就會慢慢從牴觸中走出來,樂於和他人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大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一種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將玩具分享給小朋友們。如果自己孩子堅持不給,會說:「你真是個小氣鬼。」一種就是使用交換法,讓兩個孩子進行玩具交換。或者給自己孩子找個別的玩具。懂得分享才能讓孩子更受歡迎是沒錯。但分享也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
  • 娃不願分享不是小氣,是物權意識「作怪」,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這時孩子把手裡的東西拿過來給你,你卻說真乖,爸爸不吃,你吃吧!寶貝能不能借媽媽看看你的玩具?孩子把玩具遞給了你,你看都不看就說,寶貝真聽話,真乖,媽媽不玩,你玩吧!以上的做法就是一種對孩子的戲耍行為,家長原本是想通過這種戲耍教育鍛鍊孩子的分享能力,但是這不僅不會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還會讓孩子產生:既然我給你了你也不要,那我以後乾脆不要給你們了。
  • 孩子太小氣不願分享?變成「小氣鬼」的3個原因,家長要早知道
    相信家長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平時會表現出很小氣的性格,可能是一顆糖,一個玩具,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東西,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只想自己獨自霸佔。前段時間上親戚家串門,因為和親戚家的孩子爭搶玩具居然動起手來,這給亮亮媽媽氣得夠嗆,明明平時教育的很好,可是孩子還會出現摳門小氣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家長該如何做?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類流行教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在中國,人們把分享視為美德。反之,則是你為人小氣,不討人喜歡。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的時候,會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比如,你怎麼這麼小氣。小氣鬼是沒有人喜歡的。你大一點,你應該讓著弟弟妹妹。等等這些,強迫孩子做自己內心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有的大人甚至是動用武力。可是,這樣做,真的教會孩子如何分享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孩子不分享就是小氣?記住2不2要原則,抓住分享能力發展關鍵期
    心累之前對孩子分享教育的引導前功盡棄,現在需要耐心地安撫兒子內心的「小傷害」,矯正他的行為。孩子分享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能採取強制的方法,而是要好好呵護孩子的安全感,耐心地引導。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不乖?不,也許孩子正在經歷「物權意識」階段
    常常能夠聽到有些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真小氣,自己的玩具什麼的從來不捨得分享;帶孩子出去玩其他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玩具,孩子一把搶回來護在胸口,結果惹得一旁的孩子哇哇大哭,搞得媽媽覺得很沒面子。有時候孩子在幼兒園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每天上學書包裡都會放一些玩具,孩子們課間在一起玩的時候孩子總是很「護短」,自己的玩具從來不願意分享,甚至別人碰一下都不行。這種情況可愁壞了一些媽媽,甚至有些媽媽調侃的說「我和孩子爸爸都不小氣啊,這孩子不知道到底隨了誰呢?真是愁人!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小氣?家長要正確引導,而不是強硬制止
    這時候,男孩的奶奶走過來詢問情況,男孩一邊哭一邊說:&34;奶奶聽完生氣的訓斥孩子&34;本以為會向著自己的奶奶竟然訓斥自己,男孩哭得更傷心了,乾脆轉身就走……其實,孩子不願分享是生活常見的事情,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從小在蜜罐中長大,他們習慣了好的事物就是自己的,一旦別人想要&34;自己的東西,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 不願分享的孩子,就是小氣嗎?也許只是家長好面子吧
    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人主動自願地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的行為,分享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 這告訴我們,分享不是天生的,但是分享很重要,所以需要後天培養。那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正確地,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學會分享呢?
  • 三歲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物權意識」萌芽,父母要及時引導
    玩具是幼兒園老師的,你應該跟大家一起分享玩呀!不要,就是我的!2-3歲是孩子的高發期,父母別忽視不少2-3歲的孩子都會不斷地說「這是我的」,習慣霸佔一切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看起來很「小氣」,其實就是「物權意識」。
  •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那就不分享了!
    其實,娃心愛的玩具,在他們心中的位置,就像是爸爸的豪車、媽媽的鑽戒同樣貴重,不捨得跟別人分享。面對如此「小氣」的娃,作為家長,要怎麼引導呢?1、 不必強迫孩子分享玩具,不要給孩子貼上小氣的標籤。> 雖然說不強迫孩子分享玩具,但是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
  • 「我的孩子不用分享玩具」,這位媽媽的做法贊爆了
    薩姐出品01「哥哥就玩一下,我們要學會分享!」軒軒看中了依依手裡的玩具,一把從依依手裡搶過,把依依急的哇哇大哭。可奶奶卻安慰道:「沒關係,是我們的。等下弟弟就還給你!你是姐姐,不能這麼小氣的!」「你是大的,要讓小的;你有這麼多玩具,給一個別人沒關係嘛;那麼小氣,小朋友都跟你玩了。」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分享,長大了就會變得自私,這真是無稽之談。只有體會過愛和自由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擔心失去。
  • 孩子不願分享不是「小氣鬼」,強逼孩子去分享才是「真自私」
    這個時候,有的家長會說「小迪,你可以去把你的玩具拿回來,哭是沒有用的。」也有的家長會說「哭什麼呀?不就給妹妹玩一會兒嗎,來,你先玩兒這個。」當小朋友說「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這樣的話時,家長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辦?不要再說他小氣了,父母這樣處理比較好
    對於孩子不愛分享這個問題,我發現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誤解: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孩子的玩具,家長一定要拿出去,不能不給;孩子不常玩的玩具,不用提前和孩子說,家長自己做主送人;孩子不喜歡分享,家長就大聲斥責孩子小氣,不去管孩子當下的感受。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一文告訴你答案,被強迫的分享不值得表揚
    所以媽媽也覺得非常為難,想要找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夠和同班的小朋友多交流,能夠一起玩遊戲,也希望孩子能夠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可是孩子仿佛沒有意識到,結果也沒有那麼好。其實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發生很多這樣類似的事情,不能說孩子是自私,也不能判定孩子這樣就是非常小氣。可以說,這是孩子對於物權主義的不全面認識。
  • 寶寶越來越「小氣」竟然是好事?!教孩子分享前,要先教他如何「自私」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小氣、自私嗎?家長們千萬別給孩子亂扣帽子,這只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已。 「弟弟妹妹是客人,你應該把玩具拿出來和他們分享。」 「不就是個玩具嗎?你讓給弟弟妹妹吧,媽媽以後再給你買......」 教導孩子分享沒有錯,但是強迫孩子分享只會害了孩子。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文|淘媽「寶貝,讓XX玩下你的玩具。」「不行,這是我的。」「不要那麼小氣,我們要學會分享。」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你小時候被大人說過小氣嗎?你的孩子被說過小氣嗎?事實是這樣
    昨天下班後帶孩子在小區內玩,看到有幾個兩三歲的小朋友也在一起玩。玩著玩著,一個小朋友就去搶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 ,被搶的小朋友哭了起來。旁邊帶小朋友的奶奶就說給他玩一下,等會就還你了,不要這麼小氣嘛。被搶的小朋友更委屈了。這一幕似曾相識,小時候似乎也見到過這樣的情景,孩子就會被說小氣,自私。其實兩到三歲的時候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到萌發期,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孩子要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
  • 怎樣糾正孩子小氣
    「小氣」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特徵,及早防止與糾正孩子的「小氣」行為,是父母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小氣」的兒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與學習用等不願借別人用」的最直接特點外,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徵:  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較差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了!正確表達拒絕,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但這裡有個前提是「主動」分享,而非「被迫」分享。周末,我在小區裡看到一對母女,女孩大約3歲上下,哭鬧著抓著手裡的泡泡機不放,一邊女孩的媽媽,有點生氣地斥責著:「你給這個小弟弟玩一會嘛,弟弟都在這裡看你半天了。你怎麼這麼小氣!以後都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你玩了!」
  • 不分享就是性格不好?父母的錯誤引導才是孩子小氣的真正原因
    物權意識是孩子要求長大,要求獨立的一種表現。從兩歲開始就會出現這種行為,&34;,是孩子們最常見的表達。她想要通過對物體的掌控權來行使決定權。最後,父母的強迫導致孩子不願意分享。如果父母強行從孩子手中拿過玩具或者零食給別的小朋友,這在孩子看來並不是分享,而是&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