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自私」,才是父母成功的教育體現

2020-08-08 弘益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太自私了,因為他們的父母本身就很自私。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年輕一代的父母,本身就是獨生子女,自私被他們刻進了骨子裡,然後又傳承給了下一代。也有人認為,孩子不該被「狼性」教育,應該從小就讓他們知道無私奉獻與分享的快樂。

可是,讓一個年幼的孩子,從小就去克服人性的弱點,活得自抑且高尚,才是最好的麼?每個孩子在懂得奉獻與分享之前,都應該面對自己的自私,在某些事情上,也必須要自私一些才行。

到底誰自私?

周末,小芝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同行的還有閨蜜秦秦,與秦秦家的兩個孩子。小芝去買雪糕的時候,發現兒子最愛吃的雪糕只有一個了,便買了給兒子吃,又挑了四個其他牌子的。在看到雪糕之後,兒子一把就拿起了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

這個舉動讓另外兩個小孩不同意了,他們都想要那一個,小芝強行把兒子手中的雪糕搶下來分給了別人,惹得兒子在暑天哇哇大哭,一度哭到要喘不上氣。秦秦連忙將雪糕給了小芝的兒子,小芝卻攔住了秦秦,責備兒子說:「換一個吃能怎麼樣!怎麼能這麼自私!」

秦秦無奈地對小芝說:「你這麼說的話,我的兩個女兒不是更自私麼?這雪糕是你買給他的,他自私一點不是很正常嗎?」最後,小芝看著兒子開心地吃著雪糕,心裡卻十分生氣,覺得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

自私是一種本能

對於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一直都沒有變過。但是我始終認為,人在最初的很多心理和行為,不能被簡單地就被判定為善或者是惡。

就拿自私這件事來說,我們是憑藉著自私才活下來的:

孩子從孕育到出生,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命,去透支著母親的健康和心血;

孩子吸吮乳汁,是為了自己的飽腹,犧牲母親的自由與精力;

孩子的每一次索取,都是來自自身的欲望、好奇,他們最先認識到的,就是自己的需求。

我們不可以說這種自私就是純粹的惡,這只是本能,而這種本能,會在孩子更多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之後,去慢慢調整,最後讓孩子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可是,如果在孩子還在成長與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強制性地壓制孩子本身的欲望,克制這種自私,讓他們更加完美的話,只會讓孩子的人格越來越撕裂,即使表面看起來很優秀,內心卻是千瘡百孔的。

教會孩子「自私」,是父母最智慧的一面

當我們最開始就將目的設置為,父母必須教會孩子「自私」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要急著反駁了。可是,在這兩件事上,孩子卻一定要自私,才能成長得更好,將來也更能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1、自私在物權上

所謂物權就是物品的所屬權,孩子們在這一方面上的認識,是在漸漸形成的。孩子在一開始並不能明白,什麼叫「你的、我的、他的」,所以有些孩子會去搶奪別人的東西,有的孩子面對搶奪全身都在拒絕,也有的孩子無動於衷。

不過,大部分孩子最開始的表現都是,不允許自己的東西被搶奪,所謂的「借」他們不懂,認為那就是單純的失去。而孩子在面對自己極為在意的東西時,也更難去分享和借出。

有些家長在這個時候就會將孩子的反應定義為自私,並且開始強制勸導孩子去分享,甚至直接動手。而孩子此時會覺得被侵犯、被掠奪、安全感急劇下降,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更加「自私」,內心受傷,甚至形成自卑、自抑的性格。

而家長們實際應該做的,是讓孩子「自私」一點,明確自己的物權,再去了解他人也有物權,之後在自己的自由意志上,去判斷要不要選擇分享、交換等等。只有這樣,孩子的物權意識才會建立得更加完善,然後在此基礎上去優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2、自私在感受上

大學時有一個女同學,就是我們俗稱的「軟柿子」,是一個話不多的好人,只要是能幫的忙她都會幫,後來卻因為狠下心來拒絕了一次,被宿舍的舍友給罵了。

我們都為她不值,但是她卻忍了下來,繼續做她的好人。原來,她的家裡有四個孩子,她是大姐,自己的感受從小就沒怎麼被在意過。

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在感受上都是自私的,比如他們不高興的時候會哭,高興的時候會笑,而不會在乎其他人的感受。而在漸漸長大之後,父母因為孩子「懂事」了,就會讓他們被迫地開始謙讓、隱忍、奉獻。

可是,孩子在感受上太過無私,只會失去自己的人格,壓抑自己的欲望,活得沒有自我。而一個無視了自我感受的人,她的每一次犧牲與分享,都是在透支著他們對人生的感受。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允許他們在感受上自私,實際也是在建立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先自愛。而在安全感和自愛的基礎上,再去學會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去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讓孩子學會自私,不代表引導他們變成一個自私的人,而是我們需要明白,分享與奉獻的快樂,是因為他們發自本心,是在對別人好。而倘若孩子一直壓抑自己,就是在受虐式地討好,別人是高興了,受傷的實際是孩子自己。而這,一定不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

相關焦點

  • 「自私」教育:父母「使絆子」,孩子越磨礪越優秀
    「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才不會……」每每孩子不聽話,總有父母用這樣的抱怨告訴孩子自己的付出和不容易。的確,為了孩子活,願用生命為孩子付出,成為中國無數父母最坦誠赤裸的心聲。可如此沉重的愛,父母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能承受嗎?
  • 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自私」,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活得很痛苦
    自私這種品德是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擁有的,因為自私的人總是會被人唾棄,這種性格的孩子也常常會交不到朋友。但是作為父母,應該要從小教孩子學會「自私」,因為不懂得拒絕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將會活得很痛苦。父母教會孩子自私並不是說讓孩子不要學會和他人分享,而是說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學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私人物品,並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 孩子非常自私怎麼辦?這幾招讓孩子學會謙讓
    ,而小紅的這個習慣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因為她不懂得怎麼謙讓,以後上了學之後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她也是這麼霸道的話,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她一起玩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就必須要讓小紅變得不那麼自私起來,讓她學會謙讓。
  • 中國式父母的自私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步
    ,卻不曾想恰似這樣無私的愛無形中卻漸漸地轉換成自私的愛,以至於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傷害自己!就像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有很多父母教孩子寫作業時,教到心肌梗塞?除了怕孩子學不會外,還有一點是怕自己的孩子太笨,不是讀書的料!將來的他可能毫無作為,也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有人說焦慮的背後其實是無處安放的「愛」和「擔憂」。這點在父母之愛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 「自私」的父母,孩子將會更優秀?
    他們為了子女,幾乎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太無私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時候,父母帶點「自私」,孩子反而走得越遠越好。身邊總有一些父母秉持著「我能行,忍一下就過去了」、「省點錢給孩子」這樣的觀念,生了病也不肯去醫院。殊不知,這才是對孩子最愚蠢的愛。網上有一個話題:「假如父母老了,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功利心不能太重,理解他的「自私」才有效
    霍思燕在教育孩子分享這個問題上樹立了一個標杆,她不強求孩子分享,反而尊重、聽從孩子的想法。正是在這種被尊重的溫和教育下,嗯哼才能從一開始的拒絕到欣然捐贈。我們能說,孩子這種「爭取」或「捍衛」玩具的行為是自私嗎?很明顯,他們的初心並非如此。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但是這僅僅是父母的一面之詞,寶寶可不這麼認為,關於「自私」,寶寶有話要說:1、「我的東西不許你們碰!」只要是寶寶喜歡的玩具,別人都不許碰,即使是寶寶不喜歡的東西,有時也不許別人碰,碰了就哭鼻子,父母覺得這樣的寶寶很自私。可是一訓斥寶寶,他反而哭得更兇了。
  • 說教育:孩子還沒有學會分享,請不要說孩子自私
    文·艾特27如果孩子四歲多了,仍然不懂得分享,不與其他人交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父母就要引起重視,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第一,不要隨意給孩子打上自私的標籤即使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也不要說孩子自私、小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隨時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當孩子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時候,父母要加以鼓勵,表揚、誇獎孩子,並且告訴孩子這樣做,你可以結交到更多小夥伴。二、轉移注意力當孩子護著玩具,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一起玩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如果你家孩子不會分享,那麼不好意思,你孩子將來會變得自私,小氣,沒朋友。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怎麼可以讓孩子變得自私。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會分享。兒子突然嘴裡蹦出一句話:「老師說了,我們要學會分享,妹妹,你的玩具要給哥哥玩。」你看,連4歲的兒子都學會用老師背書了。一句「老師說了應該分享」,竟讓我無法去反駁和教育兒子。反倒讓女兒處於弱勢,如果不分享的話,她就會成為不聽話,自私的孩子。
  • 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
    導讀: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想讓孩子吃虧,父母就要教會孩子「自私」,否則會活得很累
    所以,父母就要教會孩子「自私」,雖然,自私這件事任何父母都不喜歡孩子擁有,因為,自私的性格很難融入到集體當中,但是身為父母卻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仔細,因為不懂得自私光會分享的孩子,為了會生活得很累,很痛苦。
  •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自私」點兒
    但孩子慢慢長大,自己反而發現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學習上的自律能力比同齡人要好。有時候,父母自私點兒,反而讓孩子更優秀。她沒有幫孩子穿衣吃飯,反而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她沒有時時盯著孩子,卻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她沒有把所有好的都留給孩子,反而讓孩子學會分享。只是她的方式不同,沒有像其他人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 孩子無情不愛,與父母撫養有關,阻止孩子自私需從小抓起
    個人認為,一個成人也好,一個孩子也好,太過自私,都不會找人待見的,也是不可愛的。而孩子自私,無情不愛,也正是孩子暴露出來的性格上的一種缺陷。而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則與父母的撫養過程有直接關係。一家人總是把最稀罕的,最好玩的,最好吃的都留給孩子,讓孩子先吃。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最好的就是自己,爸媽和爺爺奶奶不愛吃。這種孩子就會被父母和家人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而且這種孩子脾氣都很大,很任性,自己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很衝動,誰的話也不聽。無情不愛的孩子,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更是一種缺乏涵養的體現。
  • 為什麼家長要逼著孩子成長?引導孩子遵從內心選擇,才是教育成功
    或許,這是對這代父母最活靈活現的寫照。很多家長總是期待孩子要比自己優秀,將要更要比自己要有出息,因此才有了寧可欠下孩子一個童年,也不願意讓孩子成年卑微的活著。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理解的成功概念,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童年和成年。當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這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剝奪,更是以愛的名義,讓孩子失去了完整的人格。
  • 原來真正的教育是:付出的都是有回饋的愛!才是成功的父母
    ,別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來替你教育。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急,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他一步走完。卻忘記了,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很抱歉,我還希望你會時常有孤獨感,如此你才不會把良朋益友視為理所當然。願你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 比起房價和教育資金,自私才是低生育率的根源,你會選擇生二胎嗎
    究其根本原因,真的只是因為房價與教育資金不斷增加嗎?"每天輔導孩子學習的我,哪怕被說是自私,也不會再有生第二個孩子的欲望了"小玉今年33歲,因為生育比較早,所以已經有一個8歲,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了。自從前幾年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正常後,父母、公公婆婆等都在勸小玉生育二胎。
  • 當孩子變得自私時,背後的原因父母必須要了解
    >家長對孩子太過於溺愛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父母可以無私,但不可以讓孩子自私。父母都是無私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有些父母對孩子無私奉獻後,總是教育孩子說:&34;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認為所有人對他好都是理所應該的,並且是不需要回報的。所以,孩子才會養成自私的性格。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你要學會分享","你讓她玩一會兒",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的確,分享是一種美德,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樣的。而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認為愛和規則是平行的,我堅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例如,當別人幫助她時,需要說謝謝。需要盡其所能的去幫助別人。
  • 在愛孩子時,父母需要「自私」一點
    馬斯克的妹妹塔斯科是曾獲過很多獎項的製片人和導演;馬斯克的弟弟也是很成功的商人,開辦了多家連鎖餐廳。我們都以為人生開掛的是Musk,而真正開掛的,其實是他的媽媽Maye。而Maye彪悍的人生,正是源於她在成全孩子的時候,也「自私」的成全了自己。
  • 不要為孩子付出所有時間和精力—真正的好父母,都有點兒「自私」
    有為孩子背書包的家長,有幫孩子買早飯的家長,看到那麼多為孩子辛勤付出的父母,真的讓人感嘆,中國的家長,只要孩子好,寧願為孩子付出所有時間和精力。01但是我的朋友裡卻有一位有點兒「自私」的媽媽。但正是這樣有點兒「自私」的父母,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分享」,學會「感恩」,學會不管幹什麼都要首先成為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