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教育:父母「使絆子」,孩子越磨礪越優秀

2020-09-03 諾媽家有男寶

作家龍應臺曾在《目送》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終將成長,父母總要放手。然縱觀現實,在中國式親子家庭裡,愛過滿,成為束縛,反羈絆了孩子前行的路。


父母以為自己用「無私奉獻」成就了孩子,卻其實,家長自以為轟烈烈的犧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與負擔。


事實上,「自私」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01

無私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我這輩子不都為了你?」


「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才不會……」


每每孩子不聽話,總有父母用這樣的抱怨告訴孩子自己的付出和不容易。


的確,為了孩子活,願用生命為孩子付出,成為中國無數父母最坦誠赤裸的心聲。可如此沉重的愛,父母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能承受嗎?


想起綜藝《我家那小子》裡朱雨辰的媽媽,她那濃密的母愛曾經引爆全網話題。


「我是在用我整個生命對待兒子。」


「不管兒子走在哪,我都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朱媽媽對兒子朱雨辰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


每天凌晨4點,她風雨無阻起床給兒子熬梨湯,一熬就是十幾年。


為了朱雨辰有好的睡眠,她深入朱雨辰大學寢室調查室友睡覺情況,用意是提醒他人不要打呼嚕;


為了了解兒子的思想動態,她把朱雨辰發的每一條微博和簡訊記錄在本子裡;


為了兒子收穫好的婚姻,對於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會幹預……


愛太過強勢,最後卻導致朱雨辰越來越無力,生生活成了巨嬰,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己的感情。


節目中,朱雨辰的一臉沮喪和無奈,訴說著他無言的苦楚。


有人質疑:這麼大一個爺們,為什麼就不會拒絕呢?


事實上,朱雨辰拒絕過,但母愛過重,他無力。


那年冬天,北京的雞毛菜不好買,朱媽媽炒了一盤,自己不捨得吃拿給兒子,可兒子卻不想吃。


於是,朱媽媽就上演了一出苦情戲:「為了給你炒菜,我的手都裂了。」


軟磨、硬施,一次又一次,她用一句「為你好」徵服自己的兒子。她沒時間關注伴侶和自己的生活,一心撲在兒子身上,卻不想這愛有千金之重,壓得兒子喘不過氣,掙脫不來也不能拒絕,只能默默接受。



如出一轍的,還有孫楊的媽媽。


為了能讓孫楊全心全意遊泳訓練,她把兒子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噹噹」:一年365天,天天給兒子煲湯;當孫楊進入距離家38公裡的省隊訓練,孫媽媽也是每天堅持接送。無私的母愛,導致孫楊到了6年級,還沒有學會自己繫鞋帶。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愛」需要講究方法和方向。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只會成為控制,反而不利孩子成長。


孩子的路,終要自己去走,父母只能護一時,卻不能護一生。既然如此,何不慢慢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去行走。


02

父母太「無私」,孩子卻容易「自私」


中國的父母是公認的無私典型,不捨得孩子吃苦,不肯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寧可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把最好的給予孩子。


寵愛過度成為溺愛,父母無私的付出,反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鄰居家的孩子從小被寵溺著長大,一家人老小都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只要孩子說一,家長絕對不說二,只要孩子開口,家長几乎事事滿足。


孩子想吃好的,夫妻倆幾乎帶著天天逛超市,每次回來都提著一大袋零食;孩子看中小朋友手裡的玩具,不出兩天,他就拿著玩具驕傲地出門炫耀。


曾經有一次,父母帶著孩子在樓下玩,也許天熱,沒多久,孩子就跑得滿頭大汗。喝完了隨身帶的開水,媽媽又及時從附近小店買來礦泉水給兒子備著,生怕一會渴著孩子。


可是,面對媽媽如此體貼照顧,孩子根本不領情。媽媽開玩笑問兒子要一口水喝,孩子卻一口回絕:「不行,我要喝的,你要喝自己去買!」


做媽的似乎也不尷尬,笑著打趣了一下孩子,也不以為是。


這或許就是現實悲哀,父母傾其所有奉獻,卻養不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有很多父母都會幫孩子開脫:他還小,不懂事。


但是,父母們可能忘了一件事,一個從小沒有學會感恩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更不懂珍惜。怕最怕,當你給不了他要的東西,孩子反過來「嫌棄」你。


03

「自私」的父母,更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眾所周知,娛樂圈最不像「富二代」混的最慘的「星二代」,莫過於郭麒麟了。


作為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之子,德雲社的少班主,按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什麼有什麼,可以活得像一個少爺。然而,郭德綱卻用「悲慘」兩個字來形容郭麒麟的童年。



不許在長輩面前蹺二郎腿、在家不能說髒字、家裡有外人時好吃的要緊著外人先吃……


郭德綱教子從來沒有「私心」,不偏袒、不溺愛,甚至更嚴厲。


有人曾質疑郭德綱對兒子太苛刻,但郭德綱反駁說:「天下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你寵著孩子,但外面的人不全是他的親爹,你把他罵夠了出去就沒人罵他了。」


真正的無私是「自私」,明明知道孩子要自己經歷磨難,父母先使絆子讓孩子嘗試。讓孩子歷經該有的挫折,立下該有的規矩,解決該自己解決的問題,孩子才會在一次次磨礪中羽翼豐滿。


如今的郭麒麟嶄露頭角,在圈內獲得各種好評:相聲不錯、演技了得,並且為人謙卑恭敬,處事低調謙和……這些,都得益於父親郭德綱的「自私」教育培養。





美國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所說: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教育孩子猶如挖坑種樹,只有把坑挖對了,種出來的樹才能根正苗紅。


「自私」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父母在這兩件事上越「自私」,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只有愛與教育並行,孩子才能越來越出色。但現實往往是,父母越愛孩子,教育就越是寸步難行。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疼愛,導致孩子成長受阻,更容易毀掉孩子一生。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清華博士一封信打臉千萬父母:為什麼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看完這封信,妙媽禁不住感嘆:做父母的傾盡一切,用英才教育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但儘管孩子「贏」了一路,拋去外在的榮光,剩下的卻是自私冰冷的內核。自私冷漠、不懂感恩的孩子,越優秀,對家庭的反噬越大。越是「無私」的父母,越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孩子2歲,把愛吃的糖果留給你,你卻擺擺手,說寶寶愛吃,都給寶寶吃。
  • 父母越捨得給孩子花錢,孩子就越優秀嗎?
    現在的家長們,都很捨得在教育孩子上下血本。買昂貴的學區房、報各類興趣班、送孩子上精英輔導課等等,只要是對孩子教育有幫助的事情,父母們砸鍋賣鐵也要做。但這些,大多是外在形式的捨得。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不僅要重視物質的投入,更要注重精神層面的培育。
  • 父母越「高」、越有錢,孩子可能越無法享福
    有些人也覺得如果父母有錢,自己生活會怎麼樣。但是,其實,父母越「高」,孩子可能越無法享福。這首先是因為這樣的父母忙於賺錢,就在某方面缺乏對孩子的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越加自私。這種自私反過來也反饋到了父母自己身上。
  • 以下兩方面孩子越自私,將來越不容易被人欺負,父母別盲目糾正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分享是一種美德」,所以說父輩從小要求孩子學會分享,以示禮節,但往往卻忽視了這種強制性的分享,會給孩子帶來傷害。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許多父母都體會到:不該逼迫孩子去分享任何東西,有時候甚至還要教會他們自私一點,以免長大之後錯過真正重要的東西。
  • 這4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越優秀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有些家長也許會覺得自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去上學了,而且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那樣孩子一定能成才。
  • 孩子在這些方面越自私,長大以後過得越幸福,盲目改掉很可惜
    文\好孕姐記得有一次外出吃飯,聽見鄰桌的幾位家長談論孩子的教育。其中一位家長聊到自己的育兒經,特別強調了一點,就是教孩子不能自私,要懂得分享。比如,他會教育孩子家裡有好吃的東西,不能吃獨食,要分享給家裡的長輩吃;如果拿的玩具,有其他小朋友想玩,也要一起分享等等。
  • 父母越能「忍」,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李嘉誠說:父母事業再大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子女教育上的失敗。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絕對是我們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事。作為父母,最可貴的就是時常反思,不以錯誤的方式埋沒了孩子的成長成才。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不同心態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天差地別。
  • 父母越呵護,孩子越逆反
    劉偉說,「物質上的滿足是永遠不夠的,他們越愛管我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為何父母越呵護,劉偉越逆反?  1、父母的過分呵護讓孩子遇事缺少解決能力。精心照顧、包辦代替、過度保護,使劉偉任性、自私、缺乏責任感、勞動技能低下、環境適應能力差、性格懦弱,使他不懂得謙讓,結果經常遇到挫折,沮喪而又束手無策。  2、父母彌補回報的心理影響。劉偉的父母想用孩子的成功去彌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遺憾,期望值高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厭煩心理。
  • 育兒真相:這三件小事,父母越「懶」,孩子越容易變優秀
    育兒真相:這三件小事,父母越「懶」,孩子越容易變優秀我認識一位媽媽,當我問她同樣問題時,她給我細數了自己育兒的經歷:作為擁有高學歷教育背景的父母,她和愛人都認為教育孩子從小抓起,她也一直致力於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的習慣,培養祖國的花朵,從小娃娃做起,身體力行的陪伴孩子。
  • 以下方面孩子越自私,長大越不容易被欺負,家長別糾正
    無論是多麼喜歡的東西,只要有其他小朋友表達出想要,那我們的父母就會要求我們拱手相讓,以示禮節,卻忽視了這種強制性分享會給幼小的我們帶來怎樣的傷害。起碼現在的我,從不逼迫樂樂去分享任何東西,在有些方面,我甚至還會教他要自私一點。現代社會弱肉強食,太熱愛分享的孩子很容易被欺負,因此,不如從小就教會孩子試著自私點,以免長大後錯過真正重要的東西。
  • 班主任提醒:這4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就越優秀
    紀錄片《鏡子》裡曾有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面對生下來純潔如白紙的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應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父母必須明白:這4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就越優秀↓↓↓
  • 認真陪孩子玩的父母,會讓孩子「越玩越優秀」
    但是,究竟應該陪孩子玩些什麼遊戲呢?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玩對了」遊戲,還可以讓你的孩子「越玩越優秀」?最近,我發現了一本超實用的書——《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 書中以戲劇學校裡訓練演員的系統學習方法為基礎,結合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發展特點,總結出了適合3—12歲孩子的100種遊戲,簡直就是一本專門寫給「不會玩遊戲」家長的「實用寶典」。
  • 孩子為什麼越長越笨?心理學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文|好孕姐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家孩子是越長越笨。小時候聰明伶俐,一說什麼都明白,長大之後要反應很長時間,就像一臺電腦,剛買回來的時候速度很快,但是時間越長,反應就會越來越慢。當然,這個比喻用來說老年人的狀態才恰當,小孩子應該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比之前優秀。
  • 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父母別忽視了
    大家好,我是王師傅帶悟空,在生活中,比起生孩子,養孩子似乎是一件更難的事情。但是父母既然給了孩子生命,就要對孩子的養育負責任。而每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同,有的父母提倡對孩子嚴一些,而有的家長管孩子卻主張要松一些。
  •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天下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養育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沉醉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但是憂愁隨之而來,應該怎樣養育這個孩子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問題。為了讓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成年之後能夠「頗有建樹」,父母們使出渾身解數,因各自養育孩子的方法不同,養出來的孩子性格大相庭徑。
  • 這3件事情,父母越捨得,孩子越優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不惜花重金投入,從小送孩子參加早教班,參加各種補習班,希望孩子能領先同齡人。其實,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既要重視物質投入,更要關注精神層面的培育。有3件事情,父母越捨得,孩子就越優秀,你是否做到了呢?
  • 這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
    父母若強勢衝動,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父母若耐心寬容,孩子就會更加陽光快樂……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忍住不越界,才會有界限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可越在親密關係中,越需要清晰的界限,這樣愛才能夠流動,靈魂才能起舞。做個有界限感的父母,尊重孩子作自己生命主人的權利,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尊重孩子獨特的生活節奏和方式,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有邊界感的人。
  • 父母越能「忍」,孩子越優秀
    下面這四件事,家長越能忍,越能給到孩子更好的成長助力!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越過了邊界,那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試著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索,去試錯、去成長……才不失為人父母一種最有力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