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養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多的是父母一點一滴地用心雕琢。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家長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切忌用力過猛。因為很多時候,「收」要比「放」更重要。
下面這四件事,家長越能忍,越能給到孩子更好的成長助力!
一、忍住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現下很多家庭都對孩子投注了過多的關愛,而這個關愛一旦過了度,就變成了孩子的一種束縛。困囿著他們向前飛,束縛他們奔向更遠更遼闊的天地。《少年說》有一期,一個女生控訴父母「太寵自己」,將她養成一個「高商低能」的人。小時候,她吃飯不會用筷子,家長沒有教她怎麼用,就給她一個勺子。以至於每次吃飯,她都是只管吃,家人只管夾。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導致她到現在都不怎麼會使用筷子。節目前幾天,她第一次試著自己倒熱水。就連插個電源,家人也害怕她一不小心就觸電……就是全家人這樣密不透風的關愛讓她感到窒息,讓她在節目中發出這樣的吶喊:「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們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越過了邊界,那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試著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索,去試錯、去成長……才不失為人父母一種最有力的成全!
二、忍住一點就著的脾氣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當媽後,除了技能點不斷升級,不停上漲的脾氣也讓人無法忽視。以前總說有娃後,多點耐心,多點關愛……可每次遇著孩子什麼事,我們的腎上腺素總是不受控制地攀升。娃磨蹭不做作業,氣得牙痒痒;孩子調皮不聽話,恨不得塞回肚子回爐重造。有時當孩子犯了錯時,著急上火的老母親連給娃申訴的機會都沒有。
父母如果總是太急於訓斥,脾氣一點就著,又如何能聽到孩子的心聲呢?倘若遇到孩子一些細微的事,我們能學會多忍一忍自己的暴脾氣,聽一下孩子的心聲,或許會有更好的處理效果。
三、忍住「拔苗助長」的行為
從有孩子開始,很多家長就開始了自己漫長的焦慮期。想孩子營養好身體棒,更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乃至遇到什麼事都要將孩子打造完美。
前看育兒節目《超級育兒師》,有位媽媽就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家娃。「這個不對!」「再寫一遍。」「字太難看了!」……媽媽指導孩子描字時,一再糾錯,必須要求孩子寫得和模板上一樣。可無論優優如何寫,媽媽總是不滿意,最後還祭出最刺激娃的一句:「這麼簡單都不會,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聰明?」聽到媽媽的話後,優優就整個耷拉著腦袋趴到了桌子上,看起來非常的疲憊,讓人心疼。
其實,你的孩子也很棒,也有閃光的地方被其他家長羨慕,為什麼家長就看不到呢?而且孩子那麼小,真的沒有必要事事要求如此盡善盡美。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循序漸進」的道理,忍住自己拔苗助長的行為,太過急於求成,只會累娃累己。
四、忍住「為你好」的控制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帶著為你好的旗號,為孩子包辦一切。《小歡喜》中,英子為何會得抑鬱症,繼而生發出跳海的衝動,歸根結底還是母親的控制讓她壓抑到無法呼吸。從日常生活到學習、專業,母親就像織了一張天羅地網般,牢牢控制著她。讓她瘋狂想要喘息,想要逃離母親的控制。
很多家長不明白:我明明是為她好,為什麼最後卻不落個好呢?那是因為你的為她好,是將自己的意志凌駕於孩子之上,從而衍生了一些瘋狂的控制行為。少了有商有量,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喜好與需求,才導致了親情的一種錯位與隔膜。何不放下家長的高姿態,忍住對孩子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