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家長過於無私了,是地球上唯一容許子女回家的動物!人類家長又過於自私,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指望子女養老的動物——施冬健《塑造精英二代》
我們常常喜歡用各種語言來歌頌父母之愛的無私,卻不曾想恰似這樣無私的愛無形中卻漸漸地轉換成自私的愛,以至於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傷害自己!
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
我為你花了這麼多錢,你要好好讀書!
我犧牲那麼多,還不是為了你!
這些話你是不是很熟悉?當父母這麼跟你說話時,你真的感動過麼?事實上這樣的話根本感動不了孩子,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給父母造成負擔而產生愧疚感,甚至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出現焦慮,自我否定,覺得對不起父母!
這種愛看似無私,實際太過沉重,從孩子的角度看卻是一種負擔,承受不了的孩子只會更焦慮!
人都如此,你把一切精力花在一個人身上時,你會期待對方的回饋,否則就會有失望、憤怒等情緒產生
當父母所有的付出可能付諸東流的時候,父母同樣會焦慮!就像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有很多父母教孩子寫作業時,教到心肌梗塞?除了怕孩子學不會外,還有一點是怕自己的孩子太笨,不是讀書的料!將來的他可能毫無作為,也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
有人說焦慮的背後其實是無處安放的「愛」和「擔憂」。這點在父母之愛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一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結果,有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反應。
我身邊就有這樣例子,我一同學,她的爸爸自她讀書以來就有個專門的筆記本,裡面記錄的是她讀書的所有費用,小到買鉛筆,大到繳納學費,都會一一記錄在冊!而且據她描述,每天,她爸爸都要跟她說當天花了多少錢,然後特別跟她強調要好好讀書,才不枉他花的這些錢!她卻因此非常討厭讀書,初中時期經常逃課,最後以輟學告終!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是被迫接受我們所謂的愛,他們沒有權利選擇接受與否,最終只能揭竿起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苦口婆心的父母,換來的只是與自己期望完全相反的孩子!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自覺動機,是調動人們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
只有孩子自己有興趣,他才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而不是父母拼命催促,才趕鴨子上架的去寫作業,那樣的他們只有痛苦!
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其實培養孩子的興趣很簡單,孩子很容易被有趣、好玩的事物吸引,父母要做的是把你想讓他學習的事物,變成他喜歡的樣子,有趣好玩即可!
從為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應該控制住強大的父母心,明確父母對成年子女沒有無限的責任!
就像龍應臺說過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終究是要離開你的懷抱,去追逐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幫助孩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教會孩子相應的技能,比直接給予孩子富足無憂的條件更重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獨立成長、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而不是為了孩子失去自我,最後把這種缺失歸咎在孩子身上!
3、留點時間給自己
中國式父母最無私的莫過於把所有的時間留給了孩子,除了上班,就是陪孩子!其實這樣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父母沒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放鬆時間,所有的負面情緒容易積壓,最後釋放的對象還是你的孩子!
相反,假如你自己生活足夠豐富,自己足夠愉悅,無需你的教導,你的孩子也會被你的快樂感染!
就如《先斟滿自己的杯子》一書中寫到:「不要再等待別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無私奉獻。如果我們能先將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地快樂了,自然就能將滿溢的福杯分享給周圍的人,也能快樂地接受別人的給與。」
父母哪怕留點時間看本書、唱首歌甚至是放空自己都無所謂,你的孩子並差這點時間,而父母差這點時間!
最後借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可以給他們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