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名校生在家待業,背後原因扎心:毀掉孩子的,是父母的自私

2020-09-04 軼工坊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畢業多年的211高校畢業生抱怨:「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考上重點大學,獲得了名校文憑,人生還是很失敗。」



據這位名校生介紹,他當年高考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一所211大學,畢業後籤了一家行業內較有名氣的公司,本來幹得好好的,但他父母總是說他「工資低」、「好大學白上了」,於是他辭職,選擇跳槽到另一家工資高點的公司。

不過,新公司因為規模較小,業務渠道窄,加上運營不善,承諾的工資標準遲遲不兌現,父母又開始說他「沒本事,掙不到錢」,這位名校生便再次辭職尋找新工作。折騰來折騰去,畢業三四年,他換了四個工作崗位,平均每個崗位工作時間不到一年。

今年上半年因為眾所周知的特殊情況,他的求職之路變得愈加艱辛,不得不在家待業了很長時間。為了逃避父母的冷言冷語,他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為了不讓父母覺得「沒面子」,他不見任何親戚。他的情緒非常低落,說:「我27歲,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考公務員,年齡上都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非常明顯,這位27歲名校生在家待業,背後有著很扎心的原因。如果他父母說話不那麼刻薄,如果他父母支持他的第一份工作,不強求所謂的「高工資」,他就不可能出現「長時間在家待業」的情況。

很多時候,毀掉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的自私。

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養成名校大學生,獲得了別人的關注和誇讚,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是掙大錢的料」。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這些父母會把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一旦認為孩子的工作環境或工資待遇與自己的期待有差距,就會口無遮掩地發洩不滿,甚至逼迫孩子辭去現職,找一份工作環境更好、工資待遇更高的工作。



在孩子求職過程中,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卻不考慮客觀現實,以及孩子的感受,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自私表現,會把孩子推向失敗的邊緣。

以前面提到的那位名校畢業生為例,似乎他的每一份工作都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父母總覺得他「工資不高」,應該換一份工作,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迫於壓力,他一次又一次地辭職,再一次又一次地找工作。頻繁更換工作,不僅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機會,反而成為他求職的「累贅」。因為大多數單位,都不希望自己招錄一個「喜歡跳槽」的員工。



倘若父母肯定他第一個「工資不算高」的工作,相信他經過幾年的拼搏,工資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如果工資上升幅度不大,有換工作的打算,在一個單位工作幾年,這樣的經歷,對跳槽到「好單位」,也有很大幫助。

可是,一些父母把讀名校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門面」,他們不顧孩子的興趣、價值觀,私自給孩子制定職業規劃,且不斷抬高預期。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他們對孩子的工作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其實,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月薪5000元時,盼望著月薪能達到8000元;月薪到了8000元,會盼望著月薪能到15000元;月薪到了15000元,又期待著月薪能到30000元,人們永遠無法滿足。所以我們更應關注當下,不要被內心的「魔鬼」和未來的「不確定」蒙住雙眼。



我們承認,考上重點大學,事業發展空間會更為廣闊。但對於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高校畢業生來說,以後究竟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僅要看學校的名望,還要看個人的實力、決心,以及機遇和外界提供的支持。父母則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父母提供的是正向支持,孩子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增,如果父母不斷扯後腿,孩子就會徘徊在失敗邊緣。文中27歲「待業」名校生的最大悲哀就在於,父母是那個不斷扯後腿的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沒資格要求別人」,這句話特別適合那些要求孩子找到「高收入」工作的父母們。當他們把上名校的孩子看成是門面,當他們要求名校畢業的孩子必須找「薪水多」的工作,他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



社會在發展,人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誰也不知道幾年後的社會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但任何人的成功,一定都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因此父母別總覺得孩子這不行那不行,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好的求職環境,如果沒有能力,至少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變得自私時,背後的原因父母必須要了解
    明明今年5歲了,由於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家裡的人對明明格外地寵愛。父母和老人恨不得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放在孩子面前。明明從小到大,父母有好吃的,都會把最大最好的讓給明明,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將就,但是孩子不能將就。這天,爸爸的同事來家裡做客,媽媽準備了一大桌子的飯菜。裡面也有明明最愛吃的炸雞翅。
  • 37歲博士待業在家啃老,「學霸廢人」正入侵國內家庭,父母需反省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辦法就是,讓他失去自我和自信,而這很多家長都在做。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37歲博士待業在家啃老小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37歲的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優異,雖然來自貧困的農村家庭
  • 丁克家庭不生娃的選擇算自私嗎?背後的原因,其實挺扎心
    文/銀花「我們養了個最自私的孩子」,大姨唉聲嘆氣地說。快十年了,表姐不生孩子一直是我大姨的心病。「年輕時不要孩子,是瀟灑、自由了,可是到老了怎麼辦?男人過了50歲還能生,可女人呢,過了40歲生孩子都比較困難,她怎麼就不想想呢?」
  • 中國式父母的自私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步
    ,卻不曾想恰似這樣無私的愛無形中卻漸漸地轉換成自私的愛,以至於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傷害孩子的同時也傷害自己!當父母這麼跟你說話時,你真的感動過麼?事實上這樣的話根本感動不了孩子,孩子只會覺得自己給父母造成負擔而產生愧疚感,甚至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出現焦慮,自我否定,覺得對不起父母!這種愛看似無私,實際太過沉重,從孩子的角度看卻是一種負擔,承受不了的孩子只會更焦慮!
  • 發現了沒,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在家待業,真的是就業難的原因?
    進入社會職場後,才發現現實是殘酷的,專業不對口、與期望薪資存在差距、工作地點不合適等原因,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真的太難了。最後,只能回到老家處於待業狀態。親戚家的小林是今年6月份畢業的,就讀於某211高校建築類專業。讀大學時,他和家人都認為這個專業未來就業形勢和薪資待遇都非常不錯。但是,進入大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渾渾噩噩度過了大學四年。
  • 夢寐以求的女兒降臨,可媽媽卻一點也不開心,背後原因竟如此扎心
    後來順產出寶寶醫生讓我看孩子性別時,我看到是我夢寐以求的女兒,但卻沒有一絲開心的感覺。這裡無關重男輕女,我想背後的原因只有做了媽媽的人才能懂,雖扎心卻也現實。社會對女性的要求變高曾看到有媽媽在抖音上抱怨,每天自己一手抱娃一手炒菜,還要抱著孩子上廁所。
  • 一年級就步入寄宿生活,孩子睡覺不敢蓋被子,背後原因太扎心
    一年級就步入寄宿生活,孩子晚上睡覺不敢蓋被子,背後原因太扎心有這樣一位孩子,他從5歲就開啟了人生的寄宿生活。以下是來自某位網友的真實案例分享:平平(化名)小時候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選擇給平平找一所小學寄宿制學校,年僅5歲的平平早早就開始了獨立的寄宿制生活。父母雖然心疼不舍,但為了經濟條件不得不選擇這麼做。年幼的平平由於還不會疊被子,害怕第二天早上起來疊不好被子會被說。
  • 自私正在毀掉孩子的人生格局,長大後差距立現,家長為孩子看看
    自私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什麼都應該是自己的,我就是世界的主角,所有的人都要為我服務。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某種程度上說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孩子在後天的培養中,由於父母的疏忽,長大後變成了自私的人,肯定是沒有出息的,一定做不了大事,這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
  • 大學生畢業近5年待業在家 用鐵錘殺死父母(圖)
    原標題:大學生畢業近5年待業在家 用鐵錘殺死父母(圖) 親生父母在中秋節前,竟斃命於兒子之手。待業在家的曾少平至今沒有想通,為何那一刻他如此憤怒,掄起鐵錘砸向父親、母親……   9月3日晚,茂名市電白區水東鎮新湖某路一棟民宅內,發生一起人倫慘案: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酒後僅穿底褲,在家中用榔頭將父母錘死。民警接報後迅速趕往現場,但大門反鎖無法入內。隨後,消防官兵趕到砸破大門進入屋,將行兇男子用鋼叉制服在地。
  • 身為父母,一句「一切為了孩子好」,背後真的很扎心,其實是誤區
    父母的一顆心全都系在孩子身上,總是為孩子擔心,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甚至想幫孩子打造一個「溫室」,讓孩子待在溫室裡免受外界的風吹日曬,可父母一味地給孩子付出,傾儘自己所有的愛給孩子,很容易把孩子養成恃寵而驕的「吝嗇鬼」,讓孩子在自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近」不起來?原因扎心了
    自從小雪在上初中的年紀,父母給她生了一個弟弟之後,她感覺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就變得無足輕重起來。以前有好吃的爸爸媽媽都會把她留給自己,但是有了弟弟之後,自己的一切需求都往後排。而且爸爸媽媽還以媽媽沒有精力照顧兩個孩子為由,讓小雪從初中就開始在學校的寄宿生活,只有周末的時候才能歸家。
  • 孩子不懂得感恩?每個自私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傭人般的父母
    其實孩子自私、冷漠,不懂得感恩父母,都是父母一手塑造出來的。於是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沾染了私立學校部分同學的虛榮和攀比之心。後來輟學在家,也不去工作,老張和妻子沒辦法,就花光積蓄在縣城給兒子買了一套房,租了一個門面開小店,但是兒子兩天釣魚三天曬網的,生意不好,反而嫌棄父母沒有給他找更好、更大的店鋪。後來兒子成家了,也照樣啃老,生了孩子就丟給老張帶,縣城的房子也不讓他們住。
  • 父母在這兩件事上越「自私」,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只有愛與教育並行,孩子才能越來越出色。但現實往往是,父母越愛孩子,教育就越是寸步難行。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疼愛,導致孩子成長受阻,更容易毀掉孩子一生。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勝訴:自私父母,贏了法律輸了家庭
    01近日,一對父母把自己年僅22歲的女兒告上法庭,理由是因身體和經濟原因,要自己22歲的大女兒扶養僅兩歲的二胎兒子,大女兒拒絕,於是,雙方對簿公堂,最終父母勝訴。麗麗今年22歲,大學剛畢業,正當她抱著對未來生活的幻想,決定在社會上大展宏圖的時候,沒想到父母給她安排的第一份「工作」竟是扶養年僅2歲的弟弟。
  • 喜歡就下藥得不到就毀掉:醜陋自私的背後,是道德淪喪的家庭教育
    主觀上嫌疑人是抱有強姦的目的「看海綿寶寶好看,想跟其發生親密關係」實質上,他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由於嫌疑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法律會伸張正義,但已造成的傷害卻無法被彌補。這個母親的雙標是滲進了骨子裡自私與無情。兒子處心積慮,步步奪命,十惡不赦,在她眼裡居然成了衝動失手,三十多了還是個孩子,而兒媳,就成了要背負一切責任的成年人。
  • 初二男生沉迷遊戲欲跳樓,真相扎心: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玩手機
    好在民警「硬核」喊話,孩子才大夢初醒,知道收斂。廣西南寧,一位15歲少年,因沉迷手機遊戲,不吃不喝一個月,突然中風。孩子的父母忙於工作,早出晚歸。孩子背著父母,通宵達旦打遊戲,每天只睡2個小時!某期《圓桌派》中,蔣方舟說的話,格外扎心。「現在的孩子,都活在微信群裡。他們寧可對著手機尋求慰藉,也不願和大人多說一句話。」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的兒童呈現低齡化、高頻率趨勢。
  • 社會專家說出原因,揭露父母的「自私」
    王先生今天近60歲,有一個90多歲的母親,這個年紀,母親還在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王先生卻說自己的一生都被母親耽誤了,原來,老人年輕的時候生下了5個孩子,但是4個孩子因為家庭原因,出去闖蕩去了,就自己一個人留在家,在老人的操持下,王先生結婚生子。
  • 「自私」的父母,孩子將會更優秀?
    他們為了子女,幾乎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太無私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時候,父母帶點「自私」,孩子反而走得越遠越好。底下清一色的答案就是:擔心父母生病,而自己又沒錢。既現實,又扎心。
  • 黃磊身家過億卻直言「後悔」生兒子,原因讓人「無語」,卻很扎心
    黃磊身家過億卻直言「後悔」生兒子,原因讓人「無語」,但卻很扎心對娛樂圈裡的明星來說,不管是有幾個孩子,基本網友也不會覺得稀奇了,畢竟有錢,怎麼生都無所謂,孩子可以給保姆幫忙照料,也可以讓雙方的家長一起照料,還可以讓一方專門在家帶孩子,這樣就算是另一方去打拼
  • 30歲大學生從畢業待業至今,就上過一個月的班,男子:我還有父母
    30歲大學生從畢業待業至今,就上過一個月的班,男子:我還有父母。想必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學畢業後都能夠有一份很好的事業。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老張告訴我們自己的孩子今年已經28歲了,但是卻一直呆在家裡,既沒有成家,也沒有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