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畢業多年的211高校畢業生抱怨:「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考上重點大學,獲得了名校文憑,人生還是很失敗。」
據這位名校生介紹,他當年高考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一所211大學,畢業後籤了一家行業內較有名氣的公司,本來幹得好好的,但他父母總是說他「工資低」、「好大學白上了」,於是他辭職,選擇跳槽到另一家工資高點的公司。
不過,新公司因為規模較小,業務渠道窄,加上運營不善,承諾的工資標準遲遲不兌現,父母又開始說他「沒本事,掙不到錢」,這位名校生便再次辭職尋找新工作。折騰來折騰去,畢業三四年,他換了四個工作崗位,平均每個崗位工作時間不到一年。
今年上半年因為眾所周知的特殊情況,他的求職之路變得愈加艱辛,不得不在家待業了很長時間。為了逃避父母的冷言冷語,他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為了不讓父母覺得「沒面子」,他不見任何親戚。他的情緒非常低落,說:「我27歲,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考公務員,年齡上都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非常明顯,這位27歲名校生在家待業,背後有著很扎心的原因。如果他父母說話不那麼刻薄,如果他父母支持他的第一份工作,不強求所謂的「高工資」,他就不可能出現「長時間在家待業」的情況。
很多時候,毀掉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的自私。
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養成名校大學生,獲得了別人的關注和誇讚,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是掙大錢的料」。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這些父母會把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一旦認為孩子的工作環境或工資待遇與自己的期待有差距,就會口無遮掩地發洩不滿,甚至逼迫孩子辭去現職,找一份工作環境更好、工資待遇更高的工作。
在孩子求職過程中,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卻不考慮客觀現實,以及孩子的感受,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自私表現,會把孩子推向失敗的邊緣。
以前面提到的那位名校畢業生為例,似乎他的每一份工作都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父母總覺得他「工資不高」,應該換一份工作,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迫於壓力,他一次又一次地辭職,再一次又一次地找工作。頻繁更換工作,不僅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機會,反而成為他求職的「累贅」。因為大多數單位,都不希望自己招錄一個「喜歡跳槽」的員工。
倘若父母肯定他第一個「工資不算高」的工作,相信他經過幾年的拼搏,工資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如果工資上升幅度不大,有換工作的打算,在一個單位工作幾年,這樣的經歷,對跳槽到「好單位」,也有很大幫助。
可是,一些父母把讀名校的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門面」,他們不顧孩子的興趣、價值觀,私自給孩子制定職業規劃,且不斷抬高預期。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他們對孩子的工作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其實,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月薪5000元時,盼望著月薪能達到8000元;月薪到了8000元,會盼望著月薪能到15000元;月薪到了15000元,又期待著月薪能到30000元,人們永遠無法滿足。所以我們更應關注當下,不要被內心的「魔鬼」和未來的「不確定」蒙住雙眼。
我們承認,考上重點大學,事業發展空間會更為廣闊。但對於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高校畢業生來說,以後究竟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僅要看學校的名望,還要看個人的實力、決心,以及機遇和外界提供的支持。父母則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父母提供的是正向支持,孩子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增,如果父母不斷扯後腿,孩子就會徘徊在失敗邊緣。文中27歲「待業」名校生的最大悲哀就在於,父母是那個不斷扯後腿的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沒資格要求別人」,這句話特別適合那些要求孩子找到「高收入」工作的父母們。當他們把上名校的孩子看成是門面,當他們要求名校畢業的孩子必須找「薪水多」的工作,他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
社會在發展,人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誰也不知道幾年後的社會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但任何人的成功,一定都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因此父母別總覺得孩子這不行那不行,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好的求職環境,如果沒有能力,至少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