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夕何夕
暑假期間,接二連三曝出的孩子「沉迷手機」事件,令人擔憂。
浙江義烏,一位初二男生,沉迷手機遊戲無法自拔。父母三番五次說教,苦口婆心,卻收效甚微。
日積月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一次爭吵中,孩子竟然揚言要跳樓輕生!
好在民警「硬核」喊話,孩子才大夢初醒,知道收斂。
廣西南寧,一位15歲少年,因沉迷手機遊戲,不吃不喝一個月,突然中風。
孩子的父母忙於工作,早出晚歸。孩子背著父母,通宵達旦打遊戲,每天只睡2個小時!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玩遊戲期間,孩子只吃零食和飲料。
睡眠不足,加上飲食紊亂,釀成了惡果。
網友一語中的:
「家長大意失責,孩子缺乏管教,才是問題所在。」
因為過度使用手機,這位少年的左手拇指嚴重內收;手臂也無法抬起,肩關節向內旋轉。
這些症狀,意味著康復難度非常大。
反觀最近幾年,孩子因為沉迷手機引發的意外事件越來越多。
有的孩子為了玩手機,偷偷刷爆父母銀行卡;
有的孩子為了玩遊戲,視父母若仇人,甚至舉刀相向。
……
飯不吃,可以;覺不睡,可以;作業不做,可以。
手機,不能不玩。
手機在便捷現代人生活的同時,對於孩子的危害,已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和控制。
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01
沉迷手機,無異飲鴆止渴
玩不玩手機,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
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
科學家跟蹤調查了100個孩子,其中有50個孩子經常玩手機,另外50個沒有手機。
十年後,經常玩手機的孩子當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而那些沒有手機的孩子當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學。
並且,有16個孩子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手機對孩子影響不大」麼?
再來看這張圖:
西雅圖兒童行為學家研究發現,對手機沉迷程度不同,孩子的大腦也呈現不同形態。
健康的大腦,渾厚圓潤,紋路清晰。
上癮的大腦,乾癟枯瘦,凹陷明顯。
好壞立現。
道理很簡單,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身體各個部分均未發育成熟,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刺激,發育就跟著停止了。
一張觸目驚心圖,完美闡釋了沉迷手機,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傷害。
除了這些,研究還發現,過度使用手機,會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失明,成績倒退……
更嚴重的,是患上抑鬱症,威脅生命安全。
去年,國外一個16歲男孩因連續玩遊戲猝死的新聞,震驚無數父母。
某期《圓桌派》中,蔣方舟說的話,格外扎心。
「現在的孩子,都活在微信群裡。
他們寧可對著手機尋求慰藉,也不願和大人多說一句話。」
數據顯示,我國使用手機的兒童呈現低齡化、高頻率趨勢。其中,0-5歲兒童,智慧型手機使用率超過八成。
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問題上,父母一定要謹慎。現在的不注意,都可能成為孩子未來道路上的坑。
02
最可悲的,是父母把孩子丟給手機
一直記得《少年說2》中,有個叫葉子健的男孩。
他自信地走上天台,含淚對下面的父母說:
「小時候,我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每次我抬頭,他們都在低頭玩手機,目不轉睛。
我不知道,手機裡到底有什麼好東西,竟然比我還重要?
爸爸媽媽嫌我吵鬧,就把手機扔給我,讓我一個人玩。」
葉子健的話,戳破多少中國式父母「忙碌」真相:
我很忙,我要掙錢養家,你先玩一會兒手機。
而從葉子健的話中,我們聽到了事實:
「你們大人總是這樣,為了圖安靜,用手機打發我們。
等我們長大了,沉迷手機,你們又反過來說,是手機害了我們。
可是,到底是誰把手機塞給我們的呢?」
把孩子扔給手機,無異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等到出事了、來不及了,父母便甩鍋手機,橫加指責:「都怪手機!誰叫他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機!」
可是,父母怎麼不想想:
到底是誰?把孩子一步一步推給手機;又是誰,把手機塞給了孩子?
多少父母用實際行動證明:孩子,你沒那麼重要。
小時候,被父母用手機代替的陪伴;長大後,成了孩子無法治癒的疼痛。
父母總以為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沒有發現,自己一個小小的動作,對孩子有多麼大的影響。
記得有次在地鐵上,一個小男孩興高採烈地跟媽媽說著幼兒園發生的趣事。孩子眉飛色舞比劃著,笑容非常可愛。
可是,孩子媽媽不耐煩地撇撇嘴,一直埋首看手機。怕孩子聲音大打擾其他乘客,她主動把手機拿給孩子看。
手機屏幕一亮,原本歡呼雀躍的孩子,一下子安靜下來。
看著眼前的一幕,百感交集。
是的,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手機給了孩子;不是孩子痴迷手機,而是父母依賴手機,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亞曾說:「對父母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父母自己的問題。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則。只有父母先做好,孩子才會向好而生。
03
父母,是孩子與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牆
去年,霸據熱搜的國民才女武亦姝,以613分好成績,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
武亦姝,好像生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絕佳表現,更是贏得滿堂喝彩。
但是,別人家的孩子背後,站著的是別人家的父母。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武亦姝的爸爸每天4:30以後就自動關閉手機,帶著女兒一起暢讀經典古文;興致高昂的時候,父母還會和她扮演故事中的情節,玩「詩詞接龍」的遊戲。
武亦姝的媽媽曾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而是春風化雨的過程。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痴迷手機的根源。
記得有記者問賈伯斯:「您在家是否玩電子產品?」
賈伯斯回答說:
「恰恰相反,我們家禁止出現這些東西。
晚飯後,我會和孩子們一起看書,討論說不完的話題。」
家長用實際行動引導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更管用。
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手機,父母要先行動起來。
看過這麼一幕:
媽媽玩手機,女兒會湊過去看;媽媽看書閱讀,孩子也拿著書,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比大人想像的敏感,大人是否用心,孩子一定體會的到。父母真心陪伴,主動關心,是隔開不良沉溺的關鍵。
願孩子們在愛的守護下,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健康成長。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