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馬洛禮在他的作品《語絲》裡說道:「自私,對靈魂而言是牢獄。正如牢獄奪去肉體的自由一樣,自私會奪去幸福」。同樣著名的作品《名利場》裡也有一句關於自私的話:「在一切使人格墮落的不道德的行為之中,自私是最可恨最可恥的。」
孩子自私是很不好的性格特徵。在生活中,我們無處不見自私的孩子。自私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什麼都應該是自己的,我就是世界的主角,所有的人都要為我服務。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某種程度上說自私是人的本性,但孩子在後天的培養中,由於父母的疏忽,長大後變成了自私的人,肯定是沒有出息的,一定做不了大事,這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
實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講過一個他大學舍友的事例,他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宿舍住6個人,一個北京當地的同學,每周拿6個蘋果回來,俞老師以為,這同學太善解人意了,他們剛好6個人,給每個人一個蘋果吃,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這同學的6個蘋果全是給自己一個人吃的,每天一個,一周六天剛好吃完。後來,他們合作創建新東方,這個自私的同學沒有成為他們的合作者。這個事例再一次說明,孩子的自私正在毀掉他們長大後的人生格局,這點人性的汙點不是用高成績來彌補的。
這是我的,不讓你玩
家長A:「 我的孩子怎麼那麼自私啊!他喜歡的任何東西總要佔為己有,從不知道分享給家裡人或者別人。即使我們大人怎麼要,他都不會給的,請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麼小氣?作為我們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我心裡非常鬱悶」。
家長B:「我的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學習還可以,就是太自私,家裡有什麼好吃的,就是爺爺奶奶那麼疼他,都不給,和朋友們一起玩,他只用朋友的玩具,他自己的東西,別人摸都不能摸,這讓我傷透了腦筋,也找不到改正的辦法啊」。
家長C:「女兒萌萌七歲多了,平時在家裡非常強勢,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或玩的,就說「都是我的」,霸佔起來,誰也不讓動。出去後,也經常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這點讓我和老公非常苦惱。」
爭搶一個玩具娃娃
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 「小皇帝」,「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的這些現象:「這是我的,誰都別動」;家裡來夥伴玩,也不懂的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要別人動;家裡有點好吃的,他一個獨享,誰也不許吃。小小年紀卻表現自私狹隘的心理,這些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上三位家長反映的現象就是如此,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本能的體現和家庭教養方式方面的問題。
1、本能的體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孩子的這種「自私」行為主要是由於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思維仍然具有自我中心性。有一種觀點認為,小孩子的自私屬於本性,而分享則是後天通過教養習得的特性。
2、家庭育養方式:
如果大一點的孩子出現「自私」的行為,大多是家長的原因,家長的過度溺愛就很容易讓孩子滋生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沒有一些家長就很自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這種教養方式讓孩子慢慢也模仿,家長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時間長了孩子的自私就會無法改變了。
3、同伴群體影響:
孩子年齡較小,心理發展還未成熟,容易受到身邊同伴群體的影響。如果孩子經常與比較自私的孩子一起玩耍,久而久之,群體同伴的言行就會無形之中影響了孩子。本該「大氣」的孩子,也許就會變的自私自利起來。
家長不正確的教養方式
孩子表現出一系列「自私」的行為,作為家長先不要急於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要努力尋求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讓孩子不知不覺的「大氣」起來。
1、不要溺愛:
溺愛是自私的禍根,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自私的思想觀念。所以家長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不要太溺愛孩子,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孩子的優越地位取消了,他就會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2、建立規則:
在孩子自私的問題上,家長要建立相應的規則。如果孩子獨佔食物,家長就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一開始孩子可能會難以接受,但家長絕不能讓步。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交往,同小朋友團結友愛、互相謙讓,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要讓孩子儘可能提供幫助。指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從而消除自私心理,培養良好的交往意識,就會體驗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3、 品「自私」之苦:
作為家長,可以創設情景,要讓孩子以自己的行動明白自私的壞處。比如他最喜歡吃的飯菜,故意讓其家庭成員不夾給他,家長可以問他:「平時你也不夾給我們!我們為什麼要夾給你啊」?這樣就因為他的自私而使他受到挫折,讓別人的自私給他點顏色看看,讓孩子體會一下拒絕和被拒絕。這樣孩子可能更加深刻理解自私的苦楚,就會明白合作、分享,互助的重要性,孩子也就會改掉自私的心理。
父母陪伴,共同引導
4、以身作則:
大人的行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大人的「身教」,比空洞的「言教」更具影響力。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重視「言」,而且要重視「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其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本身自私自利,做事斤斤計較。甚至有的家長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能給別人用等等。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注意自身的生活細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個善於分享合作的家長,做好孩子的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讓孩子的受到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
5、善於引導:
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自私行為要善於引導,對於自私現象要及時糾正。孩子只要有一點好的轉變就要及時讚揚鼓勵,並讓發揚光大。這樣就慢慢會改變孩子的自私行為,懂得合作分享。引導孩子科學合理的交往方式,讓其懂得恰當的商議、溝通及分享的方法。
6、學會分享:
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都要分擔共享的道理。家長不能讓孩子的自私心理任其發展,發現自私行為,要耐心讓其改正。家長也要通過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為樂的道理,幫助孩子建立群體合作的思想,鼓勵孩子與他人共享,樹立一個為集體著想的觀念。這樣學生的自私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同伴群體,學會分享
結束語:
社會中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方面,孩子也一樣,他的自私或吝嗇都是發育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如果孩子較長時間表現出過於自私、獨斷專行、唯我獨尊、吝嗇狹隘等心理現象,家長若不及時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為就會加重,會形成霸道的個性,易造成別人對他遠離的格局,對孩子的心身健康發展都極為不利。
面對孩子出現的自私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自私的心理並運用科學的方法積極引導,高度重視孩子自私這一現象,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多方位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以此來感染他們,影響他們,從而消除自私心理,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