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總是說「男要窮養,女要富養」,覺得窮養可以壓壓男孩們輕浮歡脫的個性,富養女孩會讓女孩有更有氣質,不矯情,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教育孩子,應該窮富參半,但現在有很多家長,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教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節儉」,有的能起到好的效果,有的,就只能起反作用。
第一種:哭窮
有時候,一個不是那麼貧窮,甚至可以說還不錯的家庭,其中的家長卻總是告訴孩子「我們家特別窮,所以不要總是向父母要零花錢」,或者是「爸爸媽媽掙錢很辛苦的不知道嗎,你還天天買這買那的」,諸如此類。家長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
其實這不僅僅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打擊,還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永遠都不能擁有貴的東西,即使家庭條件可以負擔且有富餘,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當然,這一點是在家庭情況還可以的情況下,如果家庭真的貧窮,那就另當別論了。
第二種:告訴孩子愛美是不對的,不給她買衣服
其實愛美沒有什麼不對,適當的愛美,也是一種禮貌。如果從小給他們灌輸愛美是不對的這種想法,或是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愛美的都是壞小子的態度,可能會導致孩子未來出去時沒形沒像,因為他們覺得這不重要,因此也並不在乎。再者,對家長如果能對孩子的「愛美」進行引導教育,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審美。
第三種:愛貪小便宜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挺喜歡貪一些小便宜的,經常告訴孩子說:「你傻啊,有便宜為什麼不佔」。其實這會讓孩子變得非常不踏實,做事不勤懇,總想著用一些旁門左道來完成任務,一點苦頭也不肯吃。周總理說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其實這裡老實的人是個褒義詞,指的就是踏實的人。
第四種:不在文化教育上花錢
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盲目花錢,但確實有的家長為了省錢,都不願意給孩子買一本書看,不願意讓孩子學自己想學的本領。這也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就會缺乏文化修養,如果再放縱一點,讓他們天天拿著手機或玩著電腦,首先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弱於其他的孩子,其次,他們長大後的格局和眼界也會相對狹窄,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厭學。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不恰當的「節儉」還會讓孩子變得小心眼,斤斤計較,孩子們的性格和情商也會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
第一,滿足孩子們的硬性需求,倒不是說他們要什麼就買什麼浪費錢,而是在不違背原則和實際的情況下,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不要過分苛扣。
第二,用以身作則等方式,引導孩子們的世界觀,讓他們自己形成勤儉節約的觀念,這個比在孩子們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壓抑他們的物質需求要好得多,並且,孩子們將從中受益很多。
勤儉節約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信勤儉節約的家長一定能帶出勤儉節約的孩子。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詞叫做「中庸」,處事有度,理性判斷,才能靈活多變,因此,家長們也要控制自己勤儉節約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