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2020-07-31 爆炸母嬰課堂

一位新手媽媽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女兒兩周半,脾氣平常也比較溫順也不愛哭,性格開朗善談,會主動跟家人分享東西。可今天嫂子帶著兩周的侄子來做客,女兒就不願意分享了,把玩具抓得死死的。

要求她分享最後換來大哭不止,看見嫂子把玩具還給女兒並哄她弟弟不玩,我和老公都很尷尬,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軟的硬的都行不通。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還是自私?真希望孩子是一個善良大度的乖寶貝。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希望孩子為人和善,大方善談,可以說是大部分父母的真實心願。不過我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是: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否則對社交能力和性格發展都不利。

1、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成長階段

孩子抱著玩具不撒手,不願意分享,這其實是物權意識的表現,他開始知道了「你」和「我」的區別,意識到了物品的歸屬權,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而絕非自私。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可為什麼孩子願意跟家人分享,卻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呢?問題在於,孩子可以感受到來自家人的安全感,但無法從不熟的小朋友那裡獲得。而且2-3歲的孩子佔有欲是最強的,不願意分享是非常正常的。

2、在孩子不懂得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

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一些自私、膽小的標籤,父母給孩子的定義真的會變成事實。心理學家認為,保護孩子的「物主意識」可以讓孩子有自己能保護自己東西的自勝任感和安全感,為未來培養分享意識奠定安全感的基礎。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很多父母都會強迫或替代孩子分享物品,被搶了玩具的孩子哇哇大哭,父母仍然喋喋不休。這種做法不但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分享,同時還會對於這個小朋友產生「敵意」,因為他認為這個孩子一來,爸爸媽媽就會奪走我心愛的玩具。

久而久之,因為過強的保護欲和物主意識,導致孩子可能不止對一個小朋友產生「敵意」,也會排斥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這無形是給孩子的社交道路增添坎坷。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3、家裡來小朋友家長該怎麼做?

美國兒科協會的建議是:當別的孩子來家裡做客時,需要先和自己的孩子商量,哪些玩具他不願意拿出來分享,然後把這些玩具收起來,將孩子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到明面上。

不要用成人的想法來臆斷孩子、要求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自有其規律,可以適度引導,但不要過度幹涉,否則很可能得到揠苗助長的結果。孩子交朋友,是孩子的事。

各位朋友,你會要求孩子跟別人分享嗎?他是個什麼性格的孩子?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他會不會勸你大度
    現在我只覺得跟我說這種話的人可能有問題,換做之前的我可能會覺得他說的挺對的。以前剛嫁到婆婆家,生娃之後就開始矛盾不斷,後來我提出搬出來住,婆婆他們就反對,我們是因為帶孩子方式不同而吵。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剛滿月,婆婆就要說給他吃大人的東西,說他們那習俗就是這樣,要開葷的。
  • 為啥勸父母不要把「睡衣」當成「外衣」整天穿?對孩子的影響太大
    但是,這裡還是忍不住提醒父母:不要把「睡衣」當成「外衣」整天穿。因為,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審美情趣絕大多數人,一旦習慣了穿睡衣,就不再喜歡穿外衣。因為睡衣寬鬆柔軟,穿上它感覺自由自在,舒坦。不過,睡衣的優點雖明顯,也掩蓋不了它的缺點。大部分睡衣,能做到實用性很強,比如柔軟親膚。
  • 郭德綱經典語錄之「不要試著勸我大度」因為你不知道我發生了什麼
    我記得一句話,大家一定都有所耳聞,那就是:「我最煩那種不知道什麼事,就勸我要大度一點兒的人。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像這種人你得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到他的時候可能會連累到你。咣,我這被扎了一刀,血還沒擦乾淨呢,他走過來,哎,你要勇敢起來!你死不死啊 ?」
  •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苦就不要勸我大度
    你這輩子肯定聽過這樣的話:「他道歉了,你別捨不得。」「忍著,習慣了,有矛盾是正常的。」「孩子還小,不懂事,不用管那麼多。」「新的一年,一個人退一步,平安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最擅長對別人慷慨,最擅長表達自己的同情心。
  • 生活中一定要遠離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就勸你大度的人
    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要打著為別人的旗子勸別人善良,你這樣做讓人很反感。鄰居一個阿姨在這邊幫兒子帶孩子,一帶就是七年,中途就回過兩次家,還是因為媳婦娘家有事。大家都好奇,這婆婆一直在這幫著帶孩子,估計沒有老伴,不然怎麼能一直待在這邊呢?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畢竟要教孩子還手或者是替孩子還手,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們通常會選擇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大方一些,學會分享。但是,這種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質的,並不能夠讓孩子理解大方的概念,相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如果家裡有兒子,這幾句話不要對他說,對孩子的成長沒一點好處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對於養女兒,養兒子的家長對孩子會更嚴厲一些,因為有的家長過於嚴厲,這也就滋生了叛逆或是軟弱的小男孩,如果家裡有兒子,教育難度的確會比女孩子高一些,家長以為男孩子比較粗線條,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不要那麼小氣,我們要學會分享。」「就是不行,他想玩,讓他媽媽去買。」「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那些總是勸你「想開點、別生氣」的人,最靠不住
    郭德綱之前說過一句話:「不明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離他遠點,雷劈到他都會連累到你。」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憤怒,沒有經歷過別人的遭遇,就不要輕易開口說出那句「想開點,別生氣」。此刻朋友對他怒目而視,周圍的人看著兩個人氣氛不對,紛紛開口道:算了算了,開玩笑呢,別生氣了,錢沒了可以賺,命沒了可真沒了,別生氣了。這個時候,男人才不說話。
  • 這幾個地方平日裡不要帶孩子去,不是迷信,對孩子身心沒好處
    導讀:這幾個地方平日裡不要帶孩子去,不是迷信,對孩子身心沒好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幾個地方平日裡不要帶孩子去,不是迷信,對孩子身心沒好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郭德綱再怒懟:總勸你大度的人,你離他遠點
    不是得,從他早年的經歷你可以看到他是被惡人一路欺負大的。所以,當別人和他提及往事的時候,老郭依舊是耿耿於懷,並對那些要勸大度的人說:那些不明真相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最好離他遠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其實,魯迅先生也說過這樣一句話: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原諒,並在臨終前也告誡兒子,損著他人牙眼,卻總要勸你不要報復的人,勿與他接近。
  • 我真是受夠了別人勸我大度
    生活中總是有人打著為你好的藉口,勸你想開點,勸你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不值當放在心上,他們總是能找到各種說辭去勸你大度,哪怕你其實已經遍體鱗傷,但他們卻看不到,好像他們勸你大度你就應該順著他們的說法去做,不接受他們的說法,那麼你就會成為人們眼中的異類,今天這個朋友說你這個人鑽牛角尖,明天那個朋友說你小心眼
  • 嘮叨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請停止對孩子的嘮叨
    我們教育孩子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對孩子關注越多,說的越多,越能體現對孩子的愛,說的少管的少就是對孩子漠不關心,沒有盡責。成年人把父母的嘮叨看成一種關愛,是因為成年後我們能理智客觀的看待父母的嘮叨,而且對我們心智的影響也不會太大。但是綜合來看,嘮叨對孩子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的話我真的不會有這麼深的感受。
  • 不懂「少兒身份證」好處的家長看過來,別因為你的不懂害了孩子
    文|秘籍君前幾天朋友帶著她六歲的兒子去辦了身份證,打電話給我說以後再也不用時刻擔心兒子被人販子拐賣了,之前每天那麼多丟了孩子的新聞、尋找孩子幾十年的新聞讓她每天提心弔膽的。兒子放學他老公晚去幾分鐘接都會發好大一通火,沒有大人帶著兒子不能單獨出去,連她兒子平時下樓去小區門口的超市買零食都得跟著去,現在給兒子辦了身份證,而且還錄了指紋,這心終於踏實了。她老公都說媳婦終於正常了,之前就像得了被害妄想症。朋友還給我普及了剛剛從警察叔叔那裡知道的少兒身份證的好處,尤其這幾項讓我直呼好方便,趕緊催著嫂子給小侄子辦了。
  • 為什麼老司機總勸打工族不要著急買車,原來不懂,買車後明白了
    大家好,每天都會整理分享最新最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現在我們來看看下面發生的精彩故事是「為什麼老司機總勸打工族不要著急買車,原來不懂,買車後明白了」如今汽車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想考個駕照,買個自己喜歡的車。
  • 我不懂英語?不懂英語教育?不要用不懂敷衍你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不要用」我不懂「來敷衍你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我希望能將自己的日常一線教學經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點滴透過頭條平臺與大家分享,同時也可以用我的經驗幫助一些家長和孩子。不要說你不懂我們可以是不太懂英語的家長,但我們一定要做懂英語教育的家長,為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好孩子英語教育的領路人。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經常吼孩子,對孩子傷害太大,這些後遺症你絕對想不到!
    因為是老公的朋友,所以我免不了也隨老公和他的朋友偶爾小聚。每次小聚的時候少不了家長裡短,談起夫妻之間的相處,阿飛老婆總會滿臉不開心地跟我抱怨:阿飛在家動不動就發脾氣,有幾次吵架,阿飛都拿起東西朝她身上亂扔等。現在娃生了後,對娃也是超級沒有耐心,動不動就吼孩子,弄得孩子總說「爸爸是壞人,老是打他」。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懂得謙讓,這樣跟他人相處的時候,也能減少很多矛盾。可最近毛毛媽發現,自家孩子特別的「自私」,一丁點謙讓的美德都沒有。毛毛的玩具和零食永遠都不會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但是卻經常去「享受」別人的零食,或者是玩具。這讓媽媽覺得特別生氣,因為孩子如此自私的行為,沒少被別人背後議論。
  • 抱歉,請別勸我大度。不是所有「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
    郭德綱曾經有一段話:「遠離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大度的人,因為雷劈他的時候可能會連累到你。」我們都被人勸過要「大度」,原諒那些傷害自己的人,他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無法理解被傷害的痛楚,所以才能夠輕描淡寫的說出「算了吧,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