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手媽媽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女兒兩周半,脾氣平常也比較溫順也不愛哭,性格開朗善談,會主動跟家人分享東西。可今天嫂子帶著兩周的侄子來做客,女兒就不願意分享了,把玩具抓得死死的。
要求她分享最後換來大哭不止,看見嫂子把玩具還給女兒並哄她弟弟不玩,我和老公都很尷尬,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軟的硬的都行不通。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還是自私?真希望孩子是一個善良大度的乖寶貝。
希望孩子為人和善,大方善談,可以說是大部分父母的真實心願。不過我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是: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否則對社交能力和性格發展都不利。
1、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成長階段
孩子抱著玩具不撒手,不願意分享,這其實是物權意識的表現,他開始知道了「你」和「我」的區別,意識到了物品的歸屬權,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而絕非自私。
可為什麼孩子願意跟家人分享,卻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呢?問題在於,孩子可以感受到來自家人的安全感,但無法從不熟的小朋友那裡獲得。而且2-3歲的孩子佔有欲是最強的,不願意分享是非常正常的。
2、在孩子不懂得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
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一些自私、膽小的標籤,父母給孩子的定義真的會變成事實。心理學家認為,保護孩子的「物主意識」可以讓孩子有自己能保護自己東西的自勝任感和安全感,為未來培養分享意識奠定安全感的基礎。
很多父母都會強迫或替代孩子分享物品,被搶了玩具的孩子哇哇大哭,父母仍然喋喋不休。這種做法不但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分享,同時還會對於這個小朋友產生「敵意」,因為他認為這個孩子一來,爸爸媽媽就會奪走我心愛的玩具。
久而久之,因為過強的保護欲和物主意識,導致孩子可能不止對一個小朋友產生「敵意」,也會排斥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這無形是給孩子的社交道路增添坎坷。
3、家裡來小朋友家長該怎麼做?
美國兒科協會的建議是:當別的孩子來家裡做客時,需要先和自己的孩子商量,哪些玩具他不願意拿出來分享,然後把這些玩具收起來,將孩子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到明面上。
不要用成人的想法來臆斷孩子、要求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自有其規律,可以適度引導,但不要過度幹涉,否則很可能得到揠苗助長的結果。孩子交朋友,是孩子的事。
各位朋友,你會要求孩子跟別人分享嗎?他是個什麼性格的孩子?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