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益的閨蜜最近有一件心煩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平時閨蜜上班都是由家裡老人帶孩子,但是她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她上班的時候從監控看寶寶可乖可乖了。但是她一回家,小天使就變身混世魔王一般,開始「花式作妖」,家中老人都說是因為她不會帶孩子,才會變成這樣的。
閨蜜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她平時也不算很寵孩子,但是怎麼在姥姥姥爺眼中的天使寶寶,到她這裡就變成徹頭徹尾的小惡魔了呢?
孩子平時特別愛粘著閨蜜,只要閨蜜在家,孩子對她簡直是寸步不離,但是詢問周邊的寶媽好像也沒有她這種情況,常常她自己會反省,自己是不是不是個好媽媽,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了。
這種情況不少寶媽都遇到過,但寶寶這種反常的行為並不能證明媽媽不會帶孩子,而是孩子在尋找安全感。
人們常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這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哦。
《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每個人都有一個安全地帶,在最愛的人身邊才會去肆無忌憚,小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孩子真的很愛媽媽
0-3歲對於寶寶來說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打娘胎裡開始,寶寶從媽媽的心跳、聲音、味道等都能獲得安全感,媽媽就是他最初的安全感來源。
出生以後,餓了有媽媽給他餵奶,困了媽媽也會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摟著睡覺,不開心哭了也有媽媽溫柔的手安撫,媽媽就是寶寶的一切。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他很遠,不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當寶寶在你面前火力全開,別人面前就變身小乖乖時,小益給各位寶媽一些友情提示:
不要推開孩子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是最致命的。而是應該抱一抱他,然後拍拍他的肩膀說「媽媽愛你,媽媽就在你身邊,寶貝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需要媽媽幫你解決的」。
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愛,同時也能把自己的問題告訴父母,對於寶寶的要求,不一定要全部滿足,但是一定要及時回應。
寶寶雖然年紀小,但是基本的情緒和感情他都有,不要很自然的忽略他們的感受,他們不是玩具,並非草木,一定要認真對待弱小又容易受傷的孩子們。
出去時告訴寶寶,回來的時間
大部分的寶寶都是有分離焦慮的,因為他們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區別。就像小孩子很喜歡玩「藏貓貓」的遊戲,因為他們喜歡那種「消失」又「出現」的驚喜。
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媽媽是走了,還是消失了,他們會局促不安。所以暫時離開的時候,最好能和寶貝約定好,什麼時間出去,什麼時間回來,讓寶寶知道你不是永遠消失,不是不要他們。
最好能把時間量化,比如:時針現在在12的位置,等到時針走到了5那裡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哦。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並不是僅僅待在孩子身邊就好,你玩著手機、打著遊戲、刷著劇,頭都不抬,看都不看孩子一眼,那又有什麼意義?
多傾聽他、理解他、陪伴他,感知他的需求、思考背後的原因,會更有利於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安全感可以說是孩子健康生活的底氣,只有安全感足的孩子會更有勇氣去探索、去表達、去和人親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多親近、擁抱,給予孩子愛撫,通過身體接觸來給孩子傳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觸手可及的愛。
除了身體接觸,愛也需要大聲說出來,給予孩子鼓勵,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孩子能直接感受到愛意。另外,和諧的家庭,孩子更有安全感。
小益想說的是:孩子粘著媽媽的時間也就這麼短短幾年的時間,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便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家庭和孩子,而孩子黏著媽媽的畫面就只能出現在回憶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