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閨蜜專門找我來訴苦:
家裡兩歲半的妹妹,每天在我下班後都像個樹袋熊似的掛身上,走哪抱哪連上個廁所都不放過,而且一言不合就哭鬧,稍有不順就打滾、跳腳,一晚上就循環在娃哭和哄娃的路上,完全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好累好崩潰……
如果說是攤上了個難帶的娃也認了,關鍵是白天爺爺或姥姥、爸爸帶時,都一致表示孩子很聽話、玩得好、睡得好,飯也基本都是自己吃,很省心!
好苦惱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難道說是她在故意針對我?
這讓我想起了兩三年前的寶寶,在家跟奶奶或在幼兒園裡表現都非常好,唯獨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就格外「矯情」,也一度讓我崩潰。
後來了解了才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如此。
其實,真相併非如此。
孩子也會隱藏情緒
無論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應該都經歷過孩子的分離焦慮期。
全職媽媽可能是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而職場媽媽則是在產假結束或孩子一兩歲之後。
起初一段時間往往表現地很激烈,抱大腿、大哭大鬧都是常有的事,後來隨著環境的適應、心裡的接受,不再容易哭鬧了,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念媽媽,內心深處可能還常常伴隨著媽媽不在身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而且一天時間下來,孩子也會經歷各種不順的小事,出現一些負面情緒。
比如爺爺奶奶沒給吃零食或制止了他的某些行為;比如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彆扭或者吃飯時沒好好吃被老師批評等等。
但這些小問題可能不足以讓他們通過大哭大鬧來解決,尤其是在他相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下。
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如此,但孩子情緒表達能力並不強,情緒調節能力也沒有成年人那麼成熟,所以他們會頻繁地使用第一個學會的防衛機制——「抑制」(repression)。
也就是說,小孩經常通過把負面情緒藏在心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但做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需要精力,時間久了終究會爆發,所以再見到媽媽時,面對外人那個緊繃的弦可以鬆了,情緒就都出來了。
這就是為啥有人說「天使在外面,惡魔在家裡。」
這其實是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學習清空負面情緒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健康的心理狀態。
為什麼媽媽容易「中標」呢?
孩子見到我就不撒開一直纏著,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嗎?
不是!是因為他太愛你了!
之前也有媽媽曾留言問,每回一進家孩子就粘在我身上,寸步不離,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嗎?是不是我給的不夠?
並不是!
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在「陌生情境」實驗研究中發現,低齡的孩子在媽媽離開和回來時都可能會哭,但此時的哭與安全感沒有直接聯繫。
不想媽媽離開的情緒是任何孩子都會有的,與安全感無關。
那為啥回來了還哭?因為太想媽媽了。以至於這種思而不得強烈到形成負面情緒,並通過各種看上去「不聽話」的行為表現出來。
開頭閨蜜家孩子一直掛在身上正是這個原因。而那些一言不合就哭鬧,打滾撒潑的行為,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想念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
比如她想讓抱抱,而媽媽表現出不耐煩;她想讓陪玩,而媽媽很敷衍或拒絕。
這時她就會通過「作」來強化自己的情緒,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得到媽媽的反饋。
這一招兒媽媽們結婚前是不是常使?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跟男朋友或老公鬧情緒,就是為了要贏得他們的關注,就是想讓他們做出改變。
只不過小孩子是除此之外不知道怎麼表達,而成年人是不願意表達,但結果都是表現地很「莫名其妙」~
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媽媽是最親近的人。他可以毫無保留地展示最真實的一面,甚至毫無保留的發洩自己的情緒。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們得罪朋友,第二天他們可能就沒有朋友了。如果他們衝撞老師/其他看護人,也要付出代價。唯有媽媽,雖然也可能會生氣,但不會拒絕或拋棄他,所以才願意卸下所有防備和顧慮,從而緩解這一天的負面情緒。
孩子一到我手裡就各種難帶,是因為我的教育方式不對,把他慣壞了嗎?
不是!是因為你是他最親近的人!
在這件事上很多媽媽都受到過質疑。
之前就有位媽媽專門找我私聊,說孩子6歲了,經常在他爸那表現地很懂事,一到自己這就各種不聽話、發脾氣,結果就各種被隊友冷嘲熱諷:都是因為你慣的!有問題總是講一堆大道理,有用嗎?你一點都不厲害,不欺負你欺負誰!
她說她知道老公說的不對,卻不知道怎麼反駁,甚至還懷疑自己的的養育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問題,才讓孩子只有面對她時才格外愛發脾氣。
其實原因簡單,孩子和母親的聯結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媽媽是讓他感覺最安全的人,是她內心安全感的來源,相比之下跟爸爸「不熟」。
所以當孩子在媽媽面前更容易鬧情緒、不開心時,媽媽們大可不用擔心是因為孩子不喜歡你,或者認為自己的育兒方式有問題,把孩子慣壞了。
恰恰相反,這說明你平時給予了孩子極大的信任感,他不僅願意向媽媽表達和傾訴自己的情緒,還知道媽媽會無條件地去接納、理解、支持和愛他,在媽媽這裡最安全。
看到這,閨蜜家娃在其他看護人面前表現得很乖巧、聽話的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
有一定的戒備心是一方面,孩子還會通過聽話、懂事來贏得他人的愛和關注,這看上去有點像「討好型人格」的特點,但這並不是代表他就是這樣的人格,而是孩童時期的一種特殊表現。
愛才是唯一的解題答案
知道了原因,可能媽媽們就沒有那麼苦惱了。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情況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教育他、阻止他,而是對他的情緒做出反應。
用我們的語言、肢體動作、實際行動同樣強烈地向孩子表達:
「媽媽也想你了,非常想你!」抱一抱、親一親孩子,和他玩一會兒他喜歡的遊戲等等。
可能有的媽媽會說,我忙完一天也很累啊,回家還得做飯、收拾各種,哪能只顧娃。
但實際情況是,你越不去幫助他釋放情緒,甚至推開孩子,強制讓他停止,他反而會更加變本加厲!
看似沒有原因或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撒潑打滾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每一個小孩都是情緒大師,她能第一時間確切地洞悉你的真實心理感受。不論你表演的多麼和顏悅色,說得多麼合情合理,他就是知道,你只是嘴上哄他,實際卻是想推開他。
那時已經完全不是「想念媽媽」的問題了,而是升級為「重建與媽媽的關係」的層面,這就可能影響到安全感了。
所以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和幫助他釋放情緒,情緒解決了,那些因情緒帶來的「怪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了。
這絕對是一件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兒,一開始可能會比較難,或者需要很長時間,然而一旦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情緒能夠得到正確的釋放後,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
孩子的需求就好比一個盛滿愛的杯子。
當他拿著空杯子來找你的時候,他希望你用愛把那個杯子注滿。只有得到滿足,她才會平靜地離開。
所以,想要做自己的事情,「推開」她的最好方式就是滿足她。其實,小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要容易滿足的多,解決娃一到媽手裡就難帶的問題,就從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