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接受你的建議

2020-09-14 小馬妞兒成長記

感覺指的就是通過感觀接受到信息,而感受則是通過接受到的信息產生的體驗。

感受是從內向外散發的,一個人的情緒。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去接納孩子的感受,因為只有接納了孩子的感受,オ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內心的愉悅,也只有這樣オ會讓孩子接受你的建議。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真實地表現自己,千萬不要虛偽。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是可以拒絕的,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語言與情感是一致的。

當然在父母拒絕孩子的要求的時侯,也要懂得去從孩子的角度想想,然後理解孩子的思想,同時表示理解,這樣孩子在遭到拒絕之後也不會有怨言。

父母也不要想著快速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只是要緩解一下情緒,或者,他會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不是家長做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夠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幹萬不要抱著功利心去要結果。因為,只做自己該做的去幫助孩子,在做事情之前,自然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有些時侯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疏導和理解是尤為重要的。

當孩子感到心情壓抑或者壓力大的時候,孩子們的淚水和傾訴是一種發洩的方式。當孩子發洩完了之後オ有足夠的精力投入下一個事情。在孩子的發洩過程中,並非只需要父母的傾聽,還需要父母的幫助。爸爸媽媽們在接受孩子感受的同時也將積累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當孩子信任和尊重父母的時侯自然而然也會用心傾聽父母的建議。

先接納孩子的感受,再去教育和指導他。

制止孩子過分的行為但不傷害他,父母不要附和孩子不合理的想法,可以對孩子說「寶貝,我不希望你這麼說…因為…你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這麼想呢?」在你感受孩子感覺的時候,要懂得分辨,這樣也是間接地接受孩子的感受,自然也能夠表達出你的思想,孩子自然也會尊重你的建議。你先接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然後再去教育他指導他。

這兩天微微的心情很不好,不但學習上很不順利,就連在學校裡交友也出現了很多困惑,微微、齊齊和形形三個孩子關係一直不錯,小溪看到三個人關係那麼好,有些忌妒,最後小溪故意製造了點誤會造成微微和齊齊誰也不理誰了,形形因為害怕齊齊會不高興,在表面上也不敢和微微說話,只能私低下和微微說話。齊齊的個性比較鮮明,屬於那種我說了算的性格,他喜歡操縱別人,微微在和他玩的時候曾經被他咬得胳膊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微覺得齊齊比自己小也沒說什麼。形形是一個處事比較溫和、性格也比較順從的人,做事情不喜得罪沒人所以現在三個人的關係有點微妙。微微雖然也很喜歡出頭,但是與齊齊相比,她的牌氣性格還是比較柔和的。

昨天,微微的媽媽和微微走路回家的時候,微微跟媽媽說:「齊齊老是不講理,總是又霸道又喜怒無常,明天放學之後,我要告訴形形,如果她想繼續和我玩,那麼就不要再理齊齊了。」媽媽問道:「和一個必須接照他的話做事情的孩子交朋友,你的心情會開心嗎?」「不,一點兒也不開心,而齊齊就是這樣的人。微微的語調高了很多,媽媽自然是看得出她內心的那種憤恨。

媽媽說:「那微微你要求形形不能和別人玩,這點兒和齊齊有什麼區別呢?」微微雖然沒有說話,但她心中的那團怒火併沒有消退。媽媽輕輕地繼續說道:「你自己不想做的……」還不等媽媽說完,微微恨恨地說道:「這一切都是齊齊挑起來的!」媽媽看到微微生氣的樣子說道:「你現在是很生氣,因為你希望得到朋友的重視。現在齊齊已經不理微微了,而形形因為害怕齊齊所以也不敢和你說話了所以我們家微微很傷心。」此時,微微在大街上突然抱住了媽媽,眼淚譁譁地掉下來,哭個不停。媽媽緊緊地抱住微微,她知道自己做對了,媽媽繼續說道:「徽微,回家吧,路上風大,會把臉給吹紅的,我們家微微最聽話了。」微眼睛紅紅的,說道:「我先給形形打個電話,然後問問她明天來不來找我玩兒。」媽媽知道孩子心中的怒火因為地的理解已經緩慢熄滅了。

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孩子在很多時候需要的並不是父母的建議,也不是那些大人們的處事的大道理,而是父母對他們感情上的理解。在生活中,我們要怎麼樣來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後讓孩子接納自己的建議呢?

  • 感受孩子的情緒

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痛苦受傷的時侯,他最希望爸爸媽媽能夠接納他的情緒。害怕情緒通常是害怕局面失控,這個時侯爸爸媽媽要先接納孩子不好的情緒,這才是對孩子的支持,當孩子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理解孩子。

  • 正面、負面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正向接納可以開啟孩子巨大的潛能,如果媽媽總是無法接納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會變的封閉,甚至可能會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先傾聽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先去判斷孩子的對與錯,即使孩子的感受是不正確的是負面的,父母都要用自己強大的內心去接受,等到孩子感受到父母已經能夠支持自己的感受之後,他會冷靜下來,然後再次感受到爸爸媽媽的付出,這個時候,父母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意見,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做孩子的傾聽者,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溝通一定有方式方法,如果孩子一直厭煩聽我們說話,親子關係變差不說,將來叛逆是一定的。當我們對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就應該去看書、充電、學習,書中肯定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因此我買了很多關於如何和孩子溝通技巧的書,其中有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會說》,剛看了第一章的內容關於接納孩子的感受,感覺就很不錯。
  • 6.接納並共情孩子感受時的常見問題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書中介紹的角色扮演練習,不知道大家練習效果怎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書上給出的在接納共情孩子感受時的常見問題,看一看,是否是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想到或遇到的呢?一、是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產生共情?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接納性語言的重要性
    因此告訴自己想要幫助他,就必須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我現在所不能接受的。大多數家長為孩子所長所提供的土壤,都因為充滿了評價、責備、批判、教訓、教化、警告和命令而變得沉重:這些信息傳遞著對孩子的不接納。不接納的語言會把孩子推開,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
  • 7.接納並共情孩子感受時的注意事項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書中給出的在接納共情孩子感受時的九個常見問題,我們一起列表回顧一下,然後再來分享一下書中給出的五個注意事項。我們知道孩子的感受需要被接納和尊重,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有了四個技能(傾聽;用簡單的詞語回應;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我們知道了九個常見問題的答案,也注意在五種情況下該如何做。看起來我們能夠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了。
  • 父母如何向孩子表達接納
    這三種回答都充滿了評價、建議、教訓、教化,就算是最後一種回答,也是一種質疑和教訓,所有這些會對孩子傳遞一種你對他的不接納和不認同,會讓孩子失去和您繼續交流的欲望。很多父母認為養育孩子就應該這樣,應該經常提醒他,告訴他哪些是不對的,要給他一些建議,這樣才能幫助他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在1歲半或2歲以後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 你有多接納孩子,就有多接納自己!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面對孩子,尊重、欣賞、接納...這似乎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可太多時候,人們將之遺忘,或為了「更重要」的理由而棄之不顧。因此,有些準則值得再度審視,並從中看見更深刻的真相——你有多接納自己,你就多接納孩子。
  • 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是開啟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如何做其實不難
    感受!對方的感受,接納對方的情緒。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用在了工作和人際交往上。 可回到家後面對親人、面對生活,尤其是面對孩子,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 梵雲既然是講兒童心理學的,那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享一下,接納孩子情緒感受的重要性。
  • 怎樣與孩子溝通,他才會願意聽?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大,越難與他們溝通。也常有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到底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心裡話想和家長說,可孩子大了以後,他卻不願意和父母說,也不願意聽父母多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接納孩子的情緒化反應
    孩子的情緒性反應,無論是悲傷還是憤怒,父母都應該關注、理解、尊重,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不等於贊同孩子的情緒或看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引導、改變。即先順著子的意思,讓孩子說出來內心的想法,然後想辦法勸慰、教育孩子。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信任你,從而願意聽你的建議或看法那麼究竟怎樣接納孩子的情緒呢? (1)用「是嗎」、「嗯」、「我明白了」等語氣詞表示接納。 這些簡短的話可以換來孩子的信任和平靜心情,然後再說出你的關心或看法。 孩子放學回家,書包還沒放下就說:「作業太多了,累死了,我不想學了。」
  • 線上共讀——《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
    孩子:媽媽,我累了。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媽媽:你不累,你就是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孩子:(哭鬧)不,我累了!發現了嗎?這樣的對話在我們和孩子中間每天都在上演,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溝通原則是在你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如何說話孩子最能接受而且是沒有傷害的接受, 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呢?到底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第一個溝通方式——共情加雙向選擇為孩子降低行動的難度,因為共情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個基礎紐帶,如果談話人不了解對方的感受,也不願意接納對方的感受,那麼兩個人的談話就好比是油和水的接觸互不相容,但是只要我們願意接納並且願意走出自己的內心,轉化立場去共情對方的話,那麼談話就會變成水和魚般融合你的思想,對方接受起來也順理成章,雙方各取所需,你們就是共贏的親子關係
  • 養育孩子,父母壓力大?4點建議助你緩解孩子問題帶來的情緒壓力
    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來緩解孩子帶給我們的這些情緒壓力呢?經歷這麼多年的親身實踐,在這裡與大家分享4點建議,助你緩解孩子問題帶來的情緒壓力,走出困境。01.關注關係,而非問題。有些父母甚至欺騙自己:我只能接納孩子這個&34;,不接納他的行為,其實這句話就如同告訴孩子&34;,讓讓孩子明白這點,一樣困難。
  • 慶兒 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對我感受最深的是,好感覺才有好行動! 當你看書認同書中的觀點的時候,可能心裡就會想有一些改變,但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的俗語,萬事開頭難。 為什麼萬事開頭難,是因為你要解決的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那我們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得了。
  • 否定孩子感受的後果,你可能想像不到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即「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了」、「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了」;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一些場景,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撞到了牆上,疼的哭了起來,爸爸會說:「不疼,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是男子漢大丈夫,肯定不疼!」以上這些經常發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否定感受。
  • 你懂你的孩子嗎?溝通三部曲讓你讀懂孩子情緒背後隱藏的小秘密
    「共情」之後,「共事」就容易了,孩子能更合作、更主動地完成他們的事情,也就是我們說的通情才能達理。解決完孩子情緒方面的問題以後,那接下來就是我們和孩子溝通需要做的事情了。在親子溝通中,這三部曲是接納、反饋和討論。
  •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也許一開始你就想錯了
    其實,「愛和自由」並不是我們看到的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指,我們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在安全的範圍內,給予孩子自由,這才是孩子需要的「愛和自由」。相信我,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配合我們,也會幫助我們,因為孩子對我們的愛,是真的無條件的呀!1、看到孩子的內心感受琪琪養的小烏龜死了,她向爸爸哭訴,爸爸說:「不哭啊,過兩天再給你買一隻。」結果琪琪哭的越發厲害,爸爸不耐煩了,就吼道:「別哭了,大不了給你找一隻一模一樣的!」可琪琪還是很傷心,還不讓爸爸把死了的小烏龜丟掉。
  •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當孩子出現大哭大鬧的行為時,家長可以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想辦法了解孩子這樣做背後的原因,從而來改變行為。與孩子的情緒同步共情是一種很重要的對他人情緒感知的能力,所以如果家長能夠和孩子的情緒同步,用和孩子相同的感受回應,那麼對孩子情緒的接納是能夠起到很大作用的。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得了一朵小紅花,或者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在非常高興的同時,家長除了要及時表揚外,也建議要和孩子一樣高興和自豪。
  • 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但接下來我會對這個連貫性動作做分解:第一,如何聽,孩子才會說這裡涉及到一個概念「積極的傾聽」,是指對孩子說話的直觀感受,而不是給建議、說教、提供解決方法、歸類、解釋、安慰、命令、威脅等。積極的傾聽只是為了接納孩子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使其得到緩解。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熟知原理,親子關係更融洽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給予他溫暖。父母只有持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才能真正看見孩子,理解他的感受,看見他的需求,給他正確的引導與鼓勵。,最終卻沒有站在臺上去表演確實很可惜,但是你努力了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你看看自己,基本功特別紮實,這就是你的優勢啊,這個舞蹈的方向節拍比較多,可能你對 方向這一塊並不是很清楚,你看看這次比賽的孩子們,她們的年齡都比你大啊,最大的那個姐姐,她已經上5年級了,而你才上2年級,但是你的水平這樣真的很厲害了,我們接受自己暫時的缺陷,去彌補,相信你會越來越好的,對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