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同樣如此。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的嘮叨、反覆和神經質,讓自己難以忍受;爸爸的粗暴易怒,則讓自己時常感到害怕和委屈。而在父母眼裡,自己的所有努力、時間和心血,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是孩子永遠是一副玩世不恭、油鹽不進和死乞白賴的樣子,不管耗費多少口舌、花費多大力氣,都很難勸解孩子改變思路,重新來過。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不容易,難得的是,能看到別人的不容易。
可悲可嘆的是,父母和孩子就像一條正弦曲線和餘弦曲線,看似容易溝通、交流,實則南轅北轍、相背而行。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實際上無法分辨對錯。
父母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也不奢求回報;孩子認為自己永遠是被父母約束管教的一方,總是感覺不舒服、不自由也不隨意。既然雙方都無法相互理解,那麼如何順暢、盡情地溝通呢?
不要根據自己的想像,預設對方的態度和想法。
大多數父母都很有執念,孩子尚未出生,就提前設定好了各種胎教、遊泳和識字的培養計劃,有的父母甚至會讓孩子上私塾,對孩子親自進行單獨的「精英培養」,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在年少時就成為人人羨慕的天才學霸。
但是,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往往是付出越多,對孩子的傷害就越大。
這些父母根據自身經驗和社會現實,為孩子選擇的人生道路,肯定是「為了孩子好」,想要讓孩子有出息,未來的人生道路能夠走得更加順暢。然而,只是單方面依據自身的想像,去預定和推測孩子的態度和想法,這樣的教育是冷漠、無情和寡淡的。孩子是無辜的,他不應該也沒理由,成為父母錯誤教育觀念的犧牲品。
缺乏尊重、理解和共情的父母和家庭,必然培養不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作為父母,要學會承認和認可孩子的思想感情。當孩子在路上跌倒,在學校裡受委屈,不會寫家庭作業,我們的第一句話不應該是去批評、打罵和責罰孩子。在事情發生的一開始,我們就需要嘗試和孩子站在一起,領會他的情緒感受,並且明白清晰地在孩子面前表達出來。孩子是有感情的,並且隨著年齡、見識和閱歷的增長,對待父母、家庭和社會的態度看法也是趨於成熟的。
可是,如果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和孩子心中激蕩的情緒感受毫無關係,那麼孩子的心裡其實是失望的。因而,學會陪孩子說話,在遇到事情的同時,善於表達自己對孩子心情、處境和遭遇的理解,往往是一次和諧親子溝通的開始!
前些天我在路邊行走,看到一位母親拉著孩子在車站等公交車。
孩子只有3歲左右,因為是男孩特別調皮,結果不知道怎麼就突然摔倒了,腦袋磕在路邊的欄杆上,一下子凸起一個大包。孩子哇哇大哭,母親也心急火燎的。一般的「中國式父母」這時候肯定是沒好氣地把孩子使勁拉起來,罵孩子「不長眼睛」。但是她對孩子說出的話,卻讓我感到非常驚訝,而且深受啟發。
「哎呀寶寶別怕,這事兒不怪你,腦袋突然這麼疼,你心裡肯定委屈壞了吧?」
可是小男孩突然抹掉眼淚,撇著嘴說:「沒事媽媽,也不怎麼疼。」
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關於「共情」和同情的對話。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樣的溝通交流更具人性化,也比許多父母遇到事情就打罵孩子,把所有過錯都歸咎於孩子的做法聰明、高明得多。
或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但只要相互理解、學會「共情」,能夠勇敢、積極和用心地靠近對方,那麼再深的成見和隔閡,也能夠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