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尊重、理解和共情的父母和家庭,必然培養不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2020-10-15 教育思享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同樣如此。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的嘮叨、反覆和神經質,讓自己難以忍受;爸爸的粗暴易怒,則讓自己時常感到害怕和委屈。而在父母眼裡,自己的所有努力、時間和心血,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是孩子永遠是一副玩世不恭、油鹽不進和死乞白賴的樣子,不管耗費多少口舌、花費多大力氣,都很難勸解孩子改變思路,重新來過。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不容易,難得的是,能看到別人的不容易。

可悲可嘆的是,父母和孩子就像一條正弦曲線和餘弦曲線,看似容易溝通、交流,實則南轅北轍、相背而行。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實際上無法分辨對錯。

父母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也不奢求回報;孩子認為自己永遠是被父母約束管教的一方,總是感覺不舒服、不自由也不隨意。既然雙方都無法相互理解,那麼如何順暢、盡情地溝通呢?

不要根據自己的想像,預設對方的態度和想法。

大多數父母都很有執念,孩子尚未出生,就提前設定好了各種胎教、遊泳和識字的培養計劃,有的父母甚至會讓孩子上私塾,對孩子親自進行單獨的「精英培養」,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在年少時就成為人人羨慕的天才學霸。

但是,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往往是付出越多,對孩子的傷害就越大。

這些父母根據自身經驗和社會現實,為孩子選擇的人生道路,肯定是「為了孩子好」,想要讓孩子有出息,未來的人生道路能夠走得更加順暢。然而,只是單方面依據自身的想像,去預定和推測孩子的態度和想法,這樣的教育是冷漠、無情和寡淡的。孩子是無辜的,他不應該也沒理由,成為父母錯誤教育觀念的犧牲品。

缺乏尊重、理解和共情的父母和家庭,必然培養不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作為父母,要學會承認和認可孩子的思想感情。當孩子在路上跌倒,在學校裡受委屈,不會寫家庭作業,我們的第一句話不應該是去批評、打罵和責罰孩子。在事情發生的一開始,我們就需要嘗試和孩子站在一起,領會他的情緒感受,並且明白清晰地在孩子面前表達出來。孩子是有感情的,並且隨著年齡、見識和閱歷的增長,對待父母、家庭和社會的態度看法也是趨於成熟的。

可是,如果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和孩子心中激蕩的情緒感受毫無關係,那麼孩子的心裡其實是失望的。因而,學會陪孩子說話,在遇到事情的同時,善於表達自己對孩子心情、處境和遭遇的理解,往往是一次和諧親子溝通的開始!

前些天我在路邊行走,看到一位母親拉著孩子在車站等公交車。

孩子只有3歲左右,因為是男孩特別調皮,結果不知道怎麼就突然摔倒了,腦袋磕在路邊的欄杆上,一下子凸起一個大包。孩子哇哇大哭,母親也心急火燎的。一般的「中國式父母」這時候肯定是沒好氣地把孩子使勁拉起來,罵孩子「不長眼睛」。但是她對孩子說出的話,卻讓我感到非常驚訝,而且深受啟發。

「哎呀寶寶別怕,這事兒不怪你,腦袋突然這麼疼,你心裡肯定委屈壞了吧?」

可是小男孩突然抹掉眼淚,撇著嘴說:「沒事媽媽,也不怎麼疼。」

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關於「共情」和同情的對話。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樣的溝通交流更具人性化,也比許多父母遇到事情就打罵孩子,把所有過錯都歸咎於孩子的做法聰明、高明得多。

或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成見就像是一座大山,但只要相互理解、學會「共情」,能夠勇敢、積極和用心地靠近對方,那麼再深的成見和隔閡,也能夠化解。

相關焦點

  • 正確的教育方式:愛孩子,但更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不爭的事實是很多家庭教育都是不成功的,然後家長寄希望於學校和教師發揮「神力」來教育自己都教育不好的孩子,這讓學校和教師也很為難。也難怪「佛系」教師也越來越多。其實,在逼迫教師變得「佛系」之前,家長不妨變得「佛系」一些。這裡的「佛系」家長並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讓我們變得不那麼焦慮。因為,焦慮的家長和家庭環境必然造就焦慮的孩子,過分焦慮的孩子必然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藝術:共情
    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溝通氛圍能夠很好的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麗麗是一個感情很豐富的女孩。過年回奶奶家,她和伯伯家的姐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要回家的時候,麗麗哭了,因為她不想和姐姐分離。她和媽媽說,我不想回家,我想和姐姐在一起。媽媽安慰麗麗說,沒有關係的,回家後你還會有別的小夥伴和你一起玩的。但是麗麗仍舊一直在哭,怎麼勸也勸不好。
  • 當父母與孩子共情,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她發現,那些被父母稱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這兩個字。而家長越是把孩子理解為「叛逆」,父母和孩子未來溝通越會很難進行下去。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對事情做出的反應,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因而往往做出不恰當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常常會造成親子隔閡,還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導致親子問題的一個主要障礙。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智商,無論是接連跳級還是12歲讀大學,這些「神童」的例子,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一些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的孩子,很快就顯現出弊端:他們的心智遠遠落後於智商。具體表現為:缺乏自理能力,幼稚不成熟、跟同學相處不來、遇到點挫折就崩潰等等。
  • 大部分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沒用的!
    任何時代,一個家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成績有多好,不是才華有多橫溢,而是讓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共情力。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懂得共情的孩子,才更懂得關心與體貼他人,在付出愛的同時,也能收穫更多來自他人的愛與溫暖,從而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更加幸福的人生。
  • 富養孩子的最高境界:懂得共情的家長,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這當然是一種快樂的感覺,所謂知音難求,想要找到能夠自己共情,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其實並不容易。作為孩子,當然希望父母能夠和自己共情,希望父母能夠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情緒。但是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他們儘自己所有的能力讓孩子生活得更好,認為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
  • 《阿文的小毯子》:尊重孩子「假想夥伴」,用共情思維助孩子成長
    起初,阿文的爸爸媽媽聽從鄰居阿姨的建議,嘗試各種辦法想奪走毯子,但阿文依舊對小毯子不離不棄。最後,媽媽別出心裁地將小毯子剪成很多條小手絹兒,阿文因此樂開了懷。對阿文來說,小毯子是愛的載體;所以爸爸媽媽最終沒有奪走他的小毯子,而是用共情思維將愛延續下去。這種循序漸進的愛的呵護,不僅讓阿文體驗了更多的家庭溫情,也教會了他用愛和創造力去享受生活的美。
  • 孩子並不需要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理解從不強求改變開始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父母總是給他們很大的期許,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希望他們的樣子,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尊重的成長,應該是要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多少父母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才,替自己實現沒有完成的夢想,但並沒有考慮過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為他們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反駁不許反抗。
  • 家裡有位媽媽老師,孩子表示很崩潰,父母與孩子「共情」很重要
    不要以為有位當老師的媽媽,孩子就會很聰明很愛學習,當你家裡「放」著一個媽媽老師,孩子的體驗就是:崩潰!我失去媽媽了!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淑芳主任發現,很多人會不經意地把工作角色帶到家裡,使親子關係變成工作關係。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點是先回歸做父母,再和孩子換位思考。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現實中家長對孩子的安慰,起到的共情效果其實很有限,因此小小的繪本,其實對於家長而言也能引發思考,學習「樹」的共情,這樣家裡的「小豬」或許真的就能止住哭聲。繪本中小豬和大樹的形象很深刻,就像是不善表達的孩子和能夠接受傾訴,極具包容的樹洞。
  • 這項能力,父母一定要趁早培養
    作為父母,我們為了孩子的未來儘量去提供最好的教育,同時也希望他足夠聰明,確保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但隨著教育觀念的發展,父母除了對孩子智力方面的培養之外,「情商」的重要性也開始走進父母的視野。畢竟情商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他包括對自我的接納、人際關係的處理、情緒的控制能力等,他能讓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喜悅、收穫快樂。而不注重情商培養的孩子,心理素質會比較差,難以做到對他人共情,因此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感到困難,難以融入到集體中,影響孩子之後的正常生活。
  • 培養陽光快樂的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我為軒寶感到心疼,沒有被父母尊重和接納過情緒的孩子,是多麼可憐。那些白天不被接納的情緒,只能晚上在睡夢中發洩。當孩子的感受總是被擱置一邊,或總是被否定時,孩子會越來越生氣,一開始孩子是為事件本身生氣,到後來變成了孩子生父母的氣。而父母越想讓孩子停止抱怨,你就會越被這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所激怒,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會越來越走向敵對。因此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 好的家庭教育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是開心、快樂的,孩子和父母相處中也應當是放鬆、自然的,而且不管他遇到事情,總願意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和父母溝通交流。但現實中好多家庭自從孩子有了學習任務,親子關係就逐漸惡化,日益緊張。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有些孩子就把心門關上,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更別說交流了。孩子一旦把心門關上,也就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之間將漸行漸遠。父母們辛苦大半生都是為了孩子,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 父母這樣做,最容易培養出成才、優秀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每個人都背著原生家庭的包袱在走路,每個人都無法選擇他們的父母,每個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卻可以選擇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去關心孩子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很多父母常常在想,要怎樣才能教育出自信、勇敢、樂觀、堅強的孩子和積極、主動、好學、優秀的學生呢?
  • 孩子良好性格培養:萌娃快樂爸給你支招
    自制能力:父母儘可能對孩子採取延遲滿足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等待;讓孩子了解明白特定行動的目的和意義;制定家庭小規章,提醒孩子做事不拖拉,及時完成任務,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孩子良好的性格培養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研究發現,家庭和睦、父母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家庭,他們所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會比較好,容易融入社會。而那些離異家庭、父母經常爭吵家庭的孩子,他們是極其容易對社會產生厭惡感,嚴重的有可能誤入歧途。
  • 家庭氛圍與孩子心理健康有關,不能只重視智力培養忽視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的好壞會直接關係到孩子人格道德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果孩子在充滿愛意和歡樂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一定也很強,因為從小心靈就是舒展的,心境也是樂觀豁達的。孩子必然會成長為一個愛人和自愛的人。
  • 共情是一粒和諧的種子
    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因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而使利他願望難以化做具體有效的行動。     基於此,我決定從培養學生具備共情能力入手,使其具備利他的基礎。作為態度,它表現為一種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為:能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意圖,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對方情緒與意圖的感受、理解與尊重。
  • 青春期孩子家長的分享:溝通、共情、尊重讓我和孩子的關係更近了
    也是在這一階段,90%的孩子會出現青春期特有的問題,厭學、沉迷遊戲、和父母對抗都是一些普遍的現象。今天我們分享一位家長的分享,希望能給正在經歷青春期困境的父母們提供一些和借鑑。以下是分享正文。2019年9月15日,我家孩子突然不肯上學,不論我們家長怎麼勸,他都不願去學校,甚至不惜犧牲性命都不願上學。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用同情心教育孩子,和用同情心教育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情代表著無視是非對錯的支持,而共情則是能理解對方的感受,知道對方的想法,但依然選擇站在正確的那一方。父母經常會對孩子有過度同情心,認為孩子很脆弱,無法讓他們直面某些事,比如,孩子在犯錯之後,家長不忍心批評孩子,總是會過於維護他們。這不是共情,而是一種自我意識代替孩子意識的同情心理。家長總為孩子考慮太多,總代替孩子本身該做的事,這樣無疑會培養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甚至會培養孩子自私的性格。
  • 有一種失敗的教育,是孩子越來越不尊重父母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文 | 錢志亮 · 主播 | 應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