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父母總是給他們很大的期許,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希望他們的樣子,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尊重的成長,應該是要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多少父母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才,替自己實現沒有完成的夢想,但並沒有考慮過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為他們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反駁不許反抗。
然而真實情況則是,父母費心勞力地培養孩子,但他們卻並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甚至成長逐漸走上了一條不受控制的路。
這其實是必然,因為孩子生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儘管在家長眼中那些都是微不足道幼稚的,但那畢竟是孩子自己的判斷,他們在嘗試自己掌控人生。
孩子所謂的「背離」父母想要的未來,其實並不是真的背叛,而是他們想要走自己的路,對此父母要接受和理解,不要用憤怒和指責去試圖糾正孩子。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輩,是生他們養他們的人,就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特質,不能強迫他們忘掉自己原本的個性,重新安置其他的給他們。
不管家長是不是喜歡孩子原本的個性,都要接納和理解,因為那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只要孩子能夠心理健康,快樂成長,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養育基礎。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其實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孩子喜歡什麼,家長都能夠儘可能地支持,不要總是反駁或者嘲諷孩子的意見建議,認真聆聽孩子的童言童語等等。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性格內向,就強行想要把他們變成外向,逼迫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陌生人面前說話表達,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不尊重的做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原本的特質和性格,並無好壞之分,不能用所謂的標準去強行讓孩子改變。
雖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處事,性格活潑,但也不能為此就讓孩子強行改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沉默甚至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越是責備,孩子可能就越畏縮,從而給他們壓力造成了心理負擔。在父母鼓勵他們和性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和充滿壓力。
父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不強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或者成長,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和別人一致,對他們要包容一些。
從內心了解開始,抓住孩子的內心性格特點,找到造成他們性格特殊的原因,才能因材施教,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個性需要培養,不僅需要他們後天與外界多接觸,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關注。在父母培養孩子個性的時候,不要逼迫孩子必須和自己認為的那個標準相一致。
要鼓勵孩子擁有自己的天性,與此同時也要讓孩子理解,人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要適應社會,學會共情。並不是要改變自己什麼,而是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家長不能因為曾經的遺憾,而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父母如果總是把自己的期望和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不管他們的想法,這樣讓孩子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而且這樣做會讓孩子變得壓抑自己,最後失去本我,又或者激烈反抗,走向另外一個深淵。
掙脫父母的束縛可以說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但為什麼孩子就不聽話呢?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沒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強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
家長提前對孩子有期待,但這個期待未必就是適合孩子的,於是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產生了。
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個人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孩子,認為事情應該是怎麼樣的,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未必就是他們所喜歡的。不要忽略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兩個個體的事實,他們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信念系統,就是因為想法不同才會導致孩子和父母會走向不同的路。
就像吃東西一樣,自己覺得桔子好吃,想要分享給最愛的人,然而對方未必喜歡吃桔子,也不能強求他一定要吃下去。
當家長說出一個要求孩子不去滿足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強迫對方做他們根本就不喜歡做的事,不能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不顧他們的想法,強行讓孩子和自己一致。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必然需要經歷不受控制的過程,如果凡事都聽父母的,那麼孩子就無法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維,即使今後走出家門走入社會,也會成為一個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
家長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成長好,就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們,讓他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