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並不需要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理解從不強求改變開始

2020-10-03 春花育兒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父母總是給他們很大的期許,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希望他們的樣子,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尊重的成長,應該是要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多少父母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人才,替自己實現沒有完成的夢想,但並沒有考慮過孩子是怎麼想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為他們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反駁不許反抗。

然而真實情況則是,父母費心勞力地培養孩子,但他們卻並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甚至成長逐漸走上了一條不受控制的路。

這其實是必然,因為孩子生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儘管在家長眼中那些都是微不足道幼稚的,但那畢竟是孩子自己的判斷,他們在嘗試自己掌控人生。

孩子所謂的「背離」父母想要的未來,其實並不是真的背叛,而是他們想要走自己的路,對此父母要接受和理解,不要用憤怒和指責去試圖糾正孩子。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輩,是生他們養他們的人,就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特質,不能強迫他們忘掉自己原本的個性,重新安置其他的給他們。

不管家長是不是喜歡孩子原本的個性,都要接納和理解,因為那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只要孩子能夠心理健康,快樂成長,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養育基礎。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其實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孩子喜歡什麼,家長都能夠儘可能地支持,不要總是反駁或者嘲諷孩子的意見建議,認真聆聽孩子的童言童語等等。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性格內向,就強行想要把他們變成外向,逼迫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陌生人面前說話表達,從成長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不尊重的做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原本的特質和性格,並無好壞之分,不能用所謂的標準去強行讓孩子改變。

雖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處事,性格活潑,但也不能為此就讓孩子強行改變。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沉默甚至害怕與人交往。

父母越是責備,孩子可能就越畏縮,從而給他們壓力造成了心理負擔。在父母鼓勵他們和性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和充滿壓力。

父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不強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或者成長,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和別人一致,對他們要包容一些。

從內心了解開始,抓住孩子的內心性格特點,找到造成他們性格特殊的原因,才能因材施教,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個性需要培養,不僅需要他們後天與外界多接觸,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關注。在父母培養孩子個性的時候,不要逼迫孩子必須和自己認為的那個標準相一致。

要鼓勵孩子擁有自己的天性,與此同時也要讓孩子理解,人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要適應社會,學會共情。並不是要改變自己什麼,而是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家長不能因為曾經的遺憾,而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父母如果總是把自己的期望和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不管他們的想法,這樣讓孩子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而且這樣做會讓孩子變得壓抑自己,最後失去本我,又或者激烈反抗,走向另外一個深淵。

掙脫父母的束縛可以說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但為什麼孩子就不聽話呢?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沒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強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

家長提前對孩子有期待,但這個期待未必就是適合孩子的,於是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產生了。

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個人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孩子,認為事情應該是怎麼樣的,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未必就是他們所喜歡的。不要忽略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兩個個體的事實,他們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信念系統,就是因為想法不同才會導致孩子和父母會走向不同的路。

就像吃東西一樣,自己覺得桔子好吃,想要分享給最愛的人,然而對方未必喜歡吃桔子,也不能強求他一定要吃下去。

當家長說出一個要求孩子不去滿足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強迫對方做他們根本就不喜歡做的事,不能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不顧他們的想法,強行讓孩子和自己一致。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必然需要經歷不受控制的過程,如果凡事都聽父母的,那麼孩子就無法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維,即使今後走出家門走入社會,也會成為一個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

家長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成長好,就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們,讓他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相關焦點

  • 想要改變孩子命運,父母需要先賦能自己,再從金錢觀開始談起
    我在超市排隊等著結帳,旁邊有一個兒童玩具的貨架,一個媽媽正在和孩子說話。說話的內容不是玩具怪獸、吃喝拉撒,而是玩具的知識版權!而那孩子也就4、5歲的樣子!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孩子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起點和成長環境就受限於父母的認知水平。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要想改變孩子,先從家長自己改變開始,家長改變1%, 孩子成長99%。優秀父母要修煉自己:既能讀懂孩子,又能幫助孩子讀懂他自己,還能利用孩子的資源來照亮孩子。孩子們都有向上的心,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也沒有一個孩子會拒絕對他好的事情。沒有一個父母不為孩子好,而且掏心掏肺地為孩子好。家庭教育、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應該是與時俱進、充滿智慧、符合人性、並且是孩子樂於接受的。
  • 乖巧齊明月撕書喝酒:他們在等待父母理解,父母在等待他們改變
    齊母總是覺得自己付出的足夠多,足夠全面就能夠讓孩子成為自己期待中優秀的樣子,然而如果不讓孩子獨立一些,就很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她的做法一直在表達著,自己管的多一些,說的多一些,總有一天孩子能夠改變,不像現在這樣不聽自己的話。 而齊明月多麼想媽媽能夠聽她說一次話,給她一個肯定,對她多一些理解呢。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需要去問路時,我和愛人就會互相依賴,後來我發現:倆孩子每次都瞪著眼兒,看著我們嬉笑著互相推搡。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性格,有些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出外旅行,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我們的今天就是孩子們的明天,我和愛人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改變,需要從自己改變開始!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最大的溫柔,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
    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可奇怪的是,有的家長在教育時一定要孩子做到完美,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實,能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溫柔和學問,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其實,在強求孩子完美的時候,家長也並不輕鬆。這個要求,是對孩子和對家長的雙重折磨。一味強求孩子完美,會帶來什麼後果?1、孩子性格變得極端過度追求完美,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極端、偏執。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需要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
    大家非常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過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孩子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薰陶,也就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我們同學當中有兩對夫婦,都是同學,一對夫妻的父母都是老師,又是同事。二人的結合,一半是門當戶對,一半是父母之命。高中畢業後,二人都回到父母所在的學校任職。結婚後生個女孩,自從有了女兒以後,夫妻倆更恩愛了,不時地談論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
  • 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除了改變環境,父母更應該改變孩子自己
    大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被霸凌的孩子心中的絕望和痛苦有多麼漫無邊際,對他們來說真的就像天塌了一樣。那麼,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01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孩子被霸凌,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不告訴老師。
  •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
    在一臺綜藝節目上,撒貝寧與父母同臺,與場上神採飛揚、口吐蓮花的撒貝寧不同的是,他的父母顯得極為低調。他們站在臺上,不多語,始終含笑而又深切地配合著自己的兒子,把舞臺主角交給撒貝寧。 期間,主持人有意引導,希望撒爸爸能夠分享一下他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然而,撒爸爸寥寥幾句一語帶過,不過分炫耀孩子的優秀,也不鼓吹自己的育兒心經。
  • 父母的一言一行,藏著孩子的未來,愛孩子,從改變自已開始
    從那開始,朵朵又回到了從前刷幾下就了事的狀態。最近,她又喊著牙疼,張嘴一看,除了上次補好的牙齒外,又多了幾顆新的蟲牙。無奈只下,朋友只好帶她再次來到牙科。對於孩子來說,醫生的叮囑和媽媽的苦口婆心,都抵不過「大家長」的一句話。也許爸爸只是隨口說說,卻改變了她的生活習慣。
  • 只有成為父母,才能理解父母超能力的付出
    她說她在之前確實不理解這種行為,總覺得父母拼盡全力為孩子做最好的安排最好的努力,那都是父母自己的意願和強迫,並不一定是孩子願意的,需要的。正常的孩子怎麼可能感覺不到這種愛的壓力呢?可是等她工作了,開始自立了,才發現這種愛只有父母能給予,頑固又偉大的讓人驚心。她不敢想她以後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我說,你沒辦法拿現在去對照自己的以後,只有做了父母,你才能確定自己準確的情感。
  • 父母前半生的樣子,孩子後半生的結局
    導讀:父母前半生的樣子,孩子後半生的結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前半生的樣子,孩子後半生的結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記者問父母:如果給你的孩子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很多父母開始滔滔不絕數落自己孩子的不足,然後回答:50分、60分、75分、90分吧……當記者問孩子時:如果給你爸爸媽媽打分,你會打多少?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所以,不少家長就開始採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那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但大部分父母也發現,這個方式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其二 ,大部分父母認為跟孩子講道理,父母溫和的態度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事實上,孩子僅僅憑他所見和所經歷的事情,有限的認知,是很難理解父母想要表達的意思的。
  • 想讓孩子知錯就改,並不需要靠嚴厲的語言語調
    正確批評孩子也需要技巧,一個流程三點注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會犯錯誤的,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確批評和糾正才能夠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然而家長有了批評的權利並不等於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尤其是對內心細膩敏感的孩子來說,並不是越嚴厲的方式越能讓他們知錯就改。
  • 改變孩子,從自己開始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總是想要求得一個方法,一個讓孩子立馬變成自己心目中樣子的方法。的確,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我也不例外。但是,在希望孩子變好的同時,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教育孩子就像治病,需要對症下藥。所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如若我們不知道孩子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即使用再多的良藥也無濟於事。
  • 孩子從來不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卻需要成為一張白紙
    這些天生的特質,有些部分不是後天的教養能夠完全扭轉和改變的。期待生個白雪公主的媽媽,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骨子裡是個俠女;希望兒子像個英勇戰士的爸爸,最後也不得不為家裡那個小心謹慎的小紳士調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這樣才能完全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最原本的樣子。
  • 婚姻幸福的秘笈,在於從不奢望改造另一半,真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他又會說,捨不得孩子,離婚,家就散了,孩子不能沒有雙親的陪伴。可是你知道嗎?一個整日爭吵的家庭,互相攻擊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遠比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成長,傷害更大。長期目睹父母互相謾罵,互相揭短,孩子會性格內向,沉默寡言,鬱鬱寡歡,不喜與人交際,不信任別人,長大後不相信愛情和婚姻。
  • 青春期孩子管不住?父母需要做這6個改變
    B家長:「兒子13歲,年前還是個很聽話的孩子,過完春節就不行了。學習成績急驟下降,偷著上網吧,跟不好的孩子玩,作業也不做。我現在處處監督他,可是越管越不聽,特逆反,老跟我頂嘴,和我對著幹。求他也不是,罵他打他也不是。我沒招了!」以上是前來求助啟思維的兩位家長的困惑。他們最不理解的就是,為什麼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了?為什麼以前的小綿羊變成現在的小刺蝟?
  • 喜歡順其自然,對感情從不強求的星座
    ,也沒有說什麼非誰不可,如果對方不喜歡他們,他們就會轉頭離開,從不強求。對於他們來說,愛情其實很簡單,他們也希望能簡簡單單的去愛,平平凡凡的去生活, 或許有的人會在感情中喪失自我的思維,但是水瓶不會,他們始終都會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也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到來而影響到自己。
  • 沒有缺點的孩子,更容易釀成大禍,別再強求孩子完美
    前言:有很多人都希望處處做到完美,有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能夠懂事乖巧,又能夠知書達理,且學習出眾,名列前茅,為父母爭光,總之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到完美無缺,但我們知道這世界上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除非你掩飾的很好才會不露出馬腳,所以孩子有一些缺點是非常正常的,反而那些沒有缺點的孩子才更容易釀出大禍,千萬不要再強求孩子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