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除了改變環境,父母更應該改變孩子自己

2020-12-25 媛媽育兒日記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被曝出。這讓很多人懷疑,真的存在這麼多校園霸凌的情況嗎?

但不管怎麼說,好消息是,大家都開始重視起這一惡性事件。去年口碑票房雙收的《少年的你》,講述的就是這一話題。

事實上,哪怕在全世界範圍內,校園霸凌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

美國中學生被霸凌的比例為1/5左右;在澳大利亞,每一家公立學校平均有60多起校園80事件;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比例最高的地區80比率甚至達到了46.23%。

另外,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指出,僅在2015~2017年這段時間,每年就有約100個孩子死於校園暴力。

這帶給鮮花般孩子們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有脆弱心理上的巨大打擊。

大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被霸凌的孩子心中的絕望和痛苦有多麼漫無邊際,對他們來說真的就像天塌了一樣。那麼,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01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

孩子被霸凌,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不告訴老師。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被霸凌的孩子,都能得到學校或者老師的充分重視。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犯錯的孩子,背後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

再者,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並不一定完全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本身在教育過程中的疏漏,也要背一部分鍋。

如果學校和老師不能為霸凌事件做出什麼,家長又應該如何理智恰當地幫助孩子,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退一萬步講,哪怕學校和老師積極介入事件,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孩子被霸凌。

其實,除了改變環境這樣最快捷的方式之外,父母更應該做的是改變孩子自己,讓他「武裝」起來。這樣無論他走到哪個環境之中,都能保護自己。

02被霸凌的孩子最需要什麼?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哪些孩子最容易被霸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特殊。

比如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成績極為優異的孩子,先天存在殘疾或缺陷、發育過早,與其他人顯得不同的孩子,性格內向偏安靜的孩子……

而這樣的孩子如果被反覆霸凌,仔細發掘的話,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其他的共同特點——自卑、看起來很弱。

另外,霸凌者在第一次欺負人時的心理多半是這樣的。如果第一次被反抗就會放棄,反而那些被欺負後不敢做出反應的,更容易被第二次、第三次欺負。

霸凌者也是恃強凌弱的,被霸凌的孩子身上缺乏的是力量感。

這種力量指的不僅僅是強壯的外表,還有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

其次,當孩子被霸凌之後,他還要有解決這件事的能力。以硬碰硬,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此時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03如何讓孩子擁有力量感?

1)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安全感的最大來源就是家庭,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得到父母充足的愛,是奠定他們內心安全感的基礎。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愛意只有條件,比如:你考到90分,媽媽就帶你出去玩;你考試不及格,媽媽就再也不理你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經常性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才不被愛。

只有被父母無條件愛著的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值得被愛,被霸凌後也有充足的勇氣反抗,因為他知道背後永遠有人支持他。

永遠不要讓孩子形成「被欺負還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心理,這會讓他走入深淵。

2)培養孩子堅強的內心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在意他人看法和評價的,不論外面的風言風語是真是假。

父母只有培養起孩子強大的內心,讓他知道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都不重要,自己內心認為是對的就去堅持。

而這需要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給予他充分的尊重。

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性包辦,替孩子做決定,要求他服從自己,那麼孩子獨立思考、做決定的能力也會隨之退化,從而把他人的看法放在心尖上。

當有他人說出不實評論時,媽媽要告訴孩子「別傷心,不要在意他的看法,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好了。」

3)教孩子勇於表達自己

被霸凌後不懂得如何表達和求助的孩子,很難逃出困局,因而父母平時要給孩子機會,讓他表達自己。

因為父母的結論,永遠無法代替孩子自己的感受。

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避免打壓孩子的情緒表達。比如孩子哭泣時不要先著急說「哭什麼哭」,試著問孩子發生了什麼?

4)告訴孩子沒人能傷害他

想讓孩子被欺負時有勇氣拒絕、說「不」,就要讓他懂得維護自身的權益。

平時要告訴孩子,他是一個獨立合法的個體,沒有人有權利傷害他。

04霸凌中如何教孩子運用智慧?

1)分清是否為霸凌

孩子之間的爭吵其實挺複雜的,有時他們做出一些攻擊性行為,並不是有意的,只是一種遊戲和打鬧的方式,這也是為何校園霸凌遲遲無法得到妥善解決的緣故。

父母要告訴孩子,如果對方不是故意欺負你,並且沒有感覺到不快或受到傷害,就沒有關係。

但如果對方打著遊戲的幌子欺負你,讓你覺得不適,就要跟他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後拒絕這樣的玩耍方式。

2)尋求他人的支持

被霸凌的孩子,最可憐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敢向其他人尋求幫助,總是默默一個人扛著。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上學或社交之前,告訴他如果被人欺負,一定要回家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永遠會站在他身後保護他,家永遠是他最安全的港灣。

3)找到被霸凌的原因

當孩子被欺負時,一定要找到他為何會被欺負的點,對症下藥永遠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找到根源之後,再針對性做出改變,局面就會反敗為勝。

4)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常情況下,被霸凌的孩子往往是那種獨來獨往、內向安靜的類型,沒人會去欺負一個社交能力強,朋友多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這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他被霸凌的概率。

當然,如果孩子天性內向,喜歡安靜,獨來獨往,父母也要想辦法多帶他與同齡孩子玩耍。

身邊有幾個一起玩耍的朋友,孩子也會顯得有「勢力」一些。

平時也可以多詢問孩子關於朋友的話題,問孩子班上有沒有同學跟他的關係不好,總為難他,得到答案之後,試著主動聯繫這個孩子的父母,雙方儘量創造機會讓兩個孩子在一起玩。

相處的機會多了,也許兩個孩子就能化敵為友。

總而言之,所有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除了預防之外,如果事情真的發生,學校和老師無法給出合適的處理,那麼家長就要懂得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

與其靠他人保護,增強孩子的自保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力量感和智慧是兩大必需因素。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被霸凌,不會總有援助之手,父母要助他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01當孩子被霸凌,不會總有援助之手其實,在這件事上,小男孩的媽媽反倒做得沒有那麼好,她在信中寫道: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每當孩子再次被欺負跑回家時,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事例讓人心頭一暖,可並不是所有被霸凌的孩子都有這位小男孩如此幸運。他們可能沒有老師的援助,更沒有這麼多人站在身後。
  • 孩子被霸凌怎麼辦?李玫瑾:低段位父母找老師,高段位父母這麼做
    孩子會因為校園霸凌而不願與人交往,自卑敏感使得自己非常害怕被孤立,更害怕一個人獨處,可能會因為害怕被霸凌而變成討好型人格。校園霸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我們更需要得知為什麼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校園霸凌是如何形成的?
  •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家長應該怎麼做?
    如果父母知道他們的孩子被欺負了,通常會有幾種不同的反應。 最常見的是心痛,但許多人傾向於不表達自己。爸媽心疼自己的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傷,自己也覺得生氣,與使用暴力的方法去解決,想著是不是能以暴制暴?還有一種方法是忍氣吞聲,瘋狂的安慰自己這就是孩子之間的一次玩鬧,並不是霸凌,沒必要這麼較真,可能過兩天就好了。 不管怎樣,父母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個人,孩子自己的想法。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父母的價值觀、行為習慣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家庭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孩子人生底色的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的改變和提高,等於改善、優化了孩子成長的環境、提高了家庭的軟實力,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 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家教最大的作用就是影響和薰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定格在孩子的個性磁帶上,自動播放一輩子。家教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兒童生命底色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長變革,提高等於改善,優化兒童家庭教育的成長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軟實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基本保障。二、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為了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父母。
  • 當孩子出現以下這些行為,很可能是受到了霸凌,家長此時要注意了
    當孩子出現以下這些行為,很可能是受到了霸凌,家長此事要注意了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園,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可以學習到許多的知識,還能夠交到許多的好朋友。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如何判斷自家的孩子是否有被霸凌,我特別從一些真實的案例中尋找到了信息。當你的孩子出現以下的這些行為時,說不定此時的他們已經有很大的機率受到了霸凌,在這個時候父母們可就一定要注意了。
  • 女孩被扇40多個耳光卻不還手:別把孩子養成「被霸凌體質」
    躲也不躲,一點防範的意識都沒有,更沒有還手的意識,好像給人的感覺是:沒有辦法,她就應該打我,我就該被打。 可是哪個孩子天生是用來被挨打的啊? 為人父母,最擔心孩子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孩子被打。 今天咱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我們該如何預防孩子被霸凌。
  • 《我們為什麼被霸凌》:世上應該有堵牆,是保護這些無辜的孩子的
    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莫讓流言成為傷人利器。」在真相還不明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應該用理性思考、耐心等待真相的公布來取代不分青紅皂白的站隊呢?要知道,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讓我不由想起了陳嵐《我們為什麼被霸凌?》這本書,《我們為什麼被霸凌?》
  • 少年的你: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霸凌,怎麼給孩子做霸凌教育?
    刁蠻的同學,任性的揮霍著父母給予的成長環境,肆意把自己的情緒宣洩給忍讓的同學。 在匱乏愛的地方,成長更痛。 在家長缺席的地方,霸凌者更肆虐。 好心的陳念被一次次欺辱,一次次在善良和忍讓中吞下委屈。沒有牙齒,自然無法強大。「高考之後,就是大人了」。但是煩惱並不是真的能一夜長大。
  • 初中生反殺霸凌者獲刑8年,家長反省:從沒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他們往往容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另有一些學生因為性格懦弱、生性膽小、性格孤僻的也易遭受欺凌。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在學校除了要認真學習外,還要多交朋友,交益友,要學會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要增強自身的自信和應變能力。
  • 這4類孩子在學校最容易被霸凌,家長們請收藏
    最近看了《隱秘的角落》這部劇集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避免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呢?其實我們會發現,在學校裡容易被霸凌的對象往往就是那種性格孤僻的孩子,因為不合群,所以他們很容易被孤立,即使他們學習好,也不會被更多同學接受。針對這一類型的孩子,父母不要試圖糾正孩子的性格,父母要做的是尋求孩子變得孤僻的主要原因,比如缺乏父母關愛,找到原因,父母才能對症下藥。
  • 我以為自己會是被霸凌者,卻不料自己卻是那個可憎的霸凌者!
    自己長大成人之後,也會想:為什麼?連我這樣一個看上去完全無害的女生,也居然搖身一變成了霸凌者?!首先來看哪些容易成為被霸凌者哪些容易成為霸凌者。有文章分析那些容易遭受霸凌者的特質是:被認為與同齡人有顯著不同,比如超重或過瘦,外表差異,轉校生等。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畢業後,我做技術工作,除了同事,很少和別人打交道。我愛人,是他們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從小出頭辦事兒的都是他的哥哥姐姐,用不著他。他上學時和我一樣內向;大學畢業後,他也是技術男一枚,和別人打交道不太多。我們夫妻兩個都比較安靜,不愛往人多熱鬧的地方去,求人辦事總是磨不開面子,張不開嘴......
  • 初中生反殺霸凌者獲刑八年,家長要反省:沒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看過相關報導的網友大都會為那位小孩抱不平,覺得陳泗翰是被霸凌者,屬於正當防衛,到底是過失殺人還是正當防衛,相信法律自會有公論。但是對於陳泗翰來說,他為自己的這一步錯深感自責,覺得對不起家人。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在學校除了要認真學習外,還要多交朋友,交益友,要學會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要增強自身的自信和應變能力。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家教書單 | 孩子厭學、被霸凌?專家為您支招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做父母之前,他們首先需要做更好的自己。家庭教育中氛圍很重要,當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學習、生活、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模仿。父母打開自己的眼界,讓孩子擁有優秀的素養,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遠,即使不出國也能成為一個擁有大格局的人。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我不僅要帶孩子,還要讀書、工作以及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 孩子成為班內「霸凌對象」,媽媽如何解救?學會這三點不攻自破
    有的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也不敢說,以至於被「 霸凌」很久才被發現,讓父母非常心疼,如果你的孩子被欺凌了,你會怎麼處理呢?這種情況如今在校園經常發生,霸凌者以欺負人為樂,而被霸凌的孩子,大多只能默默忍受。不敢反抗,因為反抗可能會遭到更大的報復。一、 什麼樣的孩子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 每年有1300萬孩子遭受到校園霸凌,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這些特點
    而霸凌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有跡可循,與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雙方的心理情況及成長環境息息相關。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呢?答案是軟弱及非常不鎮定的孩子!首先,軟弱,凡事忍讓的孩子往往是被選擇霸凌的對象。因為霸凌者選擇霸凌的對象通常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過不斷的試探,由輕到重,最後下狠手,一步步達成的。比如,在形成肢體霸凌之前,會先取個外號對其進行羞辱,例如罵人醜八怪,對他人的外貌進行嘲笑,看他的反應。如果被霸凌者此時不鎮定,表現得氣急敗壞,異常憤怒,很在乎。那麼霸凌者就會得到快感,認為自己的目的達成了,獲得成就感。
  • 《少年的你》:為什麼魏萊成為霸凌者,陳念卻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會痛不欲生。反觀魏萊的父母,僅僅只是跺跺腳,就轉身離開了。可以推斷,魏萊在家裡要討好父母,在學校討好老師,但是她內心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她一直都是被欺壓,被妥協,被順從,被壓抑的那一個。為了奪回掌控感,她找到了更弱小的,把怒氣發洩在比她更弱小的人身上。
  • 兩分多鐘女孩被打50耳光,面對被霸凌的孩子,該怎麼辦?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受各種考驗,少年霸凌則是其中比較慘烈的一種。它可能導致孩子心理與生理上,持續產生一系列的傷害。有數據統計:有600多萬甚至更多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務工,而被遺棄在家鄉,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有的甚至沒有監護人,年紀小小就開始住校。
  •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一個大二的學生家長在做完心理諮詢,決定讓自己變成影響孩子改變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從她與孩子的微信聊天當中並沒有看到她的改變:她只是假裝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始終通過各種勸說讓孩子好好學習,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感受到被理解,反而覺得跟她溝通非常無聊,更加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