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2020-09-05 高分教練李老師


一、改變父母就是優化孩子成長的環境

家長是孩子接觸最早、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因此是孩子最受影響的人。家長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對孩子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家教最大的作用就是影響和薰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定格在孩子的個性磁帶上,自動播放一輩子。家教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兒童生命底色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長變革,提高等於改善,優化兒童家庭教育的成長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軟實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基本保障。

二、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

為了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父母。誰也不願接受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變化,孩子更是如此。假如你想要改變你周圍的世界,比如你的孩子,你的愛人,你的人際關係等等,你必須改變你內心的世界。幸好,你的內心世界,內心生活,正是你能夠完全控制的。與其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聰明的父母更願意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美德去影響、薰陶、感染和感化孩子。


三、讓孩子認同父母的最佳途徑就是提升自己

子女由父母生育,父母養育,但他不會因此而認同父母。這就是說,孩子沒有義務認同父母。只有在家長表現良好,孩子內心相信的情況下,才會接受家長的建議,接受家長的引導。家長的變化和進步是讓孩子接受自己,認同自己的不二法門。

我是長孫,在2010年祖母百年誕辰之際,向她致詞:「我建議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等到我們百年誕辰時,誰還會記得我們呢?』有人想提一下我們嗎?誰還會想念我們呢?後代的人,如果完全忘記了我們,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自己的錯。正是我們沒有留給後人值得回憶和珍惜的東西,也沒有留給後人值得傳承的東西,也沒有留給後人留下一筆沉甸甸的精神遺產。總之,是我們身上沒有閃光的東西,不值得後人留戀、紀念。」

培養德性和傳承德性是讓孩子接受父母,認同父母的最佳途徑。如此,子孫後代在興旺發達的同時,也將永遠銘記在心。

四、病在父母身上,給孩子吃藥也沒用

許多事實表明,孩子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疾病的根源在父母,僅僅靠給孩子吃藥無法解決問題。家長轉變觀念,提高素質,以身作則,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靈丹妙藥。

一位初二的女生,喜歡玩網路遊戲。父親看女兒玩遊戲,不是責罵,就是呵斥,結果女兒越來越放縱。實際上,父親的粗暴幹預增強了女兒的遊戲意識。父親對女兒學業下降感到很難過。

在我的引導下,爸爸通過學習,經過鍛鍊,內心平靜下來,親子逐漸和諧。甚至當孩子玩得幾乎不受控制時,爸爸最多也會冷靜地提醒一下。父親的改變,進步給了孩子成長的力量,孩子一心一意地學習,後來相繼考入重點高中,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最後在香港中文大學讀了研究生。

談及自己的成長曆程,她說:「爸爸是如此的開明,如此的理解,如此的尊重,如此的支持,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讓爸爸失望。要是老爸還那樣對待我,即使他是對的,我的潛意識也會反對他。我只是打賭我的未來,而不是給他打賭。」

二種態度,二種結果對峙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和諧可以挽救危機。


五、只有調整過的父母,才能調整過的孩子

孩子的問題,如厭學、沉迷網絡等等,客觀地說,他應該負一定的責任。然而,未成年人閱歷有限,心理素質不高,無法讀懂自己,無法理清內心的糾結結,無法化解內心的疙瘩,無法抵制各種誘惑,更無法說清調整和改變自己。家長是孩子的生活導師,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必須通過調整父母來調整孩子,必須通過改變父母來改變孩子。

對好家長的一個重要培養就是:既能讀懂孩子的心聲,又能幫助孩子讀懂自己,並能用孩子內心的能量照亮孩子。兒童有一顆向上的心。孩子們都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們都不會拒絕對自己好的東西。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也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家教,親子溝通的方法、方式應與時俱進,充滿智慧,合乎人性,並為兒童所接受。近代家庭教育對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父母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增長才智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相關焦點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要想改變孩子,先從家長自己改變開始,家長改變1%, 孩子成長99%。02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 要想改變孩子,必先改變父母。沒人願意接受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改變,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你想改變你的孩子你的愛人、你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改變你的內心世界。幸運的是,你的內心世界是你能夠掌控的。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
    當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呱呱落地,嗷嗷待哺,每個孩子基本都是相同的,餓了要吃奶,困了便呼呼大睡。隨著父母們的養育,有的孩子變的活潑可愛,而有的孩子變的調皮搗蛋。看到別的孩子乖巧懂事,有上進心,一看自家孩子,許多父母總會說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看看你。其實與我們孩子朝日相處的父母則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自然是深刻相信的,自然會去模仿。所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一個大二的學生家長在做完心理諮詢,決定讓自己變成影響孩子改變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從她與孩子的微信聊天當中並沒有看到她的改變:她只是假裝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始終通過各種勸說讓孩子好好學習,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感受到被理解,反而覺得跟她溝通非常無聊,更加無助!
  • 做稱職的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
  • 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了,孩子也跟著改變了! 多年來幫助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家長自己改變的過程,那些「只改變自己不改變孩子的家長」學習的結果竟然是「孩子改變了」!那些「盯著孩子改變的家長」卻收效甚微。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需要去問路時,我和愛人就會互相依賴,後來我發現:倆孩子每次都瞪著眼兒,看著我們嬉笑著互相推搡。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性格,有些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出外旅行,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我們的今天就是孩子們的明天,我和愛人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改變,需要從自己改變開始!
  • 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孩子,跟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現實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是在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在適用於現在了,社會在進步,教育方式如果不進步,在教育孩子方面只會,手足無措,焦慮不安,不僅自己累,孩子也跟著受罪。
  • 父母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保障
    如果自己的孩子缺乏內在動力,那真的要考慮作為父母的自己做了一些什麼?學習與改變同步才能有效。當然學習非常的重要,改變也很重要,在學習與改變中間還要有方法和行動。 1、父母決定孩子的學習動力 大部分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卻仍然無法做到認真學習。通過研究我終於發現,原來是孩子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 改變孩子膽小的狀態,父母可以從這三點入手,先要改變教養方式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很少有獨立鍛鍊的機會,於是習慣躲在父母的身後,當開始逐步接觸外面世界的時候,就會顯得膽怯怕生逃避等等。這對於孩子的社會屬性養成很不利父母要去改變教養的方式,可以從這3點入手改變孩子膽小的狀態。
  • 想改變孩子?家長必須先從自己的改變做起
    有句話說得好:看到了孩子就看到了家長,家長的現在就是孩子的未來。其實教育孩子就是大人一起成長,一起接受教育的過程。當我們驚呼「這孩子怎麼了!?到底要怎麼教育?」的時候,其實要先自我審視,「我們究竟怎麼了」。有孩子的家庭經常發生這樣一幕:孩子渴了想要喝水,家裡老人連忙給孩子端過去一杯水。孩子說:「我要喝可樂!要冰的」!
  • 青春期孩子叛逆、太難溝通?心理學家:想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這時父母對於孩子會有一些批評或者言辭較為偏激,忽略了孩子的初心是好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這些都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好好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是許多家長的期望,於是他們就會對孩子做出逼迫的行為。
  • 父母1%的改變,影響的是孩子的100%
    平常在跟寶媽聊天的時候,如果有人問:「你想改變你的孩子嗎?」這個時候,大多數媽媽的回答都是:「當然想!」 一提到孩子,很少家長能100%滿意的,孩子們總有一大堆毛病讓家長們頭條、抱怨。總有一些家長,總是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孩子,用了很多方法,結果卻總是效果甚微。
  • 你不改變,孩子怎麼可能改變
    在這一點上,向我諮詢的父母都百分之百認可。但是,同樣的認識卻沒有同樣的改變。就像這位媽媽,即使知道自己以前批評太多、對手機的管理又太松才導致孩子目前的狀況,卻仍然沒有改變,仍然一味地抱怨孩子。而與此相對,一些父母因為及時改變,孩子的情況明顯轉好,有的甚至發生了質的改變。
  • 書單|愛是一場修行:父母改變了,孩子就會改變
    做到這一步,父母們首先要覺察到自己情緒,其次才是孩子的。如果不能覺察自己情緒,做好自己情緒管理,必然自己情緒也隨著孩子的情緒波動,這樣很難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自己情緒。二、把握機會。相對於大人,孩童正處於成長期,出現種種不當情緒、行為是必然的,但家長不必過於恐慌,而是把他們當做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的好機會。
  • 父母改變1%孩子改變99%,只願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成長更好
    當我們步入婚姻的殿堂,心心念念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十月懷胎,看著孩子出生把他輕輕的抱在懷裡,軟軟糯糯的。感覺都要被暖化了,心想著此生一定要好好愛他。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會出現很多行為和情緒,我們就會生氣,就會怒吼,更多的時候是會不知所措。是的,我們是第1次當媽媽,你們也是第1次做孩子。
  • 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除了改變環境,父母更應該改變孩子自己
    大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被霸凌的孩子心中的絕望和痛苦有多麼漫無邊際,對他們來說真的就像天塌了一樣。那麼,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01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孩子被霸凌,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不告訴老師。
  •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周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
  • 「百樹雲課堂」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情緒管理,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我們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情緒失控造成家庭矛盾。但自從我參加了《成長計劃》後,我覺得我從一個無知的媽媽向智慧的媽媽邁進了一步。在這期間,我覺得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下是一些個人感悟!01在家裡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我一個人操碎了心,我也經常忍不住大發脾氣,而他們父女兩總是在同一戰線。
  • 改變自我,做孩子眼裡滿意的父母
    在原生家庭環境裡,他們的人格特徵、性格特點直接且長期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對孩子們影響很大,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童年創傷的人,從小受原生家庭及父母的影響,以至於長大之後一直活在那種童年陰影之下。著名央視女主持人董卿也有過自卑,而且也是家人對她小時候的影響。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需要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
    大家非常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過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孩子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薰陶,也就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我們同學當中有兩對夫婦,都是同學,一對夫妻的父母都是老師,又是同事。二人的結合,一半是門當戶對,一半是父母之命。高中畢業後,二人都回到父母所在的學校任職。結婚後生個女孩,自從有了女兒以後,夫妻倆更恩愛了,不時地談論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