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兩個男孩,成為媽媽後,有過焦慮、有擔心、有壓力等情緒的洗禮,現在回望,還好有些育兒書籍在關鍵時刻為我點亮一盞燈。
育兒就是育兒,這些育兒書籍不僅教會我一些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更是更新了我的育兒理念,陪伴著我一起成長。下面,盤點給我兒童教育帶來很大收穫感的5本書。
這本書作者約翰.戈特曼在婚姻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領域很有名。他書籍不只是基於個人經驗,還是有專門實驗室調研總結出來的。
對我個人最大影響是,本書提出不要把兒童出現的情緒、行為問題當做一個災難,一出現就想方設法轉移或解決,而是要把他們當做每一次提升孩子認知情感、增進與孩子親密關係的機會。
有孩子的都清楚,孩子2周歲自我意識萌芽後,如何應對孩子各種情緒行為是媽媽們每天必修課。其中,對孩子出現激烈情緒行為,書中的應對5個關鍵步驟,是我育兒寶典。
他們分別是:
一、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做到這一步,父母們首先要覺察到自己情緒,其次才是孩子的。如果不能覺察自己情緒,做好自己情緒管理,必然自己情緒也隨著孩子的情緒波動,這樣很難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自己情緒。
二、把握機會。相對於大人,孩童正處於成長期,出現種種不當情緒、行為是必然的,但家長不必過於恐慌,而是把他們當做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的好機會。接著,你教育孩子如何安撫自己情緒,並做出正確應對行為方法。這種安撫自己情緒的力量會讓孩子終生受益。
三、傾聽與認可。當孩子表達自己情緒時候,如生氣,講道理是沒有作用的,最好辦法是傾聽與認可他的情緒。
四、幫孩子表達情緒。如當孩子生氣並滿眼淚水時候,可以抱著問道:你感到很生氣,是吧?「這一步主要是幫孩子情緒貼標籤,可以起到很好安撫作用,平復下他激烈的情緒。
五、劃定界限,解決問題。接納孩子的情緒,先平復孩子情緒,再溫和而堅定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哪些規則必須堅守的。要注意的是,讓孩子明白情緒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行為。
這一本同樣是關於如何應對孩子情緒問題。作者金伯莉﹒布雷恩結合自身幼兒園教師、兒童心理治療師、防止兒童受虐項目組織者、家庭教育項目負責人、兩個男孩的母親等親身經歷,總結出一套以情感引導教育為基礎的養育法則。
本書作者認為,由於我們在管教孩子中缺乏情感教育引導,父母看不見孩子的感受而造成的。在孩子0-7歲時候,很多父母出於害怕與本能的教育孩子,而沒有從小引導孩子正確認知情感和表達情感,以至於孩子不會如何表達自己需求,請求幫助,習慣於用憤怒、暴力的行為解決問題。(更多詳情,看另一個回答)
該書是一本「問答體」結構組成的育兒書籍,作者從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教、藝術體驗這幾大塊回答眾多父母在育兒早期遇到的雷區,內容涵蓋養育0-6歲孩子的大多數難題。
如怎樣養成好好吃飯、睡覺、刷牙等生活習慣;要怎麼開展早期教育,尤其是感統訓練、學習能力培養、語言能力開發寫得很詳細;怎樣用自信提高社交力、孩子學不會分享的根源是什麼等都有具體、可踐行的指導方法。
初為父母的你們是否想過要成為怎樣的父母,要在孩子人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遇到教育孩子的難題,你們是否束手無策,只能被動地應對孩子的各種問題?你的童年生活時光,是否在無形中左右你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你卻不知情?
以上這些問題,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都能找到答案。
本書由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諮詢師塞西.高夫,社會學博士戴維.託馬斯,教育學博士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共同創作。它是根據三位作者幾十年的心理輔導及教育孩子經驗,寫給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程。
對我最大影響是,我認識到了育兒必須先育兒,要想孩子改變,父母先要改變,才能遇見孩子,遇見更好自己。
當我看到本書的書名,我還以為是本宣揚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或者是探討學區房是否重要的書籍,其實它是一本記錄日本的全職媽媽佐藤亮子把三男一女都送進日本各熱門專業之首的東京大學醫學部的心理歷路、教育理念、陪讀方法和建議。
本書作者根據自己陪讀26年中所經歷的從幼兒到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習和成長關鍵期的諸多現實問題,並經過反覆思考、踐行、驗證而總結出一系列系統的、具有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對於想了解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怎樣輔導孩子,怎樣平衡孩子休息與學習時間等,這本書有具體可行的方法。
教育與管教是一場愛的修行,光有愛,孩子是感受不到我們的愛的。愛,是一切親密關係的基礎,只有當愛化做對方感到到的行動,教育和管教才有意義。學會愛,學會表達愛,用行動讓孩子感受到正能量的愛,是我一生都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