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我,做孩子眼裡滿意的父母

2020-11-04 我愛我心理原法卓

幸福的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療愈。

原生家庭環境是「各類神經症」,包括自卑懦弱等不良性格形成的溫床和塑造基地。

原生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幸福快樂安康……。

父母,一個隱形的第三者。在原生家庭環境裡,他們的人格特徵、性格特點直接且長期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對孩子們影響很大,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童年創傷的人,從小受原生家庭及父母的影響,以至於長大之後一直活在那種童年陰影之下。

著名央視女主持人董卿也有過自卑,而且也是家人對她小時候的影響。




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雖然是無意的,但畢竟對孩子造成各種心理陰影。

很多父母以愛之名,卻給孩子帶來傷害,也許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樣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之愛有千百種,有一種教養方式叫「溫和而堅定」。

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用詩意的句子表達了類似的含義———「如何深愛你?用不含誘惑的深情;如何拒絕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

父母如何「溫和而堅定」?

1.跟孩子建立關係,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2.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3.溫和而堅定,「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要形成習慣。

心理諮詢師是你的傾聽者、支持者、督促者,他是你失落、絕望、自棄時,還願意不離不棄陪伴你身邊走下去、走過去的那個人。

他與你不相識,更不相知,但他與你相伴。

他會耐心的傾聽你的訴求,追溯你的童年經歷和往事「情結」,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諮詢技能,分析你的人格問題和性格缺陷,指出改變成長的路徑方法,激發你的正向欲望和內在潛能,幫助你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教養孩子。

改變自我,做孩子眼裡滿意的父母。

文:我愛我心理工作室

配圖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02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 要想改變孩子,必先改變父母。沒人願意接受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改變,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你想改變你的孩子你的愛人、你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改變你的內心世界。幸運的是,你的內心世界是你能夠掌控的。
  • 高級的育兒是父母自我成長,一味要求孩子改變,往往適得其反
    前言:關於在心理諮詢中,家長諮詢孩子的問題,是否需要給家長方法,我和同學爭論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但我妻子,一個非專業人士,卻讓我改變了我的信念。在寫作業這件事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的妻子一樣,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不會表達情緒的問題。1、妻子認為的寫的好看,和孩子認為的寫的好看,是兩個概念,因為他們的年齡不同、心智成熟度不同,自然審美也不同。2、妻子認為孩子應該能寫好,必須要寫好,這沒有錯,但是忽略了孩子的年齡,是否具備達到她的要求的能力。
  • 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前提是:父母先提升自我價值感
    如果父母通過取悅他人而獲得認同,迴避真實的自我和掩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那麼孩子也會模仿這種不真實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為了贏得認同和取悅他人的時候,可能也在無意識之間取悅孩子,為了取悅孩子的認同,我們不再尊重他的真實需求,過度滿足他們,過度地寵愛孩子,這就是在向他們發出錯誤的信息:就算脅迫父母也沒關係。
  • 青春期孩子管不住?父母需要做這6個改變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又是家長們變得手足無措的特殊時期。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著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這一切都讓做家長的手足無措。A家長:「女兒上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麼就做什麼。
  • 如何改變一個不努力的孩子,3個關鍵詞,做一個深度覺察的父母
    很多家長說起自己的孩子時,都會表示孩子其實並不笨,甚至還很聰明,但只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所以學習成績總是無法提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大部分孩子的天資都是相差無幾的,決定他們優秀的因素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是否努力,如果孩子不努力,父母應該怎樣去做才能改變他們呢?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媽媽告訴朵朵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在林琳的眼裡,你長得並不好看,但那只是她個人的看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 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十大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反思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就是每個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父母內在寫照的真實反映。所謂「子不教,親之過」,如果父母對孩子現狀不滿意,先要反思自己所持有的教育理念。歸根結底,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
  • 做稱職的家長: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他的愛人首先被感動,主動幫助他料理好家庭中的各種事物,以便留出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和研究;孩子被父親脫胎換骨般的轉變所折服,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逐漸體會到了家的溫暖、父母的真愛,不再跑出去泡網吧了,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他轉變孩子的經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大家在向他豎大拇指的同時,不斷有人拖兒帶女地來找他諮詢教育的良方。改變自己的意義,賈容韜體會最深。
  • 父母眼裡很有前途的專業,可能會「毀了」孩子
    可能在上一代人的眼裡,穩定和賺錢是最重要的,可是現在還有所謂的穩定工作嗎?我和老公心裡都很清楚,沒有工作能力,到哪都穩定不起來。他從小是班上的尖子生,因此高考也不負所望考上了某重點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但是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他父母打聽到計算機專業目前最賺錢,又給他交了三萬元學了一年,去做了一名程式設計師。
  • 中年父母避免的教育雷區:做「無比正確」的父母
    ,但是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或關鍵詞,「沒有改變」的愛,而且父母一向認為自己是「無比正確」的。感覺好壓抑,感覺做子女的什麼時候都做得不能夠讓父母滿意。父母經常會轉發這樣健康養生的類的微信文章過來,要麼就是直接面對面的告訴你應該怎樣怎樣做是對的,在他們眼裡野菜是純天然是仙丹妙藥,在他們眼裡使用微波爐都有輻射......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微信,出處各種不明的「科普文」,並且他們對這些「科普文」深信不疑,難道他們就是正確?
  • 你不改變,孩子怎麼可能改變
    一個孩子考上清華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特別不適應大學的自我管理方式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一度出現了考試&34;的情況。曾經頗為自信的他開始自我懷疑,並產生了逃避的想法,想退學、休學或出國。父母一直鼓勵孩子:只要總結經驗、調整自己,就一定可以越來越好。但看起來效果總是不能持久,往往周末談得好好的,到了學校就又開始抱怨、焦慮。他甚至要求父母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 父母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保障
    如果自己的孩子缺乏內在動力,那真的要考慮作為父母的自己做了一些什麼?學習與改變同步才能有效。當然學習非常的重要,改變也很重要,在學習與改變中間還要有方法和行動。 1、父母決定孩子的學習動力 大部分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卻仍然無法做到認真學習。通過研究我終於發現,原來是孩子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 【原創】教育孩子從」滿意「開始
    您對孩子不滿意,孩子對您也是不滿意。我做過多次調查,多數家長會選擇「基本滿意」,這說明什麼?說明您的親子關係還能更好一點,您的家庭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您的孩子還有亟待開發的巨大潛力,說明我們都需要學習。學習如何做父母,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人類最偉大的行為只有一種,那就是學習。可是今天,無數的父母遠離了學習,他們幾乎喪失了學習的能力,這是無數孩子的悲哀!
  • 孩子自我封閉做父母怎麼挽救
    伯爵書院_孩子自我封閉做父母怎麼挽救?合群的寶貝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人緣好,性格也會大好,長大後,孩子們的情商也會高。可是,好多媽媽們反映——孩子到了外面或幼兒園,總是喜歡一個人玩兒,顯得「不太合群」,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社交恐懼症」?
  •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一個大二的學生家長在做完心理諮詢,決定讓自己變成影響孩子改變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從她與孩子的微信聊天當中並沒有看到她的改變:她只是假裝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始終通過各種勸說讓孩子好好學習,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感受到被理解,反而覺得跟她溝通非常無聊,更加無助!
  • 父母做的這些事,可能會毀了孩子的命運!(父母請自查)原創
    ,可能會導致孩子強烈地否定自己,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讓孩子喪失自尊心、自信心。 (1) 父母欠缺正確表達有過學習經歷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孩子的行為與身份存在的價值是兩回事,但多數父母知道做不到,依然將此混為一談。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表達他們不贊同孩子的某個偏差行為時,應該強調並展現出對孩子的的愛。
  • 焦慮的父母,普遍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忽略了孩子的自我糾正能力
    但是這位媽媽又說孩子不厭學,成績也還不錯。那我就明白為什麼這樣了,是這位媽媽有些追求完美,因此很可能是把孩子的一些小問題給放大了。雖然是小問題,但是在大多數媽媽的眼裡,可不見得是小問題。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最優秀的、最厲害的,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儘管可能是比較小的問題,甚至只是孩子偶爾表現出來的,他們也會放大化,覺得是一個嚴重問題,他們就忍不住要糾正。
  • 打罵責罰孩子,能不能讓孩子有出息?孩子需要尊重、父母需要改變
    許多父母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實際上,連他們自己也做不到。「為什么爸爸媽媽下班吃完飯,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機,而我要趴在書桌上寫作業?」有如此困惑和煩惱的中小學生不在少數,但卻是中國式家庭教育裡不可或缺,也無法辯駁的奇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