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
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後來小喬發現,孩子不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在性格或者素質參差不齊而變得不被人接受,而是因為太自我。
觀察中小喬了解到,孩子經常說別人太矮了,以後長大了沒有什麼用,而且不容易被人喜歡,瘦瘦小小的像營養不良一樣,是家裡人不給吃飯的嘛。類似的話在小喬聽起來都非常刺耳,更別說其他的孩子。
小喬也曾提醒過孩子,凡事要將心比心,不能用那些惡言惡語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禮貌。但是此時孩子會反問一句:「難道不是那樣嗎?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符合大眾的判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的處事方法,需要改變。
為什麼有的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
1、家庭環境影響
許多家庭孩子都很少,最多也就是兩個,所以那麼多家長,對於幾個孩子肯定是又疼又愛,這就使得孩子一度被滿足,包容,犯錯了也不知道,習慣性接受,自然容易形成這樣的心理習慣。
2、潛意識所致
其實孩子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童言無忌」,由於潛意識的思想,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別人,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
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
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
1、願望投射
比如孩子希望自己成為遊戲的主角,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應該的,別人也會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孩子把自身的願望合理化,覺得他人也應該如此,是投射效應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2、情感投射
有句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說一個人喜歡對方,就會優化對方所有的缺點,放大對方所有的優點,覺得對方什麼都好。相反,如果討厭一個人的話,那麼對方做什麼,自己都會感覺很討厭,會把錯誤放大。這就是投射效應中的情感投射。
3、相對投射
因為對彼此的認知都非常少,尤其是孩子對於別人的認識比較淺,所以特別容易出現相對投射。舉個例子,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遊戲,也會覺得別人不喜歡,想當然地結束或者更換遊戲,不尋求對方的意見,這就是相對投射。
投射效應大多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家長想要孩子改變行為和思想,避免人際關係中的矛盾,便需要好好想想對策。
警惕孩子的「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
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自我認知產生偏差,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所以常被外界影響,造成不好的結果。這幾個方法家長不妨試試,利用「投射效應」改變孩子。
1、不把孩子當做家庭中心
因為孩子是家庭的焦點,所以他們很容易把世界的中心也放到自己的身上,自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的意見放在眼裡。因而,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了,適當轉變。
2、鼓勵孩子多融入集體
融入集體可以讓孩子多多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了解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通過活動帶來的刺激和喜悅,引導孩子融入團隊,考慮別人的感受,多多放低自己,不要把別人的包容好當成習慣和理所當然。
在這裡提醒大家,想幫娃找到歸屬感與價值,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解決孩子太自負的問題。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