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2021-01-10 林竹媽咪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

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後來小喬發現,孩子不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在性格或者素質參差不齊而變得不被人接受,而是因為太自我。

觀察中小喬了解到,孩子經常說別人太矮了,以後長大了沒有什麼用,而且不容易被人喜歡,瘦瘦小小的像營養不良一樣,是家裡人不給吃飯的嘛。類似的話在小喬聽起來都非常刺耳,更別說其他的孩子。

小喬也曾提醒過孩子,凡事要將心比心,不能用那些惡言惡語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禮貌。但是此時孩子會反問一句:「難道不是那樣嗎?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符合大眾的判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的處事方法,需要改變。

為什麼有的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

1、家庭環境影響

許多家庭孩子都很少,最多也就是兩個,所以那麼多家長,對於幾個孩子肯定是又疼又愛,這就使得孩子一度被滿足,包容,犯錯了也不知道,習慣性接受,自然容易形成這樣的心理習慣。

2、潛意識所致

其實孩子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童言無忌」,由於潛意識的思想,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別人,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

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

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

1、願望投射

比如孩子希望自己成為遊戲的主角,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應該的,別人也會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孩子把自身的願望合理化,覺得他人也應該如此,是投射效應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2、情感投射

有句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說一個人喜歡對方,就會優化對方所有的缺點,放大對方所有的優點,覺得對方什麼都好。相反,如果討厭一個人的話,那麼對方做什麼,自己都會感覺很討厭,會把錯誤放大。這就是投射效應中的情感投射。

3、相對投射

因為對彼此的認知都非常少,尤其是孩子對於別人的認識比較淺,所以特別容易出現相對投射。舉個例子,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遊戲,也會覺得別人不喜歡,想當然地結束或者更換遊戲,不尋求對方的意見,這就是相對投射。

投射效應大多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家長想要孩子改變行為和思想,避免人際關係中的矛盾,便需要好好想想對策。

警惕孩子的「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

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自我認知產生偏差,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所以常被外界影響,造成不好的結果。這幾個方法家長不妨試試,利用「投射效應」改變孩子。

1、不把孩子當做家庭中心

因為孩子是家庭的焦點,所以他們很容易把世界的中心也放到自己的身上,自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的意見放在眼裡。因而,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了,適當轉變。

2、鼓勵孩子多融入集體

融入集體可以讓孩子多多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了解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通過活動帶來的刺激和喜悅,引導孩子融入團隊,考慮別人的感受,多多放低自己,不要把別人的包容好當成習慣和理所當然。

在這裡提醒大家,想幫娃找到歸屬感與價值,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解決孩子太自負的問題。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很多的父母都不知道面臨這樣的孩子該運用怎樣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一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譬如巴納姆效應 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完全可以運用達到我們效應來讓他們擁有著正確的自我認知。但是這種效應絕對不可以盲目使用,因為它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因為巴納姆效應往往就會產生一些心理暗示,而且極容易在認知上以偏概全。就譬如我們在看一些關於星座的知識,上面就會寫到下周有一些星座可能會有好事降臨,而當我們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就會自動忽略下周,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瑕疵。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相信不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無人太自負的不良情況,這是由於孩子"自我認知偏差"所導致的。父母應該及時調整孩子的態度,避免孩子過於焦躁和自負,到頭來一事無成。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兩個成因首先,父母要知道,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呢?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對孩子過分讚譽,更像一種捧殺,可能使孩子自負,甚至形成自戀型人格;而對孩子過高要求,則可能使其成為自卑人格,這兩種都是認知偏差。而其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巴納姆效應」有關。之後,他們會據此進行自我調整,於是造成自卑或自負等偏差。實際上,正確的自我認知比教育方法更重要。02自我認知到底有多重要?從孩子萌發自我意識之後,自我認知就貫穿一生。
  • 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先了解「投射效應」,再去引導
    沒錯,一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人際關係必然會受到影響,其事業發展也會受到阻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恰恰是這種人,在斥責這些孩子的不當行為之前,我們更應該去反思一下家長在其中又起到哪些推波助瀾的影響。不知你了解過「投射效應」沒有?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偏差。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有些家長認為自負心好比過孩子自卑,孩子信心滿滿的,以後在將來的發展中,肯定能成為獨當一面而優秀的人。但是由於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不恰當,會導致產生過於自負的孩子,太過於自信了而導致無中無人,孩子變得自我膨脹起來,就會形成十分要強的個性,自以為是,甚至會很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一套對自己的看法。而認知偏差指的是阻礙自我進行客觀理性思考的心理傾向,可以說自我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問題。而自我認知偏差就是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了失去真實性的現象,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自負、不允許別人比自己表現好等。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因為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實際觀察到的真實情況來進行知覺。顯然這是一種知覺上的偏差,容易對他人做出錯誤判斷。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關於投射效應的實驗研究,他找來80名大學生參加實驗,向他們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
  • 擦亮「投射效應」之鏡:認識真實的自我,構築融通自洽的成長通道
    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其實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和家人寵愛,或者是家人過度的誇獎,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莫名的自信。在孩子的心裡,總會認為「我是最強的」,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更看不慣比自己優秀的人。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
  • 「別的小朋友都不如我」,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得從這4個原因說起
    其實,就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所謂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雖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對自己有一份正確的認知的,許多人在認識自我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成年人也是更何況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們。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呢?
  •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家長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時候,單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並因此進行自以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會取得進展,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那麼,投射效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點歸結到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施加給別人,引發的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也就是說,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理解並接受。
  • 孩子自信心不足,罪魁禍首是認知偏差,父母首先要教娃認識自我
    過分的讚美並不會讓孩子自信,然而會讓娃養成自負的性格,而過分的批評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這個尺度,很容易把孩子的自信心變成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自我認知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從孩子有意識起,自我認知就將陪伴他的一生。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這個效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走進它的陷阱裡。因為認知缺乏客觀性的特點,認知一旦父母踏入「投射效應」陷阱,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正確的,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個人意志。認為孩子不聽就是錯的,孩子的想法也是錯的。
  • 孩子得失心太重,父母可採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但是往往很多時候,自己預期的結果跟實際的結果會存在偏差,從而大大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更加覺得自己無能。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投射效應」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把自己的生活習慣或人生觀念投射給別人,比如,自己覺得好吃的食物,會覺得別人也應該愛吃;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就覺得大家都覺得自己很優秀。「投射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比如隔代教育的問題,老一輩會按照自己的傳統觀念養育孩子,與年輕一代父母產生觀念衝突,長輩往往會說「我們那個年代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
  • 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
    導讀: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二,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達爾文。(鮑裡斯在英國脫歐的問題上有很明顯的「達克效應」?)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需小心「投射效應」,掩蓋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投射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擁有這種心理現象的人們通常對自我認知的感覺非常良好,不僅自己非常肯定自身的想法,而且會認為別人也會認可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