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信心不足,罪魁禍首是認知偏差,父母首先要教娃認識自我

2020-12-17 養娃bot

一談到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更多的家長會把抱怨放在嘴邊,不知道如何才可以教育出一個積極向上、自信心十足的孩子。

其實,家長的這些期望並不是沒有辦法達到,只要父母教會娃認識自我,並且在這個基礎在學會超越自我,那麼相信父母的期望只是時間的問題。

可是,說了這麼多,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教會孩子認識自我,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其實,在認識自我上是與孩子平時所生活的環境有關的,不光是家庭裡的環境,就連孩子的校園環境和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影響。

而在現實生活中,越自信的孩子越容易取的成功,可事實上,自信、自卑、自負這三個詞,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並不是家長想讓孩子變得有自信,他們就會有自信的,更多的是父母教育的方式方面。

過分的讚美並不會讓孩子自信,然而會讓娃養成自負的性格,而過分的批評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這個尺度,很容易把孩子的自信心變成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

自我認知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從孩子有意識起,自我認知就將陪伴他的一生。

簡單點解釋:一個人對於自我認識的程度,將決定他的情緒、感受已經以後人生的規劃。

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才會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哪些,這樣他們才能取長補短,來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尋找一個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

這樣的孩子才會變成父母口中的「明白人」,而不是一個平庸的人。

把自我認識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自我認識強的孩子會形成一個自我要求,驅動自己讓自己獲得理想的成績,也會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行補充。而父母所發愁的一些「不良學生」就是因為自我認識短淺,缺乏自我目標,所形成的。

孩子的自我認識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只有父母教育孩子時候避開雷區,才能夠讓孩子擁有自我認識。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

1)教孩子收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是很複雜的,除了家裡之外,他還要經歷校園和社會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因為自己身和他人的原因,達到某種社交。

可是,在社交的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過分的在乎他人得看法,很有可能會動搖孩子自我認知。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社會中收集到可信,對自己可用的信息。

父母要教會孩子,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由於「人心隔肚皮」的緣故,孩子在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了解問題,這樣才會收集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2)培養孩子的判斷力

培養孩子的判斷力,父母要從早教起,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適當的去點撥孩子,還可以專門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培養判斷力的環境。

比如父母帶孩子乘坐地鐵時,遇見什麼樣的人需要給讓座,什麼情況下不需要讓座,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給讓座的,比如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情況。

孩子的判斷力是在後天所培育出來的,就算孩子經歷的事情較少,但是只要父母培育的好,依舊可以讓孩子學會判斷力。

3)教會孩子日常溝通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告訴孩子,人是沒有完美的,只不過好的部分要大於壞的部分而已。

當孩子產生自我認識之後,父母就需要教會孩子如何判別是否正確:

幫助孩子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讓孩子學會與過去進行對比,讓他們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

適當的誇獎會幫助孩子成長,也會讓他們變得有自信,但是父母在誇獎上面一定要有「度」,不要誇大的美化,否則會讓孩子產生自負的心理。

告訴孩子一定要保持一個平常心,遇到事不要過於緊張,要相信自己可以度過難關。

只要教會孩子客觀的溝通,才能讓孩子正確的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才不會產生自我認識錯誤的發生。

結尾

孩子自信心不足,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是自身的認知偏差,只有孩子對自我產生正確的認識,才會有正確的認知,父母要教會娃如何認識自我才行。

相關焦點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過於自信也就是十分自負的孩子,他們會過高的高估自己,他們會表現出十分的自大過於自信,盲目的樂觀就會容易產生一些失誤,但是這些小失誤又會很容易的打擊這種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如果沒有對自己認識有著正確的評價的話,就會產生自我認知的偏差現象,作為家長要讓孩子恰當的認識自己的能力,實事求是的去對孩子自己進行一個自我評估。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調整,是對孩子的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之後,他們會據此進行自我調整,於是造成自卑或自負等偏差。實際上,正確的自我認知比教育方法更重要。02自我認知到底有多重要?從孩子萌發自我意識之後,自我認知就貫穿一生。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父母的教育關聯很大,因而只有父母避開「巴納姆效應」,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03如何教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 孩子難有自信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學會4招培養孩子自信
    而沒有自信的人,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害怕失敗,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擁有自信心,對於自我認知也就比較清晰。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相信不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無人太自負的不良情況,這是由於孩子"自我認知偏差"所導致的。父母應該及時調整孩子的態度,避免孩子過於焦躁和自負,到頭來一事無成。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兩個成因首先,父母要知道,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呢?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其實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和家人寵愛,或者是家人過度的誇獎,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莫名的自信。在孩子的心裡,總會認為「我是最強的」,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更看不慣比自己優秀的人。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
  • 錢志亮:自我認識有偏差,不是自卑即自大
    其實,自以為是和妄自菲薄是重讀生普遍的心理偏差。有的重讀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對的,過去的失敗只是一時的失誤;有的則在失敗的陰影中不能自拔,有很重的自卑心理。兒童的自我認識偏差主要反映為自卑心理和自負心理。 自卑是自我評價偏低所帶來的,以慚愧、羞怯不安、內疚、灰心、悲觀、失望等表現為主要的情緒體驗。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一套對自己的看法。而認知偏差指的是阻礙自我進行客觀理性思考的心理傾向,可以說自我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問題。而自我認知偏差就是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了失去真實性的現象,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自負、不允許別人比自己表現好等。
  • 「別的小朋友都不如我」,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得從這4個原因說起
    但當父母真正向老師了解情況後,發現事實並非是這樣子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就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所謂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雖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對自己有一份正確的認知的,許多人在認識自我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成年人也是更何況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們。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呢?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而在青春期孩子身上,這是他們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認識自己的過程。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個發展特點,不要給孩子定型:「他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也不要勸孩子:」誰會注意你啊,你管那麼多幹嘛「。這就是不認可孩子的感受的表現,也是不理解孩子的體現。當然,這些發展特點如果過度了,很可能會發展成認知偏差,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認知偏差的其中一個原因。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34;的出現。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很多的父母都不知道面臨這樣的孩子該運用怎樣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一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譬如巴納姆效應 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形成自我認知呢? 1.可以讓孩子調整自己當孩子擁有著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調整自己。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往往懂得自我感受自我評價,而這一切都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 孩子有自負情結?了解首因理論與近因理論,調整孩子「認知偏差」
    在了解認知偏差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作用在孩子身上的兩個效應,也正是這兩個效應造成了孩子的認知偏差。n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又被稱之為首次效應。指的就是孩子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被反應的某個信息會對個人影響起著極為強烈的作用。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偏差。
  • 孩子覺得自己丑,是孩子出現自我認知混亂,家長要警惕了
    孩子自我認知的內容中包含了對外貌的關注,既包括對自己的也包括對他人的外貌關注。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談及這個話題的時候往往選擇敷衍,比如「寶寶最可愛了」,又或者簡單地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內在美才是應該追求的。 且不論外貌的重要性,這樣敷衍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客觀認識自我外貌以及自信心的培養。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每個孩子對於自身都必須要有一個自我認知,否則他們就無法找準自己的地位,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自卑,不好融入集體生活,但其實除了自卑之外還得自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而這歸結起來,大體不過就是認知偏差所出的問題。生活中,但凡我們細心觀察,總能發現許多認知偏差的問題。比如錢鍾書《圍城》中所講的那一段描寫,就很具有現實代表性:「母親忙使勁拉他,嚷著要打他嘴巴,一面嘆氣道:他爸爸在下面賭錢還用說麼!我不懂為什麼男人全愛賭,你看咱們同船的幾位,沒一個不賭得錯天黑地。
  • 孩子經常自暴自棄咋辦?教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能變得更自信
    3、認知偏差他人對孩子的評價,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同,當他人對孩子的評價與孩子的自己評價不一致,受到群體壓力或大眾普遍認知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認同他人的評價,開始否定自我,並不斷向他人的評價靠攏。孩子缺乏「自我認同」,不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還與他人評價、父母期望、認知偏差有關,對孩子來說,擁有「自我認同」會有什麼不一樣,有哪些好處呢?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一、父母首先接納孩子自卑的事實,讓孩子不要因此而緊張和焦慮自卑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會產生沮喪的情緒,所以,父母首先接納孩子,會給孩子很大的安慰。
  • 孩子在自我認同期,父母要培養自信心,否則一生都在尋找我是誰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是在做自我認同的動作。她在想,我是誰呀,我是不是樂迪啊,他會模仿各種他看到的角色。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他通過角色的扮演來建立自信心。 很多人由於工作原因,他的孩子需要換不同的幼兒園。又是來到一個新的幼兒園,這個幼兒園很多孩子很早就學會了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