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更多的家長會把抱怨放在嘴邊,不知道如何才可以教育出一個積極向上、自信心十足的孩子。
其實,家長的這些期望並不是沒有辦法達到,只要父母教會娃認識自我,並且在這個基礎在學會超越自我,那麼相信父母的期望只是時間的問題。
可是,說了這麼多,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教會孩子認識自我,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其實,在認識自我上是與孩子平時所生活的環境有關的,不光是家庭裡的環境,就連孩子的校園環境和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影響。
而在現實生活中,越自信的孩子越容易取的成功,可事實上,自信、自卑、自負這三個詞,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並不是家長想讓孩子變得有自信,他們就會有自信的,更多的是父母教育的方式方面。
過分的讚美並不會讓孩子自信,然而會讓娃養成自負的性格,而過分的批評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這個尺度,很容易把孩子的自信心變成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
自我認知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從孩子有意識起,自我認知就將陪伴他的一生。
簡單點解釋:一個人對於自我認識的程度,將決定他的情緒、感受已經以後人生的規劃。
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才會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哪些,這樣他們才能取長補短,來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尋找一個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
這樣的孩子才會變成父母口中的「明白人」,而不是一個平庸的人。
把自我認識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自我認識強的孩子會形成一個自我要求,驅動自己讓自己獲得理想的成績,也會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行補充。而父母所發愁的一些「不良學生」就是因為自我認識短淺,缺乏自我目標,所形成的。
孩子的自我認識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只有父母教育孩子時候避開雷區,才能夠讓孩子擁有自我認識。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我
1)教孩子收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是很複雜的,除了家裡之外,他還要經歷校園和社會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因為自己身和他人的原因,達到某種社交。
可是,在社交的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過分的在乎他人得看法,很有可能會動搖孩子自我認知。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社會中收集到可信,對自己可用的信息。
父母要教會孩子,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由於「人心隔肚皮」的緣故,孩子在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了解問題,這樣才會收集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2)培養孩子的判斷力
培養孩子的判斷力,父母要從早教起,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適當的去點撥孩子,還可以專門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培養判斷力的環境。
比如父母帶孩子乘坐地鐵時,遇見什麼樣的人需要給讓座,什麼情況下不需要讓座,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給讓座的,比如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情況。
孩子的判斷力是在後天所培育出來的,就算孩子經歷的事情較少,但是只要父母培育的好,依舊可以讓孩子學會判斷力。
3)教會孩子日常溝通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告訴孩子,人是沒有完美的,只不過好的部分要大於壞的部分而已。
當孩子產生自我認識之後,父母就需要教會孩子如何判別是否正確:
幫助孩子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讓孩子學會與過去進行對比,讓他們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
適當的誇獎會幫助孩子成長,也會讓他們變得有自信,但是父母在誇獎上面一定要有「度」,不要誇大的美化,否則會讓孩子產生自負的心理。
告訴孩子一定要保持一個平常心,遇到事不要過於緊張,要相信自己可以度過難關。
只要教會孩子客觀的溝通,才能讓孩子正確的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才不會產生自我認識錯誤的發生。
結尾
孩子自信心不足,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是自身的認知偏差,只有孩子對自我產生正確的認識,才會有正確的認知,父母要教會娃如何認識自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