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璟頤說,媽媽拿自己去對比的考試對象,是學校裡四項第一的超級女學霸,自己比不過理所當然。
&34;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34;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原本希望媽媽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但她卻當眾批評教育自己。璟頤很傷心,最後抹淚轉身下臺,母女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34;的出現。
什麼是&34;?
&34;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這個理論的大概意思是: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觀念,取決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34;因此,這個理論又被稱作&34;。
通過&34;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父母一直在罵孩子,對他們進行打壓、貶低式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產生消極的影響。
父母還在罵孩子?也許初衷是為了鼓勵孩子,但&34;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抹殺孩子的學習天性
父母對孩子的打壓和貶低,本質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更加努力學習。但結果往往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被父母否定,孩子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因為不管他們做得多好,都不能讓父母滿意。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天性,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
★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
前面提到過一個觀點: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在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也確實如此。很多自信的孩子,基本從小就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讚揚,讓他們形成了較強的自信心。
而反過來,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打壓和貶低陰影下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敏感。也許孩子一開始是有自信心的,他們做成一件事情,為自己感到驕傲,然後和父母分享。但父母卻潑冷水,打擊貶低他們。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慢慢被消磨掉了。
★降低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低的人,經常覺得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錯的,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而孩子長期被父母打壓和貶低,自我認同感就會降低。父母經常對孩子說&34;、&34;,否定孩子的成果,會讓他們覺得自己&34;、&34;。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就會降低。當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降低的時候,他們就不能接受自己,容易自暴自棄。
當然了,積極的&34;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強自我認同感。那麼父母要如何做呢?
①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根據&34;的觀點,父母對於孩子正面且積極的看法,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觀念也變得積極。
所以說,父母平時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比如孩子數學成績不好,但是他的英語卻很厲害。父母要多多誇獎孩子的英語好,這樣孩子就能產生積極的自我認同,進而變得更加自信。
②多多鼓勵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說過:&34;
因此,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比如當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後,父母可以適當地表揚一下他們,說&34;。收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孩子會感到高興,並且樂于堅持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
③自己以身作則
最好的交易是言傳身教,孩子不僅僅會受到父母語言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樣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34;。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變得自信,自己就要做到自信。平時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做不到XXX、XXX太難做了等等。不讓孩子耳濡目染,也容易變得消極自卑。父母應該要展現積極向上的態度,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小貼士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貶低、打壓式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要儘量避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你平時對孩子鼓勵更多還是批評更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