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
我看過這樣一則報導,一位老父親常常拿兒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說他不如自己外甥女家的兒子,人家讀書好、性格好,非常優秀。自己的兒子則不善交際,成天待在家裡。
父親曾輕蔑指責兒子是好吃鬼,就因為他認為兒子挑食。已成年兒子委屈的說,自己其實一點都不挑食,父親是第一個說自己挑食的人。
父親經常罵兒子,你是個廢物,我要你這個兒子有什麼用?我巴不得你早點去死!父親為兒子貼上的廢物等標籤,兒子無力揭下,又難以承受,在痛苦煎熬中患上抑鬱症。
我們有些父母,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如孩子生性活潑,在床上蹦來蹦去,就說孩子調皮;孩子失手打碎個杯子,就罵孩子冒失;孩子晚上怕黑、不敢自己睡覺,就說孩子膽小;孩子不跟第一見面的長輩打招呼,就說孩子沒禮貌等。孩子頂著調皮、冒失、膽小、沒禮貌等負面標籤,就會逐漸長成標籤所標定的人,這顯然違背了父母們的初衷。
同樣是貼標籤,科學使用正面標籤則幫助孩子成長。我曾看過一位朋友的分享——我的外甥5歲時,不小心摔倒了,膝蓋上擦破了皮,滲出了血。我趕忙跑過去問他:「疼嗎?」外甥說道:「不疼!我是一個勇敢的男子漢,我很堅強,疼也不怕!」我明白了,原來是姐姐悄悄的給他貼上了堅強、勇敢的標籤。另外,姐姐還陸續給外甥貼上了懂禮貌、樂於助人、勤奮好學等標籤。外甥現在高三了,尊敬師長、關愛同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也廣受師生歡迎,那些標籤已經成為他的真實寫照。
這樣看來,胡亂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不可取,科學合理地貼是關鍵。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通過標籤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呢?試試正面標籤效應。
心理學上,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當我們把善良、樂觀、勇敢、堅強等正面標籤給予孩子時,孩子就會不斷暗示、不斷強化,最終喚醒內在的生命力,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然後,通過一件件小事不斷加深這一印象,反向證明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等到孩子積蓄足夠的力量,善良、樂觀、勇敢、堅強等品質就會不斷外顯,孩子從內到外就會有質的變化,被標籤同化了。這就是標籤效應的正向運用。
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同學們選出班級裡最不自信、最不可愛的女孩。卻告訴女孩,大家都認為她很自信、很可愛,還讓其他同學配合,爭相照顧、關心這個女孩。
一段時間以後,專家再次見到這個女孩時,她變得落落大方、自信開朗,渾身洋溢著青春活力,與之前那個怯懦、自閉的女孩截然不同。
因為身上貼著自信、可愛的標籤,勾畫著理想的女孩模樣。女孩一邊追逐著心中夢想,一邊堅信自己就是那個最自信、最可愛的女孩。信念的力量讓女孩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並驅使女孩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女孩最終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不安,成為一個自信陽光的人。
其實,這和孩子的道德發展階段、尋求社會認同等密切相關。
1.他律道德階段:孩子尊重權威
皮亞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運用,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
處於他律階段的孩子,面對著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他們有「安全心理」和「贊同心理」。他們盲目迷信權威的做法,對於權威貼上的標籤,根本不假思索的相信,並接受權威對他們定義。孩子認為權威的做法符合社會規則,希望通過欣然接受標籤這一行為,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為孩子貼標籤的人越權威,與孩子的關係越親近,孩子越容易被標籤定義。孩子的自我認知尚不清晰,需要從他人處了解自我。試想一下孩子依戀的父母、尊敬的師長說他笨、說他懶惰。孩子從他們眼中看到的自我,就是笨、懶惰,因為孩子信任、依戀他們,所以根本無力抵抗,由此形成的自我認知只能是笨、懶惰。
2.尋求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理論是由亨利·塔菲爾 、約翰·特納等人提出。他們指出社會認同由類化、認同和比較三個方面組成。類化是人們主動或被動的將自己歸入某一群體;認同是從心理上產生歸屬感,認為自己擁有該群體成員的普遍特徵,它是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比較是評價自己認同的群體與其他群體的優劣,如地位、聲譽等。通過這3個方面,人們獲得自尊和高價值感。
為孩子貼標籤的過程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孩子逐漸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會從中尋找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
當他人為孩子貼上某類標籤,意味著將孩子置身於某類群體當中,這屬於社會認同理論的類化,標誌著孩子有機會脫離自然屬性,與某類群體建立獨特的連結。
而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為7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孩子在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需求之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歸屬與愛的需求。
當孩子面對標籤群體的召喚,出於歸屬與愛的需求,孩子渴望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很容易找到標籤人群與自己的共同點,從而產生歸屬感。這意味著孩子認同了這類標籤。
這時候,孩子會將標籤群體與其他的群體做對比。而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種優越錯覺,認為自己比周圍其他人優秀。同理,自己所在的標籤群體也要比其他群體優秀。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自我效能感,這屬於社會認同理論中的比較。
3.皮格馬利翁效應
又稱「期待效應」,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60年代末期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在一所學校裡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卻告訴校方這些孩子很有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方面體現出來。有趣的是,這些學生後來成績真的比其他學生優異。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老師對這幾名學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並在課堂上積極關注他們,流露出他們很優秀的暗示。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期待,於是,學習更加努力,成績自然突出。
當父母或他人,為孩子貼上正面或負面標籤,等於給孩子一個積極或消極期待。在不同的期待中,孩子的反饋自然大不相同。
積極的期待能夠引燃孩子的內在動力,孩子感受到鼓舞,自然努力上進,做出符合標籤期許的行為。這樣可以從他人處獲得更多的積極期待和關注,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孩子會越來越符合標籤的定義。
而消極的期待,則會澆滅孩子心中的火焰。孩子感受不到希望,很可能破罐子破摔,索性做出一連串的破壞性標籤行為。孩子試圖用這種方式引起他人的關注,擺脫當前的困境。
在家庭教育中,讓教育理論落地生根、見到實效,也是需要教育藝術的。為人父母,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踐行正面標籤效應。
1.少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切記情緒化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容易被憤怒、悲傷等情緒左右,進而退化成原始腦(類似於爬行動物的大腦)。父母開始翻舊帳、口不擇言,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等到原始腦消退、恢復到正常理智時才後悔不已。可惜,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同樣不可逆。
像《談判官》裡,謝曉飛的父親因為他上班遲到,怒斥他:「如果連按時起床都做不到,那跟廢物有什麼區別。」全然不顧他凌晨兩點才睡,還拿他跟弟弟、叔叔和公司前輩做比較。謝曉飛聽了憤然離去。他父親則被氣到手部發抖。
可是,面對熊孩子的花樣挑戰,想要做到情緒平和也是一項極艱難的任務。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呼吸調節法,它是運動員用來調節情緒的方法之一。當我們被熊孩子氣到內傷,心情激動時,可以進行緩慢的呼吸和吸氣練習,讓情緒放鬆下來。被熊孩子打擊到頹廢萎靡,心情低落時,可以進行長吸氣和有力的呼氣練習,讓情緒燃起來。這種做法的理論依據是,情緒狀態與呼吸作用之間存在一定內在聯繫。
2.多給孩子貼正面標籤,表揚孩子具體的標籤行為
一些父母表揚孩子時,千言萬語化成一句濃縮的愛「你真棒」、「你真聰明」。雖然是正面標籤,但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審美疲勞,對類似的誇獎免疫,正面標籤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遇到的問題日益複雜化,孩子自己處理不了,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他不但不承認自己聰明,反而懷疑自己的智商。這時候,他甚至覺得父母為其貼上的聰明標籤是在諷刺他、挖苦他。
所以,父母為孩子貼上正面標籤的同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不斷強化這一標籤。例如父母說孩子懂禮貌,可以誇獎孩子前兩天看到鄰居張大姐,見面就說早上好,懂得尊重長輩。也可以表揚孩子給遠道而來的姑姑、表姐搬椅子、拿水果,懂得待客之道等。
3.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父母平時評價孩子時,儘量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對於孩子的優點不過分誇大,對於孩子的缺點不打壓貶低。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眼中看到相對真實的自己,從而形成相對合理的自我認知。它是指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擁有清晰自我認知的孩子,就不容易被標籤左右。義大利排球運動員郎登曾說:「自尊之人不受欺侮,無所畏懼之人不受壓迫。」
面對正面標籤,他們能夠感受到他人善意,從而心懷感恩之心,自然砥礪前行、不懼風雨。他們不會欣喜若狂、自我感覺良好,整天無所事事,坐等幸運降臨。面對負面標籤,他們能夠衝破他人的定義,會迎難而上、越挫越勇。他們不會垂頭喪氣、自甘墮落,整天混吃等死,任憑命運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