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常罵兒子廢物致使他抑鬱,教育孩子,父母要用正面標籤效應

2020-08-27 娜媽育兒經

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

我看過這樣一則報導,一位老父親常常拿兒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說他不如自己外甥女家的兒子,人家讀書好、性格好,非常優秀。自己的兒子則不善交際,成天待在家裡。

父親曾輕蔑指責兒子是好吃鬼,就因為他認為兒子挑食。已成年兒子委屈的說,自己其實一點都不挑食,父親是第一個說自己挑食的人。

父親經常罵兒子,你是個廢物,我要你這個兒子有什麼用?我巴不得你早點去死!父親為兒子貼上的廢物等標籤,兒子無力揭下,又難以承受,在痛苦煎熬中患上抑鬱症。

亂貼標籤不可取

我們有些父母,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如孩子生性活潑,在床上蹦來蹦去,就說孩子調皮;孩子失手打碎個杯子,就罵孩子冒失;孩子晚上怕黑、不敢自己睡覺,就說孩子膽小;孩子不跟第一見面的長輩打招呼,就說孩子沒禮貌等。孩子頂著調皮、冒失、膽小、沒禮貌等負面標籤,就會逐漸長成標籤所標定的人,這顯然違背了父母們的初衷。

同樣是貼標籤,科學使用正面標籤則幫助孩子成長。我曾看過一位朋友的分享——我的外甥5歲時,不小心摔倒了,膝蓋上擦破了皮,滲出了血。我趕忙跑過去問他:「疼嗎?」外甥說道:「不疼!我是一個勇敢的男子漢,我很堅強,疼也不怕!」我明白了,原來是姐姐悄悄的給他貼上了堅強、勇敢的標籤。另外,姐姐還陸續給外甥貼上了懂禮貌、樂於助人、勤奮好學等標籤。外甥現在高三了,尊敬師長、關愛同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也廣受師生歡迎,那些標籤已經成為他的真實寫照。

這樣看來,胡亂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不可取,科學合理地貼是關鍵。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通過標籤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呢?試試正面標籤效應。

什麼是正面標籤效應?

心理學上,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當我們把善良、樂觀、勇敢、堅強等正面標籤給予孩子時,孩子就會不斷暗示、不斷強化,最終喚醒內在的生命力,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然後,通過一件件小事不斷加深這一印象,反向證明自己就是那樣的人。等到孩子積蓄足夠的力量,善良、樂觀、勇敢、堅強等品質就會不斷外顯,孩子從內到外就會有質的變化,被標籤同化了。這就是標籤效應的正向運用。

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同學們選出班級裡最不自信、最不可愛的女孩。卻告訴女孩,大家都認為她很自信、很可愛,還讓其他同學配合,爭相照顧、關心這個女孩。

一段時間以後,專家再次見到這個女孩時,她變得落落大方、自信開朗,渾身洋溢著青春活力,與之前那個怯懦、自閉的女孩截然不同。

因為身上貼著自信、可愛的標籤,勾畫著理想的女孩模樣。女孩一邊追逐著心中夢想,一邊堅信自己就是那個最自信、最可愛的女孩。信念的力量讓女孩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並驅使女孩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女孩最終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不安,成為一個自信陽光的人。

為什麼孩子會被標籤輕易左右?

其實,這和孩子的道德發展階段、尋求社會認同等密切相關。

1.他律道德階段:孩子尊重權威

皮亞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運用,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

  •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兒童0-3歲時期,皮亞傑認為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看待問題容易從自己出發,不尊重規則,道德認知不守恆,能隨著行為結果發生改變。
  •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兒童3-7歲時期,孩子這時候絕對尊重權威,看待容易絕對化,非對即錯。
  • 第三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兒童7-12歲時期,孩子不再盲目迷信權威,與同伴能夠平等相處等。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
  •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孩子12歲以後,規則不再是孩子考慮問題的唯一標準,孩子更多的是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皮亞傑認為公正觀念是出於關心、同情的真正的道德關係,也是真正的平等關係。

處於他律階段的孩子,面對著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他們有「安全心理」和「贊同心理」。他們盲目迷信權威的做法,對於權威貼上的標籤,根本不假思索的相信,並接受權威對他們定義。孩子認為權威的做法符合社會規則,希望通過欣然接受標籤這一行為,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為孩子貼標籤的人越權威,與孩子的關係越親近,孩子越容易被標籤定義。孩子的自我認知尚不清晰,需要從他人處了解自我。試想一下孩子依戀的父母、尊敬的師長說他笨、說他懶惰。孩子從他們眼中看到的自我,就是笨、懶惰,因為孩子信任、依戀他們,所以根本無力抵抗,由此形成的自我認知只能是笨、懶惰。

2.尋求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理論是由亨利·塔菲爾 、約翰·特納等人提出。他們指出社會認同由類化、認同和比較三個方面組成。類化是人們主動或被動的將自己歸入某一群體;認同是從心理上產生歸屬感,認為自己擁有該群體成員的普遍特徵,它是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比較是評價自己認同的群體與其他群體的優劣,如地位、聲譽等。通過這3個方面,人們獲得自尊和高價值感。

為孩子貼標籤的過程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孩子逐漸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會從中尋找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

當他人為孩子貼上某類標籤,意味著將孩子置身於某類群體當中,這屬於社會認同理論的類化,標誌著孩子有機會脫離自然屬性,與某類群體建立獨特的連結。

而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為7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孩子在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需求之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歸屬與愛的需求。

當孩子面對標籤群體的召喚,出於歸屬與愛的需求,孩子渴望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很容易找到標籤人群與自己的共同點,從而產生歸屬感。這意味著孩子認同了這類標籤。

這時候,孩子會將標籤群體與其他的群體做對比。而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種優越錯覺,認為自己比周圍其他人優秀。同理,自己所在的標籤群體也要比其他群體優秀。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自我效能感,這屬於社會認同理論中的比較。

3.皮格馬利翁效應

又稱「期待效應」,心理學上是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60年代末期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在一所學校裡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卻告訴校方這些孩子很有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方面體現出來。有趣的是,這些學生後來成績真的比其他學生優異。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老師對這幾名學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並在課堂上積極關注他們,流露出他們很優秀的暗示。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期待,於是,學習更加努力,成績自然突出。

當父母或他人,為孩子貼上正面或負面標籤,等於給孩子一個積極或消極期待。在不同的期待中,孩子的反饋自然大不相同。

積極的期待能夠引燃孩子的內在動力,孩子感受到鼓舞,自然努力上進,做出符合標籤期許的行為。這樣可以從他人處獲得更多的積極期待和關注,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孩子會越來越符合標籤的定義。

而消極的期待,則會澆滅孩子心中的火焰。孩子感受不到希望,很可能破罐子破摔,索性做出一連串的破壞性標籤行為。孩子試圖用這種方式引起他人的關注,擺脫當前的困境。

父母如何使用正面標籤效應教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讓教育理論落地生根、見到實效,也是需要教育藝術的。為人父母,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踐行正面標籤效應。

1.少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切記情緒化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容易被憤怒、悲傷等情緒左右,進而退化成原始腦(類似於爬行動物的大腦)。父母開始翻舊帳、口不擇言,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等到原始腦消退、恢復到正常理智時才後悔不已。可惜,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同樣不可逆。

像《談判官》裡,謝曉飛的父親因為他上班遲到,怒斥他:「如果連按時起床都做不到,那跟廢物有什麼區別。」全然不顧他凌晨兩點才睡,還拿他跟弟弟、叔叔和公司前輩做比較。謝曉飛聽了憤然離去。他父親則被氣到手部發抖。

可是,面對熊孩子的花樣挑戰,想要做到情緒平和也是一項極艱難的任務。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呼吸調節法,它是運動員用來調節情緒的方法之一。當我們被熊孩子氣到內傷,心情激動時,可以進行緩慢的呼吸和吸氣練習,讓情緒放鬆下來。被熊孩子打擊到頹廢萎靡,心情低落時,可以進行長吸氣和有力的呼氣練習,讓情緒燃起來。這種做法的理論依據是,情緒狀態與呼吸作用之間存在一定內在聯繫。

2.多給孩子貼正面標籤,表揚孩子具體的標籤行為

一些父母表揚孩子時,千言萬語化成一句濃縮的愛「你真棒」、「你真聰明」。雖然是正面標籤,但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審美疲勞,對類似的誇獎免疫,正面標籤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遇到的問題日益複雜化,孩子自己處理不了,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他不但不承認自己聰明,反而懷疑自己的智商。這時候,他甚至覺得父母為其貼上的聰明標籤是在諷刺他、挖苦他。

所以,父母為孩子貼上正面標籤的同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不斷強化這一標籤。例如父母說孩子懂禮貌,可以誇獎孩子前兩天看到鄰居張大姐,見面就說早上好,懂得尊重長輩。也可以表揚孩子給遠道而來的姑姑、表姐搬椅子、拿水果,懂得待客之道等。

3.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父母平時評價孩子時,儘量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對於孩子的優點不過分誇大,對於孩子的缺點不打壓貶低。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眼中看到相對真實的自己,從而形成相對合理的自我認知。它是指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擁有清晰自我認知的孩子,就不容易被標籤左右。義大利排球運動員郎登曾說:「自尊之人不受欺侮,無所畏懼之人不受壓迫。

面對正面標籤,他們能夠感受到他人善意,從而心懷感恩之心,自然砥礪前行、不懼風雨。他們不會欣喜若狂、自我感覺良好,整天無所事事,坐等幸運降臨。面對負面標籤,他們能夠衝破他人的定義,會迎難而上、越挫越勇。他們不會垂頭喪氣、自甘墮落,整天混吃等死,任憑命運宰割。

相關焦點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是不是每個家長見到孩子做了錯事,都會批評孩子幾句呢?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這樣說也不行
    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如你所願他成了笨小孩,看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如何影響孩子
    「標籤效應」在教育中對孩子的影響。「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常常被用到並產生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在學校教育還是在家庭教育當中,因為「標籤效應」,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例子,我們常常能見到。我初中語文老師曾跟我們講到自己的經歷。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在實驗中,心理學家們要求士兵們每天都給家裡人寫一封信,在信中要說明自己在軍隊裡表現得非常不錯。心理學家們一直對這些士兵的行為進行跟蹤調查,一段時間後,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士兵的行為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見,正面的話語激勵了人們產生積極的言行。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有導向性的心理學表現稱之為標籤效應。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導語:孩子總是與我們家長的期望相去太遠,於是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會給孩子貼上很多負面的標籤,「廢物」,「不聽話」,「膽小鬼」等等,卻不知道這樣刺激他們的辦法,並沒有任何作用,反倒讓孩子「破罐子破摔」。可家長卻覺得孩子有一些缺點,就輕易的下結論,結果呢?你越不希望他們什麼樣,他們就會變成你不想看到的樣子,於是繼續貼標籤,孩子繼續按你不喜歡的來,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如果一直罵孩子是「廢物」,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呢?首先,會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 30歲兒子醉酒讓父親「滾」,不盡責的父母,把孩子逼成了什麼樣
    罵到:你怎麼不去死?媽,明天跟他離婚,我支持你。雖然研究表明,嗜酒成性有一定遺傳機率,但李小希很少沾酒,可能是父親的影響太深。這次醉酒是偶然,也是發洩,發洩一個兒子,對於父親的不滿,發洩一個兒子對於母親的心疼。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但是人性本善,難道哪吒一出生就是個搗亂的魔童,他不想要改變嗎?究竟是誰給他定義他就是一個魔童,他的存在就應該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呢?標籤效應從上面電影《哪吒》的例子可以看出,哪吒是被身邊周圍的人用語言和行為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嘗試改變沒有效果之後,哪吒開始按照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這個時候,父母不應急於給孩子貼上「害羞」、「膽小」這樣僵化的標籤,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父母可以回想下,孩子是在任何場所、任何人面前都表現的害羞、膽小,還是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場景下才這樣?父母應試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直接說「這孩子太害羞了,膽子也小」,可以說「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他會表現的比較害羞一點」。
  • 被罵30天後,他「悲慘」死去,背後原因警醒千萬中國父母……
    當一個人只能「求存」的時候,他就變得小心翼翼,探索的心與學習的天性就被抑制,思維模式也會被改變。有醫學研究表明,父母總是大吼責備孩子,會導致孩子的智力、情商會遠低於正常水平。語言暴力對於孩子心理的影響,可能會貫穿孩子的一生。會引發孩子抑鬱、孤僻、焦慮等精神疾病,還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和關心,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多和孩子交流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二、父母言語打擊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對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當孩子有了錯誤,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往往用言語來刺激孩子,給孩子貼上「不爭氣」、「不愛學習」、『』笨」"沒出息"的標籤。
  • 別責怪孩子不上進,父母要懂得用「標籤效應」,塑造孩子自驅力
    因此很多很小的事情原本對他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卻被想像成非常艱難的任務,從而他也就沒辦法完成這些事,沒辦法正確看待事情本質。其實孩子之所以失去上進心,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父母的教育性格是最影響孩子行為的一件事。
  •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
    導讀: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兒子被媽媽罵了之後也很不高興,他說:"媽媽你買的菜,都是你自己喜歡吃的,我都不喜歡吃。"被兒子一說,周女士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每次買菜做飯,都是按照自己的口味來的,很少徵詢孩子的意見。所以不管自己做再多好吃的菜餚,孩子都不感興趣,因為這些食材本身就不是孩子喜歡的。從此以後,周女士每次出去買菜之前,都會問孩子想要吃什麼菜。漸漸地,周女士兒子也就不再挑食了。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兒子被媽媽罵了之後也很不高興,他說:"媽媽你買的菜,都是你自己喜歡吃的,我都不喜歡吃。①影響孩子的創造性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會對於孩子的創造性造成負面影響。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在選擇或者是做決定的時候,需要對比多個選擇之間的優劣,好壞。
  • 還在給孩子貼「傻瓜標籤」,是你沒做好這些事,做父母要了解
    生活中,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罵過孩子笨,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怎麼看起來呆頭呆腦的,笨死了」、「別人怎麼那麼聰明,你就這麼笨」……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可是孩子聰不聰明,家庭行為習慣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孩子被貼上「傻瓜」、「蠢笨」的標籤,可能是父母自己沒處理好家庭因素。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比說教更有用
    前些天我與朋友相約去吃飯,在餐廳的時候無意看到了令人深思的一幕: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去吃飯,途中孩子想要玩手機而遭到母親阻止,結果小孩一氣之下與母親搶奪手機並抓傷他的母親,且絲毫無悔過之意,無奈的母親只能默默對其孩子進行說教,可是孩子也還是毫無動容之意,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
  • 那個被媽媽罵「假用功」的孩子,抑鬱了:貶低式教育,滿目猙獰
    有位博主指出很有抑鬱症孩子的病態父母:嘴裡永遠在用最惡毒的話摧毀他,然後又問,你為什麼不聽話? 微博發出後,許多人都聯想到了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貶低的經歷:
  • 班主任罵我:賤人,二貨,不要臉。給我貼標籤我真的「想死」
    說小時候,他第一次玩棒球,一不小心就把父親的牙打流血了。沒想到父親卻誇讚他:「孩子,你日後肯定是一個優秀的棒球手。」第二次玩棒球,他把家裡的玻璃打碎了。這個父親不但沒有責怪他,而是說:「打得好!孩子,你將來沒準就是世界冠軍呢!」
  • 老爸揍兒子,天經地義?教育孩子,父母有沒有必要道歉?
    父親教育兒子沒什麼問題,但是要分清對錯,用對方法。不要讓你的家暴成了孩子離家出走,無家可歸的艱難選擇。父子之間,成了仇人。後來,小孩離家出走,一家人找了大半夜才把孩子找回家。我想,如果當時,做父親的要是委婉一點,誇誇兒子,告訴兒子:錯了一道也沒啥,你看你都做對了九道,恐怕孩子也不會天黑了也不回家。兒子希望得到的是父親的認同和表揚,然而父親卻給了兒子批評和謾罵。這樣的教育方式明顯有問題,不僅得不到兒子的認可,反而傷了兒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