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想要自己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進。但在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處於"焦慮式學習",不論對待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耐心,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而這樣的風氣會使人變得沒有進取心,社會也會慢慢缺乏推動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單親家庭,其生活大部分是養尊處優的狀態,也因此很多父母都會極度溺愛孩子,恨不得幫助孩子完成任何的工作,希望幫孩子分擔。
長此以往,孩子享受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就變得十分的沒有動力,也失去了上進心。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如此安逸,就更不想去拼搏了。
部分孩子由於家庭、自身原因,導致自己的性格極其自卑,對自己對事情沒有正確的判斷力,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判斷事情的難易程度,從而不斷否定低估自己。
因此很多很小的事情原本對他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卻被想像成非常艱難的任務,從而他也就沒辦法完成這些事,沒辦法正確看待事情本質。
有些父母採取嚴厲式教育,只要孩子做了父母不如意的事情,父母就會變得非常暴躁,開始一味指責孩子。
這對孩子來說,大大挫傷了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以及意願性,因此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抗拒這件事。所以慢慢地,孩子就變得不太願意去主動爭取了。
其實孩子之所以失去上進心,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父母的教育性格是最影響孩子行為的一件事。所以父母應該努力改正孩子的缺點,可以採用標籤效應對孩子進行引導。
所謂標籤效應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通過別人或者自己的心理暗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改變,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面對規則,父母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底線,不要因為一時情緒失控就開始破壞自己立下的規矩。孩子只有在良好的榜樣下才能夠得到很好的教育,才有邊界感。
若是父母以及破壞了自己立下的規矩,並且直接越界還沒有受到懲罰,那麼接下來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開始破壞規則。所以父母首要教會孩子的便是學會敬畏規則。
父母想要孩子上進,並不是一味地喊口號,想要孩子努力,而是應該落到實處。比如父母可以透露自己的心願給孩子,跟孩子說自己希望孩子上進的原因、做法。
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變成雙向的,孩子也會比較重視自己的狀態,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希望父母能夠幫助自己。
在父母希望孩子上進之前,還需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肯定自己,只有自己的自信心足了那麼孩子才能做好這件事。
所以父母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良藥,能夠幫助孩子將自信種植在內心,讓孩子將百分百熱情奉獻在一件事上,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在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樣老師便是父母了,所以若是孩子出現不上進的情況,那麼多半是父母的態度和方法所導致的。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尊重理解孩子,靜下心傾聽孩子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