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責怪孩子不上進,父母要懂得用「標籤效應」,塑造孩子自驅力

2020-10-03 涵媽寶貝心經

很多父母都想要自己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進。但在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處於"焦慮式學習",不論對待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耐心,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而這樣的風氣會使人變得沒有進取心,社會也會慢慢缺乏推動力。

其實孩子之所以變得不上進,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 父母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單親家庭,其生活大部分是養尊處優的狀態,也因此很多父母都會極度溺愛孩子,恨不得幫助孩子完成任何的工作,希望幫孩子分擔。

長此以往,孩子享受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就變得十分的沒有動力,也失去了上進心。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如此安逸,就更不想去拼搏了。

  • 孩子缺乏自信心

部分孩子由於家庭、自身原因,導致自己的性格極其自卑,對自己對事情沒有正確的判斷力,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判斷事情的難易程度,從而不斷否定低估自己

因此很多很小的事情原本對他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卻被想像成非常艱難的任務,從而他也就沒辦法完成這些事,沒辦法正確看待事情本質。

  • 父母的指責

有些父母採取嚴厲式教育,只要孩子做了父母不如意的事情,父母就會變得非常暴躁,開始一味指責孩子。

這對孩子來說,大大挫傷了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以及意願性,因此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抗拒這件事。所以慢慢地,孩子就變得不太願意去主動爭取了。

其實孩子之所以失去上進心,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父母的教育性格是最影響孩子行為的一件事。所以父母應該努力改正孩子的缺點,可以採用標籤效應對孩子進行引導。

所謂標籤效應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通過別人或者自己的心理暗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改變,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所以父母可以借用"標籤效應",採用三個做法塑造孩子的自驅力:

  • 以身作則,言而有信

面對規則,父母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底線,不要因為一時情緒失控就開始破壞自己立下的規矩。孩子只有在良好的榜樣下才能夠得到很好的教育,才有邊界感。

若是父母以及破壞了自己立下的規矩,並且直接越界還沒有受到懲罰,那麼接下來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開始破壞規則。所以父母首要教會孩子的便是學會敬畏規則。

  • 加強溝通,透露心願

父母想要孩子上進,並不是一味地喊口號,想要孩子努力,而是應該落到實處。比如父母可以透露自己的心願給孩子,跟孩子說自己希望孩子上進的原因、做法。

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變成雙向的,孩子也會比較重視自己的狀態,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希望父母能夠幫助自己。

  • 多鼓勵、誇獎孩子

在父母希望孩子上進之前,還需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肯定自己,只有自己的自信心足了那麼孩子才能做好這件事。

所以父母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良藥,能夠幫助孩子將自信種植在內心,讓孩子將百分百熱情奉獻在一件事上,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在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樣老師便是父母了,所以若是孩子出現不上進的情況,那麼多半是父母的態度和方法所導致的。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尊重理解孩子,靜下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很常見,一些父母總是會將孩子做錯的一件事情上升到孩子人格上面去,後面在遇到同樣的事情,家長會不假思索的怪在孩子身上。就好比一個孩子因為害怕撒謊之後,後面孩子想要跟家長說個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開口第一句就是「你又想騙我吧/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想騙我」之類的話。
  • 父親常罵兒子廢物致使他抑鬱,教育孩子,父母要用正面標籤效應
    已成年兒子委屈的說,自己其實一點都不挑食,父親是第一個說自己挑食的人。父親經常罵兒子,你是個廢物,我要你這個兒子有什麼用?我巴不得你早點去死!父親為兒子貼上的廢物等標籤,兒子無力揭下,又難以承受,在痛苦煎熬中患上抑鬱症。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好比一歲左右的孩子,由於認知水平的提升,膽子可能突然變小了,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孩子只是開始懂得害怕,這時候不知所以的父母就容易給孩子冠上「膽小」的標籤,逢人就會說「我們家孩子膽子小……」等等,久而久之,父母的這種行為就可能導致孩子真的越來越膽小。
  • 巧用「馬蠅效應」,改變孩子懶惰不上進的狀況,幫助孩子學會自律
    每個父母都曾遇到過孩子懶惰的時刻嗎?沒有想到要起床,沒有想到要寫作業,沒有想到要上學,喜歡懶洋洋地趴在床上,癱倒在沙發上,連吃飯都要三催四請。特別是寒假的暑假,早晨不起夜不睡,這可讓一些家長心煩意亂。小孩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媽媽覺得,父母可以巧用「馬蠅效應」,幫助孩子變得自律。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一次孩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班級後門的玻璃踢碎了,面對老師的責備,孩子會輕輕地嘆一口氣,學著媽媽的樣子說道「我就是這麼不聽話的孩子。」一、什麼是「標籤效應」?在二戰時期,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在戰場上總有一些自由散漫的人,於是心理學家們隨機選取了一些表現不好的士兵來完成一項心理實驗。
  • 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要儘量避免「鏡面效應」,培養孝順的孩子
    孩子常常將父母對自己的照顧視作理所應當,而需要對父母付出關愛時,卻不情不願,不懂得感恩。孩子不懂得感恩有哪些原因?但也正是由於長輩的過度寵愛,導致不少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願意換位思考,也不懂得體諒父母,有些甚至都不尊重長輩,更別說感恩了。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這樣說也不行
    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
  • 孩子不求上進,別直接教訓,有經驗的父母都這樣做
    我們大多數父母,對於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甘願付出,給他們最好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可如今的孩子,小小年紀,偏偏想法奇特,明明是不求上進,卻能說出一套「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做個平凡人」「我只想做自己」這類說辭來。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寶寶過了嬰兒期變小氣了,父母不要責怪,別傷了孩子的心
    就把太空車遞給楠楠,這時豆豆突然過來說:「這是我的,我要玩。」媽媽就勸豆豆:「豆豆,你先讓楠楠玩一會,要懂得分享知道嗎?」可豆豆就是不讓,跟沒聽到一樣。媽媽就奇怪,這玩具放在這裡那麼久了,也沒見他玩,怎麼別人一玩,他就想玩。
  • 莫給孩子套上「枷鎖」的標籤
    男孩不做聲,只是靠媽媽更近了。媽媽鬆開手,推著男孩說:你怕什麼,想去就去,真是膽小。可男孩還是不肯過去,連看都不願看了,扯著媽媽要回家。媽媽一邊嘆氣,一邊數落:你這個孩子每次都這樣,這麼膽小到底有什麼用。
  • 總是吼完孩子又自責?化解「死循環」,家長要懂得做「情緒覺察」
    不知道父母是否有這樣的經歷,與孩子說著說著,就突然開始責怪孩子、大聲訓斥孩子。這便是父母忍不住向孩子發火的現象。比如說,在做作業的時候,孩子做了很久的作業,卻還是沒有寫完。父母坐在旁邊看著孩子寫作業,看到孩子一直盯著某一道題目,以為孩子在發呆;或者孩子一直在詢問父母問題。
  • 父母溝通有技巧,靈活運用「標籤效應」,引導孩子走對方向
    小美的媽媽這種行為其實就在給孩子貼標籤,並且還用了錯誤的方法。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度,因為他們忽視了標籤效應。一、不良行為會愈發嚴重與「標籤效應」類似的還有白熊效應,講的是父母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偏想要與父母對著幹,逆其道而行之,這同樣也是心理暗示在作祟。就比如當父母給孩子貼上了一個學習成績差的標籤後,儘管孩子只是偶爾一次成績差。
  • 孩子調皮不愛聽管教?父母善用「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
    同時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如果孩子這時存在一些什麼缺陷,或者某個方面不是做得很好,孩子很容易就會對自己有偏見,陷入自卑的心態當中。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不受父母喜歡,他們會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沒人喜歡的小孩,內心就會變得自卑。
  • 白巖松:這種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要及時改正
    孩子總能照出父母日常的真實言行和舉止,如果父母很愛打麻將,不求上進,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跟自己一樣。孩子這張白紙是交由父母執筆的,如何在自己很不上進的前提下教出很有上進心的孩子呢?01父母如果沒做好榜樣,教不出上進的孩子囂張跋扈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一定也沒有禮貌,上進勤奮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必定有責任心
  • 應讓孩子懂得,父母更不容易
    你的父母都看到了,你一直在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重任。 多少次夜裡,你伏案窗前;寒冬的清晨,你不情願地離開溫暖的被窩,踏著自行車小臉被吹得通紅。你的爸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可是孩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必須自己努力,才能有資格享受果實!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不愁吃穿,父母也別讓孩子浪費!用「糖果效應」,培養娃勤儉節約
    其實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明白,致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丟了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錢給孩子花,而是要讓孩子懂得錢來之不易,應該用在關鍵的方面,而不是過度的揮霍,否則只會令孩子成為鋪張浪費的紈絝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