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2020-12-23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看這孩子就是腦筋轉不快,做什麼都是慢吞吞的"

"又忘了帶校卡?記性差就是你的老毛病!"

"你真是個粗心的孩子,這道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都能聽到,還會每天都掛在嘴邊。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給孩子"貼標籤",這已經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某幾次行為就斷言孩子的品質和能力,而沒有了解原因,更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適齡行為和性格特點。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

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

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

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而固定下來的評價就是"標籤",它特別指家長們掛在嘴邊的負面評價。

比如,一個孩子無論遇到大事還是小事,都很喜歡哭。找不到校服了,他就哭著找媽媽;被教育了幾句,他又嚎啕大哭起來……家長不堪其煩,於是就常常說它是個"愛哭的寶寶"。 但是,孩子聽到後。不但沒有反省自身,還哭得越來越大聲。

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

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懶啊!被子都不會疊!"……

可是,我們發現,越數落孩子,孩子表現的越差,甚至沒有一點想要改正的想法。這就是"標籤效應"的後果。

1. "貼標籤"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

我們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並且急迫地用它來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會使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

孩子收到負面評價,其實沒有在考慮要不要改正的問題,而是首先感到自責、委屈和驚慌。他一旦相信了這個"標籤",就會啟動"確認偏誤"的心理機制。

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只看到自己的壞毛病、壞問題,無意中就忽略了自己好的品質。然後不斷地做符合"標籤"的行為,在測試"標籤"的正確性。

2. "貼標籤"限定了孩子的發展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貼標籤也是無意識的。這個"標籤"可能是用來講孩子性格特徵的有趣說法,儘管如此,"貼標籤"仍會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的發展設限。

被叫"愛哭的寶寶"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軟弱、怯懦的人,不僅孩子不高興,還會影響他的發展。

上學了,因為丟了橡皮擦、成績不好、與同學有小矛盾這些小事,孩子都會哭個不停。他知道自己是個愛哭的人,除了哭泣也沒有什麼發洩和解決辦法。

孩子遇到挑戰和困難,會嘗試逃避,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儘管他在不斷長大,心中的"愛哭"、"軟弱"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家長帶著負面標籤與孩子溝通,會潛移默化地不斷強化孩子心中的陰霾。

不要用"貼標籤"來讓孩子改正缺點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打上"負面標籤",是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就是不對的,是缺點,需要被提醒。

批評的"狠話"一拋出,孩子馬上就會有所收斂,有時候比我們囉嗦嘮叨半天都有效。但是"貼標籤"越頻繁,失效也越快。

第一次被"貼標籤",孩子確實很害怕,會想要去改變。但是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很可能就會"破罐子破摔",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了。

所以,用"貼標籤"讓孩子改缺點收效越來越小,到最後就不管用了。

而且,"負面標籤"往往就暗示著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不喜歡,就算孩子的行為有好轉,他的內心也是受傷的。

所以,不要用"貼標籤"這一方式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要進行教育,就先把"標籤"拋棄。

1. 時時提醒自己別輕易對孩子下結論

孩子都是天生的頑皮、好動,即使犯了錯誤,家長也別輕易對孩子的行為下"一定是好"或者"肯定是壞"的結論。

了解前因後果,再去客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和性格,也不要把話說死了,避免孩子形成對自我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評價。

時時刻刻問自己:"這樣說會不會給孩子貼標籤?",別讓一時的失誤成為孩子的傷疤。

2. 多看到孩子的"好"行為,並且給予鼓勵

孩子聽了鼓勵的言辭,會更加自信、精神煥發,而聽到貶斥的評語,則會垂頭喪氣。

多觀察孩子的優點,並且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雖然這次粗心了,但是你是個有耐心、愛思考的孩子,媽媽知道你肯定能解決這道問題。"

需要批評時,可以批評,但也別忘了鼓勵孩子、讚美孩子。

3. 對孩子的教育要具體,不要帶負面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旦帶了負面情緒,親子之間的氛圍就變糟糕了。當孩子做錯事,家

長先不要急著批評指責,更不要憤怒地打罵,用"貼標籤"來教育孩子不可取。

首先家長要耐心地教導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時,孩子沒有按要求做好,並非是存心在抵抗,而是因為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此外,家長給的指令要清晰具體,給孩子指明方向。與其對孩子說:"你真是不愛乾淨!"不如說:"現在把自己的衣櫃收拾一下,然後我們一起堆積木"。

家長控制好自身的情緒,本就是一種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4. 批評也要"就事論事",不要"上綱上線"

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日常溝通,我們都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這能促使我們對孩子以及自己,都能有一個恰當的認知。

不要盲目揣測,也不要急著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

而且,家長也要注意:當我們指出孩子缺點時,不要誇大其詞,不要"上綱上線"。

儘量做到只批評具體的不良行為,不要貶低孩子的性格、品質和能力。

"像豬一樣懶"、"一直都是那麼膽小"、"肯定是個麻煩精"等等,其實都很誇張。也許孩子只是一兩次犯錯,但家長由於負面情緒,下了錯誤結論。

更多就事論事,只描述具體事實而不是推測,不急於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促使我們對孩子以及孩子對自己都能產生恰當客觀的認知。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我和她說:「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去試著引導孩子睡覺,而不是去變相鼓勵她不睡午覺。」後來她家的孩子也開始睡午覺了。你看,其實不是「誰也管不了」,而是父母對孩子貼上了固定的標籤。在孩子眼裡,父母的話都是真理,他們信任我們。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再加上王女士本身也是一副女強人的做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王女士難免會不經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你這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便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你怎麼這麼慫啊!」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向前時,王女士就會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頓。在王女士的「標籤」中,孩子並沒有受到提醒而變好,反而大有「油鹽不進」的意思。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02「標籤效應」的這3大危害不容小覷1.負面的「自證預言」,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預言的自我實現。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因為貼標籤有極大的危害,所以不應過早給孩子們貼壞的標籤,應該多鼓勵和督促。那麼,問題來了,家長應如何避免孩子被貼標籤,當孩子被貼上標籤後,家長又應該怎麼做?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你給孩子的「標籤」正在毀了他,「貼標籤」究竟有多可怕?
    有時候父母想不明白為什麼苦口婆心教育孩子這麼久,可是孩子和自己期望的差了十萬八千裡。也許你還沒發現你隨口說的話就變成一個個標籤粘在孩子身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正在潛移默化的被這些標籤影響。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只是在生氣的情況下批評了幾句,是為了改正孩子的錯誤才這麼說,並不是故意要給孩子貼上標籤。但是這種無形的貼標籤行為,卻誘發了「標籤效應」(或稱之為「暗示效應」)。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 莫給孩子套上「枷鎖」的標籤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標籤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大。1973年,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枷鎖,慢慢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最終,我們越是痛恨的「標籤」,越是焦慮的問題,就越容易在孩子身上變現。
  • 父母們要知道:想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
    聽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孩子歸為好孩子,調皮的孩子,聰明的孩子,愚笨的孩子,等等這些是給孩子們貼標籤。可以看出,這幾個例子裡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但是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貼標籤的嚴重性孩子在三四歲到十三四歲的階段,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如果我們在孩子的這個階段,整天的批評他們,指責她們,這些言語累積起來,就會形成一種標籤。孩子們就會按照標籤來表現自己。
  • 父母溝通有技巧,靈活運用「標籤效應」,引導孩子走對方向
    家長們是否給孩子貼過標籤?當孩子自我意識還未成熟時,父母對孩子的某些評價就會干擾他們的自我判斷能力,從而形成心理暗示,逐漸的向父母批評自己的形象靠攏,這就是錯誤的給孩子貼標籤,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正確的貼標籤呢?
  • 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卻輸掉了人生
    胡亂的貼標籤,成人尚且接受不了,更何況一個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長大一些後因為這樣我又被貼上了一個「像姑娘家一樣喜歡呆在屋裡」的標籤。就這樣升入大學後,真正開始一個人接觸社會了,我發現自己的人際交流能力非常差。和那些大男生玩也總感覺自己就是缺少一股子陽剛之氣。為此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那麼一定程度的改善。給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孩子貼上標籤,就是給孩子戴上了緊箍咒。
  •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個/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為會受到影響。「標籤效應」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都得到了驗證。」我這麼幹,因為我就是這種人(I do these things because I am this way)」。而兒童,最容易受標籤效應的影響。
  • 批評孩子時,千萬別做這件事!孩子越批評越差勁(附批評孩子的技巧)
    每當孩子犯錯、表現不好,家長就會想到批評孩子。批評的確是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但怎樣批評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卻沒那麼簡單,需要家長思考和學習。現實中,我發現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總是習慣於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愧、丟臉來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比如吼叫、責罵、否定:事實證明,這種方式通常收效甚微。
  • 別讓「標籤」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反作用力
    說起「貼標籤」,幾乎人人都能感同身受,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標籤的力量有多大。最近小編在看的紀錄片《零零後》就是教育話題。兩個性格迥異、卻經歷著同樣命運的孩子,柔柔和池亦洋可謂是標籤的受害者,更是撕掉標籤的成功者。
  • 咱養孩子,到底該不該給他貼標籤?
    不過,通過他的回答,我也意識到,是我的焦慮在作祟了,因為害怕我的女兒受委屈,被欺負,甚至聯想到了校園霸凌,所以我就下意識地武斷地給她的行為貼上了標籤。是啊,看問題、看人要全面,我們不能從一件事情上就去下結論,就去貼標籤。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標籤效應」。
  • 貼標籤效應
    為此,美國特意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 心理學家:持續的「貼標籤」,可以輕易的毀掉一個人
    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和心靈,其實都是相當脆弱的,存在著大量的漏洞。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太多的「設計」,就能很輕易的實現很多目標。 比如說,想要摧毀一個人,就有很多方法,但其中最有效,最簡單的,就是「貼標籤」。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家裡來客人,孩子在寫作業沒有叫人,通常媽媽就會說孩子「沒禮貌」;孩子不敢跨過一條溝,就會說孩子「膽小鬼」;簡單的題目做錯了,會批評孩子「笨死了」「太馬虎」……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