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2020-08-20 玄鳥歌唱

本文是@玄鳥歌唱 原創作品


晚飯的時候,兒子還不太餓,就坐在餐椅上玩。

他把他的水杯打開,剝玉米粒放進去,泡著。然後再仔細看看裡面的玉米粒,拿起水杯搖一搖,好像我們平時衝咖啡那樣。

我說:「你為什麼要搖杯子啊。」

兒子說:「我搖一搖看看是什麼飲料。」

然後更加大幅地搖著,水開始從杯口濺出來。我看著兒子,示意他不要再搖了。

他自己也發現手背上濺上了水,便把水杯放下,讓我給他擦手:「媽媽,手溼了,擦擦。」

我一邊用紙巾給他擦手,一邊跟他說:「寶寶乖,不搖杯子,水會灑出來的。好不好?」

兒子說:「好。」

可是手剛擦乾,他又開始搖杯子,一邊搖一邊說:「我看看什麼飲料。」

我抓住他搖杯子的小手對他說:「我們把杯蓋蓋起來再搖好嗎?」

他同意了。可是等我把杯子蓋子蓋起來的時候,他又不高興,非要打開。

我在打開的時候,跟他認真地說:「我可以給你打開,但是你必須答應我,不能再搖杯子了,好嗎?」

他回答:「好。」

於是我給他把杯子蓋子取下來。他把杯子拿到手上就開始搖。

這時候,忍了半天的婆婆實在忍不住了對兒子說:「你不聽話,是個壞孩子了!」

我小聲對婆婆說:「媽,讓我來跟他說。」便轉臉對兒子說:「寶寶還是個好孩子,只是剛才答應媽媽不搖杯子,怎麼又搖了呢,你看水都灑出來了,餐椅溼了,小手溼了,寶寶的衣服也溼了。」

兒子睜著眼睛看著我,說:「寶寶是好孩子,寶寶不是壞孩子。」

我說:「對,寶寶是好孩子,寶寶不再搖晃水杯了對嗎?」

兒子說:「對。」

其實我知道,他可能還會搖杯子,這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主要是考慮衣服會溼掉,家裡正好沒有防水的護衣,下回要給他買一件,可以玩玩水,不至於著涼。

我之所以在婆婆說「你不聽話,是個壞孩子」的時候及時和孩子岔開了話題,是因為害怕這樣的「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對自我的負面評價。

每個孩子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都是看著最親近的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評價自己,然後他會得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家裡來客人,孩子在寫作業沒有叫人,通常媽媽就會說孩子「沒禮貌」;孩子不敢跨過一條溝,就會說孩子「膽小鬼」;簡單的題目做錯了,會批評孩子「笨死了」「太馬虎」……

這些是不是很常見?無論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學校教育中,都是屢見不鮮的。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

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你怎麼定義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然後逐漸朝這個方向去發展。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所以,如果貼標籤都是在貼負面評價,孩子便會變成一個你最不想他成為的樣子。

那麼,既然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對孩子的影響不好,那是不是給孩子多貼正面標籤就一定有好的效果呢?

未必,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偉大的心理學家、《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用她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證明了給孩子的正面評價的方式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

比如,表揚孩子聰明,可以一時激發孩子的情緒,但是很難長久維持。並且被誇聰明的孩子通常不願意接受更大難度的挑戰,因為他們怕因為挑戰失敗而失去「聰明」的評價。

因此,如何給予孩子正面評價才能促使他成為更好的自己,並且可以一直有勇氣去挑戰自我?

德韋克的答案是,不要誇讚孩子聰明、漂亮等那些他無法用自己能力去改變的東西,而要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績之間的聯繫,他們不是因為聰明而被誇獎,而是因為努力而被誇獎。

這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哪怕在難度很大的挑戰面前,都有可能維持積極與努力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努力這個被認可的品質是憑自己能力可以培養的。

還有那些泛泛的讚揚,也不要給予孩子。

現在提倡要鼓勵孩子,所以父母們不遺餘力地表揚孩子,哪怕並沒有什麼好讚揚的,也會說一句:「你真棒!」

這往往讓孩子不知所措:「我哪裡棒?我要怎麼做才能再次得到表揚?」

所以,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第一,要表揚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可以達到的品質;第二,表揚的時候要精確的告訴孩子,你欣賞的是什麼行為或者什麼品質,具體在那件事上體現出來。

今天談的標籤效應很重要,我們切記不能給我們的孩子貼負面的標籤,這會導致孩子朝向你最不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要給予正面評價塑造孩子,要注意選擇的品質和行為是孩子可控的,並且要具體,不能泛泛而談。

教育孩子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做父母咱們都沒有持證上崗,那只有保持終身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態度去成長自己,儘量科學地育兒。

---------------

我是@玄鳥歌唱,80後高校教師,中文副教授。願和你分享我的閱讀體驗和生活感悟。歡迎關注和評論,謝謝點讚!

相關焦點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今天我們來跟大家討論關於標籤的問題。以上這些就是你無意中給別人貼上的「標籤」,而標籤總具有強烈的暗示和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貼的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關於貼標籤這件「小事」什麼叫做貼標籤?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標籤效應"對孩子雙重影響貼標籤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貼標籤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暗示,也就是說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也有可能是來源於家長的問題。因為家長經常給孩子們添一些"淘氣鬼"、"哭泣包"等等的標籤,很容易就會讓孩子變成家長所貼的標籤的性格。有些家長會經常給孩子貼上"愛打人"標籤,這樣不僅沒有控制孩子的這種攻擊行為,反而會強化他的這種不良行為從而導致打人的次數增多更加頻繁。因此,家長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行為傾向帶來一定的影響。
  • 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幹不好。」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 你會給伴侶貼標籤嗎?與其給他貼標籤,不如了解他是誰
    很顯然,他已經給對方貼了有問題的標籤。我不認為貼標籤一定是不好的,但需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這個標籤一定是正確的嗎?有人會說,怎麼會不正確呢,我說的都是事實啊。他每天回家不是看手機就是打遊戲,不就是懶嗎?她說話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就是情商低嗎?
  • 你還在給孩子任意貼標籤嗎?來看看有智慧的父母都是如何做的
    孩子目前一歲半,正是對各種事物好奇的階段,如果現在就給孩子貼各類標籤,這將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我不敢想像。先來說說什麼是貼標籤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的注釋貼標籤:「 貼在盛器上的樣品名稱或檢驗合格標籤」這是貼標籤的本意,意思就是弄清楚這個樣品的屬性和分類。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其實,經常會在家長圈裡聽到這種對孩子貼標籤式的評價:我家孩子太調皮了,怎麼管都不行;我家孩子太笨了,怎麼教都學不會;我家孩子真乖,特別聽話。雖然在我們看來孩子在某方面沒有自己想像的優秀,但是當父母給孩子貼上標籤後,孩子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從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接下來雷洛育兒研習社詳細跟大家聊聊不要給孩子貼標籤這回事。
  • 怎麼辦才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呢?
    我們總不自覺的給孩子「貼標籤」,什麼是貼標籤呢?「貼標籤」就是用幾個關鍵詞去形容寶寶在你心中的形象,寶寶在兩周左右開始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會出現各種讓你頭疼的問題,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給寶寶「貼標籤」。比如寶寶在遇到問題時,你是這樣對他說的:「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愛說話、內向膽小」「你可真笨啊!」等等。
  • 這樣「貼標籤」,讓孩子受益終身
    「貼標籤」一詞在很多育兒文章中都是作為一種不好的行為提到的,大家都認為「貼標籤所以錯的不是「貼標籤」這一行為,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合理、正向的「標籤法」,就是將與孩子自身能力、經歷和性格相適應的某一特質、態度、信念等標籤標記在他身上,然後對他提出與標籤相符的請求。
  • 「真膽小」,周圍人給內向孩子貼標籤,家長要和孩子「統一戰線」
    雖然大人們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真膽小」、「害羞」、「老實」,也許是隨口說所,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孩子對於這些標籤會有多麼的在意,甚至這類標籤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 曾經在美國有一位小學老師對於給孩子貼標籤的問題做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標誌的標籤實驗。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貼標籤"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我們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並且急迫地用它來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會使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孩子收到負面評價,其實沒有在考慮要不要改正的問題,而是首先感到自責、委屈和驚慌。他一旦相信了這個"標籤",就會啟動"確認偏誤"的心理機制。
  • 90%的父母都會犯的問題!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白人孩子問:「為什麼司機伯伯和我們看起來不一樣?」白人媽媽說:「這是上帝做的最酷的事情了,他為了讓世界更多色彩,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所以你才看到這麼繽紛的世界啊!」下車時,黑人司機堅持不收白人媽媽的錢,他說:「小時我也問媽媽同樣的問題,她說我們是黑人,註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這種行為是因為被貼上標籤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
  • 你給孩子的「標籤」正在毀了他,「貼標籤」究竟有多可怕?
    你給孩子貼的標籤,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孩子成長的軌道。「怎麼那麼笨?這道題剛說完就不會做了?」「你好好寫字,字這麼難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還能做大事嗎?」「你怎麼這麼膽小,見到叔叔阿姨都不敢打招呼。」這些話,聽著是不是很熟悉?它們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聽到,幾乎任何時候都在發生。
  • 貼標籤,是魔咒
    這其實說明,一個人當初不喜歡歷史,並不意味著他永遠不會喜歡,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給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貼上理科思維不行的標籤,說不定,她碰上一個對路的老師後,就會豁然開朗。 心理學告訴我們,有一種效應叫「標籤效應」,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標籤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他向標籤所標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
  • 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一個孩子被人看作怪胎,處處欺負。你可以想想會對他產生多麼負面的影響。哪怕他內心其實非常善良,也變得像鄉親們說的一樣,四處搗亂,弄得人心惶惶,真的和妖怪沒有什麼區別。試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被父母和長輩們貼過多少標籤?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於是,你到現在還是不太擅長和別人打招呼、相處。小時候,數學成績不好,老師說:「她就是數學不好,語文成績挺不錯的。」於是,你從此更喜歡語文,數學變成了最頭疼的學科。小時候,你碰到小蟲子就嚇的往後躲,朋友們說:「你膽子可真小。」於是,你到現在看到蟲子還會害怕,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是個不勇敢的人。
  • 挽回利器「貼標籤效應」,你學會了嗎?
    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還把人打傷了,你就不能讓我省心嗎?」「是他先打我的,他拿我東西。」「他先打你?就你這樣子,誰敢惹你,自己做錯事不反省,還敢騙我。」「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相信。」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因為貼標籤有極大的危害,所以不應過早給孩子們貼壞的標籤,應該多鼓勵和督促。那麼,問題來了,家長應如何避免孩子被貼標籤,當孩子被貼上標籤後,家長又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