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經常有家長問我,「魚媽,我家孩子特別內向、不愛說話,學東西特慢,有時候我都覺得他挺笨的,怎麼辦啊?」
還有家長問我,「魚媽,我家孩子愛偷東西,咋辦?」
「我家孩子老是和那些『壞』孩子玩,怎麼辦?」
「我家孩子不愛學習,腫麼辦?」
……
其實,我覺得,這樣說孩子真不妥當。
不知道你意識到沒有,你已經在給孩子貼!標!籤!了。
標籤效應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學術用語。
研究證明,當某一個人被貼上某標籤以後,他就會做自我印象管理,做出向著該標籤限定的方向發展,使自己儘可能的符合標籤的要求。
這種行為是因為被貼上標籤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
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
這種語言暗示,就像是咒語,事情往往會向著更壞的方向發生。
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貼標籤的現象隨處可見。
上周末,我和閨蜜帶著孩子,一起吃飯。
她家寶貝和我家小魚差不多大,今年剛上初一,是個小男生,文文靜靜的,帶著一副黑框眼鏡,那種乖乖的帥氣。
飯吃得差不多了,到底還是孩子,在一起有共同語言,他們去一邊聊天兒了。
朋友一頓牢騷隨即發出。
她說,你看你家小魚性格多好,我家這個?就是不愛說話,打死也不說,真不知道他將來怎麼混社會啊,愁人。
朋友繼續道,連見人都不叫人,教了八百遍,沒用,我知道,人家背後都說他沒教養。
我看著不遠處,兩個孩子在一起聊得很high,說「不會啊,不愛說話,只是和我們大人沒有共同語言吧?你看,兩個孩子在那裡說的好著呢。」
然後轉了話題。
後來,我又提醒過她,別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包括好標籤),不管如何,都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往往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
當你的孩子長大了,你可能會看到當年總是罵他的那種樣子,但是你已經無能為力。
有的家長故意說孩子哪哪方面不行、不好,本意是為了採用負面激勵,讓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
殊不知在給孩子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之後,孩子會順著家長的導向走,反而更加向不好的方面發展。
所以,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自身的不足,破罐子破摔。
02
但有一種標籤是可以的。
那就是正向的標籤,比如「他很厲害」 「他是讀書的料」「他會出人頭地」。
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是他們最親密、最信賴的人,如果我們能對孩子充滿積極的期待,用讚美、鼓勵來與孩子溝通, 「期待效應」就會開始起作用,孩子會努力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前進,變得積極向上、樂觀開朗。
我們對孩子的正面評價,也就是為他定位,為他提供一個臨摹的範本,哪怕他一時達不到,那也只是程度問題,至少不會犯方向性的錯誤。
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被肯定,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與誇獎。
作為家長,我們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增強孩子的內在成就感,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的給予肯定與認同,以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使孩子逐步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03
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可怕的不是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經給孩子貼了標籤,並且正在傷害著孩子,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
在一個家裡,如果妻子責怪丈夫:「你太沒本事了,要錢沒錢,要權沒權,你看別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幹什麼,家也沒收拾好,人也邋裡邋遢,你看別人……」
那這個家一定是沒法安寧了,而且被責怪的一方,也許真的就變成你所描述的那種人。
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按照父母當年認為的那種狀態在成長,當然職業不可能圈定,但是有一種東西已經基本圈定了,那就是性格和生活的狀態。
在孩子出生的那個家庭裡,什麼樣的原生環境,往往就決定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因為他的心智、愛好、人生觀、自我和本我一些概念的形成,都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
一個焦躁而經常指責孩子的父母,肯定不會理解孩子,而尊重孩子更加不可能,而往往是這類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04
魚媽給家長几條建議:
1. 不要盲目對孩子的行為下結論。
孩子的有些行為是一時興起或無意做出的,有些行為只是成長過程中短暫出現的,父母如果對這些行為貼上自己的標籤,形成結論,孩子則可能真的會出現這個毛病。
2. 對孩子一些行為要淡化處之。
孩子的一些無關輕重的錯誤行為,父母要淡化處理,不去過分關注,避免加深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印象,形成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3. 用正確的行為代替孩子錯誤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孩子錯誤行為方式一味的簡單指責,而應該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這樣才能有效地更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孩子是有自尊的,對孩子的任何評價都不是一件小事。
對孩子的個性可以認真地討論、剖析,提出忠告,卻不能粗暴地指責。
當然,一味地表揚,以至於偏離了實際的情況,也會讓孩子迷惑,一旦孩子對你的評價產生懷疑,鼓勵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走向反面。
外部評價往往成為自我評價的依據,最終決定了個性發展的方向。
評價是成長的導航系統,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將來他就很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END—
PS:
家長朋友,歡迎加魚媽微信:yuma111111(長按複製),我們可以私聊哦~同時,回復「加群」魚媽還會拉你入「魚媽家長交流群」與更多家長討論呢~
猜你還喜歡:
江歌遇害案:孩子,我寧願你不善良
江歌案開庭:善良的孩子,要我如何保護你?
聰明的父母,都和老師並肩作戰
聰明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我的孩子竟然是人群中最平庸的那個……
10年後最沒出息的孩子,就是這種!
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夠好,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沅江弒師案:最可怕的是,老師不敢管,家長捨不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