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2021-02-08 我是魚媽

 01 


經常有家長問我,「魚媽,我家孩子特別內向、不愛說話,學東西特慢,有時候我都覺得他挺笨的,怎麼辦啊?」

還有家長問我,「魚媽,我家孩子愛偷東西,咋辦?」

「我家孩子老是和那些『壞』孩子玩,怎麼辦?」

「我家孩子不愛學習,腫麼辦?」

……

其實,我覺得,這樣說孩子真不妥當。

不知道你意識到沒有,你已經在給孩子貼!標!籤!了。

標籤效應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學術用語。

研究證明,當某一個人被貼上某標籤以後,他就會做自我印象管理,做出向著該標籤限定的方向發展,使自己儘可能的符合標籤的要求。

這種行為是因為被貼上標籤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

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

這種語言暗示,就像是咒語,事情往往會向著更壞的方向發生。

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貼標籤的現象隨處可見。

上周末,我和閨蜜帶著孩子,一起吃飯。

她家寶貝和我家小魚差不多大,今年剛上初一,是個小男生,文文靜靜的,帶著一副黑框眼鏡,那種乖乖的帥氣。

飯吃得差不多了,到底還是孩子,在一起有共同語言,他們去一邊聊天兒了。

朋友一頓牢騷隨即發出。

她說,你看你家小魚性格多好,我家這個?就是不愛說話,打死也不說,真不知道他將來怎麼混社會啊,愁人。

朋友繼續道,連見人都不叫人,教了八百遍,沒用,我知道,人家背後都說他沒教養。

我看著不遠處,兩個孩子在一起聊得很high,說「不會啊,不愛說話,只是和我們大人沒有共同語言吧?你看,兩個孩子在那裡說的好著呢。」

然後轉了話題。

後來,我又提醒過她,別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包括好標籤),不管如何,都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往往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

當你的孩子長大了,你可能會看到當年總是罵他的那種樣子,但是你已經無能為力。

有的家長故意說孩子哪哪方面不行、不好,本意是為了採用負面激勵,讓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

殊不知在給孩子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之後,孩子會順著家長的導向走,反而更加向不好的方面發展。

所以,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自身的不足,破罐子破摔。

 02 


但有一種標籤是可以的。

那就是正向的標籤,比如「他很厲害」 「他是讀書的料」「他會出人頭地」。

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是他們最親密、最信賴的人,如果我們能對孩子充滿積極的期待,用讚美、鼓勵來與孩子溝通, 「期待效應」就會開始起作用,孩子會努力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前進,變得積極向上、樂觀開朗。

我們對孩子的正面評價,也就是為他定位,為他提供一個臨摹的範本,哪怕他一時達不到,那也只是程度問題,至少不會犯方向性的錯誤。

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被肯定,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與誇獎。

作為家長,我們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增強孩子的內在成就感,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的給予肯定與認同,以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使孩子逐步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03 



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可怕的不是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經給孩子貼了標籤,並且正在傷害著孩子,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伴隨孩子的一生。

在一個家裡,如果妻子責怪丈夫:「你太沒本事了,要錢沒錢,要權沒權,你看別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幹什麼,家也沒收拾好,人也邋裡邋遢,你看別人……」

那這個家一定是沒法安寧了,而且被責怪的一方,也許真的就變成你所描述的那種人。

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按照父母當年認為的那種狀態在成長,當然職業不可能圈定,但是有一種東西已經基本圈定了,那就是性格和生活的狀態。

在孩子出生的那個家庭裡,什麼樣的原生環境,往往就決定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因為他的心智、愛好、人生觀、自我和本我一些概念的形成,都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

一個焦躁而經常指責孩子的父母,肯定不會理解孩子,而尊重孩子更加不可能,而往往是這類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04 



魚媽給家長几條建議:

1.   不要盲目對孩子的行為下結論。

孩子的有些行為是一時興起或無意做出的,有些行為只是成長過程中短暫出現的,父母如果對這些行為貼上自己的標籤,形成結論,孩子則可能真的會出現這個毛病。

2.   對孩子一些行為要淡化處之。

孩子的一些無關輕重的錯誤行為,父母要淡化處理,不去過分關注,避免加深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印象,形成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3.  用正確的行為代替孩子錯誤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孩子錯誤行為方式一味的簡單指責,而應該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這樣才能有效地更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孩子是有自尊的,對孩子的任何評價都不是一件小事。

對孩子的個性可以認真地討論、剖析,提出忠告,卻不能粗暴地指責。

當然,一味地表揚,以至於偏離了實際的情況,也會讓孩子迷惑,一旦孩子對你的評價產生懷疑,鼓勵也就失去了作用,甚至走向反面。

外部評價往往成為自我評價的依據,最終決定了個性發展的方向。

評價是成長的導航系統,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將來他就很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END—

PS:

家長朋友,歡迎加魚媽微信:yuma111111(長按複製),我們可以私聊哦~同時,回復「加群」魚媽還會拉你入「魚媽家長交流群」與更多家長討論呢~

猜你還喜歡:

江歌遇害案:孩子,我寧願你不善良

江歌案開庭:善良的孩子,要我如何保護你?

聰明的父母,都和老師並肩作戰

聰明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我的孩子竟然是人群中最平庸的那個……

10年後最沒出息的孩子,就是這種!

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夠好,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沅江弒師案:最可怕的是,老師不敢管,家長捨不得管

相關焦點

  • 我家孩子不聰明!媽媽,不要給我貼標籤!
    不聰明……」「我家孩子很懶,就是不努力……」「我家孩子很調皮,不聽話……」看似為孩子的不好表現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實則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卻是對TA下的定義。如果這個定義發生在孩子的童年期,那就更糟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對自己是缺乏判斷力的,你對TA的定義,沒準會影響TA 的一生。TA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聖旨,認為父母說的都是對的。因此也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是一個笨小孩,我是一個壞孩子,我是一個不好好學習的孩子。
  • 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要撕下來卻很難
    小小標籤,大大危害生活中,父母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貼上標籤,比如:「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懂事」,再比如:「你怎麼這麼笨」,「真是個膽小鬼」,「你怎麼老是愛哭種種標籤從父母口中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一點不負責任,隨口而出的標籤不僅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影響了孩子自我認知能力。長期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對孩子形成一種無形的心理暗示,慢慢地,孩子就成為了父母口中的「壞孩子」。
  • 聰明的父母,從不炫耀孩子
    3再來看看父母炫耀孩子,對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大多數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父母在公開場合經常炫耀孩子,得到的多半是一種「禮貌認同」。可孩子當真了啊!他們認為自己就應是優秀、閃亮和高人一等的。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而且哪怕是了解對方,也不能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給某個人貼上某個標籤的時候,其實你對他所有的態度和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之下發生了改變,哪怕這一切不是你故意為之的。所以一個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歡迎的,因此,聰明的人,從不給人貼標籤。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其實,經常會在家長圈裡聽到這種對孩子貼標籤式的評價:我家孩子太調皮了,怎麼管都不行;我家孩子太笨了,怎麼教都學不會;我家孩子真乖,特別聽話。雖然在我們看來孩子在某方面沒有自己想像的優秀,但是當父母給孩子貼上標籤後,孩子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從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接下來雷洛育兒研習社詳細跟大家聊聊不要給孩子貼標籤這回事。
  • 父母說話有技巧,活用「貼標籤激勵法」,讓孩子從學渣變「學霸」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有時會習慣性地給孩子下「標籤」,孩子把碗打碎,父母就會說這孩子怎麼這麼頑皮,心中給孩子貼了一個「頑皮」的標籤,父母的這種因為一兩件事就主觀地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其實正深深的傷害著孩子的心。
  • 利用期待效應,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02利用期待效應,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給別人貼標籤,比如遇到喜歡惡作劇的孩子,我們會貼上調皮搗蛋標籤,遇到勤奮好學的孩子,我們會不會給他貼一個懂事的標籤,看見那些躲在大人背後的孩子,我們會認為他是個膽小鬼,於是膽小鬼和沒禮貌就是他的標籤。
  • 父母們要知道:想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
    前言:有的家長就要問了,什麼是貼標籤?貼標籤就是,將某人定型化的歸於某一類,而不是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聽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孩子歸為好孩子,調皮的孩子,聰明的孩子,愚笨的孩子,等等這些是給孩子們貼標籤。可以看出,這幾個例子裡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但是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
  •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差?答案與你想的不同,父母別急著貼標籤
    才十幾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做到處變不驚,在眾人面前發言絲毫不畏懼。這樣一個不苟言笑,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放到人群裡,都不一定能被辨別出來,可是這孩子就是比別人聰明,思考力強。之所以許多人會覺得內向不好,外向更好,是因為外向更討喜,更讓長輩覺得開心,有意思,它成為了許多長輩對他人貼標籤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把內向歸為不好的一類名詞。
  • 你還在給孩子任意貼標籤嗎?來看看有智慧的父母都是如何做的
    而恰好這個時候「隔壁家孩子」馬上就出現了,家長會說,&34;。看看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或許你也經歷過吧。當我們自己成為家長以後,如果不懂這就是貼標籤行為,雖然你很討厭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樣子,但你的孩子也同樣逃不過跟你一樣的命運。是不是很慘?而這個時候我覺得父母是最慘的。父母自己正做著自己原本討厭的事情,卻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當然,很多父母意識到了這些負面評價對孩子的消極作用,開始各種表揚孩子:「寶貝好棒,你是全世界最棒的!」「寶貝好聰明,你是天才!」所以,當我們從內心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就會關注孩子的「標籤」,並從外界的「眼光」和「期望」孩子的表現,來印證我們的看法。從孩子的角度看,如果你給他們貼了的「標籤」,他們會認為自己是符合「標籤」的人。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在第一天,藍眼睛的孩子完成閱讀題平均使用了5.5分鐘(標籤為愚蠢時)第二天,只用了2.5分鐘(標籤為聰明時)。而對於思想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一旦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是無形之中給孩子上了一道枷鎖,讓他在不自覺中按著這個模板去成長。家長怎麼做才能夠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呢?隨便貼標籤的這類行為對孩子傷害巨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拒絕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90%的父母都會犯的問題!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有很多人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笨」、「你就是膽小鬼」,被定義為笨、差的孩子,內心就會越來越自卑。而被定義為「聰明」、「勇敢」的孩子則越來越優秀。其實這個親戚每說一次「這個孩子內向」,都是在強化孩子的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的孩子,給孩子「貼標籤」,直到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是個內向的人,就應該少說話。
  • 孩子做錯事,父母對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警惕「貼標籤效應」
    不怎麼喜歡說話了,也不會幫父母做家務了。在幼兒園的時候,小寶總是一個人坐著,不會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日常的生活當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給孩子「貼標籤」的話,對孩子的影響較大。
  • 真正的自我認可,都是從不給自己貼標籤開始
    一、貼標籤,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偏見和誤解2017年5月24日,臺灣地區宣布TXL合法而成為亞洲第一個TXL合法地。登時朋友圈像炸開了花,有人喊著喜大普奔同志萬歲,但也有人潑冷水譏諷說「搞同志的都是神經病」。蔡康永早在14年前便宣布出櫃,那時許多人壓根就不理解同性戀是什麼,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戀,而以為自己生病了。
  • 孩子的說明書丨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我家寶寶反應慢怎麼辦?、我家寶寶很聰明是個學霸、我家孩子上課調皮搗蛋不聽話怎麼辦?我家孩子不尊重爸媽怎麼辦?」。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今天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些看法。
  • 父母別亂給子女「貼標籤」,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撕不下來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家長總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知不覺間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雖然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是為了批評指正孩子的錯誤,希望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得到改正。
  • 「真膽小」,周圍人給內向孩子貼標籤,家長要和孩子「統一戰線」
    在第一天實驗的時候,小學老師告訴孩子們棕眼睛的孩子是聰明優秀的,而藍眼睛的孩子則是愚笨的。 同時老師要求藍眼睛的孩子在課堂上必須坐在最後面聽講,並不允許藍眼睛的孩子和棕眼睛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被老師強制分開,分別貼上「優秀」、「愚笨」的標籤後,棕眼睛的孩子很開心,而藍眼睛的孩子卻對自我產生了質疑,認為自己真的是笨拙平庸的人。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二、父母給孩子「貼標籤」,會有什麼影響?此前一部非常熱血的國漫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點讚。人們別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男孩吸引。自從哪吒出生後,他就給人們貼上了「魔童」的標籤,即便是他救了人,人們也會認為是他在欺負人。哪吒明明為村子裡的人做了好事,但是因為「妖怪」標籤的暗示人們會本能地對他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