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焦點訪談節目裡曾說:想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行了。我卻想說:要毀掉一個孩子,只要給他貼負面標籤就夠了。
生活中,父母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貼上標籤,比如:「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懂事」,再比如:「你怎麼這麼笨」,「真是個膽小鬼」,「你怎麼老是愛哭」……正面的標籤對孩子有激勵作用,能讓孩子表現更加積極,負面標籤卻讓孩子陷入消極情緒無法自拔,嚴重的可能出現抑鬱等等。
種種標籤從父母口中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一點不負責任,隨口而出的標籤不僅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影響了孩子自我認知能力。長期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對孩子形成一種無形的心理暗示,慢慢地,孩子就成為了父母口中的「壞孩子」。
1
舉個身邊最常見的例子,家裡來客人了,孩子第一次見到客人沒打招呼,父母為了顧全自己的面子,往往會脫口而出「這孩子從小就膽小,見到阿姨也不打招呼,真不懂事」!後來,每次家裡來客人,孩子也不敢打招呼了,父母每次都重複著「膽小」、「不懂事」的標籤,已經在孩子心理生了根發了芽,我可以不用打招呼,我就是那個膽小不懂事的孩子。
2
再舉一個例子,帶孩子出門,碰到鄰居難免會誇幾句孩子,父母為了表示謙虛會說:「哪裡很聰明?也是調皮得很!」父母地謙詞,對孩子來說是否定,否定了孩子的聰明,否定了孩子的懂事,冠上了調皮的標籤。多次聽到這樣的回覆,孩子就認定自己是調皮的孩子了。從此我行我素,想做什麼做什麼,變成了的謙詞裡的調皮孩子。
孩子一次次的改變,一次次的走向對立面,父母該找找自身原因,因為父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讓不諳世事的孩子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對孩子自我認知產生誤導,自我否定,自信心缺失,自尊心受挫。最終,孩子變成了父母嘴上說那個樣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謹言慎行,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父母應該怎麼做?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一直強調孩子的缺點,以免孩子形成固定思維,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改正缺點,改掉壞毛病!
平時父母會憑主觀猜測孩子的行為,從而誤會孩子。當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發現孩子衣服髒髒的,肯定以為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打架了,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孩子罵一頓。可是後面老師一說才知道孩子是為了幫助別人才弄髒了衣服的。媽媽該多後悔,後悔自己沒有弄清楚原因就責備。
父母不要憑主觀臆斷孩子的行為,不要輕易下結論,先問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再作判斷,否則,一念之差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和不良行為。
作為父母,多鼓勵和支持孩子。當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鼓勵孩子再堅持一下。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鼓勵孩子微笑樂觀面對。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幫助孩子一起找到解決方法。不要一味打罵、嘲諷和怒吼孩子,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孩子才會快樂健康成長!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和點讚,關注我 ,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