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視頻刷到這樣一個視頻:
商場的一樓中心,是個小型的遊樂園,裡面有個攀爬區,孩子們能繫著安全繩,自己從下爬到上,旁邊有教練看護。
媽媽們帶娃逛累了,都會在那兒休息,正好讓孩子自己去玩一玩。
視頻中有一個4、5歲左右的小女孩,仰著的臉上都是淚,小腳不停地跺著說:「媽媽,我不想玩,我害怕。」
女孩媽媽掰開她的手說:「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是沒出息,你看那個小姐姐都已經上去了,不用怕,快去吧,媽媽在這兒等你。」
孩子媽用力將她往教練那邊帶,孩子卻蹲在地上怎麼都不肯去,後來還大聲地哭了出來。
一旁的教練勸著:「算了算了,孩子不想玩就讓她看著吧,不要強求孩子。」
女孩媽媽一巴掌拍到孩子身上說:「不去算了,哭什麼哭,膽小鬼。」
說完,媽媽氣呼呼地坐在一旁,女孩嚇得站在那裡看著,雙手不停地揉搓著衣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他們經常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連衛生間都不敢上。」、「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幹不好。」
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圖片來源:網絡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貼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01
還記得,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讓人心疼又喜歡的哪吒。
哪吒這個從出生就被大家貼上了「惡童」、「妖怪」標籤的孩子,他的那份渴望被接納、被認同的心,撥弄著小恩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從出生的第一天,就被所有人貼上了一個標籤:「魔童」。
圖片來源:網絡
他帶著這樣的標籤,在人間行走了兩年多。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他所到之處必叫人聞風喪膽、作鳥獸散。
但其實,他也有孩子純真的一面。
他也渴望有朋友陪他玩,有朋友陪他踢毽子。
哪吒並非「惡童」,他只是缺少懂他的人。
當他走在街上,被一個小妹妹邀請一起踢毽子的時候,他的眼神因為被接納而燃起了星星,但下一秒就被驚慌地抱走小妹妹的村民熄滅。
在村民們眼中,他始終是怪物,即使他只是一個三歲不到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被孩子們質疑、唾棄、咒罵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他先前張開的雙手,慢慢合攏,變成了拳頭。
是那張看不見的標籤,如一道「魔咒」,讓孩童變魔童。
「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哪吒對抗恨與惡的宣言。
面對眾人的惡意,哪吒選擇以惡制惡來進行反抗。所以,他開始上街捉弄起村民們。
當沒有人願意去理解他的時候,他選擇把自己包裹的更加密不透風。
但幸運的是,哪吒有懂他、愛他的父母,也有願意陪他踢毽子、做朋友的敖丙,讓哪吒最後真的做了英雄,徹底洗刷了「魔童」的標籤。
圖片來源:網絡
標籤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像一個預定的模子,扣在誰的身上,誰就會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長為標籤形容的樣子,哪怕他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讓孩子變「壞」的其實不是貼標籤的行為,而是你給他貼了「壞」標籤。
02
第五季《奇葩說》中,被貼上「雞湯王」標籤的陳銘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自從我有了雞湯王的名號後,只要一開口就是個笑話,這就是標籤的力量,在傳播心理學上,叫做標籤化的逆向推動效應。」
圖片來源:網絡
這時也許有人會說,我給孩子貼都是好標籤,那該沒問題吧?
並不是。
正能量的鼓勵當然沒錯,但一旦標籤化,過高的要求就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負擔,最後得不償失。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因此,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隱形的壓力與導向,很容易讓孩子個體發展走向歧途。
「貼標籤容易,撕卻難。」一旦貼了標籤的孩子犯錯後受到懲罰,孩子們會更原因相信你的消極情感和言論是針對他們的,而非是行為本身。
03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如何避免給孩子貼「壞」標籤?
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不想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時,家長不能礙於成人的面子直接說孩子害羞,也不要一直強迫孩子打招呼。
這時候家長可以自己先打招呼,給孩子做一個示範,然後問問孩子:寶寶現在是不是還不太熟悉這位阿姨,我們可以等一會兒熟悉了再跟阿姨打招呼。
溝通要「就事論事」
許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說孩子「你真調皮」、「你怎麼這麼搗蛋」,其實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時間長了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針對孩子在具體情景中的特定行為,明確指出孩子行為中的具體問題。
多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
圖片來源:網絡
當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形成了一定的認知,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深入溝通交流。
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也需要對孩子的正確或錯誤的行為進行引導和完善。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該如何做的更好。
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認識上達成一致,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引導、教育孩子。
人不是商品,不能簡單用一個標籤歸類。但我們無意中脫口而出的評價,以及其他類似的負向「期望」,會變成標籤,甚至變成鉗制孩子思想和行為的魔咒,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在孩子的世界裡,都是無比重要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