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2020-08-26 萌寶成長營

昨天刷視頻刷到這樣一個視頻:

商場的一樓中心,是個小型的遊樂園,裡面有個攀爬區,孩子們能繫著安全繩,自己從下爬到上,旁邊有教練看護。

媽媽們帶娃逛累了,都會在那兒休息,正好讓孩子自己去玩一玩。

視頻中有一個4、5歲左右的小女孩,仰著的臉上都是淚,小腳不停地跺著說:「媽媽,我不想玩,我害怕。」

女孩媽媽掰開她的手說:「這有什麼好哭的,真是沒出息,你看那個小姐姐都已經上去了,不用怕,快去吧,媽媽在這兒等你。」

孩子媽用力將她往教練那邊帶,孩子卻蹲在地上怎麼都不肯去,後來還大聲地哭了出來。

一旁的教練勸著:「算了算了,孩子不想玩就讓她看著吧,不要強求孩子。」

女孩媽媽一巴掌拍到孩子身上說:「不去算了,哭什麼哭,膽小鬼。」

說完,媽媽氣呼呼地坐在一旁,女孩嚇得站在那裡看著,雙手不停地揉搓著衣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他們經常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連衛生間都不敢上。」、「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幹不好。」

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圖片來源:網絡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貼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01

還記得,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讓人心疼又喜歡的哪吒。

哪吒這個從出生就被大家貼上了「惡童」、「妖怪」標籤的孩子,他的那份渴望被接納、被認同的心,撥弄著小恩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從出生的第一天,就被所有人貼上了一個標籤:「魔童」


圖片來源:網絡

他帶著這樣的標籤,在人間行走了兩年多。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他所到之處必叫人聞風喪膽、作鳥獸散。

但其實,他也有孩子純真的一面。

他也渴望有朋友陪他玩,有朋友陪他踢毽子

哪吒並非「惡童」,他只是缺少懂他的人。

當他走在街上,被一個小妹妹邀請一起踢毽子的時候,他的眼神因為被接納而燃起了星星,但下一秒就被驚慌地抱走小妹妹的村民熄滅。

在村民們眼中,他始終是怪物,即使他只是一個三歲不到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被孩子們質疑、唾棄、咒罵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他先前張開的雙手,慢慢合攏,變成了拳頭。

是那張看不見的標籤,如一道「魔咒」,讓孩童變魔童。

「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哪吒對抗恨與惡的宣言。

面對眾人的惡意,哪吒選擇以惡制惡來進行反抗。所以,他開始上街捉弄起村民們。

當沒有人願意去理解他的時候,他選擇把自己包裹的更加密不透風。

但幸運的是,哪吒有懂他、愛他的父母,也有願意陪他踢毽子、做朋友的敖丙,讓哪吒最後真的做了英雄,徹底洗刷了「魔童」的標籤。



圖片來源:網絡

標籤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像一個預定的模子,扣在誰的身上,誰就會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長為標籤形容的樣子,哪怕他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讓孩子變「壞」的其實不是貼標籤的行為,而是你給他貼了「壞」標籤。


02

第五季《奇葩說》中,被貼上「雞湯王」標籤的陳銘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自從我有了雞湯王的名號後,只要一開口就是個笑話,這就是標籤的力量,在傳播心理學上,叫做標籤化的逆向推動效應。」


圖片來源:網絡

這時也許有人會說,我給孩子貼都是好標籤,那該沒問題吧?

並不是。

正能量的鼓勵當然沒錯,但一旦標籤化,過高的要求就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負擔,最後得不償失。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因此,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隱形的壓力與導向,很容易讓孩子個體發展走向歧途。

「貼標籤容易,撕卻難。」一旦貼了標籤的孩子犯錯後受到懲罰,孩子們會更原因相信你的消極情感和言論是針對他們的,而非是行為本身。


03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如何避免給孩子貼「壞」標籤?

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不想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時,家長不能礙於成人的面子直接說孩子害羞,也不要一直強迫孩子打招呼。

這時候家長可以自己先打招呼,給孩子做一個示範,然後問問孩子:寶寶現在是不是還不太熟悉這位阿姨,我們可以等一會兒熟悉了再跟阿姨打招呼。

溝通要「就事論事」

許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說孩子「你真調皮」、「你怎麼這麼搗蛋」,其實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時間長了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要針對孩子在具體情景中的特定行為,明確指出孩子行為中的具體問題。

多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


圖片來源:網絡

當父母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形成了一定的認知,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深入溝通交流。

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也需要對孩子的正確或錯誤的行為進行引導和完善。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該如何做的更好。

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認識上達成一致,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引導、教育孩子。

人不是商品,不能簡單用一個標籤歸類。但我們無意中脫口而出的評價,以及其他類似的負向「期望」,會變成標籤,甚至變成鉗制孩子思想和行為的魔咒,影響他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在孩子的世界裡,都是無比重要的話語。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我們所說的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簡單地將孩子劃歸到某一類別上去。比如,這個孩子就是脾氣倔強,這個孩子就是懶惰,這個孩子就是粗心大意!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為了這些標籤所示的問題而著急、焦慮,而孩子更是在無形之中按照我們」期待「的那樣變得越來越像我們所貼的標籤一樣。
  • 你會給伴侶貼標籤嗎?與其給他貼標籤,不如了解他是誰
    心理標籤:貼標籤往往是簡單粗暴的,掌握不好尺度,會適得其反。與其貼標籤,不如了解他是誰。這一點不僅適用於親密關係,也適用於其他人際關係。 口述 | 葉斌 文 | 饅頭姐(心理諮詢師) 在親子關係裡,有不少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比如笨、不認真等。
  • 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白人孩子問:「為什麼司機伯伯和我們看起來不一樣?」白人媽媽說:「這是上帝做的最酷的事情了,他為了讓世界更多色彩,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所以你才看到這麼繽紛的世界啊!」下車時,黑人司機堅持不收白人媽媽的錢,他說:「小時我也問媽媽同樣的問題,她說我們是黑人,註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 你還在給孩子任意貼標籤嗎?來看看有智慧的父母都是如何做的
    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貼標籤,它指的是「對某個人或者某個事物刻板印象的描述」。當然這是我的理解,你也可以有你的理解,但是意思不變就行。這時候心煩氣躁的家長馬上就會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呢?怎麼腦子這麼不好使嗎?反應這麼慢呢?」。而恰好這個時候「隔壁家孩子」馬上就出現了,家長會說,&34;。看看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或許你也經歷過吧。當我們自己成為家長以後,如果不懂這就是貼標籤行為,雖然你很討厭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樣子,但你的孩子也同樣逃不過跟你一樣的命運。是不是很慘?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媽媽有時會說:「你手真笨、做事太慢了。」所以,小的時候我總是盡力避免需要動手的活動,怕自己做不好。這句話一直伴著我長大,深深的烙在心底。一直覺得我是一個手笨、不靈巧的女子,所以做不了手工活。而對於思想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一旦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是無形之中給孩子上了一道枷鎖,讓他在不自覺中按著這個模板去成長。家長怎麼做才能夠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呢?隨便貼標籤的這類行為對孩子傷害巨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拒絕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 孩子的說明書丨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譬如兒子跑著玩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哭,作為家長你怎麼做呢?再比如,爺爺奶奶逗孩子「你的糖可不可以給我吃啊,」孩子猶豫一下遞給爺爺奶奶,他們應該怎麼做?也許你會說這些還講究什麼教育方式?摔倒了爬起來就好了,男孩子不要哭;孩子願意分享就很好了,大人只是逗孩子玩又不是真的吃。說」你真有禮貌,爺爺不吃「。」男孩子不要哭「是一種強化;」有禮貌,真懂事「也是一種強化。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我抓住他搖杯子的小手對他說:「我們把杯蓋蓋起來再搖好嗎?」他同意了。可是等我把杯子蓋子蓋起來的時候,他又不高興,非要打開。我在打開的時候,跟他認真地說:「我可以給你打開,但是你必須答應我,不能再搖杯子了,好嗎?」他回答:「好。」於是我給他把杯子蓋子取下來。他把杯子拿到手上就開始搖。
  • 怎麼辦才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呢?
    我們總不自覺的給孩子「貼標籤」,什麼是貼標籤呢?「貼標籤」就是用幾個關鍵詞去形容寶寶在你心中的形象,寶寶在兩周左右開始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會出現各種讓你頭疼的問題,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給寶寶「貼標籤」。比如寶寶在遇到問題時,你是這樣對他說的:「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愛說話、內向膽小」「你可真笨啊!」等等。
  • 挽回利器「貼標籤效應」,你學會了嗎?
    所以我們經常會給對方貼上一個標籤,來讓自己節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把我們認識的人給予劃分,而常常標籤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為我們常常會因為對一個人的標籤而產生暈輪效應,也就是因為這一個優點,而美化這個人。第二步,標籤化就像上面說的,很多人的朋友圈什麼都有,除了定位到對方的喜好,也要給自己的朋友圈貼標籤,才能讓對方知道你就是這樣的人,或者你已經變成了這樣的人。
  • 這樣「貼標籤」,讓孩子受益終身
    「貼標籤」一詞在很多育兒文章中都是作為一種不好的行為提到的,大家都認為「貼標籤」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然而,凡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你把「砒霜」當作毒藥來使用,還是當作治病的藥來服用。所以錯的不是「貼標籤」這一行為,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合理、正向的「標籤法」,就是將與孩子自身能力、經歷和性格相適應的某一特質、態度、信念等標籤標記在他身上,然後對他提出與標籤相符的請求。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貼標籤」其實是家長在對孩子進行一種暗示,這種方式帶來的暗示效應往往對於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在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應該選擇簡短肯定的暗示,從正面進行切入。比如說孩子樂觀,就是積極的角度;但是如果採用雙重否定的語句,說孩子不悲觀,即便仍然是積極的表達,但是切入角度卻是負面的。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夠完善,因此往往會產生誤解,效果也遠遠不如正面的角度。2、不要制止孩子的行為。
  • 漠視、羞辱、貼標籤,家長的刀子嘴,一刀刀剪掉孩子的翅膀
    首先請思考一個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人給我們貼標籤?朋友的兒子一兩歲的時候特別愛哭,家裡人都搞不清怎麼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氣,認為男孩子不應該這麼脆弱,動不動就哭,於是經常對孩子說:「你就是喜歡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 這明顯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結果怎樣呢?不斷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就會慢慢在潛意識中這樣認同自己:「我就是喜歡哭。」「我就是個愛哭的孩子。」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你看這孩子就是腦筋轉不快,做什麼都是慢吞吞的""又忘了帶校卡?記性差就是你的老毛病!""你真是個粗心的孩子,這道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懶啊!被子都不會疊!"……可是,我們發現,越數落孩子,孩子表現的越差,甚至沒有一點想要改正的想法。這就是"標籤效應"的後果。1.
  • 貼標籤,是魔咒
    我的很多讀者原先也不喜歡歷史,他們經常會在我寫的歷史故事後面留言說,對歷史一點都不感興趣,但如果當初能碰到像你這樣的歷史老師,我肯定會喜歡上歷史,歷史成績肯定會更好。 心理學告訴我們,有一種效應叫「標籤效應」,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標籤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他向標籤所標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我家孩子從小就這樣……"、"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小搗蛋鬼!"、"我們家的孩子還不會算數呢!還是你家的孩子厲害……"這些話也經常能從家長們的對話當中聽到,有時候這些話語甚至會當著孩子的面說。家長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在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這種語言暗示,就像是咒語,事情往往會向著更壞的方向發生。
  • 別給孩子貼標籤,它會阻礙孩子的進步,父母正向引導是關鍵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印象力。初聽起來,可能你會覺得言過其詞,誇大其詞,其實,這種說法真的一點也不為過。我們不妨來做個試驗,如果你放一杯水在桌面上,然後只留孩子一個人在房間。離開房間的時候,你告訴孩子,千萬不能碰桌面上的那杯水,然後你就關門離開。
  •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差?答案與你想的不同,父母別急著貼標籤
    所以,開朗外向的孩子不一定就更聰明,內向孩子的優點,你知道嗎?之所以許多人會覺得內向不好,外向更好,是因為外向更討喜,更讓長輩覺得開心,有意思,它成為了許多長輩對他人貼標籤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把內向歸為不好的一類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