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2020-12-23 騰訊網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寶媽小吳最近氣壞了,她發現自己的女兒越來越叛逆。之前在沒生二胎時,家裡人雖然都寵著女兒,但是女兒表現得懂事聽話。於是她和丈夫在沒爭取女兒的意見後,很快就要了二胎。自從弟弟出生之後,女兒的性情大變。不僅不願意幫忙照顧弟弟,還經常在家裡大發脾氣。

而小吳一邊要忙著照顧二寶,一邊又要應付女兒,心力交瘁的她對女兒來了一句:"你現在真是越來越壞了!"女兒先開始一聽有些慌張,連忙跟媽媽說,我不是壞孩子。在消停了幾天後,女兒又繼續恢復了原樣。小吳又繼續說她,結果女兒回了一句:"對啊我就是壞!"

小吳真是被女兒給氣到了,連忙和丈夫商量對策。而丈夫在和女兒溝通之後,這才了解到,女兒認為爸媽有了弟弟之後,就不再喜歡她了。媽媽老是讓自己幫忙照顧弟弟,自己不會做或者做得不好,媽媽就罵她壞。這使得她的自尊心受挫,後來媽媽又這樣說教時,女兒乾脆破罐破摔了,不願意再當媽媽的"工具人"。

所以這也給家長提了個醒,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貼標籤的話,孩子說不定真的會往那個方向去發展!

家長們經常給孩子貼的標籤有哪些?

1. 笨孩子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成績優異,為此可能會從小監督孩子的學習,為孩子周末報上許許多多的補習班,甚至讓孩子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學習的天賦,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對學習感興趣。當這些家長看到他們的付出並沒有"回報"時,他們就會指責自己的孩子是笨孩子,認為孩子根本就不用心。

2. 壞孩子

還有孩子從小比較調皮,又是從小被嬌慣長大,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可能就會闖出許多禍事。這會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他們在處理孩子的爛攤子時,可能就會指責自家孩子為壞孩子,認為孩子就是故意搗蛋的。

3. 不會來事的孩子

這一類家長由於長期在社會上打拼,比較欣賞高情商的性格,希望將自家孩子培養得"會來事",認為孩子要會交際、懂話術。但是如果自家的孩子性格內向懦弱,不愛和他人交往時,家長可能就會嫌棄孩子不會來事,認定孩子的將來沒有前途。

這也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標籤效應",家長總是重複給孩子貼標籤,小心自家孩子真的會變成"笨孩子"!

給孩子"貼標籤"有哪些危害?

1. 孩子會潛意識認同家長

有些時候家長給孩子安排的"罪名",或是出於發洩自己情緒的需要,或是為了促進孩子反省而虛設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孩子會潛意識認同家長,內心重複強化這些刻板觀念。比如家長責罵孩子腦子笨時,孩子經常被家長這樣說,可能真的會認定自己天生腦子就笨,因而更加不願學習。

2. 孩子會變得性格扭曲

當孩子長久地被父母用各類"標籤"定義後,孩子可能真的會起逆反心,向父母羅列的"罪名"方向發展,甚至變得性格扭曲起來。或許家長的本意只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但家長持續的"貼標籤"行為,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讓孩子真的變成父母不願意看到的樣子。孩子認為自己是完成了對父母的報復,而父母看到孩子前途被毀痛不欲生,而哪一方又是真的好受呢?

3. 孩子自信心遭受打擊

將這些令人不太舒服的話放在成人身上,想必成人這樣被打壓久了,內心也很崩潰,更何況是身心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他們明明沒有這樣,卻被安排上一些莫須有的"標籤",使得他們從自信滿滿變成了自卑懦弱的樣子。即使孩子確實犯錯了,他們也失去了主動認真改錯的機會。因為他們認為,就算自己改正了,家長也不會相信自己。

總結

最後希望家長們能夠慎重考慮,不要再給孩子貼各類標籤來傷孩子的心!每個孩子的成長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總會碰到挫折與挑戰,總會無意中犯下錯誤。只有在家長和老師的耐心引導下,孩子才能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直到最終成長為讓家人驕傲的人才!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導語:孩子總是與我們家長的期望相去太遠,於是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會給孩子貼上很多負面的標籤,「廢物」,「不聽話」,「膽小鬼」等等,卻不知道這樣刺激他們的辦法,並沒有任何作用,反倒讓孩子「破罐子破摔」。可家長卻覺得孩子有一些缺點,就輕易的下結論,結果呢?你越不希望他們什麼樣,他們就會變成你不想看到的樣子,於是繼續貼標籤,孩子繼續按你不喜歡的來,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如果一直罵孩子是「廢物」,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呢?首先,會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因而,在這些士兵的身上,積極的標籤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標籤效應有利有弊,全面的認識它才能更好的應用他,家長對此的認知影響著你育兒成果。所以,當一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他肯定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這就是標籤的負面影響。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02「標籤效應」的這3大危害不容小覷1.負面的「自證預言」,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預言的自我實現。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因為貼標籤有極大的危害,所以不應過早給孩子們貼壞的標籤,應該多鼓勵和督促。那麼,問題來了,家長應如何避免孩子被貼標籤,當孩子被貼上標籤後,家長又應該怎麼做?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一次孩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班級後門的玻璃踢碎了,面對老師的責備,孩子會輕輕地嘆一口氣,學著媽媽的樣子說道「我就是這麼不聽話的孩子。」一、什麼是「標籤效應」?在二戰時期,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在戰場上總有一些自由散漫的人,於是心理學家們隨機選取了一些表現不好的士兵來完成一項心理實驗。
  • 90%的家長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籤」,這樣很容易毀了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Labeling Theory),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個或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時,他的自我認同會受到影響。從此,這個孩子就真的不愛吃西蘭花了。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標籤效應」都得到了證實。
  • 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貼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心理學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會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籤效應」。
  • 漠視、羞辱、貼標籤,家長的刀子嘴,一刀刀剪掉孩子的翅膀
    首先請思考一個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人給我們貼標籤?我們自己又有沒有給別人貼過標籤?朋友的兒子一兩歲的時候特別愛哭,家裡人都搞不清怎麼回事,他太太就很生氣,認為男孩子不應該這麼脆弱,動不動就哭,於是經常對孩子說:「你就是喜歡哭!」「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 這明顯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結果怎樣呢?不斷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就會慢慢在潛意識中這樣認同自己:「我就是喜歡哭。」「我就是個愛哭的孩子。」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要想孩子按家長的意願成長,就要學會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的家長經常會在有意或無意中說一些對孩子不該說的話,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籤,然後孩子就會按照家長貼上的標籤方向去發展,比如說孩子很「調皮」「笨」「懶」等,一旦家長對孩子貼上這些標籤後,孩子就會更加調皮、更笨、更懶!在心理學上叫「貼標籤效應」也叫暗示效應。
  • 經常被罵「笨」的孩子,真的會慢慢變笨,心理學稱為「暗示效應」
    相信這樣的場景,不光是我一個人遇見到,很多家長也許都曾見過。可能我們有些家長也會和這位寶媽一樣,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就對孩子罵以「笨蛋」,「傻瓜」這樣的詞,時間一久也許孩子真的就會變成那樣。而諸如此類的這種「笨蛋」,「傻瓜」等詞,就是我們給孩子標註的各種「標籤」,這種標籤所造成的效應,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之為「貼標籤效應」。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別讓「標籤」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反作用力
    說起「貼標籤」,幾乎人人都能感同身受,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標籤的力量有多大。最近小編在看的紀錄片《零零後》就是教育話題。兩個性格迥異、卻經歷著同樣命運的孩子,柔柔和池亦洋可謂是標籤的受害者,更是撕掉標籤的成功者。
  • 「我就是比不上別人」,孩子開始自暴自棄,可能受標籤化效應影響
    貼標籤的行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標籤:」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標籤的暗示作用。父母給孩子貼上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獲得一種社會遺棄感,這種遺棄感會引發孩子對自己不信任,從而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心理學將孩子受到標籤影響的過程稱為「標籤化效應」。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今天我們來跟大家討論關於標籤的問題。以上這些就是你無意中給別人貼上的「標籤」,而標籤總具有強烈的暗示和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貼的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關於貼標籤這件「小事」什麼叫做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