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寶媽小吳最近氣壞了,她發現自己的女兒越來越叛逆。之前在沒生二胎時,家裡人雖然都寵著女兒,但是女兒表現得懂事聽話。於是她和丈夫在沒爭取女兒的意見後,很快就要了二胎。自從弟弟出生之後,女兒的性情大變。不僅不願意幫忙照顧弟弟,還經常在家裡大發脾氣。
而小吳一邊要忙著照顧二寶,一邊又要應付女兒,心力交瘁的她對女兒來了一句:"你現在真是越來越壞了!"女兒先開始一聽有些慌張,連忙跟媽媽說,我不是壞孩子。在消停了幾天後,女兒又繼續恢復了原樣。小吳又繼續說她,結果女兒回了一句:"對啊我就是壞!"
小吳真是被女兒給氣到了,連忙和丈夫商量對策。而丈夫在和女兒溝通之後,這才了解到,女兒認為爸媽有了弟弟之後,就不再喜歡她了。媽媽老是讓自己幫忙照顧弟弟,自己不會做或者做得不好,媽媽就罵她壞。這使得她的自尊心受挫,後來媽媽又這樣說教時,女兒乾脆破罐破摔了,不願意再當媽媽的"工具人"。
所以這也給家長提了個醒,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貼標籤的話,孩子說不定真的會往那個方向去發展!
家長們經常給孩子貼的標籤有哪些?
1. 笨孩子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成績優異,為此可能會從小監督孩子的學習,為孩子周末報上許許多多的補習班,甚至讓孩子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學習的天賦,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對學習感興趣。當這些家長看到他們的付出並沒有"回報"時,他們就會指責自己的孩子是笨孩子,認為孩子根本就不用心。
2. 壞孩子
還有孩子從小比較調皮,又是從小被嬌慣長大,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可能就會闖出許多禍事。這會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他們在處理孩子的爛攤子時,可能就會指責自家孩子為壞孩子,認為孩子就是故意搗蛋的。
3. 不會來事的孩子
這一類家長由於長期在社會上打拼,比較欣賞高情商的性格,希望將自家孩子培養得"會來事",認為孩子要會交際、懂話術。但是如果自家的孩子性格內向懦弱,不愛和他人交往時,家長可能就會嫌棄孩子不會來事,認定孩子的將來沒有前途。
這也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標籤效應",家長總是重複給孩子貼標籤,小心自家孩子真的會變成"笨孩子"!
給孩子"貼標籤"有哪些危害?
1. 孩子會潛意識認同家長
有些時候家長給孩子安排的"罪名",或是出於發洩自己情緒的需要,或是為了促進孩子反省而虛設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孩子會潛意識認同家長,內心重複強化這些刻板觀念。比如家長責罵孩子腦子笨時,孩子經常被家長這樣說,可能真的會認定自己天生腦子就笨,因而更加不願學習。
2. 孩子會變得性格扭曲
當孩子長久地被父母用各類"標籤"定義後,孩子可能真的會起逆反心,向父母羅列的"罪名"方向發展,甚至變得性格扭曲起來。或許家長的本意只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但家長持續的"貼標籤"行為,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讓孩子真的變成父母不願意看到的樣子。孩子認為自己是完成了對父母的報復,而父母看到孩子前途被毀痛不欲生,而哪一方又是真的好受呢?
3. 孩子自信心遭受打擊
將這些令人不太舒服的話放在成人身上,想必成人這樣被打壓久了,內心也很崩潰,更何況是身心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他們明明沒有這樣,卻被安排上一些莫須有的"標籤",使得他們從自信滿滿變成了自卑懦弱的樣子。即使孩子確實犯錯了,他們也失去了主動認真改錯的機會。因為他們認為,就算自己改正了,家長也不會相信自己。
總結
最後希望家長們能夠慎重考慮,不要再給孩子貼各類標籤來傷孩子的心!每個孩子的成長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總會碰到挫折與挑戰,總會無意中犯下錯誤。只有在家長和老師的耐心引導下,孩子才能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直到最終成長為讓家人驕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