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2020-10-24 黟靈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心理學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會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籤效應」。

不能給孩子隨便貼標籤,更不能給孩子貼「黑標籤」,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你知道嗎?老師也不能隨便貼標籤,家長更不能當著孩子給老師貼「黑標籤」。

標籤效應不是影響到自己嗎,怎麼會影響到別人呢?

給人貼標籤,會給人呢一種心理暗示,產生一種導向,被貼標籤的人真的會沿著標籤發展。可是今天我主要說的是家長給老師貼標籤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在孩子面前吐槽一下老師怎麼了,貼個標籤怎麼了,我們只是在家裡說說,又不是在老師旁邊說,怎麼會影響到老師呢?

你錯了,其實在家裡吐槽老師,給老師貼標籤並不會影響到老師,老師根本就不知道。但是會影響到你自己的孩子。

家長對老師的吐槽,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

豆豆是一名初中學生,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平心而論,初中的孩子作業就是不少,每天寫作業到十一二點那是家常便飯。再加上豆豆本身磨蹭,總是到很晚才寫完作業。

豆豆媽媽就總是在孩子旁邊嘮叨:你們老師也真是的,安排那麼多作業,孩子還能睡覺嗎?你們老師一點都不為孩子考慮,讓人生氣。

久而久之,豆豆的作業寫得更慢了。還經常完不成作業,幾次三番被老師請家長。剛開始還挺埋怨老師的,後來她自己也發現孩子的成績急速下滑,作業越做越慢,這樣下去不要說重點中學,就是考個普通高中也費勁了。這下子豆豆爸爸媽媽才開始著急了。

和老師溝通得知,豆豆總是對老師不太友好,上課也不配合老師。

最終豆豆上了職業學校。

幾年後的同學聚會,大家回憶當年的老師。豆豆當場大哭,說:「老師真好,我好後悔,我現在才明白老師是多好!」

大家才知道,就是因為當時豆豆媽媽一直在孩子旁邊給老師貼上了「標籤」,給孩子一種「老師不是好人」的心理暗示,孩子從不喜歡老師開始,到不喜歡聽課,不喜歡寫作業,再到後來跟不上同學們的腳步。

我們可能沒有想過,我們給老師貼的標籤,影響到了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和喜歡,最終也影響了孩子自己。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小孩子對家長很依賴,對老師也是。小孩子很單純,跟著老師學習也會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他們希望老師關注自己、喜歡自己。

我家大寶綠豆有一段時間上課總是心不在焉,作業寫得也不好。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了綠豆的情況,希望引起家長的重視。

我回家問綠豆是什麼情況,她說:「老師不喜歡我!」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說。

綠豆說:「最近我發現老師都不叫我回答問題,我把手舉得老高,可是老師就像沒有看見我一樣,看都不看我一下。總是叫別人回答問題。我就很傷心,覺得我舉手也沒有用,我努力也沒有用,老師根本就看不見!我知道,我最近不好好學習,老師給你告狀了吧!」

我意識到孩子心理有疙瘩了。

一個老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怎麼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情緒,可是孩子不懂。

我略加思考,裝作很生氣的樣子說:「看你那樣,你們老師還給我說你很好,特別招人喜歡,你們老師這眼睛也不知道是咋看的?」

綠豆眼睛突然放出了光芒,急切地問:「媽媽,真的嗎?老師給你打電話不是告狀的嗎?老師真的喜歡我嗎?你給我說說我們老師是怎麼說的。」

一個孩子,原來只是希望得到認可和關注。既然已經說到這裡了,我就只能繼續往下編了。

我說:「老師說,綠豆之前真的很努力,這孩子太招人喜歡了。可是這幾天看著學習狀態不好,我看著可傷心了,不知道孩子怎麼了。」

綠豆繼續問:「老師喜歡我啊,可是好些天老師都沒有叫我回答問題了。」

我繼續編:「老師還說,綠豆知識點理解的比較好,我最近上課關注那些理解不是很到位的孩子,很少叫綠豆回答問題,因為我知道綠豆一定沒問題,我相信她。可是,看到她心不在焉的樣子我也很傷心!」

綠豆笑著跑走了,邊跑邊說:「媽媽,我要寫作業去了!」

第二天,綠豆回家很高興地說:「媽媽,老師今天看著我笑了,笑的特別溫柔,老師真的是喜歡我的。我現在明白了,老師沒有點到我,是要把機會留給可能不懂的同學,老師是相信我的!」

看著孩子的笑容,我特別感慨,老師在孩子心目中,那是不可取代的。可是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不能一一顧及。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給老師貼一個高大的標籤,讓孩子信任老師,愛老師。這是給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一個小學生,對老師和同學的喜歡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歡迎您的關注,謝謝您的支持,很高興與您分享孩子成長中碰到的那些事!

相關焦點

  • 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原來這個小男孩兒與這個男人的兒子是同學,兩個小男孩兒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打了一架,這位家長感覺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所以氣衝衝地來到教室替自己的兒子出氣。老師看到這一幕,生氣地對家長說:「上課鈴響了,我們要開始上課了,您如果有什麼事情,請您找班主任老師去解決,不要對著一個孩子大吼大叫。」
  • 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粘上神經病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因而,在這些士兵的身上,積極的標籤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標籤效應有利有弊,全面的認識它才能更好的應用他,家長對此的認知影響著你育兒成果。2、自我肯定正如被肯定的士兵們一樣,由於對個體行為的正面肯定,他們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例如家長越鼓勵孩子,覺得她可以,孩子就會慢慢覺得,好像的確沒有這麼困難,自己也可以做到。這就是標籤效應產生的正面影響。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這些現象在家長們的教育中並不鮮見,誠然,家長們的目的是為孩子好,然而家長們在給孩子盲目貼標籤的同時,也忽視了對孩子的影響。家長用刻板印象看待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因此,拒絕盲目貼標籤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尤為重要,身為家長,應該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學會正視孩子的表現。家長如何告別「刻板效應」,正視孩子的表現?首先,要全面了解孩子。
  • 孩子總畏畏縮縮沒自信?「暈輪效應」了解一下,幫助孩子添信心
    孩子沒有自信,外在的因素佔了很多成,別人對孩子的"看法"往往決定了孩子的自信與否,孩子長大了總歸要跟外界接觸,和不同的人接觸,除了上學的時間,剩下的才是家長陪孩子的時間。 當一個陌生人穿著乾淨整潔,整個人的形象看上去積極,第一次見到他的你多半會默很多時候,這個"標籤"就是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國外曾有過一項實驗,讓一個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站在街頭,很多路人都駐足主動向她提供幫助。 而化妝成髒兮兮的樣子後,整個世界仿佛都變得冷漠起來了。
  • 孩子在家蠻橫不講理,卻不敢跟老師頂嘴?家長要了解「權威效應」
    對於老師來講,教師是一種職業,要保持職業形象和操守,因此老師在學生面前穿著得體,禮貌大方,談吐優雅,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學生會更願意聽老師的話,他們認為老師很厲害,值得崇拜,老師的話也比家長更具有說服力。
  • 無論你老公有多麼的不堪,也一定要維護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偉岸形象
    討論的主題,就是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瑣事。 聽的煩。 前天我姐,給我打電話,問我在沒在電腦前,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叫不規範字調查,找錯別字,要拍一張照片找出錯別字,並標註對的字。還要填寫文檔發給老師,我姐小學都沒畢業,電腦壓根不用。很明顯這不是給孩子布置的作業,這是難為家長啊。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孩子往家長身後躲,不一定是膽小,很可能是因為「標籤效應」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勇敢的處事,遇到機遇敢於挑戰,但很多時候孩子卻會在機遇面前退縮,給他搭好了臺子他卻往家長身後躲,趕叫著「我不行」。而這時候家長在感到尷尬之外往往也只能說一句「這孩子膽小」,恨鐵不成鋼之後也沒什麼辦法。可是從兒童心理學上講,這樣的情況的孩子不一定是真的不行,更可能是被「標籤效應」限制住了。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標籤效應從上面電影《哪吒》的例子可以看出,哪吒是被身邊周圍的人用語言和行為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嘗試改變沒有效果之後,哪吒開始按照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父母常用的「負面標籤」以及對孩子的影響1.性格方面——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我家孩子害羞,太內向了,不像你家孩子外向點好」其實家長之所以會這樣說是為了誇獎別人家孩子的同時,也能激勵一下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有所改變,就我們以往的經歷看來
  • 父母溝通有技巧,靈活運用「標籤效應」,引導孩子走對方向
    家長們是否給孩子貼過標籤?當孩子自我意識還未成熟時,父母對孩子的某些評價就會干擾他們的自我判斷能力,從而形成心理暗示,逐漸的向父母批評自己的形象靠攏,這就是錯誤的給孩子貼標籤,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正確的貼標籤呢?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是不是每個家長見到孩子做了錯事,都會批評孩子幾句呢?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
  • 學習中的「暈輪效應」: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的責任少不了!
    晴晴說:"因為老師說了我愛學習。"看到了嗎?當晴晴被定義為某一特徵時,她自己就會自動對號入座,哪怕她是假的愛學習都不重要了,她會直到找到老師要到答案為止,因為她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吻合"愛學習"這一特徵。
  • 家長被老師當孩子面批評後辦轉學:爸爸形象不能毀
    「每個爸爸在孩子的心中都是非常偉大的,是孩子的榜樣,我不能讓人把孩子心中的爸爸形象毀了,這比什麼都重要。」何先生說,這是他一定要女兒轉學的原因。他的話,王先生也完全認同。案例一開學一個月 家長兩度到校聽訓王先生的兒子小明(化名)聰明、機靈,與同上小學三年級的同學相比,他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 家長為何要維護學校權威?不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茂名教師提醒
    家長為何要維護學校權威?不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茂名教師提醒家長越是維護學校權威,小孩的教育越會成功。作為茂名教師,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各位家長,如果家長喜歡在小孩面前評判老師的,教育容易失敗。家長應該清楚:只有在小孩的心目中樹立教育的權威,小孩才會樹立「讀書有用」的人生觀;能把你的孩子教得優秀的,是每個老師最大的夢想,而社會上出現一些教育的負面新聞,不要拿來懷揣教育你孩子的老師。你只有相信學校,讓你孩子樹立尊師重教的人生觀,你孩子才會認真聽老師上課,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導讀: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標籤效應」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標籤的偏見有時會讓人喪失理智和基本的判斷力,給他人造成傷害,甚至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在學校裡,上課不認真聽講、愛說話、經常搞小動作的學生,往往不被老師所喜歡,會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