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2020-12-25 莓果媽媽

敏敏睡覺前,在床上蹦來蹦去,很是興奮,媽媽為了哄敏敏睡覺,有些心煩,就嘟囔了敏敏幾句,說,這麼大了,還如此調皮?敏敏就不高興了,反駁媽媽說,這算調皮嗎?嘟嘟本來是好心,想幫媽媽幹些家務,就在飯後將碗從餐桌上搬到水池旁,誰知手滑了,把碗掉地上摔碎了,媽媽責備嘟嘟「太冒失」,嘟嘟聽了,心裡覺得很委屈。

是不是每個家長見到孩子做了錯事,都會批評孩子幾句呢?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

其實,標籤也是分正反兩面的,就看家長怎麼利用了。若利用好了,孩子會陽光向上,心態良好,性格開朗;若利用不好,孩子則會在消沉和沮喪中成長,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是非常不利的。那麼,「亂貼標籤」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一、「亂貼標籤」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當孩子被貼上標籤之後,就會陷入一種「自證預言」的心理模式,不但將家長的話當真,還會逐步深化這個標籤,內心起了變化,行為也就隨之改變,慢慢地,性格也就會逐漸往標籤上靠了,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2、孩子會形成悲觀的價值觀。

若孩子長時間地處於負面標籤的暗示下,則會接收到不好的信息,認為自己是一個愛製造麻煩,對別人不利的孩子,在其看待事情時,容易從悲觀的角度出發,形成了這樣的心理,逐漸地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

3、孩子會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

當孩子被貼上不符合其真實性格的標籤時,內心總是不舒服的,由此會產生一種得過且過的心理狀態,遇到事情會想,反正就那樣了,做了也得不到家長的認可,總是說不好。孩子會產生做事情的心理惰性,減少了培養其毅力的場景。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經總結過,當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之後,就會成長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類型的人。雖然這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卻已經被眾多的心理學家所證實,那麼,「標籤」為什麼能輕易左右孩子,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嗎?

二、「標籤」為什麼能輕易左右孩子?

1、孩子有尊重權威的內心設定。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孩子處於3-7歲時,屬於他律道德階段,此時的孩子會對權威形成無比的尊重,比如,孩子容易無比崇拜自己的父親。而此時,若家長將一些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孩子會產生「安全心理」和「贊同心理」,對標籤的內容不假思索地相信。

2、孩子有尋求社會認同的心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由自主地尋求一種認同感,他會覺得家長為其準備的標籤就是社會所需要的,而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這種渠道將其置身於社會的群體當中。所以,孩子就會在內心對標籤非常認同,被其左右也就不難理解了。

3、孩子容易受期待效應影響。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若給孩子以暗示,孩子是會朝著其暗示的方向成長的,這就是期待效應的表現。給孩子貼上正向的標籤,孩子就有積極的表現,相反,孩子則容易產生消極的態度,這是人心理中基於對於某種情景的知覺而形成的期待或者希望,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這一預言。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家長給孩子貼上正面的標籤後,會激勵孩子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這也給家長們提供了一種培養孩子的思路,就是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以此來激勵孩子,讓孩子成長得更為優秀。以下三個方面,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

三、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才能讓娃更優秀。

1、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家庭瑣事非常多,孩子的瑣事更多,家長難免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此刻,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切記不要輕易發火,那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家長一生氣,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語會脫口而出,為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遇事不慌張,冷靜對待,是做家長的最基礎的一條。

2、家長學會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

不貼負面標籤,則可以看情況給孩子貼正面標籤了,當孩子有了良好表現時,家長一定不能吝嗇自己的表揚,對孩子的具體行為進行強化表揚,讓孩子從內心形成內化,並且最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習慣。比如,有些事情孩子之前沒有做過家務,家長就可以在孩子鼓起勇氣掃地時、洗碗時,不斷地鼓勵孩子,有必要時,還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幹,激勵作用會更加明顯。

3、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表揚孩子時,家長要注意場合,有些話說多了,孩子也是有免疫力的,就不管事了。因此,家長要學會更為公正、客觀地評價孩子,不要讓孩子認為家長是在敷衍其行為。家長要形成實事求是的評價體系,孩子也是能夠從家長的話語中體會到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自我認知建立起來後,也有助於形成孩子更為自信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在小時候被貼上負面標籤後,可能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會久久不能釋懷,缺乏自信,不敢做事,都是其造成的後果。而若想孩子慢慢地恢復自信,重新找回自我,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且,這個階段還是非常痛苦的,需要孩子獨自承受。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要學會不要亂貼標籤,要學會使用正面標籤,讓孩子健康成長。

今日話題互動:不知各位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容易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嗎?若不是,您是怎麼做的呢?若是,您又是如何改進的呢?歡迎留下您的寶貴經驗,一起參與話題討論。

相關焦點

  • 父親常罵兒子廢物致使他抑鬱,教育孩子,父母要用正面標籤效應
    父親經常罵兒子,你是個廢物,我要你這個兒子有什麼用?我巴不得你早點去死!父親為兒子貼上的廢物等標籤,兒子無力揭下,又難以承受,在痛苦煎熬中患上抑鬱症。亂貼標籤不可取我們有些父母,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再加上王女士本身也是一副女強人的做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王女士難免會不經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你這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便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你怎麼這麼慫啊!」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向前時,王女士就會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頓。在王女士的「標籤」中,孩子並沒有受到提醒而變好,反而大有「油鹽不進」的意思。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2、自我肯定正如被肯定的士兵們一樣,由於對個體行為的正面肯定,他們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例如家長越鼓勵孩子,覺得她可以,孩子就會慢慢覺得,好像的確沒有這麼困難,自己也可以做到。這就是標籤效應產生的正面影響。
  • 隨意給孩子亂貼標籤,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要避免這種行為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時時刻刻都在成長和蛻變,接觸最多的變為父母,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會深入孩子的內心。而孩子所表達出來的行為舉止被父母隨意貼上了標籤,在心理學上成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有種說法,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這個人就會對號入座,潛意識中讓自己的行為與被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被貼標籤所引起的,心理學上也叫這種現象為自我暗示效應。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孩子為什麼會破罐子破摔?都是你貼錯了標籤!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為什麼會出現「標籤效應」呢?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導讀: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這樣說也不行
    什麼是「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 愛貼標籤的請注意!請多貼正面的、積極的
    ,她以這個標籤為榮,並克服恐懼維護了這個標籤。我們總說不要隨便給人貼標籤,把人隨意歸類,這樣是很片面的,但是給孩子貼上一個個正面積極的標籤未嘗不是一種很好育兒方法。 孩子有兄弟姐妹的時候,給他找一個很好的定位,你是一位好哥哥,體現在愛護弟弟妹妹,會給他們做出正確的行為習慣
  • 給學生貼上「正面標籤」,班主任工作越幹越輕鬆
    思索再三,我決定試著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來轉化這幫孩子們。開學之初,我就給全班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每周給父母寫一封信。信上的內容是我統一規定好的,比如第一周我讓學生寫的信是這樣的:新的學期開始了,老師誇我遵守紀律,知道努力學習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我向父母保證,我一定能繼續保持的。
  • 如你所願他成了笨小孩,看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如何影響孩子
    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貼了「慈善的人」標籤的實驗者,明顯要比沒有被貼標籤的實驗者捐錢要多。而被貼了「不慈善的人」標籤的實驗者,則比那些沒有被貼標籤的實驗者捐獻要少。這個實驗中就可以看出,標籤的好壞對人的行為產生了不同的導向作用,當被貼上正面的標籤,人的行為就會向正向發展,當被貼了負面的標籤,人的行為則會向負向發展。
  •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據國外的調查資料顯示,經常遭貶斥的孩子智力和心理發展比經常受體罰的孩子更為低下。為什麼這樣做會有那麼大的害處呢?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對人的看法就像給人貼一個標籤一樣,迫使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
  • 不要對孩子亂貼標籤,他會成為你形容的樣子
    在平常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是否有家長喜歡對孩子做出各種評價,貼上各種標籤呢?比如「差生」、「內向」、「不愛說話」等等,殊不知,你對孩子貼的每一個標籤,都將成為他最終能夠成為的樣子。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標籤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一個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
  • 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 「成績這麼好,不可能是我」,警惕「標籤效應」讓孩子走向不自信
    而實際上,孩子缺乏自信的「我不行」,很大概率映射出的是「家長不行」,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不經意間利用「標籤效應」困住了孩子的自信心。什麼是標籤效應?從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方法是利用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輸情緒,將其潛能發揮出來,從而得到不同尋常的說服效果。孩子會走路後,我經常帶孩子去體育中心走,有一次和表姐一起,孩子摔倒了,表姐說,不要去扶,要誇孩子「你真棒」,讓他自己爬起來走,她很多朋友都是這樣做的。
  •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千萬別亂貼標籤,睿智的父母這樣做
    什麼是標籤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過一個試驗,他邀請了8個來自不同行業的正常人來假扮精神病人,並讓他們進入精神病醫院後告訴醫生,自己有嚴重的幻聽。雖然他們的表現正常,絲毫沒有精神病人的特徵,但是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後, 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被認為是異常的。哪怕他們只是聊聊天。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 孩子往家長身後躲,不一定是膽小,很可能是因為「標籤效應」
    什麼是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教育中「差生」標籤讓人不自信的實例而事實上,喜歡用標籤來給孩子歸類恰恰是我們很多老師和家長非常喜歡做的事:「這是個好孩子」,「這個孩子太懶」,「這個孩子太笨」,「這個孩子老實」等等。一開始這些標籤只是為了方便老師管理和認識孩子 ,但在不知不覺之間,這種標籤卻會成為限制孩子的「囹圄」。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無論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學校教育中,都是屢見不鮮的。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