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2020-08-27 前行的思索者


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冬冬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成績一直是老師和家人最頭疼的問題。令老師迷惑的是,冬冬並不笨,甚至很聰明,但是他卻長期居於班裡的最後一名,而且時常不及格。


原來,冬冬以前的成績也十分優秀。有一次,由於他沒有認真審題,結果作文沒及格。回到家後,媽媽對他大加指責:「你怎麼這麼笨啊,居然還能審錯題?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笨蛋?你真是讓我頭疼死了,真是個笨豬。」


從那以後,「笨孩子」「笨蛋」「笨兒子」「笨豬」等名詞就經常成了冬冬在媽媽口中的代名詞了。


既然媽媽這麼認定自已,冬冬也就索性真的去當「笨孩子」了,他不再好好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另一個故事是.,有一位位母親周末帶小女兒去學遊泳,女兒不敢把頭埋進水裡,她就當眾斥責孩子說:「你每個星期都這樣,老給我和爸爸丟臉。我真不相信你就是我的女兒!」


這位母親的話和上面故事中冬冬的媽媽一樣,都代表了一種糟糕透頂的教育方式。


據國外的調查資料顯示,經常遭貶斥的孩子智力和心理發展比經常受體罰的孩子更為低下。為什麼這樣做會有那麼大的害處呢?

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對人的看法就像給人貼一個標籤一樣,迫使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



我國的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曾經說過:「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他用深刻、犀利的語言,警告當代的父母們:不要給孩子們亂貼負面標籤,這種行為只會使好孩子變成真正的差孩子。


20世紀初,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羅馬建立了一所國立特殊兒童學校,招收了被人稱為「白痴」和「低智」的兒童,共22名。經過兩年的努力,在政府的監督下,這些孩子都順利地通過了公共學校同齡兒童的同等水平考試。這個鐵般的事實再一次告訴世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與老師。


教育家周弘先生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如何對待莊稼,常常決定著莊稼的生死存亡;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當父母將「笨孩子」「差生」「問題少年」等負面標籤貼到孩子身上時,「聰明孩子」「優生」「陽光少年」就真的離孩子遠去了。


當孩子被標上負面標籤後,心理上會蒙受陰影,更為嚴重的是他可能放棄追求自己的前途。我國臺灣作家三毛曾經在書中描述過一個自己的故事:她因為數學成績太差而被老師當眾用毛筆在臉上畫了個大大的黑圈,寓意數學得零分。


雖然三毛後來在寫作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在她短暫的一生之中,自閉的心理可見一斑,更為甚者,她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給孩子亂貼負面標籤,會直接傷及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心理研究指出,這種做法對於13歲以後的孩子來說,比讓他們面對失敗更為痛苦。有些父母一聽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便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孩子,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說他們是笨蛋,沒出息。事實上,孩子一時的成績,與他將來的成就或者他是否會成為優秀人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無論基於哪種原因,父母都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負面標籤可能會成為束縛他一生成長的界限與牢籠。當他面臨重大的挑戰時,這些負面標籤便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使他不能以充分的自信迎接挑戰,而最終與機會擦肩而過。



因此,家長們,從現在開始,請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平時多給他積極的暗示與期望,讓他健康、愉快地成長。


1.多為孩子喝彩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常常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可是,父母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這樣。因此,當父母想說「傻瓜」的時候,換成「其實你很優秀」,孩子就會真的越來越優秀。


琪琪的成績不好,即使她每天把自已關在書房裡看書學習,她的成績也沒有絲毫起色。媽媽無奈地問:「為什麼你不努力一點,讓自已的成績更好一點呢?」琪琪反道:「反正你們都認為我是傻瓜,我再努力有什麼用?」


後來,媽媽每次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當她想罵女兒傻瓜時,就換成「孩子,加油」。她發現這樣做,不僅讓自己心情愉快,而且也讓琪琪重拾了自信。雖然她的成績還不十分突出,但是已經有了很大的起色。


當孩子考試不理想或者做事情失敗的時候,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喝彩與鼓勵。已經習慣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父母,則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將那些難聽的詞彙換成鼓勵的話語,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鼓起孩子勇敢起航的風帆。


2. 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證明孩子的成績與教育者的期待是成正比的。因此,如果父母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與期待,那麼孩子便會成為優秀的孩子。而如果父母亂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事情則會與父母的願望背道而馳。


君君今年1歲,曾經是個令人頭疼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喜歡惹是生非。但是自從媽媽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後,這一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有一次,君君的作文成績又不及格,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罵他笨,而是笑眯眯地對他說:「沒關係,媽媽覺得你下次一定會比這次好。」第二次,君君的作文成績有了提高,媽媽說:「媽媽相信你下次會更好。」

慢慢地,君君的作文成績提了上來。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父母可以積極地暗示他「下次一定會比這次好!」當孩子不聽話,四處惹是生非時,父母可以暗示他:「真正強大的孩子是在智力上打敗別人的人。」這樣,孩子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3. 不要用自己的看法埋沒孩子的天性。

成人雖然有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但他們也往往帶著偏見與不足。因此,父母不應該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孩子,或將孩子看扁。

玉玉喜歡畫畫,十分富有想像力。一天,她在畫紙上畫了一個人的身軀,並配上了一對潔白的翅膀,在她的四周還畫了幾朵飄浮的白雲……玉玉的媽媽看到這幅畫後,高興地說:「這是位美麗的天使啊!」

當孩子在繪畫中任意地將物體進行組合,如將魚畫到天上,添上翅膀;將樹栽到屋頂,結出糖果時,不要責怪孩子,因為這在成年人看來,也許有點荒誕,但卻是孩子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表現。父母要看到圖畫後面的東西,才不會埋浸孩子內天賦與靈性。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平時多給他積極的暗示與期望,讓他健康、愉快地成長吧!


相關焦點

  • 隨意給孩子亂貼標籤,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要避免這種行為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時時刻刻都在成長和蛻變,接觸最多的變為父母,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會深入孩子的內心。而孩子所表達出來的行為舉止被父母隨意貼上了標籤,在心理學上成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有種說法,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這個人就會對號入座,潛意識中讓自己的行為與被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被貼標籤所引起的,心理學上也叫這種現象為自我暗示效應。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
  • 這2句話是在灌輸「負面信念」,別給孩子早早貼上「失敗者」標籤
    上了職高之後,學習修理汽車的技術時也總是最早發現故障點。多年以後他自己總結學校生活,總是有些遺憾:要是早點知道自己並不笨,也許能考上大學呢!畢竟,一個認為「我笨」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學出好成績?許多家長都被孩子騙了,他們以為自己的孩子確實「笨」。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摘除影響孩子一生的負面標籤?
    在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標籤,因為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給孩子們貼標籤,什麼是標籤呢?比如說這孩子就是反應有點慢,這孩子就是愛哭,這孩子做事不專心,這孩子可淘氣了等等,要說起來還真不少,比如什麼貪玩愛說、貪吃、邋遢、粗心、調皮、磨蹭等等,可以說數不勝數,也許我們家長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是不經意間說出來的,心裡沒有想太多,可是你知道嗎?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家長給孩子貼上正面的標籤後,會激勵孩子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這也給家長們提供了一種培養孩子的思路,就是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以此來激勵孩子,讓孩子成長得更為優秀。以下三個方面,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三、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才能讓娃更優秀。
  • 家庭教育之撕掉那些影響孩子的負面標籤
    神奇的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說:人一旦被貼上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定的人,就會按照標籤的暗示定向發展。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實驗,也就是羅森塔爾效應,說的就是神奇的標籤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對一些學生進行 「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父母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籤",一旦貼上,就可能再也"揭"不掉了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無意識的給孩子貼上&34;,雖然這些&34; 在家長眼中只是自己那麼隨口一說,自己根本沒有在意。可孩子的思想是非常單純的,就是以為自己在父母眼中是&34;所說的人,長期如此就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假如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確的解釋時,那麼孩子就會逐漸成為標籤所說的人。
  • 莫給孩子套上「枷鎖」的標籤
    父母給孩子貼什麼標籤,決定了他未來的模樣。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標籤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大。1973年,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而被貼上「不慈善」的第二組,捐款的人和數量是最少的。標籤本是外界給予的評價,可它卻能影響到人的自我評價,並且促使他們往標籤定義的方向走去。
  • 孩子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貼上「笨小孩」,「皮孩子」,「不懂事」,「暴躁」等類似的「負面標籤」。而這些標籤無形中就會成為一把「尺子」,成為孩子丈量自己的「標準」,有意無意的就會向」標籤「看齊,最終孩子成為了我們最討厭的樣子。
  • 孩子為什麼會破罐子破摔?都是你貼錯了標籤!
    他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做的跟標籤相反,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但是卻發現孩子跟標籤越來越接近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使用了負面標籤。你害怕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的人,孩子就會成為那個樣子的人。如果你想讓孩子變成一個懶惰的人,就不停提醒他「你真懶」,很快,他就變成真正的懶蟲了!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不可否認,父母通常會在孩子身上貼上「負面標籤」。這是父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傷害其子女的最可能行為。即使有時候,如果用太多的言語傷害孩子,父母甚至不會稱讚孩子。偶爾的讚美也很無聊,孩子會感到尷尬。標記意味著當一個人用單詞名稱標記時,他將進行自我印象管理,以使他的行為與標籤內容保持一致。也可以稱為「標籤效應」或「暗示效應」。
  • 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
    導讀: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以為的小暱稱卻傷害孩子最深,沒有把握好度,就是在貼標籤
    弟弟每每被貼上新名字都特別不樂意,不但不改正反而愈演愈烈。和弟弟一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因為調皮或者其他原因被貼上『標籤』。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貼標籤是指不做分析,簡單隨意且教條的給事物套上一個名字。隨著當今育兒教育的發展,許多『貼標籤』事件進入人們的視野。 家長們只以為這是一種稱呼方式,既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也希望孩子懂得錯誤,殊不知正是這樣無心的行為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再加上王女士本身也是一副女強人的做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王女士難免會不經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你這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便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你怎麼這麼慫啊!」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向前時,王女士就會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頓。在王女士的「標籤」中,孩子並沒有受到提醒而變好,反而大有「油鹽不進」的意思。
  • 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正確的讚揚有助於孩子成長
    一個我們熟悉的人現身,不僅會讓人情緒放鬆,似乎還能降低身體上的疼痛,極好地解釋了「親一親傷口就不疼了」這一效果。」 結合自身的經驗,在親子教育中我告訴自己要規避以往家庭教育帶來的全盤否定,適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恰當的鼓勵,減少自我評判、家庭評判帶來的失衡。
  •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很多人心裡不禁困惑:幼師這個行業為什麼會被貼上「妖魔化」的標籤呢?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轉載自日敦社幼師學院,希望可以幫大家解決心中的困惑。1、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引發信任危機2012年10月,幼師顏豔紅虐童事件震驚全國。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 從心理學視角解析《哪吒》:孩子的好壞,跟家長貼的「標籤」有關
    一個錯誤的"標籤",代價是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常見的就是孩子表現好,那麼孩子就擁有"乖孩子"的標籤,而如果孩子有一點缺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被定義為"壞孩子"。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但是人性本善,難道哪吒一出生就是個搗亂的魔童,他不想要改變嗎?究竟是誰給他定義他就是一個魔童,他的存在就應該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呢?標籤效應從上面電影《哪吒》的例子可以看出,哪吒是被身邊周圍的人用語言和行為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嘗試改變沒有效果之後,哪吒開始按照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
  • 警惕負面標籤,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某標籤,他就會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形象相契合。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可見標籤效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假設一個小孩從小被貼上準時的標籤,他就可能會時時維護這個準時的形象,長大後多半也是一個準時的人,準時兩個字就像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他的潛意識。正面標籤,可以促進一個人好習慣的養成,最終成為性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