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

2020-09-26 花生育兒記

導讀: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我們經常給孩子一些設置。例如,男孩子不喜歡粉紅色,因為它太過少女了;女孩必須長頭髮才能看起來像女孩。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方式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有時,孩子的性格設置可能對孩子不利。
在「脫口秀節目發布會」的第二季,有一個名為「您的性格崩潰了嗎?」的話題。脫口秀演員向觀眾展示了他們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有趣的故事,其中一種觀點告訴我們,做廣告自己的總是行動,而不是名詞,而是這些簡單的單詞摧毀了一個人。
在生活中,「別人的孩子」是周圍所有兒童和父母的榜樣,而「大孩子」總是受到批評。說到誰做了壞事,首先想到的是這位頑皮的國王,承包了整個社區的繁瑣工作。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些孩子嗎?
我們會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並進行設置,這是一種直接的指導。您對孩子的感受越多,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有時,父母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思考孩子的性格,以及他們認為孩子的性格。有時,這只是一件瑣碎的事情或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父母只是隨隨便便地定義了。標籤使孩子們懷疑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無形中引導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標註效果是對孩子標註內容的心理暗示。例如,我們遇到了朗誦課文。由於孩子在上課時聽不清,他在背單詞和單詞背誦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所以父母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讓孩子理解和寫下來。一個抱怨:「你為什麼這麼傻,你呢?不知道這一點。」
這個孩子會覺得我似乎很愚蠢,什麼都不記得了,媽媽也不能這麼長時間教。很長一段時間後,我失去了自信心,我也越來越不認識自己。
標籤使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亮點。由於偶然的事情,父母為孩子設置了某些設置。當再次發生同樣的情況時,父母會毫不猶豫地相信自己的環境,就像孩子說謊一兩次一樣,所以每當他解釋時,父母都會覺得他在撒謊並且沒有說實話。一個錯誤的方向,忽略了他自己的生存和光彩。
標籤效應對孩子和父母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我們需要先撕掉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我經常聽到父母指責他們的孩子「你為什麼這麼愚蠢和愚昧」,「而你考試如此不及格,難怪你看不懂,你不是閱讀材料」等等。父母變成了孩子的利劍,傷害了他人並傷害了自己,那麼,父母給孩子貼上標籤的行為是什麼呢?
父母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父母利用孩子與自己進行比較,這對自尊心是很大的打擊。有些孩子可以從別人那裡找到自己的弱點,但有些孩子卻找不到。由於比較,他們變得自卑而怯ward,無法感受到父母之愛的存在。
許多父母可能認為孩子之間進行比較是正常的,他們不會被貼上標籤,因為每個人只會看到一個笑話或對比鮮明的表面。實際上,當一個孩子接受父母的審查和評論時,他已經有了許多定義,例如「成績不佳」和「反應遲鈍」。
父母一味地責備和否認。不同意孩子是父母打標籤的通常方式,因為在這樣的父母的心中,孩子總是那麼難以忍受。如果沒有好地方,即使有優勢,但缺點太明顯了,它們仍然會成為父母不可磨滅的人。
給孩子的標籤通常甚至沒有被父母自己注意到。家長應仔細考慮在子女家庭教育中應注意的事項。


限制孩子成長的可能性。標籤不僅不好,而且很好。但是,良好方向的標籤是否可以幫助孩子?
好的標籤和不好的標籤是一樣的,它們會將人們置於邊界之內,壞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沒用,他們打擊了自信心,好的標籤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首先,他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沿著當前的道路前進,因為他不喜歡自己。第二,標籤是無形的監督,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
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他人的眼睛是我們內心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我們對自己的認知的一部分也來自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標籤無疑會放大他人的評價。當責備積累到一定水平並且數量發生質的變化時,孩子們會覺得也許我就是那麼無用。
貼有標籤的孩子總是會像Nezha一樣遭受不平等的待遇,靈珠會變成魔術藥丸,這意味著他很可惡嗎?剛出生但還沒有享受愛情的孩子怎麼了?


標籤毀了人們的生活。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標籤,而不是成為定義孩子的the子手?
不要告訴您的孩子您無法做到這一點,但請讓她嘗試一下是否適合她。為孩子們提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是我們拒絕標籤的第一步。子菲雨,我們不知道所有孩子的想法。讓他自己嘗試一下。可能發現了許多新的「功能」。
給孩子一個嘗試犯錯的機會。試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裡,給他們信心,並逐步成長。
父母討論此事並描述他們的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定義它們。概括是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最常見的錯誤。因此,討論問題和解釋問題本身非常重要,而不是上網定義孩子。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到底是覺得你的孩子行還是不行?
    在孩子已經兩三歲的時候,我們餵飯給孩子,因為覺得孩子不能自己吃飯,在孩子已經四五歲的時候,孩子跌倒了,我們就會本能的去抱起來,因為覺得孩子不能自己起來,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會接送,因為覺得坐校車不安全。
  • 好像娃越大,大人越覺得他們這不行那也不行
    在一起玩,聽到小希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行」。一起解繩結,小希坐在一邊看著,邀請他一起,他說:「還是你弄吧,我不會。」大家鼓勵他:「沒關係的,試幾次就會了,你來試試。」小希伸伸手,猶豫幾秒,還是把手縮回去,繼續推辭:「算了吧,我真的不會,還是你們弄吧。」有一次幾個孩子在一起做遊戲,有人說自己是魔法師,通過一個人的手就可以看到他的未來。
  • 如何應對3歲孩子的「不行,我說了算」:把選擇權讓給孩子
    如何應對孩子的「我說了算」不給孩子貼「標籤」當大人給孩子提出要求時,孩子說:「不要」,或者「對著幹」時,大人不要立刻評價孩子「太擰」、「太倔」、「不聽話」等,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女孩就有了自信,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很漂亮,也經常暗示自己說:「我很漂亮。」後來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給孩子貼上標籤實際上就是給了孩子心理暗示。
  • 你總說不行,就會真的不行
    「嘖嘖,反正我是沒那個水平,這可是全國性的比賽,那麼多一本學校的人參加,何況我們這才大一,去了肯定最先被淘汰。」「就是就是。」老師說完便是這樣鬧哄哄的一片。好像大學校園裡總是充斥著「算了,我不行」「這不適合我,我不參加」「反正肯定贏不了,甭白費力氣」這樣的話語,甚至已經成為了眾人能夠脫口而出的標準推脫與慣性拒絕。
  • 別說孩子不行,即使是謙虛,也不行
    中國是個講究謙虛的國家,自稱啥都不行的人,結果是樣樣都行,某些方面還是個行家。所以中國人是個很矛盾的民族,把自家孩子培養很優秀,每次聚會時讓孩子作個秀,亮個相,給自己長臉,本來是件很自豪的事,總自謙不行不行,笨著呢。孩子聽了很沮喪,本來等著誇獎的,結果還是笨死了。語言是有心裡暗示功能的!我們常說,你的嘴裡所說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 你就不能覺得自己不行嗎?
    第一,我們需要對過去的「行」做一個界定,過去是否真的行,真的行為啥後來就不行了,總有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不行,就像我們經常講的,孩子本來能考好的,就是不認真,不認真也是一種缺陷,為什麼不去正視呢?造成一種自己行的假象。很多人為什麼不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失誤呢?所以「我過去很行」這個立足點就有待商榷,我想要先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對當下作出合理的預判。
  • 初中成績好的女生到了高中就不行了?你越這麼想,孩子成績越不好
    2020年中國大學生女生的比例佔到52%左右,而男生這才佔48%,也就是女生至少比男生要高出4個百分點,這可是非常不小的比例了。而且從學歷的各個層次階段來看,女生的比例也並不比男生少。所以雖然男生女生們在思維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女生可絕不比男生差。
  • 孩子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會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貼上「笨小孩」,「皮孩子」,「不懂事」,「暴躁」等類似的「負面標籤」。而這些標籤無形中就會成為一把「尺子」,成為孩子丈量自己的「標準」,有意無意的就會向」標籤「看齊,最終孩子成為了我們最討厭的樣子。
  • 這幾種情況,別對孩子說「你不行」
    不少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不行」,其實這樣做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缺乏自信,變得自卑、怯懦,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嘗試,缺乏探索精神。時間久了,孩子還可能給自己貼上「無能者」的標籤。因此,5種情況下,少對孩子說「你不行」。
  • 陪孩子寫作業,陪也不行,不陪也不行,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周末陪同彤寫作業,那個扭捏,那個不配合,我只得瞬間變身母老虎,各種碎碎念,各種彈指神功,說真的,當時真想一巴掌呼死她,你說為了她,我都全職了,這丫頭就這麼對我!」「哎,要不能說咱們都是下凡歷劫的小仙女媽嘛!」
  • 孩子為什麼會破罐子破摔?都是你貼錯了標籤!
    你小時候有沒有被貼過標籤?你當時是什麼感覺,這個標籤對你有什麼影響?「愛哭鬼」「話癆」「不合群」「暴力狂」「膽小鬼」「窩囊廢」「笨蛋」「懶蟲」「馬大哈」……這些標籤,你中過幾個?談起「貼標籤」,我想一個故事。據說有人夜晚看到鴨子的影子在牆上,一動一動的嘴巴似乎是兔子的耳朵。於是在鴨子的背上貼一個標籤「兔子」。看起來確實像哈!
  • 孩子常說「我不行、我不要」家長要重視: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才優秀
    寶爸寶媽們,你們有觀察過孩子的思維方式嗎?最近有位媽媽問我說: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喜歡說「我不行」、「不要」這樣的話。媽媽說,寶寶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拒絕公式,她覺得與寶寶的性格和天賦是有關係的。但其實,這並不是性格和天賦將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是孩子的思維模式在作祟。
  • 30歲男人的自卑,你需要打破「我不行」的聲音,去重新定義自己
    懶就是懶得做,起碼還是藏著有很多可能性的。笨不一樣,笨就好像是一件鋼鐵外套,穿上去就很難脫下來了,它是對一個人能力和智商的嚴重碾壓。一個人從小就在家庭中學會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父母認為我是什麼樣子,我就活成什麼樣子。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就像是一件外套,被孩子穿在身上。
  • 「媽媽,我不行!」當孩子這樣說,你的一句話很重要
    孩子回家時,垂頭喪氣地說,她並沒有參加競選。媽媽問起原因,孩子說:「我覺得我不行。」媽媽說,「是不是害怕別人不選自己?」在媽媽的追問,孩子索性說:「我覺得沒意思,不想當班幹部。」朋友說,其實孩子的內心不是這樣想的,她就是不夠自信。她說,這只是其中一件小事,在學習和生活中,孩子已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她們班上有什麼競賽,她總是草草了事。
  • 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我家的為什麼不行?說實話,可能真的不行
    就像風靡一時的少兒編程一樣,很多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多少關於數學、邏輯、循環、數據結構等知識,卻熱衷於讓孩子去學習這些東西。原因僅僅是那個編程「天才」在網絡上的優秀表現。這一切,都源於父母內心那不甘人後的倔強想法:別人家的孩子都可以那麼優秀,我家的為什麼不行?說實話,可能還真的不行。
  • 總說孩子「不行、你怎麼笨」?如果你是批判型家長,這樣教育更好
    歡迎關注樹屋的時光,樹屋的時光可以幫助你了解與孩子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本文篇約1100字,閱讀時長約2分鐘。不少家長可能沒發現自己可能是一個批判型的家長,那麼你是不是經常跟孩子說這樣話:「你怎麼這麼笨?!」 「不行!」 「這麼做不對!」
  • 為什麼有些孩子什麼都學得快,可在學習上就不行?看看老師怎麼說
    近段時間,在跟一些家長溝通過程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我家孩子學什麼東西都上手快,就是學習學不下,成績很差。」那麼,家長們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什麼都學得快,可學習上就不行呢?就這個問題,我諮詢了幾個已為人母的教師朋友。
  • 夜未央 |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是你不行
    丈夫說:「你看那個誰誰誰,做到了華東區總監級別,你這性格不行,能力也不夠,不如趁早歇歇吧。」公婆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才是本分,就掙那麼點錢,夠幹什麼的,你不行,做不了女強人,回來帶孩子吧。」你鼓了很久的勇氣,一下子被放空,你看著因為著急回家被高跟鞋磨破的腳,嘆息道:我真的不行,這麼累我受不了。
  • 孩子離家出走,家長:不說不行說了更不行,真的太難了
    家裡人急得直掉眼淚,一邊求助朋友們尋找,一邊哭訴:「這孩子我是沒辦法管了,不好好學習,不說耽誤了他前途不行,說了你看現在還離家出走了,他就不管我們多擔驚受怕,真的太難了!」比如個性比較內向,內心比較脆弱,又是在受寵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學習不好的時候要多鼓勵向好,少批評,過一段時間再增加批評次數,這個要按孩子實際情況而定是增加還是減少,靈活運用慢慢循序漸進。
  • 回家過年,這樣逗孩子絕對不行,一次也不行
    「不聽話就把你送給乞丐」「管叔叔叫爸爸,就給你糖吃」……這樣的玩笑大家都習以為常,多數人都選擇一笑而過,卻忽略了:這樣的玩笑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去年11月,12歲宜賓女孩隻身一人,離家出走,跑到自貢福利院聲稱自己要當孤兒而背後原因竟然跟父母從小到大開的一句玩笑有關——因為常常聽家人說自己是從浙江撿來的,便真的相信自己不是爸媽的親生女兒。馬上過年了別再這樣逗我家孩子一次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