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林先生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不斷的尋找工作,5年過去了,他換了好幾份工作,在任何一家單位呆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年。
5年的時間裡,他在不斷的證實著一件事:我不行!這三個字他太熟悉了,甚至可以說陪他從小長到大,他也早已對此深以為然。
每當他想要做一件事時,他的內在就會有個聲音跳出來對他說:「你不行的,你幹不好的」。他要非常用力才能夠抵抗住這種聲音往前走,只是「你不行」這個聲音太強大了,它總是會不斷的跳出來,把林先生一次又一次的拍下去。
「你不行」到底從何而來?
林先生說,小時候他的媽媽總會對他說「你不行,你幹啥都不行」這類話。甚至在他還沒做一件事之前,媽媽就已經認定他不行了。在媽媽眼裡,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家人總是說我笨,說我懶,說我的手就像假的一樣。這對我的影響是我很怕幹活,幹活時總感覺到有一雙眼在盯著自己,有一個巴掌即將落在自己頭上。不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幹活的,因為那太危險了。
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就在他身上投注了很多你這裡不行或那裡行的眼光。無論是行還是不行,大多數孩子都會趨向於去認同父母給自己的定義,並照著這個最原始的定義模板發展下去。
比如,我妹妹的喜歡做家務,就是被父母誇出來的。她從小就被家人誇勤勞、家務做的好,越誇她幹的就越起勁兒。而我被誇懂事、聽話,我也照著這個方向發展。
我在家很少做飯,面對自己不擅長,且總是會迎來批評的事兒,我都不會做。做了撈不到好處,反而還被批評,這樣的事太不划算,所以我也越來越懶了。在我看來被說懶,也好過被說笨。懶就是懶得做,起碼還是藏著有很多可能性的。笨不一樣,笨就好像是一件鋼鐵外套,穿上去就很難脫下來了,它是對一個人能力和智商的嚴重碾壓。
一個人從小就在家庭中學會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策略:父母認為我是什麼樣子,我就活成什麼樣子。
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就像是一件外套,被孩子穿在身上。那也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有外套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
像我還是幸運的,好歹家裡人還會偶爾誇幾句。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被誇,有一些孩子就是穿著父母製造的「你不行」牌鋼鐵外套長大的。成年之後他要脫掉這件外套,就顯得異常艱難。
如何打破「我不行」的聲音
1、在新的關係裡認識自己
有一個詞叫成見,它指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形成的固定的認識。兩個人相處的時間越久,成見也就越深,彼此之間形成的固定化認識也就越難以被打破。
父母和孩子就是一段深刻的關係,這段關係裡的成見也和他們的關係一樣深刻。「我不行」就像是父母給孩子打造出來的一件外套,但那件外套太舊了,早該脫掉了。
拿我自己來說,有一天我對老公說我覺得自己太懶了,他就對我說其實你一點也不懶,你看你工作起來多勤快呀,單位有什麼事恨不得第一個衝上去。我一想還真的是啊!從此,我再也不拿懶定義自己了。
這就是在新的關係裡形成的新的自我認知,一個人與同學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同事的關係,相對於和父母的關係來說都是新的關係。在新的關係裡人們更加容易打造出新的自我標籤,這個新的標籤就像是你的新衣服。它會比從前的更合身,更舒服。
2、把他人給的標籤還給他人
當一個人總是從外界那聽到「你不行」的聲音時,他就會把這種聲音內化成「我不行」!
但你不行的這個聲音,真的具有參照標準嗎?這個標準在誰那裡?其實如果仔細去辨別的話,你會發現大多數的「你不行,你幹不好」都只是一種主觀假象。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把對方的聲音和自己的感覺區分開來。你說我不行,那是你的認知,我行不行不由你說了算!
同時去思考一個問題,我怎麼才能行,我想在哪方面行?我會給自己多久的時間讓自己行?我願意為這個行做些什麼?
為什麼我會建議大家思考這個問題呢,因為「我不行」的這種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稍不留神人們就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一系列過去的挫敗體驗一一浮上心頭。這個感覺也是極為內耗的,帶著這種感覺上路的話,就如同身上穿了一件沉重的鋼鐵外套,舉步維艱,想成功難上加難。這些思考題可以幫助你從「我不行」的外套裡拉出來。
這也像是一個人出「殼」的過程,「我不行」它既是一個自我定義又是一個殼,因為你害怕受挫,害怕受傷,害怕被批評,就甘願讓自己躲在「我不行」的殼子裡。
假如你認可自己這樣也就罷了,但大部分人並不認可自己這樣的,你還是會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所成就,去發揮自己的價值,去證明自己「行」!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的,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
成長就是一場不斷脫殼的過程,一次又一次的將舊的殼脫去,再給自己穿上新的適合自己的殼。
3、持續學習,在某一領域深耕,不行也能行。
沒有人天生就處處都行,也沒有人天生處處不行,你一定要找到一個點,讓自己落地生根,才能增加你心裡對於「我行」的確認感。
如何落地生根呢?
找到你的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光有興趣還不夠,你要找到在這個領域能指引你前進的老師。有了老師指路,如果你還勤奮好學,再不斷的實踐所學,去輸出的話,要不了幾年你就可以在這個興趣領域擁有自信和話語權了。
怕就怕在,一受挫,你就回到「我不行」的殼裡了。長此以往,你也就真的「不行」了。一定要抵住「我不行」的聲音,再多堅持堅持,這個階段也就可以過去了。
這個過程像極了竹子,竹子用了3年的時間,才長了3cm。 從第四年開始,成長速度驚人,僅用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這驚人的長速要歸功於在前面的三年裡,竹子花了很多力氣將根在土壤裡延伸數百平米。做人做事也是這樣, 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看不見結果,因為這些付出都是在為自己紮根,根基紮實穩固了,才有後面的長勢喜人。
如果在一個領域裡,你沒有像竹子一樣堅持紮根3年,就沒有理由說自己「不行」。如果你不行,要麼是你紮根不夠深,要麼是你還沒有挖掘出你真正的資源在哪裡。
文章作者簡介:從朋朋,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心理圈摸爬滾打11年,曾幫助500+人釋放情緒、傾聽內心。擅長情緒情感諮詢、婚戀諮詢、個人成長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