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過年了
團圓熱鬧之際
難免會有親朋好友圍上來逗小孩玩
除了不亂餵食,大家還要注意:
不開毫無分寸感的玩笑
「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
「爸爸媽媽如果離婚,你要選擇跟誰?」
「不聽話就把你送給乞丐」
「管叔叔叫爸爸,就給你糖吃」
……
這樣的玩笑大家都習以為常,多數人都選擇一笑而過,卻忽略了:這樣的玩笑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去年11月,12歲宜賓女孩隻身一人,離家出走,跑到自貢福利院聲稱自己要當孤兒
而背後原因竟然跟父母從小到大開的一句玩笑有關——因為常常聽家人說自己是從浙江撿來的,便真的相信自己不是爸媽的親生女兒。
馬上過年了
別再這樣逗我家孩子
一次也不行!
1、給孩子喝白酒、啤酒、米酒
有些大人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嘗酒:「可好喝了,你嘗嘗」。孩子對一切沒見過、沒嘗過的東西都很好奇,也就很容易去嘗試。看著孩子被酒味嗆到的樣子,大人反而樂呵呵地笑了。但是,這不僅傷害孩子的身體,更讓孩子對探索、嘗試產生恐懼,很可能因為大人多次的逗弄,孩子發現被「騙」後,逐漸變得膽小、怯懦,不再敢嘗試。
2、給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跟我走吧」
孩子會很認真地對待別人跟TA說的話,跟孩子說「你媽不要你了」,有些孩子真的會相信的!而在孩子心裡,沒有比失去父母的愛更加恐懼、擔心的事情。父母愛不愛他,要不要他,是所有小孩的底線。
3、問孩子要零食,最後又說「我不吃」
有些人喜歡這樣逗孩子:「你的零食分我一點吃吧」「真小氣,我之前給過你那麼多好吃的」……等孩子乖乖遞上自己的零食,結果大人來句「我不吃,你吃吧!」孩子瞬間懵圈。給了你不吃,不給你又說小氣,咱們不帶這麼逗小孩的好嗎!
4、什麼東西都往孩子嘴裡餵
很多小孩蛀牙,家長不讓吃糖,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堅果、水果過敏,家長平時也不讓吃。但一些大大咧咧的親戚逗起孩子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手邊有什麼,就都往孩子嘴裡喂。吃的東西雜了,有些孩子甚至過後可能就拉肚子。
5、上來就要親親抱抱
孩子太可愛,大人看著忍不住就要上來親親抱抱。一方面,孩子的免疫系統還未完全建立,大人的一個親親,也許就在無意間把細菌傳遞給了孩子。
另一方面對於孩子來說,突然有不太熟悉的、個很高大、很有力氣的人近距離接觸,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壓力感。這種壓力感,容易讓孩子對人際接觸產生牴觸和恐懼。
6、問孩子「爸爸媽媽你更愛誰」
讓孩子陷入兩難的境地就這麼好玩?說實話,大部分孩子爸媽同樣都愛,若心裡真是偏愛某一方,也會顧及大人感受而不會明說。常被如此逼問的孩子,可能會更早學會說謊,而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情。
7、拿孩子的生殖器開玩笑
調查顯示,患有性心理疾病的人,多數幼年期都不同程度地被人「調戲生殖器」。對待彈孩子下體,跟孩子開生殖器玩笑,一點分寸感都沒有的人,爸媽別猶豫,請第一時間就嚴厲制止。
8、將孩子舉高,拋起來
有些大人,見到小孩,尤其是男孩子,特別喜歡將孩子舉高,假裝拋出去,甚至有時撒開手,再接住,說是要試試男孩的膽量大不大。這種行為其實相當危險,要是大人不小心沒接住,孩子落在地上,摔傷了誰負責?
其實過年逗小孩,很多大人圖的就是一個氣氛,加上又是親戚關係,因此大部分家長在阻止親戚逗弄孩子時基本都面露難色。
但是,家長們的不作為也許照顧了親友的情緒,卻忽視了孩子的情緒,爸媽旁觀甚至附和的態度比親友的 「逗」 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當孩子被逗弄時
父母該如何提供保護和支持?
* 凡讓孩子疑惑不安的問題,替孩子回答
如果孩子遭到不友好的逗弄,及時替孩子回答,和孩子解釋清楚。比如有人逗孩子說:「你媽不要你了,把你給我了」,媽媽要堅定地告訴孩子:「才不會呢,媽媽永遠愛你,永遠不會不要你」,及時打消孩子的恐懼。
* 凡擾亂孩子認知的玩笑,直接回絕
生活中,有些大人會不知輕重地逗弄孩子,譬如這類:2歲的孩子剛學會辨識紅色和綠色,當著眾人的面指認出了牆上貼著的對聯是紅色的,可旁人偏偏逗他說:「不對,那是綠色。」等孩子說是綠色的時候,又逗他說:「不對,那是紅色。」
對於一切幹擾孩子認知的玩笑,家長要毫不猶豫地回絕,讓其停止愚弄孩子。
*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不可能時刻守護著孩子,教會孩子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敢於說「不」也很重要!比如告訴孩子,當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或「請你不要這樣做」,這是逐漸學會自我保護的過程,也是讓孩子心理更強大的過程!
* 帶孩子離開當下環境
孩子面對的若是一群不太熟的人或陌生人,大多會產生心理壓力,若是親戚開玩笑又沒有分寸,家長大可帶孩子離開當下環境。
領導說了!
你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