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了一個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5男3女8個人來假扮病人,他們中有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20多歲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兒科醫生和三位心理學家。
這8個人被安排進入一所精神病院,他們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幻聽嚴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醫院住進了8名精神病患者。
他們在精神病院中表現的很正常,在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在診斷書的證明下,卻沒有一個醫護人員從而認為他們是正常的。他們陸陸續續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認為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斷加劇,「妄想症」越來越嚴重。醫護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他們的「病情」,他們之間的閒聊被看做「異常交談行為」,做筆記被看做「異常書寫行為」。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粘上神經病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
事實上,標籤效應還會引起一種現象: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相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符。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被貼上的是積極的標籤,那麼所產生的影響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貼上消極的標籤,產生的影響就是負面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自覺不自覺的給事物貼標籤,或被別的人自覺不自覺的給我們貼上標籤。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為此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斥責,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不是讀書的料」,在這種標籤的影響下,孩子對學習逐漸喪失了信心,變成「破罐子破摔」。
有孩子的讀者應該都感受過我們讚賞孩子、給孩子貼上「你真棒」「我為你驕傲」等標籤時,孩子那發亮的眼睛和躊躇滿志的樣子。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讚揚別人也常常被別人讚揚,如同我們被別人讚揚地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讚揚地方向讓自己做得更好一樣,我們經常讚揚別人也很容易看到別人在被讚揚的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
想想看,當一個人工作被上司認可,準備讓他負責一項工作時,這個人是不是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要負責的工作上面呢?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樣合理利用標籤效應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呢?說一個簡單的方法--自我暗示訓練。
首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置積極的暗示語言,這個語言的目的就是給自己打氣加油,讓自己樹立自信。如「這件事我一定行」「我能夠處理這件事」「這對我來說沒什麼難的」等等。其次,開始實施。如清晨起床後,你站在鏡子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好好感受下自己目前的狀態,用設置好的語言對自己進行暗示,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想像暗示語言的效果從自己身上提現出來。假如你暗示自己說:「你是最自信的。」那你就要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充滿了自信。
最後,要多加練習。早上鏡子前的自我暗示只是一種簡單的法子,要將自我暗示與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相結合,多做練習,放大自己對成功的感受,直到取得成功,將積極的標籤效應發揮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