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2020-12-23 鋒說瘋語

1972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了一個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5男3女8個人來假扮病人,他們中有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20多歲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兒科醫生和三位心理學家。

這8個人被安排進入一所精神病院,他們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幻聽嚴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醫院住進了8名精神病患者。

他們在精神病院中表現的很正常,在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在診斷書的證明下,卻沒有一個醫護人員從而認為他們是正常的。他們陸陸續續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認為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斷加劇,「妄想症」越來越嚴重。醫護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他們的「病情」,他們之間的閒聊被看做「異常交談行為」,做筆記被看做「異常書寫行為」。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粘上神經病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

圖片來源網絡

事實上,標籤效應還會引起一種現象: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相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符。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被貼上的是積極的標籤,那麼所產生的影響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貼上消極的標籤,產生的影響就是負面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自覺不自覺的給事物貼標籤,或被別的人自覺不自覺的給我們貼上標籤。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為此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斥責,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不是讀書的料」,在這種標籤的影響下,孩子對學習逐漸喪失了信心,變成「破罐子破摔」。

有孩子的讀者應該都感受過我們讚賞孩子、給孩子貼上「你真棒」「我為你驕傲」等標籤時,孩子那發亮的眼睛和躊躇滿志的樣子。

圖片來源網絡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讚揚別人也常常被別人讚揚,如同我們被別人讚揚地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讚揚地方向讓自己做得更好一樣,我們經常讚揚別人也很容易看到別人在被讚揚的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

想想看,當一個人工作被上司認可,準備讓他負責一項工作時,這個人是不是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要負責的工作上面呢?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樣合理利用標籤效應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呢?說一個簡單的方法--自我暗示訓練。

圖片來源網絡

首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置積極的暗示語言,這個語言的目的就是給自己打氣加油,讓自己樹立自信。如「這件事我一定行」「我能夠處理這件事」「這對我來說沒什麼難的」等等。其次,開始實施。如清晨起床後,你站在鏡子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好好感受下自己目前的狀態,用設置好的語言對自己進行暗示,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想像暗示語言的效果從自己身上提現出來。假如你暗示自己說:「你是最自信的。」那你就要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充滿了自信。

最後,要多加練習。早上鏡子前的自我暗示只是一種簡單的法子,要將自我暗示與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相結合,多做練習,放大自己對成功的感受,直到取得成功,將積極的標籤效應發揮到最好。

相關焦點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因而,在這些士兵的身上,積極的標籤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標籤效應有利有弊,全面的認識它才能更好的應用他,家長對此的認知影響著你育兒成果。這就是標籤效應產生的正面影響。二、家長如何利用好「標籤」,引導孩子積極發展1、進行積極式的暗示標籤效應裡的暗示作用顯而易見,由於受著某種思想和評論的影響,孩子們會被此影響,變得認可自己或者否定自己。
  •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會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籤效應」。不能給孩子隨便貼標籤,更不能給孩子貼「黑標籤」,這個大家都知道。老師也不能隨便貼標籤,家長更不能當著孩子給老師貼「黑標籤」。標籤效應不是影響到自己嗎,怎麼會影響到別人呢?給人貼標籤,會給人呢一種心理暗示,產生一種導向,被貼標籤的人真的會沿著標籤發展。可是今天我主要說的是家長給老師貼標籤的問題。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標籤效應」可以用來做什麼
    這就是標籤,同樣人或事,不同人就會給出不一樣的標籤。在標籤面前,每個人都不能「倖免」。從小到大一定被貼過各種不同的標籤,還記得讓你印象最深的標籤是什麼?你認為最能代表自己的標籤又是什麼?起初,標籤是為了區分個體差異,以便形成和保存清晰的記憶。剛出生時,人先被區分性別,男或女。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刻板效應」,也就是對一類人的固有印象,比如認為北方人都豪爽大方,南方人都溫柔婉約就是"刻板效應"的一種。2、別人為什麼能做好,而你不能父母的口中總不缺「別人家的孩子」,在他們看來,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一旦得知他們考了第一名,家長就會二話不說地「數落」自己的孩子,指責「為什麼別人能考第一,而你不能?」
  • 父母溝通有技巧,靈活運用「標籤效應」,引導孩子走對方向
    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度,因為他們忽視了標籤效應。01什麼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指的是,當某人被貼上了某個標籤後,即被某個形容詞評價後,就會在潛意識的牽引下朝著標籤指引的方向發展。換言之,當一個人被誇獎或者是被批評後,他們就會產生心理暗示,對自己更加自信,亦或是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影響他們發展的程度。
  • 警惕網絡流行語的標籤效應
    (6月6日《人民日報》)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然後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
  • 有一種行為叫做標籤效應
    這位青年頓時感到不好意思,他接受了女朋友的讚美,卻在心裡下決心,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邋遢混日子了。從那天之後,他開始賣力地收拾布置房間,偶爾還能做一兩道家常小菜被女朋友表揚幾次,後來這位青年真的變成了一個做家務的好手。
  • 「標籤效應」是如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的「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標籤效應真有這麼神奇嗎?美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證明,標籤效應能讓原本精神正常的人被診斷為精神病。
  • 【寫作素材】管理學中的某些有趣定律—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標籤效應所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困惑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下標籤效應所給人們帶來的心理障礙。所謂的心理障礙也就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出現了異常變化,讓人無法正常的思考,它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心理障礙形成的早期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也因為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很難被第一時間撲捉到,所以人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心理或身體出現了症狀。往往已經到了中度或重度的程度。出現了思維障礙的朋友經常會被焦慮,抑鬱,恐慌,絕望,妄想,幻覺等思維纏繞,他們內心會極度痛苦,抓狂卻又不知所措。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其實,標籤也是分正反兩面的,就看家長怎麼利用了。
  • 「刻板效應」如何撕掉先入為主的毒標籤?
    魯肅對呂蒙無比的驚訝,正是刻板效應的一種體現,也明確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慧眼,用發展和競爭前衛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不能產生思維定勢。而刻板效應在職場生活,待人接物,情侶感情方面都會產生諸多的先入為主思想,然後尋找很多的支撐點證明自己先入為主的做法。
  • 心理學社:從「標籤效應」,論貴人對成功的重要性!
    「標籤效應」促使人們的行動和所貼標籤的內容一致當某個人被某種詞彙名稱所貼上標籤時,他便會自動地觸發自我印象管理,以求自己的行為跟所貼的標籤內容能夠相一致。由於此類現象是在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因此被叫作「標籤效應」。
  • 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然而,因為妖族的身份,活得自卑,不能光明正大的在世間行走。認識哪吒後,他感受到哪吒的善良,然而在宿命和家族使命的重壓之下,不斷地做著違心的選擇,不能按自己內心的想法隨心所欲。標籤的偏見有時會讓人喪失理智和基本的判斷力,給他人造成傷害,甚至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家長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在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當一個人被下了定義之後無疑就跟商店中的商品標價一樣,被貼上價格的標籤,我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搗蛋鬼"或者"乖寶寶"的標籤。心理學上將家長們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標籤效應"。
  • 了解標籤效應,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不太出名的效應,叫做「標籤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他就會進行自我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很多心理學家表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或好或壞,它對於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影響作用。
  • 衣服拆標拆出洞:切勿忽視服裝標籤舒適性
    衣服拆標拆出洞:切勿忽視服裝標籤舒適性2010/3/26/12:57來源:中國紡織網>    【慧聰服裝網】衣服標籤像身份一樣,不少服裝廠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品牌,將標籤設計在領口處。但不少消費者對衣服的標籤越來越不能「容忍」。很多消費者表示他們的襯衣、T恤衫,買回來都要先拆了標籤,否則縫在領口處硬邦邦的標籤會把他們扎得非常難受。    新衣服拆標拆出洞    鄭州市民蘇先生說,幾天前他在商場裡花500多元,買了一件T恤衫,沒想到拆標籤時拆出破洞,現在只能扔在家裡當舊衣服了。
  • 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這樣說也不行
    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
  • 孩子往家長身後躲,不一定是膽小,很可能是因為「標籤效應」
    可是從兒童心理學上講,這樣的情況的孩子不一定是真的不行,更可能是被「標籤效應」限制住了。什麼是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