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高二年級(3)、(4)班的學生負責接待黃城根小學房山分校六年級的小學生來中學遊學半天,一開始擔心他們會把小孩子帶丟了,或者不懂得照顧小孩子。結果,當這些學長學姐們領上學弟學妹的時候,一個個「家長附體」,完全變了一個人。
平時大大咧咧調皮搗蛋的男生們儼然都成了成熟穩重的大哥哥,嬌氣任性的小女生也立馬變成貼心知心的大姐姐,他們領著學弟學妹就像帶著自己的孩子那般細心愛護。
最近帶著學生為話劇節排練,看著一個個本來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生澀地扮演那些著名的人物:喬安山、袁隆平.最開始擔心他們演不像。但是,看著他們一天天入戲,仿佛覺得生活中他們就是那個人物了,行走、做派、說話,無一不是「角色附體」了。
為什麼我們的行為會因為我們被賦予的角色名稱而產生這麼明顯的變化呢?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的「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外界和自己無形中貼上了很多標籤,這些標籤雖然是隱性的,但是我們的行為卻是顯著的,我們會按照標籤的內容去做事,越來越符合標籤上的描述。
比如「我是一個數學學得不好的人」,這樣的人會愈加不喜歡學數學,也不肯為數學下苦功夫,數學自然不會太好。
「我是一個不善交際的人」,這樣的人會迴避與人交往,不主動適應環境,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缺乏社交技能。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標籤效應真有這麼神奇嗎?美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證明,標籤效應能讓原本精神正常的人被診斷為精神病。
1972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了一個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5男3女8個人來假扮病人,他們中有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20多歲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兒科醫生和三位心理學家。
這8個人被安排進入一所精神病院,他們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幻聽嚴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醫院住進了8名精神病患者。
他們在精神病院中表現的很正常,在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在診斷書的證明下,卻沒有一個醫護人員認為他們是正常的。
他們陸陸續續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認為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斷加劇,「妄想症」越來越嚴重。醫護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他們的「病情」,他們之間的閒聊被看做「異常交談行為」,做筆記被看做「異常書寫行為」。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
羅森·漢恩的實驗在教育上的意義是: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消極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品質,甚至優點。
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雖是短時的,但具有很強的定型性和持久性,這種評價對以後一個人的行為影響巨大。
現實生活中「亂貼標籤」的現象很多,我們其實都是被貼著標籤活著。我們不能完全擺脫標籤對自我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標籤效應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自己成長。
二戰期間,當時美國政府僱傭了一批不三不四的社會閒雜人員到前線打仗。顯然這些人紀律散漫,很不聽指揮。後來當局請來心理學家幫助管理他們。心理學家經過和他們談話觀察後,要他們每人每月給家裡的親人寫一封信。
當然他們很高興,但遺憾的是都不會寫。於是心理學家將信的內容替他們一一擬好,要他們照抄一遍就可以了。信的內容是告訴他們的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如何勇敢,如何如何聽從指揮和創立了多少多少的戰功等等,每次的內容都基本相似。就這樣堅持了半年之後,奇蹟發生了:
他們竟一個一個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說的那樣勇敢和守紀律。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變好了呢?就是那「勇敢」、「立戰功」等標籤的暗示作用。這就是美國影片《加裡森敢死隊》的故事原型。
所以,我們要不遺餘力地為周圍的人貼上積極的標籤,這些標籤會促進他們做出積極的行為。你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給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
貝多芬拉小提琴時,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當音樂家的料。
愛迪生小時候反應奇慢,老師認為他沒有學習能力了。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在自傳裡透露,所有老師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
物理學家牛頓小時候成績一團糟。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被退學。
英國首相邱吉爾小學六年級曾留過級。
藝術學家羅丹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藝術學院。
為什麼這些名人當初被貼上過消極標籤,但是他們卻能夠抵抗住標籤的消極暗示作用,最終成就自己的夢想呢?我們在明天的文章裡會為您解釋如何撕掉消極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