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效應」是如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

2021-02-19 北四分心理遊戲體驗研究工作坊

上周高二年級(3)、(4)班的學生負責接待黃城根小學房山分校六年級的小學生來中學遊學半天,一開始擔心他們會把小孩子帶丟了,或者不懂得照顧小孩子。結果,當這些學長學姐們領上學弟學妹的時候,一個個「家長附體」,完全變了一個人。

平時大大咧咧調皮搗蛋的男生們儼然都成了成熟穩重的大哥哥,嬌氣任性的小女生也立馬變成貼心知心的大姐姐,他們領著學弟學妹就像帶著自己的孩子那般細心愛護。

最近帶著學生為話劇節排練,看著一個個本來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生澀地扮演那些著名的人物:喬安山、袁隆平.最開始擔心他們演不像。但是,看著他們一天天入戲,仿佛覺得生活中他們就是那個人物了,行走、做派、說話,無一不是「角色附體」了。

為什麼我們的行為會因為我們被賦予的角色名稱而產生這麼明顯的變化呢?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的「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外界和自己無形中貼上了很多標籤,這些標籤雖然是隱性的,但是我們的行為卻是顯著的,我們會按照標籤的內容去做事,越來越符合標籤上的描述。

比如「我是一個數學學得不好的人」,這樣的人會愈加不喜歡學數學,也不肯為數學下苦功夫,數學自然不會太好。

「我是一個不善交際的人」,這樣的人會迴避與人交往,不主動適應環境,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缺乏社交技能。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有強烈的影響。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標籤效應真有這麼神奇嗎?美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證明,標籤效應能讓原本精神正常的人被診斷為精神病。

1972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了一個實驗。

羅森·漢恩博士招募了5男3女8個人來假扮病人,他們中有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20多歲的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兒科醫生和三位心理學家。

這8個人被安排進入一所精神病院,他們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幻聽嚴重,所有的醫護人員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醫院住進了8名精神病患者。

他們在精神病院中表現的很正常,在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在診斷書的證明下,卻沒有一個醫護人員認為他們是正常的。

他們陸陸續續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認為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斷加劇,「妄想症」越來越嚴重。醫護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他們的「病情」,他們之間的閒聊被看做「異常交談行為」,做筆記被看做「異常書寫行為」。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

羅森·漢恩的實驗在教育上的意義是: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消極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品質,甚至優點

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雖是短時的,但具有很強的定型性和持久性,這種評價對以後一個人的行為影響巨大。

現實生活中「亂貼標籤」的現象很多,我們其實都是被貼著標籤活著。我們不能完全擺脫標籤對自我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標籤效應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自己成長。

二戰期間,當時美國政府僱傭了一批不三不四的社會閒雜人員到前線打仗。顯然這些人紀律散漫,很不聽指揮。後來當局請來心理學家幫助管理他們。心理學家經過和他們談話觀察後,要他們每人每月給家裡的親人寫一封信。

當然他們很高興,但遺憾的是都不會寫。於是心理學家將信的內容替他們一一擬好,要他們照抄一遍就可以了。信的內容是告訴他們的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如何勇敢,如何如何聽從指揮和創立了多少多少的戰功等等,每次的內容都基本相似。就這樣堅持了半年之後,奇蹟發生了:

他們竟一個一個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說的那樣勇敢和守紀律。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變好了呢?就是那「勇敢」、「立戰功」等標籤的暗示作用。這就是美國影片《加裡森敢死隊》的故事原型。

所以,我們要不遺餘力地為周圍的人貼上積極的標籤,這些標籤會促進他們做出積極的行為。你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給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

貝多芬拉小提琴時,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當音樂家的料。

愛迪生小時候反應奇慢,老師認為他沒有學習能力了。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在自傳裡透露,所有老師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

物理學家牛頓小時候成績一團糟。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被退學。

英國首相邱吉爾小學六年級曾留過級。

藝術學家羅丹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藝術學院。

為什麼這些名人當初被貼上過消極標籤,但是他們卻能夠抵抗住標籤的消極暗示作用,最終成就自己的夢想呢?我們在明天的文章裡會為您解釋如何撕掉消極標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所講的「標籤效應」,或許你正在被它牽走著而不自知
    你被貼過標籤嗎,或是你給自己貼過標籤嗎?你是標籤效應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呢?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效應——標籤效應。當然,這是標籤效應的正面作用,生活中還是充斥著很多標籤效應的負面作用。「我教了你幾遍了還不會?你怎麼那麼笨!「別人都考90、100分,你就考70分?你怎麼那麼不爭氣?」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心理學家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因而,在這些士兵的身上,積極的標籤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
  • 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粘上神經病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銷售技巧:如何利用心理學「標籤效應」提高你的銷售業績?
    當你稱讚對方是個好人,對方通常就表現得像個好人,而當一個人被貼上好人標籤的時候,他就變得不好意思拒絕你,那這個呢就是人類心理的一種機制,它叫做標籤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接受了另一個人給他的評估,就像是商品被貼上的標籤一樣,他就會自己做出印象管理。
  • 如你所願他成了笨小孩,看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如何影響孩子
    貼完標籤之後,當家長發現孩子真的如自己貼的標籤一樣的表現,就會更加印證他們的想法,「看吧,不是我說你,你就是這樣的孩子。」有沒有覺得這是一件有點恐怖的事情,家長的某些話語就像一個魔咒一樣,控制了孩子的行為。其實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標籤效應」。什麼是「標籤效應」?
  • 如何設置Description標籤?Description標籤作用
    description是meta標籤之一,寫在網頁的之間,可以叫做「內容標籤」。description標籤在網頁中,通常是對整站內容的概括,由於description會顯示在搜索結果中,所以除了對網頁內容描述之外,還有用於吸引點擊的語句,description是網頁中最重要標籤之一。Description標籤作用1、基本作用。
  • 有一種行為叫做標籤效應
    這位青年的女友,簡單兩句話就給這位青年貼上「居家男人、家務高手」的標籤,讓人情不自禁地順著她的標籤做事,變得「聽話」。那麼,什麼是「標籤效應」呢?當某個人被某類詞語或者名稱貼上了標籤時,他就會在潛意識的進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為與所被貼上的的標籤詞語相一致。這種現象,就叫做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中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 警惕網絡流行語的標籤效應
    (6月6日《人民日報》)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然後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
  • 49年前這項虐心實驗,告訴你「標籤效應」如何一步步套住娃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沒看這篇文章前,你可能永遠不知「負標籤效應」能把娃害多慘。一項經典的實驗簡.埃利奧特是美國艾奧瓦州一家小學低年級的老師。埃利奧特故意問一位藍眼睛女孩:「你昨天為什麼不能快點?」小女孩難過地說:「因為那個醜陋的衣領……」負面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Saul Becker說,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跟標籤一樣的人。這便是標籤效應。
  • 做你自己!拒絕被「標籤」定義!
    你知道嗎?當某個人被某類詞語貼上了標籤時,他就會在潛意識的進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為與所被貼上的標籤詞語相一致。並且在他人看來,他所做的每件事都與他的標籤有關。 這就是心理學中稱為「標籤效應」的現象。心理學家認為「標籤」是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 「刻板效應」如何撕掉先入為主的毒標籤?
    記得有一次,魯肅偶然看到呂蒙,便與他討論起了一些軍事戰略層面的問題,讓魯肅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驚掉了下巴!魯肅驚訝的發現,一個別人眼中僅有匹夫之勇的呂蒙對於這些軍事戰略問題有很深刻的見解,並且還能夠引經據典,有理有據,侃侃而談。魯肅不禁驚嘆道:「你已經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 「標籤效應」可以用來做什麼
    這就是標籤,同樣人或事,不同人就會給出不一樣的標籤。在標籤面前,每個人都不能「倖免」。從小到大一定被貼過各種不同的標籤,還記得讓你印象最深的標籤是什麼?你認為最能代表自己的標籤又是什麼?起初,標籤是為了區分個體差異,以便形成和保存清晰的記憶。剛出生時,人先被區分性別,男或女。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01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這種行為在育兒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當孩子被貼上標籤之後,就會陷入一種「自證預言」的心理模式,不但將家長的話當真,還會逐步深化這個標籤,內心起了變化,行為也就隨之改變,慢慢地,性格也就會逐漸往標籤上靠了,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2、孩子會形成悲觀的價值觀。
  • 心理學社:從「標籤效應」,論貴人對成功的重要性!
    「標籤效應」促使人們的行動和所貼標籤的內容一致當某個人被某種詞彙名稱所貼上標籤時,他便會自動地觸發自我印象管理,以求自己的行為跟所貼的標籤內容能夠相一致。由於此類現象是在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因此被叫作「標籤效應」。
  • RFID易碎標籤是怎樣起作用的
    打開APP RFID易碎標籤是怎樣起作用的 admin 發表於 2019-11-19 09:37:18 不但沒有起到防偽作用,反而被不良商家複製在造假,更多次、假產品流入市場,形成惡性循環。RFID與防偽技術的結合引用,國內市場的假冒產品進一步得到遏制。使用RFID易碎防偽技術,其電子標籤有內嵌的晶片,而且是全球唯一編號或者是商品編碼信息,該編碼只能被授權的讀寫設備所識別。
  • 如何用馬太效應的積極與消極的雙重作用,讓孩子在夏令營中有成長
    去年暑假,40多個孩子參加了我的籃球訓練營,其中有幾個特別的活躍,不遵守紀律還把身邊的孩子都弄哭了,我嘗試用了【馬太效應】積極與消極的雙重作用,順利的幫他們度過了一個開心的營期。說簡單了,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在一群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時候,就是表現好的會越來越好,不好的會越來越不好。在生活中成績好,乖巧聽話的孩子往往都會受到老師表揚,同學的讚賞和家長的寵愛,他們也通常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一些表面調皮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一路下滑,自暴自棄。
  • 從《哪吒》看職場的「標籤效應」,用得好能給自己提供一條捷徑
    哪吒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貼上了「妖怪「、「魔童」、「不祥之物」等等各種標籤。陳塘關百姓甚至要求立刻處死他。哪吒並非大奸大惡之徒,在父母和師傅的教導下,他有膽有愛,挺身懲治妖怪,想要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但是,因其魔丸身份,世俗從不容他。
  • 了解標籤效應,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不太出名的效應,叫做「標籤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他就會進行自我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很多心理學家表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或好或壞,它對於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