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這些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的發展進步,也折射出人們的精神氣質。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只是熱衷於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傳遞極端的情緒、使用誇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這樣的語彙如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造成不良影響。(6月6日《人民日報》)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標籤效應。所謂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然後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就是標籤效應在實際生活中的證明。
可以看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從這個意義說,諸如「槓精」「積極廢人」「隱形貧困人口」「學渣」等等這些網絡流行語,如果在交流使用的時候不注意,甚至大肆使用,可能就會像一個個無形的標籤貼在人們的心上,從而給個人製造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乃至渲染或放大負面情緒,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可不慎,也不可不防。
不過,作為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我們也不應當過分誇大標籤效應的作用,畢竟,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標籤,都不是靈符或者膏藥,一貼就靈。而且,網絡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本身即反映出一些社會情緒,它是負面情緒的一種表達乃至宣洩。負面的網絡流行語與社會焦慮感的關係不是因和果,而是果和因。也就是說,不是用網絡流行語定義一個人,這個人就一定會有負面情緒;而是一個人有了負面情緒,所以才可能需要用網絡流行語表達。
正因為此,我們不僅要謹慎地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使極端的情緒不再蔓延,同時,也應當從這些語言中善於發現問題,尤其是主政者和管理者,要在負面的網絡流行語中看看社會情緒有哪些苗頭,看看大眾心態有哪些問題,看看我們的工作還有哪些失誤和盲區,應該把這些負面的網絡流行語當作一種預警和提示,當作社會管理工作中的晴雨表,進而適時適度地引導輿論,逐漸改變那些不良的社會心態,消除那些不良的社會情緒。我想,只要解決好現實中的問題,引導好社會輿論的方向,那些負面的網絡流行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一點地從網絡中逐漸消失。(趙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