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效應所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困惑

2020-12-23 靈語導師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下標籤效應所給人們帶來的心理障礙。所謂的心理障礙也就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出現了異常變化,讓人無法正常的思考,它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心理障礙形成和我們的感知,記憶,思維,情緒,注意力,人格,意識都是相互有關聯的,思維障礙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心理活動,它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擾與煩惱。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人們失去生活的方向,甚至走上一種極端的道路,來尋求解脫痛苦的情況也很常見。

心理障礙形成的早期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也因為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很難被第一時間撲捉到,所以人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心理或身體出現了症狀。往往已經到了中度或重度的程度。出現了思維障礙的朋友經常會被焦慮,抑鬱,恐慌,絕望,妄想,幻覺等思維纏繞,他們內心會極度痛苦,抓狂卻又不知所措。

其實不管是抑鬱,焦慮或強迫,這些情緒它都和心理暗示有關,我們就拿自卑心理來說吧,凡是有抑鬱情緒的人他多多少少都有自卑心理,只是自卑的程度有輕有重而已。自卑心理的出現都是有相對應的事情發生,患者在面對他們要處理的事情時,總覺得自己做不了,能力達不到,沒有別人工作能力強,經濟能力不如別人。也就是不管想到哪裡都是不自信,心理沒有底氣,不敢去嘗試,也不敢去行動。總習慣找各種失敗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還會拿別人的失敗來證明給自己。遇到事情不是想怎麼努力地把事情做成,而是總習慣想各種失敗的結果,來告訴自己事情太複雜,自己做不了,各種困難一股腦的全出來了。像這種情況它就是當事人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其實不管什麼事情都有人在做,我們認為困難的事情,別人卻做得風生水起。所以事情的成敗和難易程度關係不大,他是和人有關的。我們常說心有多大就做多的事兒,我們給自己什麼樣的定位,就能做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平時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暗示。生活中當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想要什麼結果它往往都是在遵循著我們的思路去發展。比如面對一件事情我們想的是困難,失敗。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是無精打採的,遇到困難就想退縮,沒有選擇堅持,工作沒有激情,失敗的機率肯定很大,像這種情況當事人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習慣把失敗的原因推給事情,這種態度是不對。早些年有個商界的奇才牟其中,可能有些人還有印象,他的性格就是面對困難不低頭,越困難的事情越能激發出他的鬥志,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他想做,他都會想辦法去完成,雖然後來他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他也承擔了後果,但是他面對困難不怕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作為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和暗示。比如家裡有男孩子,要經常告訴他你是男子漢,你是最堅強,最厲害的,男子漢要懂得謙讓,要大度,要保護弱小,不要欺負別人,要多鼓勵孩子。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耐力,做事要有始有終,孩子在長大以後,面對困難就敢於去挑戰,而不是總想著退縮,半途而廢。之前我們也講過,自卑心理的形成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是有很多關係的。這種情況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改變,問題不難解決。

在國外有人曾做過有關給自己貼標籤的試驗,試驗者找到一些人把他們分為兩撥。通過一些事情然後告訴一撥人說你是好人,告訴另外一撥人說你是壞人。然後在慢慢的觀察這兩撥人的表現,好人的這一撥兒無形中會以一個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們做事很認真,願意幫助別人,慢慢的也就真的成了好人。而壞人這一波做事有時候沒有底線,他接受了自己是壞人,所以也就以壞人來要求自己。

所以生活中我們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兒,特別是那種不積極的,帶有負面情緒的標籤。比如很多抑鬱症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有抑鬱症的時候,改變很容易,說放下也就放下了。而當醫生告訴他你得了抑鬱症,而且是中度或重度,當他們接到這個信息以後,很容易不停地在心中暗示自己是抑鬱症患者,起心動念都把抑鬱症掛在心上,通過一段時間的暗示,再想自己擺脫抑鬱真的很難。平時我們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要有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和引導。遇到問題不要第一時間告訴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當標籤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習慣,我們也接受了標籤下的自己。這種情況要改變就需要做思維訓練了,通過訓練潛意識中固有的慣性思維,才能擺脫標籤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中必須掌握的9個心理效應
    這裡為大家整理了9個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用到的心理效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非零和效應雙贏獲利大於單贏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是指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各取所需,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
  • 心理學社:從「標籤效應」,論貴人對成功的重要性!
    那麼,此類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究竟是什麼呢?1.「標籤效應」促使人們的行動和所貼標籤的內容一致當某個人被某種詞彙名稱所貼上標籤時,他便會自動地觸發自我印象管理,以求自己的行為跟所貼的標籤內容能夠相一致。由於此類現象是在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因此被叫作「標籤效應」。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若利用好了,孩子會陽光向上,心態良好,性格開朗;若利用不好,孩子則會在消沉和沮喪中成長,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是非常不利的。那麼,「亂貼標籤」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一、「亂貼標籤」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1、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所謂的"標清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規模的微小變化可以永遠改變天氣,但蝴蝶能否對天氣產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值得商榷,蝴蝶效應能或多或少地抓住人們的想像力,雖然它不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但它是一個例證。問題是蝴蝶太小,無法真正改變任何事情,但一些更大的事物可以,例如:飛機或者積雲。
  • 父母培育優秀孩子必須知道的神奇心理效應以及運用
    下面說明一部分心理效應的概念以及在教育中的運用案例: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貼上積極標籤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 「刻板效應」如何撕掉先入為主的毒標籤?
    【瞭然心理談刻板】什麼是「刻板效應」呢?我們給「刻板效應」做一個定義。所謂刻板效應,就是指人們對一類人,一類事所固有的看法,然後把這種慣性的看法貼上一個毒標籤。比如提到中國人,人們就會用「含蓄、內斂、注重禮儀、儒雅」等等這樣的詞來形容。當提到美國人,人們就會認為他們是直接的、熱情的、充滿奇思妙想的、注重自由的。再提到日本人,人們就會用一些「開放、乾淨、嚴苛」等等一類標籤化的詞語來形容。
  • 有一種行為叫做標籤效應
    這位青年的女友,簡單兩句話就給這位青年貼上「居家男人、家務高手」的標籤,讓人情不自禁地順著她的標籤做事,變得「聽話」。那麼,什麼是「標籤效應」呢?當某個人被某類詞語或者名稱貼上了標籤時,他就會在潛意識的進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為與所被貼上的的標籤詞語相一致。這種現象,就叫做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中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 警惕網絡流行語的標籤效應
    這些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的發展進步,也折射出人們的精神氣質。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只是熱衷於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傳遞極端的情緒、使用誇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這樣的語彙如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造成不良影響。(6月6日《人民日報》)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標籤效應。
  • 如你所願他成了笨小孩,看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如何影響孩子
    其實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標籤效應」。什麼是「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個標籤,它就會受標籤的影響,對自己作出一個評價和判斷,隨之使自己的行為與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7)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好多父母喜歡在孩子考試成績不太好的時候,隨口抱怨孩子怎麼這麼笨,接下來,好多孩子仿佛就是父母認為的那樣,成績一直上不去,父母這個時候就會更大聲的指責孩子,你果真跟我想的一樣笨,於是孩子好像真的越來越笨了,之後開始惡性循環,父母每天氣呼呼,孩子每天淚汪汪,誰都覺得對方對不起誰,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
  •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
    導讀: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寫作素材】管理學中的某些有趣定律—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心理學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會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籤效應」。
  • 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在實驗中,這些原本是沒病的人,在粘上神經病標籤後,在別人眼中就順理成章的變成精神病患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標籤效應。圖片來源網絡事實上,標籤效應還會引起一種現象: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相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符
  • 父母溝通有技巧,靈活運用「標籤效應」,引導孩子走對方向
    家長們是否給孩子貼過標籤?當孩子自我意識還未成熟時,父母對孩子的某些評價就會干擾他們的自我判斷能力,從而形成心理暗示,逐漸的向父母批評自己的形象靠攏,這就是錯誤的給孩子貼標籤,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正確的貼標籤呢?
  • 心理學:立人設,貼標籤,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強大?
    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他會做出更多與形象相符的事情,比如人們說 「他是大慈善家」,那麼他會為了保持這個良好印象做更多公益。上述的心理反應就是「標籤效應」, 它主要說明人的形象管理與自身的標籤一致,這種標籤可能來自外界,也有可能源於自身。
  • 利用心理學的「標籤效應」,抓住男人心,讓他跟著你的思維走
    這樣,老師們通過使用正強化手段,能夠有意的教給這個小女孩一種更具適應性的玩耍模式,使之克服了羞澀的心理。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
  • 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