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是便利貼,別用「標籤效應」對待孩子,旁人這樣說也不行

2020-12-23 糖果的媽媽

很多時候家長在心裡認定孩子是什麼性格,就會給孩子貼什麼樣的標籤,有時只是一件小事,或者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家長就這樣隨便給娃下定義了。

其實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本身可能並不一定認可這種標籤。比如前陣子火得一塌糊塗的新版哪吒,父母愛子,卻被其他人給貼上了「魔童」的標籤,於是哪吒起初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

標籤效應有好有壞,但大部分都是從負面出發,更多的是大人的一種情緒宣洩,或是不理解,或是十分憤怒。平時教育孩子不該用這種方法,如果別人想給自己的娃貼標籤,也要果斷地拒絕……

當「靈珠」變「魔丸」,喜樂也轉哀樂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臨》,殷夫人懷胎三年未誕育,臨產之際太乙真人來解密,說她懷的是「靈珠」,萬眾期待,各種溢美之詞早已想好,就連喜慶的音樂也準備好了。

可是風雲突變,因為申公豹的暗中作祟,「靈珠」被換成了「魔丸」,小娃娃還未出生民眾的臉色就變了,喜樂也變成了哀樂。這就是負面標籤最直接的反映。

於是出生後的哪吒順理成章地成了魔童,到處搗亂,嚇壞眾人。可是父母是愛護哪吒的,父親告訴孩子他是「靈珠轉世」,需要學會降妖本領才能被認可。一直渴望被接納的哪吒信以為真,變得勤奮、正直起來。

你看,這就是標籤的作用,一念成仁,一念成佛。當天之驕子敖丙試圖因一己私利水淹陳塘關的時候,哪吒說他「枉為靈珠,活得還不如我」。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身邊的人都在說這孩子不成器、沒出息,將負面標籤一股腦地扔過來,作為父母的你,又當如何?

大人日常的嘮叨,很多都是負面標籤

孩子們最討厭大人的一個行為就是叨嘮,因為大人的嘮叨99%都是在說孩子不好的地方。也是,如果是表揚,斷不可能翻來覆去,說個沒完。能滔滔不絕被數落的,總是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這種負面標籤如影隨行。閨蜜有個18個月的男寶,過了一歲後突然變得有點怕生。有一次小區裡伐樹,樹木倒下來的時候「轟隆」一聲響,別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只有閨蜜的兒子哭了出來。

他這一哭可熱鬧了,旁人趕忙帶著無比的優越感調侃:「你看那個小弟弟哭了,還男孩子呢,太沒膽量了。」閨蜜走過去和這個大嬸說:「這說明我家孩子是個敏感型的寶寶,他的危險意識很強,並不是沒膽量。」

聽完閨蜜回懟,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事實上不僅是旁人,就連家裡親戚有時候也愛說「男孩膽小可不好」。每次閨蜜都會和他們說,孩子還小,不要說這樣的話。而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得不那麼怕生了,就給他口頭表揚和鼓勵,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活潑開朗了。

什麼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當一個人被貼上了標籤,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往往會按照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向這方面進行靠攏和聚焦,久而久之,就會真的成了「標籤人物」,讓預言成真。

「負面標籤」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成年人還能從別人不恰當的評價中掙脫出來,而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這未免有些困難。因為孩子本身就涉世未深,掌握的知識十分有限,他們無法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判斷,而自信心的培養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和其他人的評價。

當你用一個負面標籤來定義孩子的時候,很可能就因此而定義了他的一生,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情。

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沉默寡言,或者朝著喻示的方向而變成暴力小霸王,而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自己的心裡其實住著一個善良的寶寶。

在負面標籤的唆使下,孩子很可能就放棄了自我成長,宛如哪吒的一對風火輪,降妖伏魔的時候是利器,「震懾百姓」的時候卻是兇器。

如何讓孩子變得「正面」且積極?

負面標籤效應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也很容易失去對父母的信賴,變得慵懶而自暴自棄。拒絕負面標籤,不僅要求父母做到,父母也要以一己之力,堵住旁人的嘴,讓孩子能遠離負面暗示,走上積極進取的正途。

1、 拒絕給娃貼「負面標籤」

媽媽:「你怎麼總是考倒數?」

孩子:「媽媽你別總拿這個說事了。」

媽媽:「考的不好還不讓說了?」

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都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而且還是反覆黏貼,自己還覺得理所當然。想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起來,就不要把傷疤一次次揭開給孩子看,而是採取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看到孩子每一次點滴的進步,孩子也會還你驚喜。

對於其他人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愛面子,親戚朋友說孩子不好,隨便給娃貼負面標籤,也常常是敢怒不敢言,或者敷衍了事,這樣傷害的卻是自家孩子。所以,該提出反對的時候就反對,讓負面效應在孩子面前無所遁形。

2、 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親子關係尤其是如此。即使全世界都嫌棄孩子,就像哪吒剛出生那樣,但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父母一定不能這樣。在孩子的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部,多給孩子合理和正面的評價,讓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歸屬感。

所謂的標籤效應,不僅包括負面的,也包括正面的。家長要做到表揚不過分,不濫用,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表揚過濫,容易讓孩子喪失前進動力,表揚過空,孩子其實並不知道哪裡做得好。

負面評價更應該慎重,不是說不能批評孩子,而是要據實批評,不打擊面過寬,也不是父母在發洩情緒,而是應著重於問題的解決。當然,如果能掌握更多的批評技巧,讓孩子坦然接受,那就最好不過了。

3、 給孩子設置合理的目標定位

之所以孩子會被貼上這麼多負面標籤,很多時候都是在比較中而得來的。雖然現在是獨生子女家庭,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段時間會同時出現「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活在父母的口中,特別優秀,從來沒有缺點,從不讓父母操心……

父母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給他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可以是分階段完成的。如果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名不符實,壓力山大,就會出現很大的落差,從而造成說娃不好——娃更加不好的惡性循環。

最後提醒大家,讓娃遠離負面標籤,是魔是仙,哪吒沒長成之前,還是父母說了算!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很常見,一些父母總是會將孩子做錯的一件事情上升到孩子人格上面去,後面在遇到同樣的事情,家長會不假思索的怪在孩子身上。就好比一個孩子因為害怕撒謊之後,後面孩子想要跟家長說個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開口第一句就是「你又想騙我吧/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想騙我」之類的話。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我的一個閨蜜,家裡的女兒五歲了,有一次來家裡做客,看到我的孩子們中午都去午睡了,她卻和我說:「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午睡,怎麼說也不行,誰也管不了。」孩子聽到媽媽的話明顯更興奮了,殊不知這正是因為給孩子貼上了不愛睡午覺的標籤,導致女兒「破罐子破摔」,索性就根本不睡了。
  •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
    導讀: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
  • 別責怪孩子不上進,父母要懂得用「標籤效應」,塑造孩子自驅力
    很多父母都想要自己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進。但在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處於"焦慮式學習",不論對待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耐心,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而這樣的風氣會使人變得沒有進取心,社會也會慢慢缺乏推動力。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或者是家長帶孩子出門時,孩子見到自己不熟悉的人總會下意識的躲避,而此時有些家長一定會說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膽小怕生,輕易的就給孩子下了定論。這些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仿佛就發生在我們周圍。貼完標籤之後,當家長發現自己孩子真的有這樣的行為時,就會更加印證自己的想法是沒錯的。
  • 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
    導讀: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行,還是你覺得不行?貼上標籤,孩子才真的不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若孩子長時間地處於負面標籤的暗示下,則會接收到不好的信息,認為自己是一個愛製造麻煩,對別人不利的孩子,在其看待事情時,容易從悲觀的角度出發,形成了這樣的心理,逐漸地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3、孩子會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
  • 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孩子真的不能被「貼」標籤?標籤效應的利與弊,家長早該知道了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提到標籤,很多人都會想到比較不好的一個方面,因為標籤的存在,許多人都被深深的傷害著,有的孩子正因為此,而過上了黑暗的一生。然而,標籤的存在並不是最錯誤的,標籤效應的兩面性,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了解。
  • 孩子往家長身後躲,不一定是膽小,很可能是因為「標籤效應」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勇敢的處事,遇到機遇敢於挑戰,但很多時候孩子卻會在機遇面前退縮,給他搭好了臺子他卻往家長身後躲,趕叫著「我不行」。而這時候家長在感到尷尬之外往往也只能說一句「這孩子膽小」,恨鐵不成鋼之後也沒什麼辦法。可是從兒童心理學上講,這樣的情況的孩子不一定是真的不行,更可能是被「標籤效應」限制住了。
  • 「成績這麼好,不可能是我」,警惕「標籤效應」讓孩子走向不自信
    而實際上,孩子缺乏自信的「我不行」,很大概率映射出的是「家長不行」,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不經意間利用「標籤效應」困住了孩子的自信心。什麼是標籤效應?從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 別做「便利貼女孩」.
    所以她這一路活的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很難想像,獲贊無數的蔣方舟竟然也有過這樣難為情的時刻。 「討好型人格」的人就是這樣,怕和別人意見向左,怕不被別人認可,更怕不被周遭的人喜歡,所以他們拼命退讓和妥協。
  • 心理學所講的「標籤效應」,或許你正在被它牽走著而不自知
    而生活中,類似的標籤還有很多: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時總是坐不住、不認真,我們會想當然的認為他根本不是學習那塊料;如果一個男人本本分分做著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沒有更大企圖心,我們會說他「沒有出息」。一般的父母這時候很可能會說「哪有哪有,別聽她胡說」,回頭還會批評孩子幾句:「你要謙虛一點,別到處張揚。」但傅爸卻在女兒面前,對那個孩子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語氣裡,是不容辯駁的篤信與堅定。
  • 49年前這項虐心實驗,告訴你「標籤效應」如何一步步套住娃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沒看這篇文章前,你可能永遠不知「負標籤效應」能把娃害多慘。一項經典的實驗簡.埃利奧特是美國艾奧瓦州一家小學低年級的老師。小女孩難過地說:「因為那個醜陋的衣領……」負面標籤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Saul Becker說,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跟標籤一樣的人。這便是標籤效應。孩子們在這種心理效應下尤其明顯,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信任家長和老師,把他們的話當真理,所以這種情況下的負面標籤的破壞力更大。
  • 總愛給孩子「貼標籤」?3招,教孩子快速掙脫「標籤效應」束縛
    我不認同這種做法,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沒錯,但不能不分場合,濫用這種方法,因為一旦用錯,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覺得媽媽都不關心他,久而久之形成不好的性格,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有事都不跟家長說的原因,因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心裡已經埋下了「說了也沒用」的種子。「一朵花剛開,別評價,讓她長大、盛開。」出自陳丹青的《荒廢集》。
  • 公司最勤奮的「便利貼女孩」,是如何拖垮了整個團隊的?
    「她們有著遠超常人的敏感,但卻更加在意別人的情緒,在生活中如履薄冰,生怕一個過錯會惹到其他人不開心,甚至將所有的過錯都會攬到自己身上,仿佛這樣就可以「世界和平」。「便利貼女孩的存在,就像便利貼一樣,人人撕下來就用,但未必用過就丟,或許有人會在意記下滿滿事項的紙條最後哪裡去了。反正她完成該做的任務,就識相地消失。」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可是歡歡媽不知道,這樣經常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行為,將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燕子給歡歡媽指出這個問題後,歡歡媽也後悔不已。其實,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教育方式,他們不清楚,孩子是需要鼓勵的,是需要積極暗示的,這樣的孩子才會有自信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羅森塔爾效應」?這種效應運用到家教中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自信。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而家長也有給孩子類似貼標籤的行為,例如"你怎麼這麼煩人""你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這不是一種正確教導孩子的方式,但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有此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一次孩子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班級後門的玻璃踢碎了,面對老師的責備,孩子會輕輕地嘆一口氣,學著媽媽的樣子說道「我就是這麼不聽話的孩子。」一、什麼是「標籤效應」?在二戰時期,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在戰場上總有一些自由散漫的人,於是心理學家們隨機選取了一些表現不好的士兵來完成一項心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