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在文章開始前,不妨看一下接下來的小故事。
一位著名的棒球選手受邀到監獄中給犯人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他興致勃勃地說道:「小時候,我第一次玩棒球打碎了我家玻璃,父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將來一定是一名優秀的棒球手。』等到我第二次打碎玻璃的時候,父親還是很高興地說:『孩子你將來一定能奪得世界冠軍。』」
而就在這位冠軍分享完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時候,一位犯人站了起來:「我小時候的經歷和你相似,只是我的父親卻說我將來會成為一個罪犯。」
兩個人兒時相似的經歷,卻因為父親不同「評價」而引發的蝴蝶效應,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而這種非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外部評價,甚至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理狀態。
20世紀50年代,加州大學Edwin M. Lemert博士的實驗表明,許多年輕人之所以出現藥物成癮,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評價的影響。「既然我是『癮君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成為成癮年輕人掛在嘴邊的話。
而這種社會評價有一種更通俗的名字,那就是「貼標籤」。
貼標籤的行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標籤:
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其實都會在無形中給孩子貼上標籤,慢慢地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我就是這樣的人,爸媽都這麼說我索性就這麼做好了。」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標籤的暗示作用。父母給孩子貼上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獲得一種社會遺棄感,這種遺棄感會引發孩子對自己不信任,從而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
心理學將孩子受到標籤影響的過程稱為「標籤化效應」。
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Label effect)其實指的是,個體更願意通過不斷嘗試,使自己的行為和所貼的標籤的內容相一致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而這個結論在育兒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標籤被不但提及的過程其實是心理暗示不斷被加強的過程,心理暗示每加強一次,對孩子的性格就是一次重新的塑造和加強,最終讓孩子不自覺地向著標籤的方向靠攏。
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最糟糕的影響就是讓孩子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點,在標籤的作用下逐漸變得趨同,失去孩子原來豐富的層次。
何炅說過:「現在的我們,似乎一下子都愛貼標籤了。按照自己的愛好給人分類,卻逐漸忘記了我們原本的層次和鮮活。」
1)孩子無法輕易擺脫標籤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逃脫。」
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個從小被貼在孩子身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實際上會伴隨孩子很長時間,甚至孩子終身都沒有辦法標籤的影響。
為什麼標籤會伴隨孩子這麼長的時間?這其實是和孩子的生長特性脫不了關係。
心理學上認為,因為父母掌握了親子關係中的決策權和話語權,父母在親子關係中屬於強勢的一方,而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發育的不成熟,會處於被動地弱勢方。這時,強勢一方給弱勢一方添加的標籤往往不能被弱勢方主動摘除。
長此以往,弱勢方對於貼在身上的標籤會逐漸不敏感,開始出現對於標籤的自我認同。也就是說孩子會逐漸變成標籤所固定的形象。
2)孩子也會學習大人的模樣給別人貼標籤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起到很好的模仿作用。孩子會模仿著父母的模仿,在自己的生活中給別人貼標籤。
從一方面來看,孩子學著給別人貼標籤會讓孩子沒有辦法更加客觀地看待事情,養成我行我素的壞習慣。另一方面,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這種貼標籤的行為會演化為給別人起外號,甚至是開展地域歧視等低素質行為,影響孩子正確人生觀的建立。
認知行為治療師Joanne Cooper博士認為,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很有可能伴隨著孩子一生,對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1)正向和負面的標籤都不適合孩子的成長
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僥倖」心理:既然負面的標籤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那是不是給孩子貼一些正面積極的標籤更能幫助孩子的成長?
兒童教育中認為,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標籤其實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說負面標籤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向標籤的負面轉換的話,正面的標籤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驕傲自矜的心理,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正確的做法就是不給孩子貼任何性質的標籤,尊重孩子,讓孩子更加自由的成長。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指導作用就好。
2)避免貼標籤,正面積極的暗示才是正途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羅森塔爾效應」:父母給予孩子的正面積極的暗示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長遠的影響。
這種暗示不同於貼的標籤,它更多地是要滿足孩子的自我認同性,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鼓勵孩子繼續去獲得這種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父母不妨嘗試著給孩子一些正面的暗示,多和孩子說一些認同和鼓勵的話,這樣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不要總是記著孩子的錯誤
父母要嘗試著淡化孩子的錯誤,不要抓著孩子的一方面錯誤緊緊不放,更不要因為這不常見的事直接對孩子下定義,貼標籤,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犯了錯誤後,他們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害怕,如果這時候父母在時時刻刻抓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孩子就會加深對錯誤的印象,導致孩子無法從錯誤中走出來,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