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比不上別人」,孩子開始自暴自棄,可能受標籤化效應影響

2020-10-3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在文章開始前,不妨看一下接下來的小故事。

一位著名的棒球選手受邀到監獄中給犯人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他興致勃勃地說道:「小時候,我第一次玩棒球打碎了我家玻璃,父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將來一定是一名優秀的棒球手。』等到我第二次打碎玻璃的時候,父親還是很高興地說:『孩子你將來一定能奪得世界冠軍。』」

而就在這位冠軍分享完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時候,一位犯人站了起來:「我小時候的經歷和你相似,只是我的父親卻說我將來會成為一個罪犯。」

兩個人兒時相似的經歷,卻因為父親不同「評價」而引發的蝴蝶效應,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而這種非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外部評價,甚至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理狀態。

20世紀50年代,加州大學Edwin M. Lemert博士的實驗表明,許多年輕人之所以出現藥物成癮,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評價的影響。既然我是『癮君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成為成癮年輕人掛在嘴邊的話。

而這種社會評價有一種更通俗的名字,那就是「貼標籤」。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貼標籤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貼標籤的行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標籤:

  • 孩子第一次見陌生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
  • 孩子學東西慢——這孩子就是這樣,腦子反應慢。
  •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從小就是一個惹禍精,長大沒啥出息。

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其實都會在無形中給孩子貼上標籤,慢慢地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我就是這樣的人,爸媽都這麼說我索性就這麼做好了。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標籤的暗示作用。父母給孩子貼上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獲得一種社會遺棄感,這種遺棄感會引發孩子對自己不信任,從而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

心理學將孩子受到標籤影響的過程稱為「標籤化效應」。

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到底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Label effect)其實指的是,個體更願意通過不斷嘗試,使自己的行為和所貼的標籤的內容相一致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而這個結論在育兒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標籤被不但提及的過程其實是心理暗示不斷被加強的過程,心理暗示每加強一次,對孩子的性格就是一次重新的塑造和加強,最終讓孩子不自覺地向著標籤的方向靠攏。

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最糟糕的影響就是讓孩子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點,在標籤的作用下逐漸變得趨同,失去孩子原來豐富的層次。

何炅說過:「現在的我們,似乎一下子都愛貼標籤了。按照自己的愛好給人分類,卻逐漸忘記了我們原本的層次和鮮活。」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的「貼標籤」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很深的影響

1)孩子無法輕易擺脫標籤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逃脫。」

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個從小被貼在孩子身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實際上會伴隨孩子很長時間,甚至孩子終身都沒有辦法標籤的影響。

為什麼標籤會伴隨孩子這麼長的時間?這其實是和孩子的生長特性脫不了關係。

心理學上認為,因為父母掌握了親子關係中的決策權和話語權,父母在親子關係中屬於強勢的一方,而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發育的不成熟,會處於被動地弱勢方。這時,強勢一方給弱勢一方添加的標籤往往不能被弱勢方主動摘除

長此以往,弱勢方對於貼在身上的標籤會逐漸不敏感,開始出現對於標籤的自我認同。也就是說孩子會逐漸變成標籤所固定的形象。

2)孩子也會學習大人的模樣給別人貼標籤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起到很好的模仿作用。孩子會模仿著父母的模仿,在自己的生活中給別人貼標籤。

從一方面來看,孩子學著給別人貼標籤會讓孩子沒有辦法更加客觀地看待事情,養成我行我素的壞習慣。另一方面,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這種貼標籤的行為會演化為給別人起外號,甚至是開展地域歧視等低素質行為,影響孩子正確人生觀的建立。

認知行為治療師Joanne Cooper博士認為,父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很有可能伴隨著孩子一生,對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父母避免給孩子貼標籤才是教育孩子

1)正向和負面的標籤都不適合孩子的成長

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僥倖」心理:既然負面的標籤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那是不是給孩子貼一些正面積極的標籤更能幫助孩子的成長?

兒童教育中認為,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標籤其實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說負面標籤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向標籤的負面轉換的話,正面的標籤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驕傲自矜的心理,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正確的做法就是不給孩子貼任何性質的標籤,尊重孩子,讓孩子更加自由的成長。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指導作用就好。


2)避免貼標籤,正面積極的暗示才是正途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羅森塔爾效應」:父母給予孩子的正面積極的暗示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長遠的影響。

這種暗示不同於貼的標籤,它更多地是要滿足孩子的自我認同性,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鼓勵孩子繼續去獲得這種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父母不妨嘗試著給孩子一些正面的暗示,多和孩子說一些認同和鼓勵的話,這樣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不要總是記著孩子的錯誤

父母要嘗試著淡化孩子的錯誤,不要抓著孩子的一方面錯誤緊緊不放,更不要因為這不常見的事直接對孩子下定義,貼標籤,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犯了錯誤後,他們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害怕,如果這時候父母在時時刻刻抓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孩子就會加深對錯誤的印象,導致孩子無法從錯誤中走出來,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每個人「鏡中我」的形成都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感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思考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基於他人反映評價我們的行為。孩子身邊的人都可能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由於孩子的認知力不足,所以孩子會從這些鏡子中認識自我,並且鏡中我三個階段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不論哪一個階段出現缺失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 孩子學習自暴自棄?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重拾學習的信心
    臨近期末,小學三年級的樂樂又開始頭疼了。不僅是要看很多書、做很多題,還要參加寒假各種學習班。在他心裡,學習就像個彈簧,每天彈他,每次他都起不來。樂樂的狀況讓媽媽很擔心,不單單是樂樂一個人,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學習自暴自棄的態度,如果一直這樣的話,接下的學生生涯毫無意義。
  • 孩子過於在意別人看法?可能是觸發鏡中我效應,家長試試這樣破局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們如果平時有觀察自家的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在三歲以後,他逐漸就會開始變得愛臭美。其實孩子愛臭美這件事,是他的一個天性。而且不僅體現在愛美上,也往往體現在會開始特別在意別人的一個看法上,所以他們會很注重自己的外在。
  • 為什麼你容易受別人影響?學會「鏡中我效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別人的反饋形成了我們的認知,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鏡中我效應」。舉例:在去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都認為哪吒是一個怪物,對他敬而遠之,小朋友也不和他玩。在村民的這種偏見下,久而久之,哪吒也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壞小孩」,並按照「壞小孩」的標準去捉弄村民。後來,在父母的引導下,哪吒慢慢改變自己,並保護了大家,村民覺得他是英雄,哪吒也慢慢變成一個好孩子。
  • 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性格是對一個人一輩子的影響,現在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性格。桃子媽媽從孩子讀幼兒園後就一直很苦惱,她曾和我說過"懷疑自己女兒有自閉症",在我的詢問下,她說出了女兒的日常表現: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遇到生人就害怕,而且一讓她上臺發言,她緊張的全身都在冒汗!通過桃子媽的簡述,我覺得桃子只是比較自卑內向,並不是像她媽媽說的"自閉症"。
  • 擺脫標籤化思維
    當選擇了相信風吹草動就是一種老虎的時候,也「歧視」了這可能只是一陣風引起的騷動。這或許會令樹上的一隻松鼠覺得落荒而逃的行為莫名其妙,但是你本人卻知道這個行為是必要的。2.標籤化思維的得與失正如上文所說,標籤化思維是能節省能量且避免傷害的思考快捷方式中的最優解,那麼最明顯的就是它實現了一箭雙鵰:節省能量且避免傷害。
  • 家長不經意的話,影響孩子未來走向?父母善用「鏡映效應」是關鍵
    鏡映效應無意的言語也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幼兒來說,幼兒的自我認知部分是在他人的評價中產生的,這些評價就像一面鏡子,當幼兒站在鏡子前時,所看到的形象可能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而由外界評價產生的鏡子,就像哈哈鏡,或者放大或者縮小,不管怎麼說,鏡子裡的形象都會深深地印在幼兒的心中,產生影響。
  • 逆向思維: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天生的弱智,啥也比不上別人
    逆向思維: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天生的弱智,啥也比不上別人我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弱智,啥也幹不好,啥人也比不上,啥也不是(捂臉)!以前打籃球就是玩命也只能投在籃筐上進不去,踢足球總是漏掉關鍵球,打麻將看不得別人不開心鬧騰,輸多贏少。
  • 光環效應:「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不優秀」的理由
    媽媽對兩個孩子做出比較,覺得哥哥比弟弟好,其實就是因為「光環效應」。那麼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在教育中,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太關注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自己家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過於糾結孩子做得差的地方而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這種做法就屬於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但是侄女的學習表現常常讓她惱火,嫂子和我說道:"這孩子,學習一點都不上心,語文背誦不會,數學計算題算錯,英語單詞默寫也不會,我也不要求她學得多好,但是怎麼門門功課都不優秀呢?別人家孩子都是全面優秀,我家孩子就是科科弱勢。"嫂子的話不免讓我有所思考,確實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優秀的人總是越來越優秀,而較為普通的人反而很容易走向越來越平庸的道路。這背後蘊藏著什麼道理呢?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孩子自卑又內向?試試運用「鏡中我效應」,讓他的童年充滿自信
    這個概念來自於美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方式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照鏡子,鏡子裡的自己長什麼樣我們心中就認為真實的自己長什麼樣。往深裡說,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心中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實際上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式都來自於外界,這就是所謂的鏡中我效應。
  • 育兒心理學:了解「標籤效應」,別無意中讓孩子成為「笨小孩」
    因為這種標籤具有引導的作用,無論這種標籤是好還是壞,一旦這種標籤貼到了自己身上,就會受到標籤的影響,對自己產生評價和判斷,產生的行為會更靠近這種標籤。"標籤效應"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危害一:否定了孩子的價值家長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有些時候卻會習慣在外人面前說出孩子的缺點。或許家長認為這只是自己表達謙虛、緩解尷尬的一種方法,但在單純的孩子看來,這就是父母和別人一起否定了自己的價值。
  • 高等教育普及了,別再「標籤化」大學生
    1999年大學全面擴招之前,高考錄取率一直控制在40%以內,1977年甚至只有5%,慘烈競爭的事實,造就了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光環效應。而彼時實質上進行的就是精英教育。1999年後,高等教育蛋糕做大了,高考錄取率長期保持50%以上,2013年達到歷史高位76%,而高考參與人數整體呈下降促使的事實,意味著「上大學基本成了國民平均教育水平」。
  • 「我比他優秀的多」,孩子過分自信,很可能是「巴納姆效應」所致
    而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上加難了,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度的貶低,都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眾多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去認識自己都曾有過很多的研究,而在這些研究當中,巴納姆效應或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需要注意的。
  • 86%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
    86.0%受訪者認為職業標籤化現象普遍67.5%受訪者建議從業者提高職業素養日常生活中,很多職業被貼上了特定標籤,也就是用一些特定詞彙概括某一職業的特徵,有的職業還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但我發現我老公平時挺幽默的,也很浪漫,時不時就會給我一些小驚喜。」莊雅婷說,「每種職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人喜歡用抽象的、概括性的詞彙去描述某一類職業,把一些詞彙、尤其是不好的詞彙貼到某類從業者身上。」天津某高校醫學院在讀博士生江笛(化名)曾在一家醫院實習,看到一個病人給醫生塞紅包,被醫生拒絕。「病人說,在他印象中很多醫生都是拿了紅包才會更負責地看病。
  • 朋友說為什麼別人掙錢這麼容易,家裡老公就是不爭氣
    朋友說為什麼別人掙錢這麼容易,家裡老公就是不爭氣昨天去朋友家聊天,她出生於算是富裕的家庭,老公是公務員,自己開了個小店。一直以來生活算是小康,但是可能最近生意不太好,她總是抱怨老天不公平。為什麼別人輕輕鬆鬆就掙很多錢,他老公天天加班卻沒怎麼漲過工資。
  • 孩子對別人看法太過在意?家長試試這幾招,打破「鏡中我效應」
    有天欣欣回來的時候悶悶不樂,以往看到我就會撲過來的她,今天卻顯得特別安靜,我問欣欣是不是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吵架了,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欣欣明顯是十分委屈的,她聽了我的話,眼淚馬上就掉了下來,問道:"姑姑,我是不是不好看了呀,今天有個小朋友說我的頭髮不好看。"我聽罷,那是好氣又好笑,僅僅是因為別人的一個小小看法,就開始否定、懷疑自己。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這些都是刻板映像,但這其實都很影響我們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我們需要「眼見為實」以及「拓展認知」,不能僅憑自己的刻板映像就去判斷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
  •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1、野馬效應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