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經意的話,影響孩子未來走向?父母善用「鏡映效應」是關鍵

2020-12-12 愛說育兒經

身為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小錫平時在路上遇見鄰居都會主動打招呼,活潑雖是好,但小錫母親卻因此而頭疼,因為小錫在家裡特別鬧騰,經常會因玩而打壞東西。

鄰家來小錫家做客,見有客人小錫也特別高興,上躥下跳,一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媽媽一看見就忍不住大發脾氣,開始罵小孩粗心大意,幸好鄰家趕忙拉住了,媽媽才熄火,可嘴裡還忍不住念叨小孩的毛病多。

在那以後的日子裡,小錫顯然也「安詳」了許多,甚至於從那以後,他的性格變得內向多了,儘管他很安靜,卻少了往日的陽光歡樂,他媽媽為他感到很傷心。

鏡映效應

無意的言語也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幼兒來說,幼兒的自我認知部分是在他人的評價中產生的,這些評價就像一面鏡子,當幼兒站在鏡子前時,所看到的形象可能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而由外界評價產生的鏡子,就像哈哈鏡,或者放大或者縮小,不管怎麼說,鏡子裡的形象都會深深地印在幼兒的心中,產生影響。在心理上,這被稱為鏡像效應。

1902年,美國社會學家CharlesHortonKurley提出了一種「鏡映效應」,即: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從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中反映出來的,這是由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雖然其他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是不相干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必然伴隨著對他人的評價,從而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忽略呢?對兒童而言,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更明顯的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時,外界是他們認識自我的一種途徑。

鏡映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鏡像效應能影響小孩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家長可以通過鏡像效應正確引導小孩產生積極向上健康的心態。爸爸媽媽作為兒童早期最大的夥伴,他們對小孩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時期的小孩不僅在生理上成長,心理上也在迅速成熟,所產生的某些觀念甚至於會貫穿一生。

當小孩接受了肯定的信息後,他會得到一種動力,加強自己的內心,激發主動,而嚴厲的評價,比如爸爸媽媽把「懦弱,懶惰」掛在嘴邊,小孩的潛意識也會產生這種自我認識,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不但不會改善,反而會讓小孩的缺點更加明顯。

鏡映效應使用不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至於評價的「鏡子」,爸爸媽媽評價產生於小孩心中的那面鏡子最大、最動人。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給孩子傳遞了什麼樣子的觀念,小孩便會面臨這些觀念的影響,並朝這個方向發展。並且在施加影響的過程中,積極向上、正面的思維方式可以使小孩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增強他們的自信,但是如果小孩面臨太多的負面評價,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而影響小孩的健康成長。具體而言,不當使用鏡像效應會對兒童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1.強化印象,對負面的評價「寬容以待」

有的家長對小孩評價不好,希望以此產生「激勵」,正確引導小孩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比如有的家長每次教育孩子,都會反覆強調小孩的這些缺點,小孩便會把這些缺點「融入」到自己的認知中,產生:「我就是這樣,所以發生的事情也不多。」

假如缺陷可以接受,這無疑就是小孩「墮落」的開始,正如爸爸媽媽總說的小孩粗心,將來由於粗心所犯的錯誤,小孩心裡會有「容忍」的接受,認為粗心所犯的錯誤不算什麼大問題。小孩在不斷接受負面評價的過程中,對自己變得更寬容了,長此以往,小孩便會朝著「壞」的方向越走越遠。

2.引出孩子的負面情緒,自暴自棄

聽到爸爸媽媽的負面評價,小孩畢竟只是少數的「憤青」,更多的小孩會產生不耐煩情緒。平時乖巧的紅紅,平時很安詳的讓媽媽放心,有一次中午因為多看了一會兒電視而被媽媽訓斥「只會看動畫片,不會寫字,回家後便會利用時間看寫字作業,你知道玩,念書一點都不用功.」紅紅彤在媽媽的訓斥下默默無語,但她心中卻印下了自己不用功的印象,至此,紅紅彤在學習上更加不那麼積極向上,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負面評價會影響小孩的情緒,甚至於打擊小孩的自信,其實,生活中,很多小孩都像彤彤一樣,本應積極向上面對生活,但由於面臨一次打擊而意志消沉,甚至於自甘墮落。雖然鏡像效應對兒童有認知上的影響,但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情緒的力量,積極向上鼓勵比壓制和對抗更明顯,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合理地利用鏡像效應,用積極情緒來影響小孩。

如何利用好鏡映效應改變孩子

小孩在成長曆程中會碰到各式各樣的難題,說不定有的時候小孩的呈現會讓爸爸媽媽不滿意,但是爸爸媽媽也應該對小孩的行為持一種寬容的態度,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影響小孩,合理地利用鏡像效應,可以正確引導小孩走向好的方向。每個人都需要身份認同,作為小孩的親朋好友,爸爸媽媽能給孩子更多的力量。

1、放大孩子優秀的細節,給予鼓勵

如今的教育不再只注重學習成績,還有許多值得爸爸媽媽注意的地方,小孩在興趣、特長、天賦等方面的呈現,將來都會有獨立的一面,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鼓勵和自信,不吝惜誇獎,要肯定小孩做得好的地方。當然,鼓勵和表揚也不能浮誇,過度的表揚會妨礙小孩對自己的認識。

比如小孩子的性格有些拖沓,這時爸爸媽媽不要強調小孩的行動遲緩,性格磨蹭,而要正確引導小孩看到自己的「進步」,比如今天完成作業的效率提高得更快,比以前有很大提高,正確率依然很高。因此,無形中給孩子的內心以鼓勵,希望下次做得更好,產生良性循環,才是教育的鏡映效應。

2、對孩子合理的期待

爸爸媽媽對小孩的負面評價,除了小孩平時的不良呈現之外,還源於對小孩期望過高。無法理解爸爸媽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度的期望會讓小孩感到壓力。同樣地,沒有要求也會導致小孩缺乏動力,所以一個適當的要求或者目標,要根據小孩的能力來設定期望,對小孩來說,對爸爸媽媽最好。

3、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爸爸媽媽評價能產生內在力量,影響著小孩,榜樣力量同樣具有感染力。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鏡子,反射出另一個人的影子,」Culley說。小孩眼中的鏡子就是爸爸媽媽,一句話,從外在行為,到內在觀念情感,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孩。

鏡像效應其實就是外在力量轉化為內在力量的過程,有了正面的影響會讓人變得優秀,有了負面的影響會強化負面的難題。就像華盛頓曾經說過的:「所有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快樂,都來自於樂觀與向上的希望」,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應該用愛和信心來澆灌孩子的成長。

相關焦點

  • 鏡映效應:父母學會說話的藝術是關鍵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同事的一番話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情商問題可能影響到了孩子,導致孩子沒能理解我的苦心,還讓家庭關係走向低谷。由此可見,情商對於一個人來說,基本屬於社會生存的必備技能。在家庭關係中的重要性都顯而易見,那麼步入社會後,因為情商的不足而錯失良機的比比皆是。培養孩子的&34;也十分重要,應該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望子成龍,但是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總是喜歡批評,但是有的父母就會溫柔的指導,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
  • 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卑?小孩子從小就自卑,對他以後的成長影響會很大,比如會不敢交朋友,越來越孤僻;或是害怕受到別人的關注,唯唯諾諾……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拒絕孩子"自卑",家長應該如果引導呢?這裡我推薦家長善於利用一種"鏡中我效應"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鏡映效應:想培養出「高情商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說話的藝術
    很多父母經常會為孩子拙劣的溝通技術而感到擔憂。每當與孩子進行交流時,孩子總不願意說,就算願意說,表達出來的東西總要讓人猜想很久,這使得家長們十分發愁,孩子不會說話情商低該怎麼辦呢?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低情商的?孩子的表達能力是不是跟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密切相關呢?
  • 影響孩子未來的關鍵人物是父母
    不是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天才。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支持,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深深影響著他。有時,看似一個習以為常的興趣習慣,能讓孩子的人生轉彎。在養孩子方面,估計更是把中醫學知識運用得出神入化了吧!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估計這孩子將來是要繼承他媽媽和爸爸的衣缽的。爸爸媽媽平常在家的念叨,全都讓孩子給接著了。這也許就是「念念叨叨,必有迴響」吧!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興趣無形中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可破局。馬太效應之下,勇敢的孩子會更勇敢,而膽怯的孩子會更膽怯。孩子的勇氣需要父母的助力,家長這樣幫助孩子,才能讓他們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收拾情緒,不斷挑戰,不斷成長。三、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提高抗挫力抗挫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時的能力。許多人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失利而放棄自己,顯然,這不是家長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 孩子變叛逆,很大原因是渴望被父母關注,父母要善用霍桑效應
    導讀:孩子變叛逆,很大原因是渴望被父母關注,父母要善用霍桑效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變叛逆,很大原因是渴望被父母關注,父母要善用霍桑效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孩子的東西被搶時,家長這句不經意的話,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當孩子說「媽媽,我的東西被搶了」的時候,比起教孩子如何做,家長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更大。我們在回應時,無意的話或不經意的動作,可能就會被孩子牢記,並影響孩子一生。有些家長,在孩子玩具被搶,尤其是被認識的人搶時,因為「不好意思」,顧忌面子,或者假裝的謙讓,會勸著孩子「謙讓」和「分享」。哪怕孩子抗拒,家長也會以&34;&34;為由,強硬要求孩子大方。一次兩次可能沒什麼影響,但是如果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犧牲,久而久之,對孩子會造成一種傷害!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但是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後,羞愧的低下了頭。也許正是張姐這種無意識的行為,使得孩子的交際能力受到了影響。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抱有期待的,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束手無策。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是卻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經常性的給予孩子否定的評價,這不僅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評價較為負面。
  • 父母善用「潛臺詞」,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完善時,便會想著去改造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改造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父母所要的效果,只有學會善用潛臺詞和暗示效應,也許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孩子總是自我否定?家長要善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重拾自信
    家長要學會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經常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期望。"羅森塔爾效應",又稱作"人際期望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孩子通過老師對他的殷切希望戲劇性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一項實驗得來的結論。
  • 孩子不思進取?家長可善用「登門檻效應」,激發孩子的進取心
    很多家長總是以為孩子還小,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好,就會善做主張給孩子制定目標,不貼合實際。孩子也因為家長的獨斷而失去了自己的選擇權以及發言權,面對自己絲毫不感興趣的目標,孩子&34;也就理所當然的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深思熟慮,適當的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一起參與計劃的制定。
  • 別再用恐嚇教育,善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能靜下心來聽你講話
    比如父母認為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行為舉動更加收斂,所以當孩子開始暴露自己多動的本性時,父母會嚇唬孩子&34;。父母的威脅可能會讓孩子信以為真,開始對客人抱有警惕性。這樣的孩子確實&34;了,但也因此變得更加內向。孩子短期的禮貌達成了,可內向怯懦的性格,勢必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父母善用「鳥籠效應」,孩子愛上學習
    把父母的話當作是耳旁風,要麼是拖拖拉拉,能拖一分鐘是一分鐘,對待學習表現得毫無興趣。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要求過於嚴格的話,不僅會讓孩子對學習排斥,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更會讓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漸行漸遠。2. 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環境使人積極向上、奮發圖強,不良的環境只會讓孩子不思進取、日漸頹廢。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想讓孩子完成目標,父母要善用「登門檻效應」
    否則,如果一味的沉迷在這個黑色漩渦當中,家長和孩子都不會得到絲毫的進步。所以基於此,我們可以預見,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多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設置的目標太過高大上,換句話說,就是完全不符合孩子的實際行動,倘若孩子是個考90分都會非常高興的人,家長給他設定100分的目標,他又怎能達到呢?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家長解鎖「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研究表明:從小具備競爭意識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能夠擁有更大的成就。生活確實存在著許多孩子的競爭意識還未覺醒,此時家長的合理引導就顯得分外關鍵。家長可以善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競爭力。"鯰魚效應"不僅體現在市場競爭之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通過善用"
  • 孩子調皮不愛聽管教?父母善用「暗示效應」,比打罵更有效
    2、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孩子的不聽話,叛逆和自卑,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與其打罵孩子,不如嘗試換一種方式,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暗示效應」是什麼? 打罵教育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就是強硬的要求孩子跟著自己意願來做事情,而暗示效應是一種不強迫孩子的方式,而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來影響孩子,比如父母自己先做好榜樣,以此來影響孩子。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這兩位媽媽的目的都是讓孩子多吃一些飯菜,前者忙前忙後最後效果也不好,而後者則輕輕鬆鬆,不用費太多口舌就能夠讓孩子正常吃飯。同樣的目的,有人輕鬆有人忙碌,關鍵是要用對方法。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