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又內向?試試運用「鏡中我效應」,讓他的童年充滿自信

2020-09-19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現在優秀的小孩越來越多,孩子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有的孩子過於驕傲,而大部分的孩子則偏向於自卑和內向的性格。

這也讓很多家長感到苦惱,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自信而開朗的童年成為很多家長的難題。

樓上小李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李的孩子紅紅是一個很白淨的女孩子,可總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女生好看,每天照著鏡子連連嘆氣,對自己的每個五官都感到不滿,這讓小李一時犯了難,這個年紀的女孩對自己的樣貌怎麼會感到自卑呢?

確實,很多孩子「莫名其妙」的自卑讓家長們無法理解,更也就不知道該如何勸說或是開導,但孩子的心理問題可不是小事,家長們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鏡中我效應是什麼?

這個概念來自於美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方式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照鏡子,鏡子裡的自己長什麼樣我們心中就認為真實的自己長什麼樣。

往深裡說,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心中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實際上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式都來自於外界,這就是所謂的鏡中我效應。

倘若鏡中我不好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1. 受到打擊,自暴自棄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犯了一個小錯誤,家長們明明可以適當教育一笑而過卻偏偏抓著不放,讓孩子受到打擊。

比如說小時候班上有個同學因為偷了樓下超市裡的一個筆記本被老師發現叫來了家長,家長二話不說直接罵孩子小偷,不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只是一味辱罵讓這個孩子將來真的習慣了盜竊。

常言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給孩子改錯的機會會讓孩子自暴自棄,認為反正不管怎麼做都不能改變他人的評價,這樣負面的鏡中我毀了孩子的一生。

2. 家長過于謙虛讓孩子自卑

中國家長們都有個通病,就是太謙虛,對自己謙虛也就算了,關鍵是對孩子還更謙虛,這讓孩子心裡常常得不到認可。

之前家裡有親戚帶女兒來玩,小女孩學習很好是班上的學習委員,於是有人在一旁誇小女孩真優秀,可沒想到這位母親馬上就反駁說,又不是班長能有多厲害。從這語氣中可以聽出母親想讓孩子當上班長。

可孩子心中卻會認為母親太冷酷,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得不到認可,認為自己太差,從而感到自卑。

俗話說得好,謙虛使人進步,家長們常常只記住了這一句,卻不知道適度的誇獎也極其重要。

3. 貼標籤讓孩子心裡受傷

家長們常常在無意中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比如說胖子,小矮子等等,可能在家裡叫叫會認為很親切,但在外面叫會讓孩子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胖子或者是小矮子,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避免此類用語,多加小心。

積極的鏡中我有什麼益處?

家長們心中的孩子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認為孩子是一個優秀的人孩子就會朝著優秀的方向前進,孩子與家長的接觸最為密切,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構成了鏡中我的一大部分,所以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構建孩子心中積極的鏡中我。

父母們應該怎麼做?

1. 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家長們要學會找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加以誇讚,讓孩子知道最親近的人是欣賞自己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鏡中我是積極的,從而擁有自信開朗的童年。

2. 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

家長們要從與身邊朋友、親戚交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行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遇到這些情況時應該怎麼做,教會孩子如何正確應對他人的評價。

3. 多使用正面積極的話語

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一定要儘量使用積極的言語,正面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力量,家長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倘若方式用錯了會讓孩子的成長適得其反。

總結

孩子的自卑是成長路上正常的一環,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焦慮恐慌,只需利用以上方法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積極處理外界的眼光與聲音,做最自信的自己!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小孩總易自卑?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性格是對一個人一輩子的影響,現在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性格。桃子媽媽從孩子讀幼兒園後就一直很苦惱,她曾和我說過"懷疑自己女兒有自閉症",在我的詢問下,她說出了女兒的日常表現: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遇到生人就害怕,而且一讓她上臺發言,她緊張的全身都在冒汗!通過桃子媽的簡述,我覺得桃子只是比較自卑內向,並不是像她媽媽說的"自閉症"。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鏡中我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默認是自己最真實的形象,由此來形成自我認識,所以這一現象被稱之為鏡中我效應。其實鏡中我效應家長可以運用到教育之中,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個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以說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 孩子自卑不自信怎麼辦?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他們自信滿滿
    文|好孕姐朋友突然找我聊天,跟我說一件讓她很有感觸的事情。前幾天她坐在後排,聽其他的老師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老師有一處很明顯的錯誤,有一個孩子先看到了,但是自己不確定就問了身邊的同學。可是同學沒有回答他,就直接舉手提出老師的錯誤,老師還特意表揚了這個同學。在我們是很簡單的事情,卻讓朋友感觸很深,因為在學生時代,她一直都是那個不敢直接提出問題的孩子。她擔心自己說的是錯誤的,她害怕老師批評,她害怕同學們的目光。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害怕這些,但是總是不由自主的膽怯,退縮。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望子成龍,但是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總是喜歡批評,但是有的父母就會溫柔的指導,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更容易因為周圍人的同情、嘲諷而逃避現實、深感自卑。阿德勒就是屬於這一類。他在6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上有身體健壯、絕對是模範兒童典型的哥哥,而他卻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直到4歲多才會走路,身體十分孱弱;他與哥哥的關係並不好,而他的母親似乎更偏愛哥哥。這樣造成阿德勒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很自卑。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其實父母們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不妨嘗試一下「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一、「鏡中我效應」的真諦是什麼1、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的評價有關。在這種效應中強調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與他所處的環境評價有一定的關係。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而他人的評價更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孩子的自我感覺也是如此。
  • 學會「鏡中我效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正是在觀眾的反饋和自我心理暗示「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才形成了「我」在演講過程中「緊張」的這種自我認知。很多時候,自信的人會越來越自信,自卑的人會越來越自卑,好人變得更好,壞人變得更壞,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鏡中我效應」的影響。
  • #新作者扶植計劃 # 合理利用「鏡中我效應」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父母對於孩子的引導,一直都是正向且積極的,就容易使他們變成一個正向且積極的人。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是比較負面的,這就會給他們內心以及身心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你的孩子說「媽媽,我什麼都不會」!如果你的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會怎麼做?1.兇他一頓,讓他學。2.安慰他,關心他。
  • 孩子很在意外人的想法?了解「鏡中我效應」,教孩子打破困局
    1、父母的關心太少 當父母有經常和孩子溝通,給予足夠的關心與愛給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安全感,他就不會通過別人的看法來確認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可如果父母的關心太少了,孩子就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所以他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孩子內向不自信、不合群怎麼辦?
    等到上了中學,他變得沒自信而且自卑起來。因為他成績不是很理想,所以一直達不到自己心裡給自己預定的目標,就特別瞧不起自己,討厭自己。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交流,覺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人也變得很敏感,總是很喪也不愛說話,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沒辦法讓他自信起來,都快急死我了!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如何找回自信,消除自卑?
    不自信的人總是盯著自己的弱點,他們覺得自己和想成為的人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心理學家稱之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無論是想像中的弱點,還是現實中的弱點,都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感受,努力不犯錯的背後,是對被否定的深深恐懼。自卑者無意識地將一件事情的失敗當作他整個人的失敗——不是一個項目失敗了,而是他自己失敗了。
  • 孩子內向,自卑,膽小沒自信怎麼辦?這個教育方法值得父母借鑑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表現1.覺得處處不如別人,極度缺乏自信;2.性格內向,孤立自己,不願同人交往;3.十分在意他人眼光,過於壓抑、悲觀、失望;4.經常拒絕說話和表達,只想自己一個人待著;5.沒有主見,別人讓幹嘛就幹嘛;6.情緒低落愛哭,伴有焦慮失眠;這說明孩子不自信。
  • 孩子有這四點特徵,說明孩子在偷偷自卑,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孩子「自卑」是性格內向使然?別自欺欺人了,這樣教育孩子更優秀
    ,非常靦腆,在人面前也經常不苟言笑,上課也不敢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的時候站起來也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很小,在下課的時間,除了上廁所之外,總是靜靜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呆,老師讓他去和同學玩,他也會勉強的笑一下不為所動,回到家中也總是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來家裡的客人都說孩子的性格太內向了,媽媽看到孩子這樣也非常著急,覺得孩子性格太內向,但是不管怎樣去引導孩子,孩子都不為所動。
  •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孩子長大後自卑或是自信,都取決於童年受過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充滿自信
    雖然是父母在謙虛,但是孩子聽到後情緒大多低落,善於反省的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就像父母說的那樣做啥都不好。但是很少看到他的笑容,有一次我讓六歲兒子去邀請他來家裡玩,他來的時候很膽怯連門都不太敢進,還是兒子拉進來的,說話的時候總是低著頭,內心透漏著一些自卑心理。這個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的,現在她媽媽的嚴厲管教下變得鬱鬱寡歡,不善言談。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使孩子患上自卑心理?
  •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安全感是對孩子起著重要影響的感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感受到他人的愛,對世界也會充滿質疑和害怕,嚴重束縛、影響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發揮,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麼,就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1.「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