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自己: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弱點》史蒂芬妮·斯塔爾
自我、價值與感受,是用來描述內心信念的,這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滿意度,也描述了每個人都熟悉的一種內心狀態。自我懷疑,讓人停滯不前,把生活變得艱難。這種自我懷疑也是因情境產生的,每個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自我懷疑開始頻繁地或者從根本上侵蝕一個人時,低自尊心也隨之產生。
從根本上說,低自尊心只是內心狀態的放大,每個人身上都會偶爾發生。就好像所有平常的問題,如恐懼、抑鬱,對正常狀態是一種拘束一樣。
悲觀主義絕對是一個可追溯的心理狀態——我們的生活裡確實充滿了危險和未知。就算有時候感到空虛、悲傷、沒有動力,也肯定不是什麼錯誤的體驗。
自信的人接受自己的弱點,相反,不自信的人不接受自己的弱點,他們把弱點看得很重,會掩蓋自己的弱點,不讓其他人知道。
不自信的人總是盯著自己的弱點,他們覺得自己和想成為的人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心理學家稱之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無論是想像中的弱點,還是現實中的弱點,都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感受,努力不犯錯的背後,是對被否定的深深恐懼。自卑者無意識地將一件事情的失敗當作他整個人的失敗——不是一個項目失敗了,而是他自己失敗了。
缺乏自信的原因可以主要歸納為兩類:遺傳因素和兒童時期的經歷。當然,成年後的經歷也會影響自信心,但主要原因仍是父母教育以及遺傳基因。我們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自遺傳,自信心也會受此影響。
無論你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認可。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沒有哪一方比另一方更好或者更差。
孩子的性格在一歲以前是極易改變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在孩子一歲之內就能夠很好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並在之後的教育中運用更好的方法。成長中的孩子能夠通過與父母交流,學習怎樣在一個基本框架之下建立自我認同。
童年經歷的影響力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它們是我們大腦發育過程中獲得的早期學習經歷,這些經歷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智力結構中。
是,「有問題的」父母其實自己也是在有問題的環境中長大的。很少有父母惡意地去犯錯,原因都只是無知和能力不足。自我反省是引導我們正確行事的重要一步。只有真誠地分析自己,我才能學會理解自己,最後我才能理解別人——包括父母的行為方式。
我們的童年經歷和天生的特質,決定了性格是由我們的「內在小孩」說了算的。認真感受自己的內心,大部分人都可以將他們的個性劃入某個年齡段,如果它對自己足夠坦誠的話,這個年齡大概在三歲到六歲之間。
內在小孩就像是一種自我感受,一種生存的基本感受,我們跟著它的頻率、我們的振幅上下擺動。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過得很艱難,那麼他可能就會產生基因因素之外的糾結和膽怯,內在小孩也會在這個世界上感受到不安,因為它一直被否定。認識我們的內在小孩是非常重要的,要把它和內在成人的部分區分開。
不自信沒那麼糟糕,糟糕的是欺騙自己,並且有意無意地傷害自己和他人。最糟糕的是用錯誤的方式和不自信做鬥爭,比如通過貶低別人來讓自己感覺好受一點,或者因為非常害怕犯錯誤而無所事事。
正視問題,在很多時候就是治癒的全部過程。問題可以隨風而逝,只要我接受了它。一個人如果願意體諒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問題,那麼他就很容易理解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接受自我的核心是善意地對待不完美的自己。
不自信的人常常很難信任別人,因為他們不信任自己。這是由於他們總是擔心自己失望、受傷害,想改善你的自尊心,那最好放下防禦,對自己誠實。你活在錯覺當中,以為築起一道牆可以保護自己,但是它給你帶來的問題要比好處多得多。
可能直到成年,我們還會為了被喜愛、被接受而迎合和滿足父母對你的期望。或者你更屬於衝動防衛的人,不怎麼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反抗周圍人對你的期望。屬於這兩種情況的人都很難友好地用合適的語言去維護自己。如果你能做到開放和直白地和其他人說話,那你的生活將會發生改變,這對你的自信心有著巨大的作用。